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墓碑上的英雄 (散文)
我该用什么语言来记录这些墓碑上的英雄们,与他们心中崇高的信仰和纯洁高贵的灵魂相比,我的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我惧怕我的文字配不上他们。——题记
在修水烈士纪念园硕大的墓碑前,我仰脸看到墓碑顶上有七个雕刻的石雕头像,正中央是一名戴着红军帽、英气逼人的红军战士,他的两边分别是带着眼镜的中年男人,留着满面胡子的老人,勇敢抗战的妇女,学生发型的少女,稚嫩幼小的孩童,他们目光如炬,神情坚定,有一种慷慨赴死的壮烈。他们的眼神望向的是同一个方向,那一定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我久久地伫立在墓碑前,始终用一种敬仰的姿态在望着他们,我似乎听到他们在向我诉说:“为了心中崇高的信仰,为了苦难群众的最终幸福,别说是铁链、刑具、子弹,就算是抛头颅、洒热血又何妨?肉身虽死,但似我般的灵魂有千千万万,敌人杀得死我们的肉身,却杀不死我们心中崇高坚定的信念,杀不死我们的灵魂。”
每一个雕像的背后都有一个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
墓碑上一排雕像最右侧的妇女和孩子是一对英雄母子,是一位23岁的守寡母亲胡爱英和她8岁的儿子张敦训,他们是修水上奉镇人。胡爱英于1929年成为红军地下联络员,带着儿子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当年红军在胡爱英家中开会,张敦训负责放哨。胡爱英常以孩子作掩护,为红军传送情报,白日采购生活物资,夜里为红军送米。她在1931年端午节,趁敌人岗哨松懈时机,带着张敦训到上奉街打探消息时不幸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严守红军秘密,并叮嘱和教导幼子张敦训:
“训儿,你要听妈妈的话!白狗子问你什么都不要说,为了保住红军叔叔的安全,无论他们怎么对我,你都不要哭,不要说,你是我胡爱英的儿子,要死,就和妈妈一起,好吗?”
张敦训哭着说:“我什么也不说,打死我也不说。”
年仅8岁的张敦训至死都坚守着这个承诺。敌人以张敦训的性命威胁胡爱英,胡爱英说:“杀了儿子也要革命,为了保儿子出卖革命,我做不到。”
敌人气急败坏先杀死了8岁的张敦训,胡爱英看着儿子在自己眼前被杀死,悲痛欲绝。但她依然大义凛然,不泄露红军半点消息,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
听完这个红色故事,我的心一阵阵颤栗,有一种揪心的痛自全身不断蔓延,这对英雄母子的事迹深深地撼动了我的灵魂,尤其是震惊8岁的孩童竟能如此坚守红军秘密,这是何等的英勇啊!
墓碑的正中央刻着一行醒目的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是的,不朽!他们勇敢、悲壮、不畏牺牲的精神在后世的我们心中永垂不朽!值得我们永远去追忆。
此刻,我想凑近些,再凑近些,看看墓碑上还刻着些什么名字,在这寂静空旷的修水烈士纪念园,我希望能听到他们有什么遗留的话语。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缓缓靠近这座硕大而高耸的墓碑,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两侧的石板,上面刻有无数个英烈的名字,听讲解员说,这上面雕刻着10335名烈士的名字。
10335……我为这串数字而震惊。不!这不是一串数字,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因战争而逝去的鲜活生命,是一个个奋起抗争的烈士亡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英雄!
我仔细观看墓碑上的名字,上面是按修水县各乡镇名称和人物姓氏有序排列的,上杉、白岭、大桥、马坳、上奉、溪口……杨、樊、刘、胡、张、黄、李……
他们的名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像一颗颗耀眼的星辰闪烁着独特而永恒的光芒。他们又是什么时候、在哪场战役牺牲的?
时光要追溯到民主革命时期,曾有彭德怀、罗荣桓、卢德铭、滕代远、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修水浴血奋斗,10万多名修水籍仁人志士投身参加了秋收起义、两打长沙、五次反“围剿”等革命斗争,且壮烈牺牲了。
这座高耸的墓碑上雕刻的就是其中一万多名在册烈士的姓名,还有近九万烈士的名字被掩藏在革命历史的风浪和长河中,但中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修水县曾有10万多名烈士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过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革命精神永驻,英雄浩气长存。愿10335名英烈的魂灵在修水县这幽僻寂静的烈士纪念园里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