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小城印象(散文)

精品 【流年】小城印象(散文)


作者:张海峰 秀才,285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3发表时间:2021-06-29 17:10:07

【流年】小城印象(散文)
   今年因为陪护患病的父亲,破天荒地在小城呆了近三个多月。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利用闲暇,几乎转遍了小城的角角落落。小城变化之大,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用脚步领略小城别样美的同时,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这座小城。
   从呱呱坠地,到读完小学、初中,一直生长在农村。去外地上学,毕业后便留在了外地,并在离省城不远的一个县级市定居下来。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虽在异乡异地定居,但还是觉得家乡的小县城最美,最令人神往。
   八七年,去外地上学前,父亲带我来县城体检,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来县城。那时的小城,还只是由许多茅草屋,砖瓦房,棚户区等混杂建筑的小镇雏形,与想象中县城相差甚远。两条呈十字形状的街道,竟是小城最繁华的地带。本来就不大的小城,因为杂乱无章的建筑,没留下什么记忆,更无留恋了。
   经过三十多年的扩建改造,小城已今非昔比。以往小城的旧有格局,已荡然无存。小城被增多的高楼,日益拓展的街道,迅速扩大的建成区所代替。
   巨大的落差感扑入我的视野,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小城变美了,更有现代气息,也越来越城市化。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做了一个长长的梦,等我长梦醒来,小城已彻底改变了模样。
   小城不算大,但也不小。虽比不上大城市的繁花似锦,缺少了车水马龙,但小城却有着自个独特魅力。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给人温馨舒适的感觉。
   步行在繁华的人民路上,大门高深的商厦,和那些不算高也不算深的临街店铺,均被装潢的富丽堂皇,名称也高贵典雅。缓缓行驶的各种车辆,水一般流过街道。街道上人来回穿梭,神色各异,行色匆匆,以不同的心境感喟着,享受繁华的城市生活。年轻的姑娘们穿戴时髦,三三两两,嬉笑着从这个店铺出来,又从那个店铺进去;老人提着从商场采购的东西,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建筑物上五颜六色的广告牌象征着城市人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晚饭后出来溜达,朦胧的夜色、明亮的路灯和闪烁的霓虹灯,将小城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路过酒吧,KTV厅,灯红酒绿的色彩,歌舞升平的优美旋律,着实让行人陶醉在城市夜生活的氛围中。
   县城的道路宽阔而平坦,且每一条道路具有不同的风格。道路两旁的树木四季常青。渝河、南河像两条丝带紧紧地缠绕着小城。青兰高速如长龙般静静地卧在南风山下,也卧在了三里店水南边上,像似水库的守护神。三里店水库镜子一般镶嵌在小城西边,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平静水面上,真有种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蕴。
   小城有“溽暑有风还透骨,芳春积雪不开花”之说。常年低气温,让小城居民养成了爱锻炼的好习惯。不大的县城,近几年先后开发了像渝河公园、三山公园、古柳公园、南河休闲公园等休闲场所,给人曲径通幽,韵味别致的美感。西门体育场、笼竿城休闲广场、东关露天球场、县健身活动中心等健身场所个个气势恢宏,设计精巧,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走在或红色,或蓝色铺就的健身步道上,观赏着或眼前或远处的景色,焦躁的情绪会渐渐地回归平静。锻炼身体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选择不同的健身方式。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踢毽球、跳健身舞、或健步走;年轻人选择长跑的居多,小孩子或在人造草坪嬉笑打闹,或拿着足球在大人的指导下做射门练习;上了年纪的,更多选择在器械上拉伸。说笑间,伸展不同的姿态。
   前些年还乌黑发臭的渝河,经过这些年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现在变得水质清澈透明,河两边的坡面被茂密的植被覆盖,不时有鸟儿在水面栖息。河两边的步行道大理石围栏上装设了五颜六色的景观灯,顺势而下的河水被截流成镜子般的断面,在阳光照射下,微微地泛着金光。尤其到了晚上,在景观灯的映衬下,渝河变得美轮美奂,就像在渝河上横亘了多条色彩斑斓的飘带,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小城因为有了河,有了水,才有了灵气。
   沿着解放路一直往南行走,便到了城南十字路口。然由南向东走,就到了老县衙旧址。老县衙的旧址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公交站牌彰显着这里曾是县衙旧址。如今矗立在旧址上的笼竿城,则让这座小城有了古朴而又神秘的气息,也让小城除了美丽耐看外,更多了一层遐想的味道。
   对于笼竿城,《宋史•曹玮传》就有记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在位时,北宋名将曹玮与秦翰在武延川打败了章埋族,为了加强对今固原地区的防御,曹玮就在陇山(今六盘山)外建了“笼竿城”,即今隆德县城关镇。
   小城地处六盘山的西侧,是北宋西北地区的门户。跨过这里,便进入西夏的地盘。这里曾是北宋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经济贸易的通道,还是保障固原城安全的军事要塞。站在这里,可以想象小城曾是屯垦重地,人口密布,驻扎军队众多,一派车马繁荣的景象。你也在此时与北宋著名的戍边大将曹玮在笼竿城相遇了。我想,完成笼竿城修筑工程的戍守渭州大将曹玮,心情断然不像现在这样气定神闲地面对这雄伟的笼竿城,更不会想到他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成为了研究北宋历史和研究北宋古城墙的标本。
   史料记载,曹玮修筑笼竿城的念头始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这一年他做为泾原路钤辖兼知渭州,请求朝廷在笼竿川修筑笼竿城,作为抵御党项的军事要塞。他向朝廷建议筑城,指出“今陇山外有弃地,坦为兵冲,曾无捍蔽。熟户以田输官,因相地形筑城,尽要害之地以兵戍之,立堡寨置弓箭手居之。”由此可见,兵若无城,则难以戍守,而要戍守,必须“立堡寨置弓箭手居之”。
   曹玮建议筑城的批复终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9月得以实施完成。笼竿城修筑完毕,招募弓箭手给田屯守。到了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4月,泾原路驻泊钤辖郝荣挖掘笼竿城城壕。从宋金到元、明、清,再从民国至现今,笼竿城经历了六朝风风雨雨,它悠久的历史小城人引以为荣。
   笼竿城修筑完成后,先后经历了宋夏好水川之战,宋金夺德顺之战,元金成吉思汗破德顺之战,明末李自成破隆德之战,清同治年间回民义军三破隆德之战,期间笼竿城虽遭兵燹,但在戍边守土,保家卫国中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笼竿城除了遭兵燹之外,地震坍塌,风雨冲刷,已使它残破不堪。
   其实,自北宋以来,这座古城都在被改造、修补、利用。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笼竿城原址重修隆德县城,城墙周长九里三分,高三丈,城池深两丈五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邑人进士王铨因城大空虚难守,陈言两院,改筑隆德城,削去南城三里三分。明崇祯八年(1635年),流寇七次破城,因人寡难守,知县蒋三捷申请再削去西北城三里许。到了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城墙因雨水冲刷倾塌,知县常星景捐资召集民工重修。重建后的城墙周长三里许,高三丈六尺,墙基宽三丈六尺五寸,城墙顶宽一丈八尺。清同治四年(1865年)回民义军破隆德,城遭兵燹,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补修坍塌城墙,并在南墙修城楼一座。民国九年(1920年)冬天,海原大地震,城墙及四个城门倒塌,隆德城破烂不堪,墙砖垛全部脱落。民国十七年(1928年),土匪四起,破城几乎不能守。知县蔡则沈与邑人张维岳、何文英等集资补修,使隆德城初具规模。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知县桑丹桂修补北城塌陷处、东西二门及城墙垛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笼竿城就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在隆德这片土地上不见了,就连居住在此地的居民也说不清楚。
   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笼竿城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不是旧城改造,隆德的真实历史很有可能还真将继续沉睡下去。
   沉睡时的笼竿城,是那么平淡无奇,然而在拂去岁月的尘土之后,露出的却是惊天动地般的容颜。
   近几年,隆德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在一些已经拆迁的工地上,已经矗立起新建的楼盘,特别是在城东南的施工中,时常听到一些施工者碰到残墙的传闻。而城东南周围正好是笼竿城旧址。
   对于传闻,我在休假期间特意问过一位曾在工地施过工并亲眼目睹残墙遗迹的亲戚。他说确有此事。他说,这段残墙东西长约400米,南北约200米,均系黄土夯筑。他还说,前些年,在一些单位和居民的院落内还发现了许多尚未拆光的残垣断壁。居民有的将残墙断壁当成了院墙,有的被当成了厕所,有的被当成了羊圈,有的被当成了鸡舍。人们按照各自的需要,将这一段段残破城墙“古为今用”。
   尽管如此,遗留的残破城墙仍不失当年的雄姿。正是通过这些断断续续的墙壁,古城的框架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北城墙虽然在十多年前就被推毁修成了公路,但在其与东城墙的交接处,还耸立着一截十多米高的拆剩城墙。城墙上,宋代始筑、明代修补的夯层一览无余,城墙角还散落着古代城砖与精美砖雕;古城内,明、清、民国时期改筑、修补、建置的古城、古墙及旧县署等古建筑遗迹依然随处可见。
   尽管曹玮在笼竿城消失了,在隆德人的记忆中,他在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任上,为隆德留下如此宏大的手笔,为隆德留下规模浩大的工程,就凭这足以载入隆德历史史册。
   闲暇时,在城南街上走,龙城世家沿街那幢幢鼓楼式建筑,仿古的青砖青瓦,楼阁亭台,新建的仿古笼竿城城门高大雄浑,复古式的笼竿城,断垣残壁与一千年前大宋朝的鼎盛甚是吻合。
   有时站在堡子山向南眺望,脑海中浮现出奇异的想法,仿佛看到一条古道上大批穿着铠甲的士兵,由南朝北而来。此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公元1011年9月的笼竿城。此时此刻的笼竿城,犹如四条黄色的飘带,两两相接,构成一个大大的“口”字。
   从笼竿城继续往东走,随时在道路两旁看到已过百年树木。时间跨越两个多世纪,树高在9—15米,树围在1.2—1.6米之间的参天大树。这些大树上均挂者印有编号和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栽于1874年等内容的牌子。这些饱经风霜的“左公柳”愈来愈苍老,数量也越来越少。
   “左公柳”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据考证,晚清军政重臣左宗棠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和新疆军务时,在西北许多地方广植树木,他们栽种的柳树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左公柳”
   据《隆德县志》记载,左宗棠入甘西上,在隆德境内沿途植树长达45公里,分布在312国道两侧。后来由于道路拓宽,使隆德境内的“左公柳”毁损贻尽。据说,目前仅剩23棵“左公柳”矗立在城东南方道路两侧。
   为了保护祖先留下来的财富,唤起人们对左公的纪念与尊敬,隆德县政府特意在此创建了左柳公园。它也是挖掘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科学保护百年古树“左公柳”的历史文化公园。
   我知道,小城虽小,但休闲旅游的地方却不少。比如象山园,清凉寺,红崖老巷子民俗文化村等都在小城周围。
   象山园石条铺就的台阶,拾阶而上,迥转至巅,最适合每天散步健身。
   小城王牌景点红崖老巷子也不远,如果喜欢观光旅游,步行二十多分钟也能到达。假若不想走,花一元坐公交六七分钟,就能体会到它所呈现的历史内涵。这里曾数次成为争夺隆德县城的指挥中心,发生在隆德境内的战役不计其数,其中重大的战事有宋金争夺德顺军之战、成吉思汗拔德顺州、李自成攻占隆德城等,都曾在红崖村安营扎寨,运筹帷幄,指挥战事。1935年秋,红二十五军长征途径隆德,其先遣部队宿营在红崖村,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为该村留下了鲜明的红色革命文化印记,也吸引了省内外的文化使者前来观光学习。
   距城区较远清凉寺也有通往景区的公交,这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这里的植物多达788种,动物也有207种,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植物园。清凉寺在历史上是成吉思汗、李自成等攻占隆德城(古称德顺州)时的战场。该景区有佛道兼容的寺庙群、青龙瀑布、成吉思汗点将台、笑佛山、笔架峰、墨池、情人谷、老君卧牛台、香炉峰、关公饮马泉等景点。
   当然,像杨店民俗文化村,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如果时间充裕,完全可以坐公交到达。其它如范家峡原始深林公园、神林山庄、盘龙山庄相对较远,得花点时间,但对喜欢观光旅游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
   在这里住时间长了,就慢慢留恋它了。每当在小城呆长了再要离开,总有种思归的感觉。当再次回到这座小城时,心头涌起的那种亲切总让人难以抑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每座城,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已经习惯了这座小城的日出日落,习惯了夜幕下惬意的自由行走。对于小城,我不敢奢求更多,时光荏苒,岁月静好,就足够。

共 49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作者最初的印象中,小城太小,以至于在初识以后的若干年里,都不曾记起它。因陪护父亲,“我”被滞留在小城,也因此有了接近小城的机会。于是,利用三个月的闲暇时间,亲历一个个遗址,查阅与小城有关的文史,再通过对小城今与昔的对比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城,既有现代化城市的繁华,也有了历史的沧桑厚重。走一个地方,阅一方水土,解读一个地方的人文,如作者所说:“在这里住时间长了,就慢慢留恋它了。每当在小城呆长了再要离开,总有种思归的感觉。当再次回到这座小城时,心头涌起的那种亲切总让人难以抑制。”邂逅一座城,就如邂逅一个人,对他了解的越多,就越放不下。此文的作者就如此,费尽笔墨,只是想告诉读者,《小城印象》之于“我”,是远则思,近则亲的一种情怀。一篇抒情与怀古相融合的散文,读后犹如亲临小城。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701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1-06-29 17:13:33
  老师笔下的小城,有着一定的历史痕迹及人文,有机会一定去瞻仰。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7-01 22:06:3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7-04 21:08:27
  小城故事多,小城变化大,小城有历史的痕迹。小城有待挖掘宣传的文献知识。一个时代的变迁尽在字里行间。读文字,小城仿佛我也游历过了。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