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精致的画“手”艺术(赏析) —— -----学习鲁迅先生小说写“手”的技巧
6月13日夜晚,江山夜校举办讲座,菊韵社团总编刘银科先生主讲了《怎样写好赏析文》,刘老师讲得精道入理,言简意赅,给我们学习写作做了很好的指导。学习致用,现蒸热卖,特写一篇赏析短文,作为向江山夜校和刘老师交的作业,其中若有不当,请夜校老师和刘总编斧正。
手是人体最敏感、最灵活、最实用的部位之一。没有哪个作家在小说中不写人手的。手的表情千姿万态,丰富多彩,比如:高兴时拍手称快;兴奋时手舞足蹈;忧伤时掩面而泣;悲恸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握拳扼腕;慌张时手忙脚乱;尴尬时手足无措……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手是心灵的镜子。我在多年的阅读中发现,文学大师们刻画人物,在注意“画眼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画手”。鲁迅先生就是如此,他既是“画眼睛”的巨匠,也是“画手”的巨臂。“画眼睛”“画手”在鲁迅的小说中各尽其宜,各得奇妙。我将选出鲁迅先生在他的几部短篇小说中的“画手”为例,对鲁迅先生的“画手”艺术做一点简要的探讨和欣赏。
运用“画手”透视人物的心理。如《药》的开头写华老拴准备去买“药”,他接过华大妈给他的一包洋钱,“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边按了两下。”走到半路,又“按一按衣袋”;等到买时,“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两次“抖抖地”的神态,把华老拴即将花掉这含辛茹苦、来之不易的血汗钱的局促不安和花去这笔钱后将会收到“许多幸福”的激动兴奋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手三次“按”的动作,又活画出华老拴胆小怕事,谨小慎为、生怕丢钱和垂垂不安的心理反应。“慌忙摸出”“却又不敢去接”的动作,既写出华老拴愚昧落后的一面,也显示出他忠厚善良的一面。总之,鲁迅先生通过对华老拴在“买药”时的手的动作的细致描写,活脱脱地画出华老拴复杂微妙,难以言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蕴含着作家强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感。
运用“画手”凸显人物的性格。《药》中的那个刽子手康大叔的出场就是如此:随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吆喝,出现了康大叔那一双充满罪恶的黑手——“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这里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把这双罪恶的黑手放大,使得一个凶残粗野,贪婪无耻的刽子手形象一下突现在读着眼前。随着情节大发展,他见华老拴不敢接他的人血馒头,就焦急起来,便“抢过灯笼,一把撕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里,鲁迅一连用了“抢,扯、裹、塞、抓、捏”等系列手的动作,把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性格表现的分外鲜明。其中“抓”“捏”二字用的最为精彩,“抓”显出贪婪层度,生怕到手的钱飞掉,要急不可待的获取,显示出他粗野蛮横的流氓本质;一个“捏”字,可见其他的刁钻,只要洋钱到手,一捏便知数目,非常娴熟,表明他是经常干这行“买卖”的老手。鲁迅精心选用动词“画手”。刻画出康大叔这人的粗野,蛮横,贪婪,奸诈、无耻的性格特点。
运用“画手”反映人物的遭遇。如《故乡》中写“我”回到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见到少年时代的好友闰土,发现闰土变化非常大,就是通过“画手”来表现的。见到闰土那双手,已经不是记忆中的“红活圆实”的手,而是“又粗又笨开裂,像松树皮了。”从“红活圆实”到“开裂的松树皮”,变化如此之大,形成强烈的对比对照,就形象的刻画出少年闰土这个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在生活艰难的磨砺中,变成“辛苦麻木”的“木偶人”了。二十多年的闰土遭受的痛苦折磨全部浓缩在一双搬饱风霜的手上。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残酷压榨农民的封建主义。
运用“画手”预示人物的命运。如《孔乙己》便是通过描绘他的手来预示其悲惨命运的。小说两次具体描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买酒付钱的动作。第一次一边喊着要酒,一边“排”出九文大钱。而到后来一次,却是“从破衣里摸出四文大钱。”
两次动作截然不同,“排出”的动作,固然有爱虚荣,摆阔气,故意炫耀的一面,但也表明他当时还是有几个钱子儿的,并非穷得叮当响。而“摸出”的动作则是表明他囊中羞涩,所剩无几了。从“排出”到“摸出”的变化,就暗示出孔乙己穷途潦倒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更何况它满手是泥,用手走路来的呢?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四足”行走,惊人的“异化”,悲惨的厄运。鲁迅通过孔乙己手的描写,激发出人们对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无必憎恨。
运用“画手”揭示人物的结局。如《祝福》的结尾便是如此。祥林嫂原先非常健壮,“手脚都粗大”“实在比男人还勤快”,本可以凭着自己的劳动来生存,然而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两根大绳子牢牢套在她的脖子上,使她挣扎不得,逃脱不了。最后沦落得“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根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裂,她分明已经是一个乞丐了……”作品通过祥林嫂被鲁四老爷赶走后手的形态描写,揭示出祥林嫂必将冻死在冰天雪地的悲惨结局。通过祥林嫂的手向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做了有力的控诉。
鲁迅先生还有许多写“手”的精彩妙笔,这里不再一一列举。鲁迅先生通过对“手的面貌”精雕细刻,对“手的表情”细致描摹,或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反映人物遭遇。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结局,都是把笔触伸进了人物的心灵之处,画出了人物的灵魂,塑造出深刻、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要真心学习鲁迅先生高妙的“画手”艺术,在写作中时时学习,反复体会,从而也写出我们笔下小说中的“那一个”人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