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万家团圆是我们的愿望(随笔)
团圆,一般指散而复聚,如全家团圆,骨肉团圆,夫妻团圆,兄弟姐妹团圆,某团体组织成员团圆等亲朋团聚。大团圆,指全家人或某组织人员快乐地聚集在一起或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经过悲欢离合终于团聚的结局。现在人们把“团圆”的意蕴又扩大深厚了一层,即大家团结一致,把事情干得圆满。没有缺欠、漏洞,使人满意。如转败为胜,转亏为盈,转不利为有利等,得到令人满意的好结果。其实,团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寄托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愿望。因为团圆象征着祥和、如意、美好、快乐、幸福、喜庆、丰收、圆满等意蕴。甚至连圆形的东西,如月亮、太极图、汤圆、月饼等都寄寓着祥和、如意、团圆、圆满、美满、快乐、幸福、喜庆、丰收等美好愿望。团圆是我们渴望达成的美好愿望。
渴望团圆美满幸福快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心愿,传承至今,人们仍然祈求得到它。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那亘古而悠长的历史人文,也许涌动着无数鲜活的灵魂,唱着一首首动人的歌谣,继承并发扬它们,会坚实我们的精神底蕴,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心境澄明,思维飞扬,精神厚实。
除夕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欢庆时间最长,礼俗最为隆重烦琐,也最为中国人重视。春节期间,举国上下,普天同庆。尤其的大年三十和初一这两天,几乎所有行业的人都要休假回家与家人团聚,共进大年团圆饭,其乐融融。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仲秋节,也叫团圆节。它历史悠久,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赏月吃月饼,听老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祝福团圆。据说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除夕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关。《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也有传说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称为“仲秋”。此时,各种农作物相继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便以八月十五日这天作为节日。这一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大最圆最亮的。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传说东方朔为了帮一宫女回家团圆,向皇帝谎称火神爷要在正月十五放火烧长安。他要求汉帝用汤圆祭拜火神爷,百姓家家做汤圆,挂红灯,使长安城灯火通明,并令所有的人上街观灯,以给上天以混乱嘈杂的假象,宫女因此也被放出和家人团聚观灯。东方朔不愧为他人团圆做了一件大好事。
七月初七日是七夕节,中国的情人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人们在瓜果棚下吃着“乞巧”或“七巧”(即炒熟可食的七种农家自种食品:花生、黄豆、豌豆、蚕豆、黑豆、葵花籽、包萝花(玉米炒花)等,有时凑不齐这七种,就用南瓜籽、西瓜籽、小麦、豇豆籽、赤豆、绿豆、芝麻等凑到七种。)、“乞巧食”或“巧食”(一种长条形的糕饼),带着“乞巧线”或“七彩绳”(用七种色彩的纱线绞成绳系在每人的手腕上祈求手巧),听着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再加上小孩的嬉闹,这天伦之乐也很惬意啊!我们庆祝牛郎织女在鹊桥上团圆。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织无缝天衣,心灵手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太极的表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2008名各民族太极演员排成圆阵,很是壮观!灯光亮起,“八卦”呈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展示了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特点,表达了中华民族大团圆、人心团圆且力量强大的愿望。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团圆的,我们也希望他们团圆。如《梁祝》中的化蝶,他们这辈子无法团圆,他们在下辈子总算可以双飞双栖,翩翩起舞,团圆欢聚,快乐生活。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一家人往往分散各地打拼,也常常出现意外,离婚率也有所上升。在外的游子游女都是家人的牵挂。一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万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人为了愿望活着,人活着为了愿望。有人为了一个伟大愿望牺牲了,而愿望还活着;有人为了一个丑陋的愿望毁灭了,而再也不能有愿望了。我们是普通人,改变不了世界,就只能改变自己,踏踏实实地去实现自己小小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愿望。圆圆满满地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小事,使他人团圆,使自己团圆,使他人圆满,使自己圆满。因为万家团圆是我们渴求达成的美好愿望。但愿天下好人都拥有并实现团圆这一美好愿望!
(首发江山文学,写于2011年9月12日中秋节,曾辑录在个人博客新浪“皓月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