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在成吉思汗的大营里(散文)
一
我们一行来到一座蒙古大营。这里气氛森严凝重,高高的木寨与碉楼,显得异常坚固。大门前有两个身负重铠的士兵,临近才看清是雕刻出的木偶,那一团凝重之气也随之被破掉。如果是真人扮成的士兵,一定会以为是穿越了遥远的历史时空,来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呢。
走进寨门,迎面是一座巨大的塑像。成吉思汗骑着一匹骏马,站在一个圆圆地球造型上,信马由缰,目光如剑。手中马鞭所指处,正是他所要征服世界的方向。马蹄如铁,柔软的地球表面的植被,经不起践踏。战争似火,肥沃而广袤的疆土,受不了如此焚烧。国破家亡,满目疮痍,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偌大的世界,竟然能成为一代霸主的跑马场。马蹄下的版图在颤抖着,在呻吟着,和平在这一刻被踏成泥土,在地层深处哀鸣。
孛儿只斤•铁木真这位草原上的英雄,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也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在蒙古语中,“成吉思”是海的意思,“汗”是最高领导人的称呼,也就是我们汉人所说的皇帝。蒙古国地处内陆,距离最近的海,也有上千公里。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从来就没有见过海,他们总是以为,天空之下,只有草原是最辽阔,最博大的。他们所尊称的那个叫海的人,是徒有虚名的,这是一个虚伪的称号。
那个被尊称为海的人,是一个一心向海的人。他的心胸不但能装得下海,还能装得下整个世界。铁木真就是要把这个虚伪的称号,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他的雄心壮志在若干年后得以实现。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整个世界都差点被他席卷而去,整个地球都为之颤瑟。
因为想拥有大海,而生灵涂炭,再有美好的意义也将被涂成黑色。蓝色的大海与蓝色的天空相对影,那一片湛蓝的本身意义是永恒。世界也是以自己的本身意义而存在,人们的生活祥和而安逸,和平的信条,让整个世界通透而明朗。当有人想把大海据为己有,想充分地把大海的博大与宽阔,装入心怀之中,这个世界便不再有安宁,和平也成为一件易碎品。
我站在宁静的塑像前,思绪飞去又飞回。仿佛历史就在不远的地方,可以瞬间穿过,拂去那一层尘埃,便清晰可见。身居在安逸的时光里,是不是该万分的珍惜?
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帐,就坐落前边不远的山坡上。通向那里的道路两旁,伫立着众多的塑像。这些塑像都是以常人的身高尺寸塑造的,各个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蒙古国建立以后,便册封了八十八位功臣。这些塑像就是基于这个历史史实而设立的。
我有意去数一数,不过四十几尊塑像,刚刚过半,还有许多没有悉数到位。也许是建设方因场地有限,不得不做了相应的缩减,面面俱到是不易做到的。我去塑像间瞻仰,在塑像群里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哲别”。
他是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人物,哲别在蒙古语中意思是箭。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一个神箭手的意义非同小可,一箭穿心的苛求,让那个“神”,变成真正的神。武器的变革是战争的需要,也让战争不断升级。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不管武器如何变革,那个神始终都在,始终没有泯灭过。
二
走进大帐,却见有一桌别开生面的酒宴。这场酒宴是有规格的,两位男女主持人,身着蒙古族盛装,手臂上挽着蓝色的哈达,手里捧着美酒。很早就听说蒙古族好客,同时也非常善饮。他们的饮酒与敬酒的方式与众不同,今天遇到,不由地拉住了我的衣襟,让我坐了下来。
大帐里的陈列是很多的,有各色的蒙古服装,各种的蒙古乐器,或挂在帐壁上,或陈列在衣架上。历史的时空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曾经的中军大帐,是发号施令的地方,而如今为了增加民族和地方特色,这里转变成为休闲娱乐场所。当年那个发号施令的人,已然成为画像,悬挂在帐壁上,供后人瞻仰。而他的子孙后代们,在以另外一种方式,传承着大帐的应用价值。曾经的庄重与威严,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轻松与快乐。
酒宴的进行很庄重。两位主持人在掌握着酒令,异常的严肃认真。他们以一只酒碗为计量标准,在向客人们进行敬酒仪式。这只酒碗是很大的,足足可以盛得下一瓶酒,是标准的一斤碗。宴席上有四位客人,刚进行到第一位,就有些卡壳。客人愁眉苦脸,不胜酒力,进行的非常艰难。女主持人为了促进饮酒的速度,不得不唱起了蒙古族酒歌,来加以鞭策。
祝酒歌非常的优美动听,只是现场的音响设备差一些,让声音有些刺耳。女主持人的一副好嗓音,真的有穿透力,震得耳膜都发痒。还别说,放歌一曲,立刻收到效果,尽管如同喝药,酒碗还是见了底。
轮到第二位,有同伴递过来一瓶啤酒,被主持人拒绝。敬酒是蒙古人的风俗习惯,有远方客人到来,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敬意。敬意岂能打折扣呢?
无法通融,女主持人不得不又引吭高歌,一边高歌,还一边沉下声催促着:“快点!”她的气息转换之快,让人不由地赞叹。天生的好嗓子,就如同一件精美的乐器。旁边的两位如坐针毡般的难受,不停地扭动着身躯,活像两只大肉虫。我想起了小说《红岩》里的一个片段细节,让一个人去看受刑,所经历的痛苦比受刑者还要难以忍受。我想起晚上也要在这里就餐,下一个端酒碗的人,就是我的时候,不觉如鲠在喉,芒刺在背,忙快步走出大帐。
三
蒙古包的建筑形式是很简单的,支架支起,蒙上厚毡布即可。这是游牧民族生活的显著特征,他们追随着绿草的萌发而出发,哪里有绿草哪里就是他们的家。而在这里,我看到了绝对不一样的蒙古包,一个个小圆包,团团圆圆,小巧可爱,都是永久性的建筑,拆不走,挪不动,却非常让人喜欢。
晚上要吃烤全羊,这里的烤制过程也非常的新颖独特。烤羊用的炉具是特制的,为圆筒形状,不锈钢的材质,透过玻璃窗口,便可以看到烤制的进度。我之前看到的烤制都是用炭火进行的,黑烟四起,难免有危害的元素在里面。当人们意识到炭火的危害,便做了相应的改进。在实践中进步,是我们要做的。如何在生活中萃取,如何优中选优,更是我们需要做的。从蒙古包到烤全羊,一步步的追求是全新的,也是未来所要继续下去的。
烤全羊,蒙古语称为“秀什”或“不未勒”,是蒙古族传统而古老的饮食方式。一般只是在大型的宴会或者大型的节日上,才能享用到这样的美食。成吉思汗便用烤全羊来犒劳立功的将士们,可见它的地位与等级有多高。
此时的烤全羊在草原已经是很普遍的美食,那个特殊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人都说,来草原没有吃过烤全羊,就等于没有来过草原,在一点上,更说明烤全羊的特殊性,在草原没有什么可以替代。
主持人已经更换了,不是我中午看到的主持人,大概他们已经忙完下班了。大厨把一只烤全羊,用特制的小车推上来,那烤得通红的羊身,羊头上还有羊角,上面盘着一朵红绸扎成的花。主持人非常隆重地进行着他的仪式程序,他要选定在场的一对男女,来扮演“王爷”和“王妃”,作为这次盛宴的嘉宾,由他们来掌第一刀。
我们一行人之中,有一对朝鲜族老夫妻,指定他们时,他们觉得无尚的光荣,喜笑颜开地手牵手而出。
主持人来敬酒了,我不由地想起了中午那一幕,不免心有余悸。我不是不胜酒力,是让那一大碗给唬住了。我怎么就觉得是被人捏着鼻子往下灌的感觉呢?那一瞬间,饮酒的那一点点美好,都被抹杀的精光。好在这位主持人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恶劣”,让大家举杯,表示一下而已,悬在心头的那块石头才算落地。
我这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是一桌宴席的规格在那里说话呢。来这里的消费水平高,人家就会按照他们认为是级别,把全套服务都搬了上来。我们消费的水平低,自然就没有献哈达,敬酒这样的礼节。商业性就是这样的过程,无可厚非。我倒是觉得,像我们这样很好,至少不用为那一大碗酒发愁。
烤全羊的味道没的说,生平第一次吃到这样好味道的羊肉。我们的桌上居然有三个人不吃羊肉,我不禁为他们惋惜。如果按照没有吃过烤全羊就没有来过草原的说法,他们可真的没来过草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