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一个长满故事的村庄(散文)

编辑推荐 【山河】一个长满故事的村庄(散文)


作者:沂蒙山后生 布衣,23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55发表时间:2021-06-22 17:46:32
摘要:革命战争年代,天水栈村老百姓毁家纾难支持八路军办报纸,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肖华,拿起推子为去世的老百姓剃头。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党没有忘记天水栈村村民,为了他们致富,为他们架电修路,留下了一个个故事……

天水栈,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孟良崮脚下,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小山村不大,全村500口人,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大大小小二十个自然村里,从村东走到村西,长度竟达7.2公里。从村名上看,水从天上来,完全就能想象出天水栈村环境之险峻。
   1940年4月,为了躲避日军扫荡,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印刷厂,搬到了这个四面环山,进出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的小山村。印刷厂设在村民李宝年的家里,三间堂屋排字,两间东屋里排报纸。报纸印好后,先放在李宝年西邻家里。为了保密安全,西邻家的大门用石头封起来,然后,等晚上的时候把报纸放在一大口袋里,用毛驴驮着沿着村中那唯一通向外面的羊肠小道,送往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去。
   印刷厂占用了村民的房子,李宝年等众多村民自愿上山搭团瓢住。团瓢其实就是用高梁杆抹上一层泥搭的窝棚。这团瓢四面透风,又没有厚棉被,秋冬晚上冷,冻得睡不着。有的村民听着印刷机器咣当咣当的响声,对李宝年说:“这些八路军晚上不睡觉地印报纸,到底图啥哩?”李宝年看到过印刷出来的报纸,他虽然识不了几个字,但他听印刷厂的领导跟他讲过,这报纸上刊登了来自于延安毛主席那里的指示,还有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指挥军民英勇抗击日寇胜利的一个个好消息。因此,他回答那些村民:“这些八路军战士干得是大事哩,等将来他们替咱老百姓打下天下,好日子等着咱们呢!”
   淳朴的一番话,道出了李宝年这位村民对共产党的拥护,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希冀。
   1942年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报《战士报》印刷厂也来到了天水栈村。报社印刷厂就设在了村民李树行家里。“报社的人,就是一家人,分到我家,穿粗布衣裳,他们给我家挑水扫院子。我叫娘,他也叫娘,我叫爹,他也跟着叫爹。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隐蔽自己,好开展革命工作。”这样的军民鱼水关系,怎能让老百姓不积极支持共产党八路军的事业?这样一心为民的军队怎能不从胜利走向胜利?
   山东作家高军在《小说月刊》曾经发表一篇小说叫《天水栈》,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进入冬季了,天水栈作为一个半山腰的小村庄,尽管很朝阳,但还是让人感到很寒冷。《战士报》迁到这里,要用铅字印刷第一版了,作为政治部主任的肖华从沂南青驼寺赶了过来。他感到脚冻得有些麻木,就使劲跺了跺,又向手上哈了几口气,交叉着搓了搓手背,和报社的工作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再次交流,看到报纸马上就要出来,他心中感到一阵轻松。
   肖华看到时间比较充裕,就准备到村子里转转,和老百姓拉拉呱儿。
   报社由于先行到来,对村子里的情况比较熟悉,肖华叫上一个战士就出门了。他们刚向东走出有半里路光景,就听到从一户的庭院里传出一阵阵哭声。肖华问道:“这是?”战士告诉他:“这家有人去世了,应该是正在进行一些仪式吧。”
   “咱们去看看。”战士想阻拦,但肖华几步就跨进了庭院。
   只见死者还在屋内正面新撘的灵床上躺着,家人们坐在地上一边烧纸一面哭泣,丧礼主事者迎过来:“同志来了,你们……”
   “我们过来就是看一下。”肖华神情肃穆,语调低沉。“入乡随俗,我们是不是应该磕个头啊?”
   主事者脸色平和下来:“部队的同志,这些道道,你们就免了吧。”
   看到肖华坚持,主事者告诉说,还需要过一会儿,现在要先入殓。“这老人病了很长时间,头发太长了,都觉得这样叫他走了于心不忍,正等着找人来给拾掇一下,再进行入殓呢。”
   不一会儿,有一人回来,告诉主事者:“我到孙祖街上问了所有的剃头匠,都嫌给死人剃头不吉利,剃头刀子以后就没法使用了,没有人愿意来。”
   “这可怎么好?这可怎么好?”主事者急得团团转,死者亲属也都眼巴巴地看着他。
   肖华心中一动。最近,他不论走到哪里,总是带着不久前在反“扫荡”中从日军那里缴获的那把理发用的推子,一边和当地老乡拉呱,一边给他们剃头。老百姓知道他手中的洋玩意儿叫推子后,就都管剃头叫做推头了。他觉得这样和群众说说话,效果会更好一些。他犹豫了一下,敞开了自己带过来的小包,拿出了那把推子:“我来吧。”
   “肖主任,这……以后……”陪他来的战士嗫嚅着。
   肖华拿着推子,向死者走去。主事者和家人都露出感激的表情,跟在后边。肖华面向死者,先低头鞠了三个躬。死者的长子轻轻抱起了父亲的头,热切地望着肖华。肖华在灵床前蹲下来,右手捏着推子的两个把儿,轻微的“咔哒”声响起来。随着“咔哒咔哒”有节奏的声音,死者的头发一缕一缕地落下来,理完发后,死者的面容显得光鲜了很多。为死人理发,很不得劲,肖华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腰有些酸,腿脚也有些麻木……
   小说尽管有虚构的成份,但我相信是真实的。试想,作为当时战斗和生活在沂蒙山区的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肖华,作为分管报社的直接领导,到天水栈村看望报社人员也是应该的,应该和天水栈村的老百姓很熟悉。前几年,新华社记者曾经到天水栈村采访,有个老人说起当年战争年代的事,用食指指着自己的头说:“说来你可能不信,肖华——他是将军啊,当年给我剃过头。可那时候,这里根本没有像样的路,来一趟可真不容易啊!”
   是啊,别说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水栈村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百姓卖猪,都需要用门板抬出。村民娶媳妇,女方陪送过来的自行车、摩托车只能放在山脚下,想骑车出村办事,只能从家中走到山脚下,再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出去。为什么当年八路军把报社印刷厂设在这深山凹里,道理也许也就在这里。
   战争年代没有路,可以掩护八路军战士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和偷袭。可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再让这里的老百姓沿着一条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进出,晚上用松籽油灯、煤油灯照明,怎么也说不过去,也愧对天水栈村老百姓的奉献和付出。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县供电部门为这个小山村开展扶贫架电时,许多村民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他们说“天水栈要能架上电,除非石头上长出庄稼。”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他们,太了解自己的住的地方了。进出村口的那条羊肠小道说是叫路,其实只能一个人攀着岩石爬上爬下,拖拉机根本无法开上来开出去,天水栈大大小小自然村20个,三户两户形成一个自然村,居住这样分散的地方,怎么把那么重的电线杆运到山上去?许多村民满腹狐疑,个别职工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虑。
   “当年这里的老百姓搬出自己的房子,支持八路军办报纸,我们为什么不学习一下 当年八路军那样的作风,发动村民一起把电线杆人拉肩扛抬上去?”于是,一声号召,职工和全村村民拧成一股绳,硬是用人拉肩扛这种最原始的土办法,把一根根重达2吨多的电线杆抬到了山上,运进了村里。
   电线杆埋进了山窝窝里,供电职工穿上铁鞋蹬上了电杆,他们在刺骨的寒风里缩紧身子,拉线紧线,安装固定瓷瓶,从来不喊一声累,也从来不叫一声苦。有的村民从家中拿来煮熟的鸡蛋,让他们休息一会吃了再干,可他们一个劲地摇头、摆手,村民们说:“许久没见这样的队伍了,真像当年住在咱村的老八路。”
   三个月时间过去,天水栈村山顶上终于亮起了瓦亮瓦亮的电灯。那天,天水栈村的村民都觉得村里迎来了大喜事,比过年都热闹。好多青年一晚上没睡觉,坐在明亮的电灯底下打起了扑克。第二天晚上,村里有五户人家新买了电视机,欢欢喜喜看上了精彩的电视文艺节目。
   有了电,必须通路,打开通往外面的世界,把村民们种的小米、板栗、核桃、西瓜卖出去,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于是,他们利用《大众日报》社寻根重走创刊路的时机,积极争取这些记者和市、县交通部门、沂南县孙祖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于是,一条水泥路修成了,并与村外这几年所修的垛马路、泉重路相对接。架了电,有了水泥路,天水栈村把小米、板栗、核桃、西瓜卖了出去。尤其是小米,过去小米几块钱一斤,也无人问津。现在,便捷的农村路网,让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迅速,天水栈的小米成为抢手货,价格也涨到了十几元一斤,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极大地增加了村民的收人。
   天水栈村的人还善于发现商机,他们发现,本村有青山,有淙淙流淌的泉水,山上还有成片的栗子林,是现代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于是,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搞乡村旅游开发,许多村民办起了农家乐,五一假期期间来此旅游的游客太多,家家为了照顾生意,忙得连饭都顾不得吃。
   天水栈村以前我来过多次,对这里的一切很熟悉。前几天,我和孙祖供电所所长柳亚宁,还有几名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员又一次来到天水栈村。刚到村口,就碰到天水栈村党支部书记李遵江。见到我们,他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热情地握住了我和柳亚宁的手,说:“谢谢你们一直关心支持我们天水栈村!天水栈村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你们供电部门功不可没。”柳亚宁谦虚第说:“比起当年八路军冒着生命危险办报纸,比起你们这里的村民为革命奉献出的一切,我们做这点工作,还不是应该的吗?”
   是啊,孙祖供电所时刻不忘“人民电业为人民”这个初心,经常带领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员深入像天水栈村这样的小山村,定期为他们消除用电设备安全隐患,及时为老百姓开展用电咨询服务,维修用电设备,他们还为老党员、孤寡老人开展个性化服务,为他们带去牛奶、面粉等慰问品,赢得了老百姓的良好口杯,自2013年10月到现在,他们创出了2800天服务无投诉的新记录。
   李遵江陪着我们来到村配电箱前,配电箱正好和《大众日报》印刷厂当年的老房东李宝年的家门口相对。老房东李宝年早已去世,她的儿媳妇杜付花也已经80岁。她还保存着当年印报印的铅字,这些几乎已经磨平、笔画斑驳的铅字,沉淀着历史,更沉淀着深长的记忆。她说:“留着做纪念,将来让孩子们了解这些往事,长见识,受教育。”
   “是啊,我们一定要学党史、感党恩,时刻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李遵江好像对我们说,又仿佛是自言自语。
   望着眼前的一根根电杆、那蜿蜒盘旋在山间的水泥路,望着这满目的青山绿水,我们满心欢喜。我想,天水栈村的发展变迁,只是革命老区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相信在新时代,像天水栈村这样地处革命老区的山村,肯定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裕!
  
  

共 40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沂蒙山后生老师的这篇《一个长满故事的村庄》散文,如数家珍般地叙述了抗战时期,天水栈村民为了支持八路军办报纸,腾出自己的房屋给报社,自己到山上搭团瓢住的往事;以及八路军战士为了和村民打成一片,和村民一起叫自己的爹娘。还有战斗和生活在沂蒙山区的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在天水栈参观报社工作时,恰遇一个村民去世,正办理丧事。满街道找不到一个理发师,来给死者理个发,肖华看到为难的死者家属,主动提出他来给死者理发。因为他手里刚好有扫荡日寇时,缴获的一把推子。他给死者理了发。温暖了家属的军民鱼水情。抗战胜利后,党和国家给天水栈修了出山的路,老百姓有了路,农副产品有了销路。通了电,天水栈村民买了电视,铺设了网络,农副产品通过网络营销,卖上了好价钱。天水栈村民利用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办起了农家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这篇散文,很好地讴歌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的鸿篇巨制。力荐赏读!(编辑:极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1-06-22 17:49:55
  感谢沂蒙山后生老师赐稿山河如画!(;一_一)
  
   这篇散文,写得非常应景。却没有生搬硬造之嫌。写得非常真实,非常用感情。语言简洁,条理清晰。ヾ ^_^?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一_一)
极冰
回复1 楼        文友:沂蒙山后生        2021-06-24 09:45:51
  感谢老师的精彩点评,因为感念党与老区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才创作此文。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