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人生若只如初见(随笔)

编辑推荐 【八一】人生若只如初见(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6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06发表时间:2021-06-18 20:04:30
摘要:通灵之路(四)

【八一】人生若只如初见(随笔) 此为《红楼梦》第三回笔记。列位或许会问:“如何用一句词作此题目?”一次翻看《红楼梦》的相关资料时,偶然读到有人提到此小说主要写清朝大官僚纳兰明珠一家的盛衰之事。于是便想到一人,就是这个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其在《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里就有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意思是说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时候的那种感觉。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觉多么美妙,当时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自然。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勾绘的人生,总有那么几许淡淡的遗憾和哀伤。
   人与人之间的相逢、相识到最后的结局。或许是相知;或许是离乱。但初次见面的美好,总会在内心里缱绻徘徊,直至生命终老。可是谁又能一直保持初相见的美好呢?
   为此我想到林黛玉,初入贾府,初见贾宝玉时,看到轩昂壮丽、富贵繁华的生活环境;又见到贾宝玉生命的与众不同;体会到生命的一种纯度,突然就引起她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眷恋。她之所以直到生命消失,香消玉碎也没有离开过大观园,是因为大观园正是青春的乐园,是她一生对美好生命追求的灵魂寄居处,她不愿舍去。
   所以,林黛玉对生命的计较和孤高,正是坚持“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那种美好、那种纯度,尽管最后生命也许没有实现她这样的坚持,但她义无反顾、决然而然。
   那么,翻开第三回,我们来看看林黛玉是如何初见贾宝玉的呢?
   小说回幕:“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开篇承接贾雨村与冷子兴村肆饮酒闲聊贾府之事。酒尽言终之时,正好遇见与贾雨村一起革职的张如圭(意谓长得像鬼一样机灵),言及可以通过关系复职一事,于是四处寻找门路,贾雨村一听,忙忙叙了两句,各自别去回家。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雨村央求林如海,转向那都中去央烦贾政。
   前一章我说冷子兴为贾雨村故知,此话不假。这里冷子兴又给贾雨村讲了一个做官的道理——官场上的关系很重要。这个关系就是官场的派系,也是为官的生存法则。
   大凡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物,其关系一定可以直到顶层。用现代的话,这叫“背景”,也叫“站队”。然而凡事也都有两面性,做官的“背景”也许就是一面看不见的危岩,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官场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利益和权利的重组,所以当官场重新洗牌时,危岩倒塌了,压倒的人里面,也可能有自己。
   只是可叹,身在其中的人,又有几人能看得明白?
   那贾雨村听冷子兴这样一说,当然欢天喜地。“次日便面谋之如海”,托他拉拉关系,恢复自己的官职。可见贾雨村内心求官的急切,他又怎么能看到那面“危岩”呢。
   林黛玉家本是诗礼官宦之族,对待人既有文化的教养,也有人性的厚道。所以林如海便一口承诺向贾政推荐贾雨村一事。就这样贾雨村便与贾府牵上了关系,靠上了贾政这个“背景”。
   于是林如海以送林黛玉之名,托贾雨村一同前往。
   一日到了京都,雨村先整了衣冠,带着童仆,拿了“宗侄”的名帖,至荣府门上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谈不俗,且这贾政最喜的是读书人,礼贤下士,拯溺救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极力帮助,题奏之日,谋了一个复职,不上两月,便选了金陵应天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
   庚辰本及许多其它的版本里在这一段都用“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我觉得这句比程乙本的用得好。为什么呢?
   一是可见荣府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权力是多么的巨大,对于一个朝廷命官的去留可以轻轻地作了决定;二是或许也有贾政的为官之道,要拉贾雨村入自己的政治阵营中,让贾雨村看看自己的实力,以便以后好驾驭此人。
   总之,无论如何,贾雨村入荣府,算是“站队“了,自己以后在官场上的路,也许便是风正帆悬,荡波平浪。但对林黛玉而言,也许此时才是人生命运的真正开始。我们先来看看她是怎么进荣府的。
   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府打发轿子并拉行李车辆伺候。这黛玉常听得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林黛玉到贾府是从南方到北方,坐船而行。她看到的是什么呢?又思考些什么呢?
   贾府安排迎接她的虽是三等仆妇和佣人,但做事不仅有条不紊,而且用度吃穿都是很有讲究的。加上日常听她母亲贾敏讲贾府的与众不同,诗礼排场,戒律繁多,这必将给这个六七岁还没出过远门的女孩子一种心理的恐慌和压迫感。所以得处处小心,时时在意。
   有时候我读到这里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离家在外的场景,临行前母亲常在面前教导:“做人做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那时候我总嫌母亲啰嗦——此等小事,难道我还不懂?
   后来我读《礼记.曲礼》上讲:“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
   意思是走、坐、行、站、食、言、笑……都应该有个规矩。没有规矩,人家会笑这人没有家教。我的母亲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却能用礼记的知识告诉我们如何在社会上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看来“礼”是生活里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来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儒家的正统思想,以及人们对社会和对人的一种尊重,希望以此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红楼梦》里面的内容中,有许多关于礼教的东西,有些东西写得相当详细,现在很多人闻所未闻,比如贾府中的家祭之礼,宏大而繁杂。作者写《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反对儒家的那一套繁文缛节的东西,但一方面却又详细地记录这些内容。也许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许多传承的礼数,对后世的人们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而且礼教的知识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叫文化。
   为此我想借一段话给“文化”一个定义,不置是否得到认同:
   什么叫文化?
   一是根植内心的修养;
   二是不用提醒的自觉;
   三是有约束的自由;
   四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知识只有深入到内心变成自我的领悟后,才叫文化。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我想有志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人,不希望见到这个社会礼坏乐崩吧!
   所以林黛玉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与熏陶,自然会很懂得如何应付荣府里所见到的一切。
   她进贾府,一眼便看明白贾府里仆人的等级——每进一道门,便是等级的划分,内室里是不得有外男进入的。
   特别是她去见贾政时,进入荣府的正厅堂屋,那气派、那富丽堂皇的装饰,无不显示贾府的地位和等级。
   进入堂屋,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机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錾金彝,一边是玻璃盆,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圈椅,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金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这是林黛玉眼中的贾府正堂。我想,假如一个普通的小孩子,在没有经过事先教导和告知的情况下,一定看得眼花缭乱,不辨东西南北。
   而作者用缓慢的笔调,让林黛玉慢慢参观,从上至下,从外至里观看了一遍。作者不惜笔墨地这样写,正是要体现贾家的尊贵——皇亲国戚的荣耀与富贵。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正堂里的字画和装饰:
   “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木质长方形,黑漆底色,四周九条漆上金色的龙环绕着的匾。
   “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万机宸翰之宝”:表示荣禧堂为皇帝赐的名。万机宸翰之宝:是皇帝的印文,表示皇帝日理万机;宸翰是皇帝的笔迹,这几个字是皇帝亲自写的;宝是皇帝印章的标志。
   “待漏随朝墨龙大画”:待漏指大臣上朝时在宫外等待时用以计时的铜更漏,此地因也叫待漏院。墨龙大画:大雨之中,一条龙在雨中游动。朝:就是朝见皇帝(那条龙)。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读fǔ fú)焕烟霞”:房间里珠光玉润,与日月同辉;男人身上的官服,色彩黑白相间,如烟似霞。
   这些不仅凸显了贾家的富贵和地位,也给林黛玉带来一种紧张的独特感受:皇家的威严,富贵的尊宠。
   如果贾府的房屋建筑代表一种威严与大气,那么生活中的一饭一茶,都是礼仪和教养。
   王夫人遂携黛玉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许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杯,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下面榻上独坐,两旁四张空椅,熙凤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嫂子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该这么坐。”黛玉方告了坐,就坐了。贾母命王夫人也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坐方上来,迎春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看看贾府的礼仪。旧时社会,儿媳妇地位应低于家中的小姐。不仅要侍候老人吃饭,还得接受婆婆的教训。民间因此常有一句俗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个“熬”字就相当难受。一个女子当了人家的儿媳妇,就得低人一等,只待自己当了婆婆后才能享受另一个作了儿媳妇的女人的侍候。这正是儒家伦理道德下对妇女的一种束缚和侮辱。
   正式的吃饭在贾府是一件大事,也是讲规矩的,所以不仅侍候的人多,而且连一声咳嗽也不能发生。
   饭后吃茶也得有个先后秩序:
   饭毕,各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家教女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又有人捧过一漱盂来,黛玉也漱了口,又盥手毕。然后又捧上茶来,之方是吃的茶。
   而林黛玉虽也是诗礼之家,何曾见过这样的场景。所以她初进贾府,处处留意,见物遇事,便是时时见礼,加深了规矩和秩序的印象。为此她在贾府之中,便永远都有一种寄居亲戚家的担心和不自在,一种寄人篱下的恐慌感,这也是她后来对贾府的人和事十分敏感的重要原因。
   我们再看林黛玉眼中的贾府人物,又是何等的尊荣俊秀。
   作者写林黛玉见贾府的人物,先明后隐;先略再详,有平淡,有高潮,最后千呼万唤等来一个重要人物——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
   脂砚斋在批注作者这样的写法时,用了一个即褒又贬的句子:“为人善良,作文狡猾。”非常贴切到位。林黛玉进贾府,就像我们小时候“走外婆家”一样。首先见到的应该是自己的外婆——那个既有风度,又有气质的贾母。
   贾母的高贵和气质要在小说的后面一一呈现出来。这里先不再分析,只是此时贾母的角色是一个普通的外婆而已,所以她一见黛玉,感情表现得最直接,而且最真实:
   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肉儿”叫着大哭起来,当下侍立之人,无不下泪;黛玉也哭个不住。
   我们站在贾母的立场上来看这事。俗话说人生有三大悲剧,其中之一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林黛玉的母亲嫁给林如海后,应该就再没有与贾母相见。林黛玉从出生到进贾府时,也不过六七岁,所以从这一点判断,贾母与贾敏应该分离了八年之久。可是令贾母没想到的是,贾敏的出嫁,居然是与自己的诀别,也算真正的生离死别。
   人到了一定年纪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看轻,但却不能忍受自己的儿孙早一步离开,这是人生真正的一大悲哀。所以,贾母的大哭,是对失去女儿的一种悲痛。尽管这个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老太婆有一种对生活的豁达,但失亲之痛怎么能够忍受得住?她见了林黛玉后,把积在心里的悲情一发涌了出来,所以搂着黛玉大哭。实乃情之所动。
   幸好众人相劝,贾母与林黛玉才止声收泪。于是贾母又吩咐下人请三位小姐前来与黛玉相见——贾母是多么细心的人,首先请的是三位小姐相见,列位只道那三位小姐是谁?
   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这一个小姐是贾家二小姐迎春,沉默寡言,老实稳重,所以人送一个绰号叫“二木头”。只是后来嫁中山狼孙绍祖,被折磨而死,命运可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一个小姐是贾府小姐之三探春。不防与迎春一比,我想大多数人会更喜欢探春。作者描写林黛玉眼中的探春,身材自带一种飘逸。曹植《洛神赋》有“肩若削成,腰若约素”之句来形容神仙姿态,探春也正有一种神仙的灵秀之气。

共 766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记叙了赏读《红楼梦》第三回的笔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初识的印象,总会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然而虽然变化、相知或熟悉,却又发现已无初时的美好了。文章由此想到了林黛玉初入贾府,初见贾宝玉时的那些美好的感受。贾府和贾府的人,也成了林黛玉的青春乐园和她对美好生命追求的灵魂寄居处。然而,事态的发展,并非由林黛玉可以决定的,这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出身于官宦世家、懂得礼仪和教养的林黛玉,对于她眼中的贾母、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和贾宝玉等众多贾府人物是何等的尊荣俊秀,相形之下,心中徒生了一种寄人篱下的恐慌感。那些青春的梦想,也终将化为泡影……《红楼梦》,仅此一回就有这么多的感想和认识,非一日读书之体会。文章也为读者精读原著,大有启示。好文章,推荐欣赏。【编辑:墨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林        2021-06-19 08:50:53
  一篇名著在手,大手学问探究。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创作愉快!
墨林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06-19 09:10:01
  一篇有关《红楼梦》第三回的随笔。《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百科全书,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林黛玉进贾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涵盖了太多的内容,让人回味无穷。本文作者独辟蹊径,以纳兰性德的“人若只如初相见”一句词作为引子,让人兴致盎然,思绪万千。林黛玉进贾府,谨小慎微,通过她的所感所想,让读者了解了贾府及贾府中的一群人。她和贾宝玉初相见的美好才是重头戏。文章联系实际,鞭辟入里,环环相扣,分析到位,水到渠成。作者从情感谈到传统文化,知识面广,逻辑性强,思维缜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述有力,让人叹服。好文章欣赏学习了,祝老师文丰笔健,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淡淡的云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