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清风】通灵之路(二)(随笔)

编辑推荐 【清风】通灵之路(二)(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6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93发表时间:2021-06-11 19:57:59

——小人物眼中的《红楼梦》
   二 生命的两种哲学
  
   这是《红楼梦》的开篇第一回。本小说借助于明清流行的章回体话本小说结构形式,每一回回幕,是对当回内容或主旨的一个总结,起提纲的作用。开篇有明显的衔接提示,如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结尾也有明确的提示,以连接下一回内容,如“毕竟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字句。
   这是话本小说显著的一个特点。话本起源于宋,流行于明清,是民间艺人在茶楼酒肆给人们讲书的底稿,而那些开端和结尾常用的语言,也是给听众的一个提醒:告诉你,现在我开始说书了,大家应该静下来听。结尾时的语言,表示这一场书讲完了,是不是大家该给点打赏银两了,说书人也要吃饭嘛。
   而《红楼梦》是根据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回忆记述的方式写成的,本质上是一本现实主义小说,题材并不来源于话本。也许在作者生活的时代,话本小说不亚于我们现在火热的流行歌曲,所以曹雪芹借这样的形式,一是迎合当时人们的喜好,二是也更能通俗易懂。图片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小说结构艺术的话题。还是言归正传。
   那么,这本小说的开篇,它究竟讲些什么呢。我在前面讲过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我是在读一种真实的人性。我从中读到不少人生哲理,也获得不少人情世故的知识与经验。
   所以我读这一本书的方向,是去寻找里面人性的东西。当你翻开这本厚厚的大书时,仿佛就走进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这个人”,也许是主人公贾宝玉;也许是曹雪芹本人;但更多的时候是读者自己。
   小说的开端借用一块石头的经历来讲述里面所写的人和事。作者把这块石头赋予了生命,说它经历一遭人世,去那“昌明盛世”、“诗礼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遍,便领略了人世的繁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通达人间的世故,所以有了情根。
   其实我们从书中很容易读到这块石头的象征意义。那分明就是甄士隐梦幻识得的通灵宝玉——灵河岸上给绛珠草施于甘露的神瑛侍者。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就是这石头的化身。
   为什么用这个石头来喻一个人呢?石头是一个事物,没有情感,没有生命,冷冰冰地存在于大自然中。就像一个刚初生时的人,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唯一能做的就是吃喝拉撒和哭。待这个人渐渐在世间长大,经历了人世的许多事,慢慢懂得怎样在纷繁的人世间生存下来,所以思想和情感的东西就会越来越丰富。一块顽石被人世间的情感给温暖了,有了对人生的感悟。
   二则,用石头这一天然之物正是要点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深厚的爱情。三生石畔,一棵小草,在甘露的滋润下生存了下来。这个石头与这棵草前世就有了一段缘分。
   现实世界里,人们谈到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会用到“金玉奇缘”、或叫“金玉良缘”这样的说法,认为这才是最真实,最让人羡慕,也最合理的婚姻和爱情。《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薜宝钗之间,就有这种金玉的缘分,所以贾府里所有的人都认为贾宝玉与薜宝钗是天生的一对。当然最终他们成了夫妻,至于婚姻的结果怎样,我想大家都能从小说中读出来。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坟墓。”贾宝玉虽然与薜宝钗成了夫妻,但他的心里一直深爱着林黛玉,所以当林黛玉焚诗断稿,香魂归天后,贾宝玉选择了出家——留给薜宝钗的是一个空室。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表达了一种爱情观:“金玉良缘”不抵“木石前盟”。所以这块石头和那一棵草,正象征着人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作者写这块石头,颇费了些心思,这块石头与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体的,不仅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灵魂,所以这块石头跟随着贾宝玉的一生,走完整部小说。
   当然,从前面两点来说这一块石头是一个人,未免有些牵强。我们很需要知道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通灵的能力?图片
   我初读小说时也有这样的疑问。《西游记》里写孙悟空从一块石头中蹦出来,我同样觉得奇怪——那石头为什么会突然蹦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出来呢?《西游记》开头写得很好,石头生于东胜神州的傲来国,临着茫茫大海。佛家把世界分为四大部州,东胜神州就是其中之一。原来孕育孙猴子的那块石头不是凡物,是佛界的东西,所以孙悟空生于佛界,最终归于佛界。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一条主旨应该是一个人如何从顽石成长为佛的经历。
   《红楼梦》里这石头来自哪里呢?同样来自一个神灵的地方。那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一块石头,女娲是谁,是地母。她炼的石头岂能是凡物?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这里有几个地名需要说明。“大荒山“、”无稽崖“,本是无可考证的地方。”大荒“,好比茫茫的宇宙,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宽广的;“无稽“,没有什么痕迹,不知道在哪里。佛家讲一切皆空,空就是时间、空间里的一切没有痕迹。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块石头同样来源于佛的世界。但这块石头与《西游记》里孕育孙悟空的那石头又有些差别,《西游记》里的石头蹦出来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红楼梦》里的这块石头却仅具有人间的情感——它在青埂峰下获得的。”青埂“即为情根。这部小说里许多的人名、地名、物名都有其另外的含义,我们在以后的章回里会读到。
   还有要引起注意的是,这块石头来源的几个数字。“十二丈“、”二十四丈“、”三万六千五百“,它是不是跟我们生命的某些数字很相近啊。对了,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正好是一年的四季;三万六千五百天,不是人生百年吗?你说这块石头不是一个人,怎么会经历人的生命历程之数?
   所以在《红楼梦》里的这块石头,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也可以叫人性的全部。石头被佛家的茫茫大士和道家的渺渺真人带去人间,又引导它开悟,最后引登彼岸。
   从这里我不难看出这本小说讲人生的哲理是什么。
   一个人一生大概要经历三种人生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年少时,我们什么都不懂,世界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和新奇的。后来人长大了,就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之中,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努力拼搏;当取得一定成绩后,或许到了中年,便对生命有所反醒:我这个人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吗?我们在人世间忙忙碌碌地追求,为的是什么?于是再经历过人间悲欢离合与苦难之后,突然有所醒悟——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是虚无缥缈地存在。《红楼梦》里用了一个极好的名词:“太虚幻境“。这个人世间就是幻相,是虚无的。想到这里,生命也许从此就淡泊了,坦然了。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上讲,人一生经历的这三种思想境界就是:儒家的正统思想;道家的自然而然;佛家的万事皆空。
   儒家讲“三纲五常“,讲”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说得直白一点,儒家讲秩序,讲规矩。讲的是为社会和国家建功立业,所以是入世的思想,那样人就会因为某些利益压抑自己的人性,改变自己的初衷。
   而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所以道家更追求人的天然属性,人性的本质。
   佛家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在中国的佛家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由达摩创立的禅宗。其对人生的哲理主要是:一切皆空。“色即是空”。这个色就是人想得到的有形的物质世界和无形的精神世界,也就是相。禅宗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相。”一切物质世界的东西都是空的。所以修佛,修的是一种心境,人对世界的一切态度——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从《红楼梦》的开篇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观念:抵制儒家的正统思想,崇尚佛道的自然与心境。也就是追求人性的自然属性,最后贾宝玉赤着脚出家,摆脱人世间的羁绊,就是佛家的看空、顿悟。
   《红楼梦》这部小说很奇特,开端就告诉了所有读者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生观念。也许写作小说的方法也有一种人生的哲理:即事物的开始就是结束。
   好了,以上可以算本小说第一回的第一部份——一块石头引发的人生哲理。
   下面将从梦幻进入到现实。
   首先我们来认识现实中的两个人。如果把这本小说的内容看成是一条绳子上挂着的众多物品,那么这两个人就是牵绳子两端的两只手。而作者又给这两个人的人生不同的经历和结局,也许作者要告诉给我们的是:人生道路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遭遇;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不同选择,一切选择在于自己的心境。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姑苏城。小说中这样写道:
   这阊门外有一个十里街(势利街),街内有个仁清巷(人情巷),巷内有一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称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的人物;只是一件不足:年过半白,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应怜),年方三岁。
   从原本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甄士隐的家庭情况。一是生活比较富足,用现代语言就是他家已经实现经济自由,可以算一个中产阶级。
   二是妻子贤淑,“深明礼义”,夫妻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的“家和”。中国人对家庭的思想观念是“家和万事兴”——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儿孙满堂,母慈儿孝。
   三是甄士隐读过书,对生活有一定品质的要求,加上甄士隐不求功名,禀性恬淡,这说明他的生命追求中有一种智慧,就是佛家说的慧根。
   终上甄家的情况,这不正是我们现实中在都市里打拼忙碌的人们想要的生活状态吗。用时下流行的话,就是生活的“躺平”。当然,这也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一生努力追求的生活状态。
   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甄士隐也有不圆满的地方。“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儿子是能给家里传承香火命根的人,家中无儿,便失去了香火,失去了继承人。而且直至老年只得一女。所以甄士隐虽然生活过得无忧无虑,但内心有一种荒凉和悲戚的孤独感。
   然而生命中总有许多偶然的事件发生。正所谓“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甄士隐的祸来源于一个佣人和庙里一把火。这个佣人的名字也取得挺有意思:“霍启”,意为甄家的祸因此而起。
   于是在元宵佳节,月圆人团圆的时候,霍启带着英莲去看花灯,把英莲丢失了。可以想想,人生半百得唯一女儿,却又丢失了,该是多么地伤心欲绝啊!月圆之时,甄家却与女儿分离——人们的美好期望有时候往往是背离现实而存在的。
   更甚者,屋漏偏遇连年雨,葫芦庙一场大火,把甄家的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可惜甄家那时候并没有买财产保险(那时候到底有没有,值得研究),甄家也只能认下这两桩无妄之灾。加上田地的折卖,老丈人的势利,于是甄士隐:
   “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
   从中产阶级到贫病交加,一无所有,短短不过一年半载。生命给甄士隐似乎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你所拥有的一切,在茫茫的天地之间,一瞬就烟消云散了。于是甄士隐对生命有了一种感悟:人生不过只是一场梦而已。
   其实这个梦在他享受平静的生活时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他那时候正沉浸在生命的美好状态中。人啊!有时候会遇到生活的各种事物,有些东西会启发你对生命的思考。但当你享受生活的过程时,你永远不会想到,你的命运正在被改写。
   那年夏天,甄士隐在家看闲书,倦了,抛下书,梦见一僧一道前来,给他讲了“通灵宝玉”的故事,并引他去“太虚幻境”走了一趟。可是他不明白这个幻境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他又看那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人世间的许多事,都在真假、有无之中。现实中你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未必是最宝贵的;你苦苦追寻的东西,或许是缥缈虚无的东西;失去的东西未必是一种遗憾,获得的东西未必是你内心的需求。佛家讲一切皆是随缘,不必强求。
   这就好比金庸老先生写的小说,有些武林高手一辈子苦练武功,想成为武林第一,可当他把所有他自认为的高手打败杀光后,突然发现自己孤独了。于是翻然领悟:原来要打败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啊!
   可是甄士隐此时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正享受生活。当他从梦中醒来,看到现实中“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生命多么美好,早把梦忘却了一大半。

共 690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部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每个人眼中的红楼梦都是不相同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对红楼梦独到的见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对红楼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值得大家一起学习欣赏。随笔带着艺术的美感,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语句凝练,风景生动形象,感动读者。写出真情实感,落笔有力。文笔流畅,意境优美,内容饱满,精彩纷呈,好作品。佳作欣赏,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推荐阅读。【编辑:飞瀑流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兵        2021-06-12 08:21:04
  美文佳作,共同欣赏。感谢赐稿清风书苑。期待精彩继续并祝创作愉快。
陈兵
2 楼        文友:静夜霜        2021-06-13 13:17:07
  人活于世,多少会受物质条件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能强调精神上的升华与追求的一般也是在富有或有钱有闲的情况下才会做的一个更高级的追求。人当然也不能被物质和欲望所吞没,但也不能在没吃饱肚子的情况下过多的只谈精神上的富有和胜利。有时,实用主义者和思想家们追寻的事物确实也有不同之处。拜读大作,祝作者笔丰文丰。
静夜霜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