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 梦,是自由的世界(随笔)

编辑推荐 【八一】 梦,是自由的世界(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53.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99发表时间:2021-07-04 08:14:56
摘要:通灵之路(六)

【八一】 梦,是自由的世界(随笔)
   此《红楼梦》第五回笔记。与第一回紧密联系,榫接卯连筑成了本小说的神话架构。
   作者开篇从现实的两个重要的女性入手,一则贾宝玉与林黛玉久处之后的情感,点出了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二则薛宝钗来贾府,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自比林黛玉深得众人喜爱。看此开篇,颇似闲笔赘述,却伏下整部小说中贾、林、薛三人的爱恨缠绵,小说中人物的冲突,此非其一。
   大凡写爱情小说,情感纠葛如果一帆风顺,读者阅之,如同嚼蜡,哪有味道?必将有三者或四五者相互斗争,猜忌碎语,争风吃醋,方可有起伏跌宕的情节,引人入胜的兴致。
   只是《红楼梦》把这些情节,暗中穿插在众多人情小事之中,只有慢慢品读其中的味道,方可深解人世间原来情感之误,人性之真,莫不如此。
  
   二
   小说第一回和本回在思想上有一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第一回写了甄士隐的梦。这一回借助贾宝玉的梦,说他神游于太虚幻境,游离“金陵十二钗”各女子的人生命运,完成了人的成年之礼,在情与爱之间,在现实与梦幻的纠葛之中却无法警醒,被迫进入迷津之道。
   这个迷津是什么?从字面上讲,就是找不到的渡口。秦观有一句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停靠有小舟的渡河岸边,找不到了,眼前是白茫茫的一汪水波,怎么才能达到河的对岸?佛家讲这是一个迷妄的境界,佛引导人们开悟,就像驾着一只小舟,到达灵河彼岸。如果按照佛家的哲学思想,人一生从生到死,就是通达灵魂最高处的过程。所以,人的生命历程,不管经历过的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名利、权贵,都是生命之中的“迷津”,都需要自己去渡过。
   所以这一回开始,贾宝玉才正式进入他情感世界真正的 “迷津”之中,去逐步完成他的通灵之路,去领悟《红楼梦》曲里那些女子的命运,直至开悟。
   他的领悟正是从这一场梦开始的,是人世间的欲望引导他进入梦境。
   梦,是自由的世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梦的符号和隐喻具有特殊性,可以提示人的无意识愿望。什么叫无意识愿望呢,通常指人生长过程中必需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人自然需求的一种属性。如我们必须吃饭一样。
   贾宝玉的梦同样也是从这吃饭开始的。
   正好此日冬尽春来,梅开几度不知之时,宁府邀请荣府老少赏花吃酒。酒足饭饱,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蓉媳妇秦可卿早安排下房间待他休息。然当贾宝玉刚进那一间房时,只见一画,名叫《燃藜图》,及一副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贾宝玉见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历来众多评论家皆指贾宝玉此处的表现为不好功名,亦不喜欢勤苦好学。我并不否认此种观点,但转念一想,他为何有这样的表现呢?
   是成长的烦恼。
   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有一个非常正统古板的父亲,一个传统伦理思想的母亲,天天听着正统的教育,青春期的自我追求和完善被压抑,甚至被剥夺,所以内心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充满着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贾宝玉刚入幻境时,便自内心想道:“这个地方儿有趣,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此想法不正是此时期少年的心理反应。
   其次是对生理需求的感知——对于性的关注。
   所以当他走进秦氏的卧室时,就仿佛进入了生命成长的另一个境界,他的生理好奇之心让自己迷茫和朦胧。作者调动了一切生理和心理的想像,来诱发贾宝玉的欲望——
   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盛着安䘵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高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首:“这里好!这里好!”
   秦氏房中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这正是成熟女性生命的气息,这种气息是一种迷人的诱惑。加之秦氏自带一种天然的风韵,袅娜纤巧,温柔和顺,既有少女的美貌,又有平易亲切的温暖,这对一个刚有生理需求的少年来说,无疑是理想的追求对象。
   而贾宝玉在房中看到的一切,也无不带着他自己的感情色彩:武则天的风流韵事;赵飞燕的轻巧妩媚;寿昌公主的梅花妆;西施沉鱼之美;红娘机灵与叛逆等——更有甚者,杨贵妃的乳房,直接就是肉体的诱惑。这些在历史和传记里的传奇女子,有自己的个性,也美艳动人,在她们生命的历程中追求过自由的人性,独立的人格。
   这些女子在贾宝玉的眼中,既有美好的一种气质,又有他希望获得和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从她们的美貌之中首先看到了一种欲望,一种对生理的满足感,对“性”的联想。从男孩子的成长历程看,这也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作者没有直接这样表达出来,但却用了一句非常隐讳的话,说明了贾宝玉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
   秦氏便叫小丫鬟们好生在檐下看着猫儿打架。
   春天的时候,猫有一个最独特的生理反映,开始寻偶交配。有时候几只猫在一起,为了争夺异性而相互发怒狂叫。蜀中之地常称“猫叫春”——正是一种春情的躁动。
  
   三
   而现实中的秦氏,也正是引导贾宝玉完成生理成长的第一人。她把贾宝玉引入太虚幻境之中,然后交给一个更迷人的女子——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
   这是多么奇妙的地方?又一个多么神奇的仙子?
   离恨天,远离爱恨的地方。有爱恨的人,一定在离恨天之外。
   灌愁海,一片水域,全是忧愁笼罩。连里面的水,都充满着无尽的愁绪。
   放春山,释放春情的山;山里的洞是遣派痴情怨女的地方,而这些组成了一个空幻而渺茫的世界:太虚幻境。
   而警幻仙姑代表的是什么呢?代表现实中引导人们抛却情与欲,放弃人的情感,去现实中求取功名利禄的引路人。
   再看第一回写到的绛珠仙子,住在离恨天外,喝的是灌愁海的水,吃的是秘情的果,天生心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把爱恨愁怨积于一身。后来其为报甘露之恩,从太虚幻境至人间,成为了林黛玉。所以林黛玉的哭、恨、怨、痴和计较,可以理解为都是这个警幻仙姑故意作的局。
   她为了让贾宝玉醒悟,却不与他讲讲道理,谈谈心事,而是先用情感,再讲幻灭,又用肉体的欲望完成成人之礼,希望贾宝玉看清情与欲的真实面目而不再沉浸其中。然而生活在这样幸福的梦境里,贾宝玉一时半会又怎么能开悟呢。
   可是警幻仙姑心也实诚,一计不成,再施二计,以致后来接二连三。这让我想起周星驰演的《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为了渡至尊宝开悟,从“打雷了,下雨了”到“妖是妖他妈生的”再到“only you”,啰啰嗦嗦,一二再,再二三地提醒和劝解,以致于后来至尊宝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唠叨,想打死他的心都有了。佛也!神哉!渡人之心良苦多多啊!
   然而一个人在没有领悟到真正的人生意义时,会把一切表象看成是自己美好的追求,他又怎么能从中领悟到一切皆空的道理呢?可怜那警幻仙姑一番煞费苦心,循循善诱——
   她先从细微处着眼引导,一幅对联,一句诗文,皆是偈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当时贾雨村心里一直想着的是做官成就功名,哪里还有心思去领悟这样的道理。而此时贾宝玉一样,他心理想着是仙茗、美酒、歌姬、仙曲,更见了“古今之情”、“风情月债”,早已把情魔招入膏肓之中去了。
   然后警幻仙姑再用人生的幻灭警示贾宝玉。说与他生活在一起的那十二个女子,命运皆已注定,不过是福浅命薄,终无多少美好的结局。
   作者用诗词的方式给十二钗每个人的结局下了定语,告诉给读者,其实这本小说的人物结局,已经呈现在面前,各自去慢慢品读。而我们大多的读者也像贾宝玉一样,第一次读这些内容时,也不过从这些诗词中读到春恨秋悲,聚合离散之情罢了,待读完百二十回,再慢慢回味:哦!原来如此!原来伏脉千里,竟是这样演化而去的!原来小说的结构也与人生领悟一样——走至生命的尽头之时,猛一回头,一切早已注定。
   我们随意抽一首诗来看看: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飞,湘江水逝楚云飞。
   生在富贵之家又有什么用呢?在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走了,留下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和长大,生命何去何从,却不知道。出嫁至湘江水边,本以为可以安静地享受着人间的快乐与幸福,然而转眼之间,美好的生活就像夕阳的余辉一样,好景不长。
   没有读完这本小说的人,不会知道这是史湘云的判词。但词的情感里流露出人生无常,瞬息万变的一种幻灭思想。它告诉我们的是没有谁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的生命过程。
   此情此理,列位此时不知,我也不知,贾宝玉也不会知。
  
   四
   警幻仙姑见贾宝玉恍恍惚惚,不明其意,于是再引他进内室,以美酒佳肴,声色情欲之事警其痴顽。
   那贾宝玉进室来,突然看见一群仙女,个个“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娇若春花,媚如秋月”。在他眼前突然呈现出飘飘袅袅,花花绿绿一大片美景来。就像现代人第一次去娱乐场所蹦迪或唱歌,一阵灯光闪烁,满天声音喧哗,人早已经是昏昏沉沉,不知如何是了。
   至于警幻仙姑当着他说宁荣二公所托之事,尽管其言谆谆,其情殷殷,此时的贾宝玉,就像是花着祖辈们的钱,在那娱乐场所高亢地吼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年轻少年——一切的幸福和快乐,只在眼前当下。
   每每读到此时,不觉使人引声长叹:可怜天下父母之心!祖父所积之时,呕心沥血,点滴成势,而后辈儿孙却躺在富贵温柔之乡,不思进取。所以钱财富贵,也不过是一时的虚荣,哪有继世的长久?
   接着警幻仙姑再用“群芳髓”的香,“千红一窟”的茶,以及“万艳同悲”的酒来启示他,告诉他这些所谓的“芳、红、艳”,表面不过是花木草精,其实正是女子们美好的生命陨落。你每天与这些美好的女子相处,希望她们永远围着你转——为你哭,为你笑,那是不可能的。无可奈何的是时光流走,青春不可长留。时间,它带着无情的嘴脸摧毁一切美好的生命。
   也许作者写到这里,有一种沉痛的感觉——回忆过去家族里的繁荣,那些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少男少女,而今却是——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想作者写完这《红楼梦》十二曲,一定泪流满面。一方面充满着对青春的无限感慨与怀念,另一方面只恨自己年轻时没有理解通透人生的意义。这一恨一悲,一感一念,凝结了他一生的情感纠葛。所以在小说开篇写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个中滋味,只待读者自己去体会。
  
   五
   只是小说里的贾宝玉,还得继续着他的美梦。
   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因叹:“痴儿竟尚未悟!”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仙姬在内,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似黛玉。
   警幻仙姑见贾宝玉有睡意,感觉其难以醒悟。便只好安排他与一仙姬行成人之事,再期望他能悟出情的空无。而贾宝玉惊奇那女子容貌有宝钗之姿色,又有黛玉之神韵。要知道,此时贾宝玉正做着春梦,他梦中的理想女子是什么样的呢?“兼美”用得特别好——兼林黛玉与薛宝钗共同的美貌和气质,而现实中又正好有一个这样的人——秦可卿,岂不是正合其心!
   这样的梦境似乎有些荒诞可笑。但从心理学对梦的解析来看:“梦境或许向我们反映了一些最近的焦虑或是喜悦。当然也向我们告知了一部分身体的状况。”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一猜,或许作者的青春时代,就有一个像秦可卿这样的女子,曾经令他有所倾慕;或者自己一直追寻的美好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为什么警幻要选择秦氏这样的一个人呢?我们得从她的判词说起: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后面的《红楼梦》曲中有一曲“好事终”,评得更加直白: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中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从判词和“好事终”一曲里我们至少知道两层意思。天下男女之事,总因情而起,有情便生淫心。而秦氏风情月貌,最能引起男人的垂涎,所以最后秦氏悬梁自尽,皆是她与贾珍之间的淫事而终。而贾府的衰败,也是家族中治家不严,伦理失位之果。所以一切败家的根本,就是因情而淫的人间纠葛;男女之间的宿怨,也皆因情而生。
   警幻用情与淫的事告诫贾宝玉,并授以云雨之事。其最终目的很明确:
   她受宁荣二公之嘱,对贾宝玉醉以美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与兼美行男女之事。不过告诉他,这神仙之地,不过也是这声色情淫的风光,人世间就更加不堪。劝解贾宝玉以后立世,应该多读儒家正宗,学经邦济世之道,切不要坠入人间风情月债之中。
   但世人都知道,功名利禄之途,也是声色犬马之道。越是追名求利,也容易坠入酒色财气之中。这也许是对儒家正统思想的一种强烈讽刺——追求名利,得放弃人性。有人说去官场最能见到人性,那么这个人性是什么呢?值得列位去思考一番。
   不过这太虚幻境的一梦,倒是实现了贾宝玉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自由和追求。然而尽管警幻如何引导劝诫,贾宝玉却终未能开悟。
   梦到了尽头是一道黑溪——
   警幻道:“此乃迷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人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坠落其中,便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了。”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响如雷声,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
   贾宝玉最终被拉入情感的迷津之中。——从小说这一回后,贾宝玉将在现实的迷津中,去感受和体会这些人情世故。这一场梦,是现实的伦理与生命追求自由的较量;是生命幻灭的结局与享受人间过程的矛盾,更是贾宝玉对青春的自我放逐。
   或许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人只有在现实之中不断经历男女之间的爱与恨,从中体会人世间的聚合离散,人生经历的贪嗔痴意,才能真正得到生命的领悟。
   人生天地间,必将经历亲情、友情、爱情等诸多情缘。佛家讲情是一种劫难。如何经历人生的情劫,超越生命的自然束缚,悟得人性的真正意义,可能是本小说对“情”最深刻的思考……
   2021年6月24日金犀庭苑
  

共 581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梦,寓意无常,到头来是一场空。本篇随笔,是作者品赏《红楼梦》的第五回笔记,文章浓笔析解了贾宝玉的美梦和青春之梦,是对原著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诸多情缘的最深刻思考。梦由虚幻生,《红楼梦》中的爱神警幻仙子,对贾宝玉先用情感,再施幻灭,以此经历太虚幻境之梦,实则提醒看清“情与欲”的真实面目,而不再沉浸梦中。梦,总是美好,但美梦终有破灭时。人生如梦!正如文中所言,“一个人在没有领悟到真正的人生意义时,会把一切表象看成是自己美好的追求”,其结果是什么?“梦到了尽头是一道黑溪”,是情感和人生的迷茫,甚至是人生的劫难。有道是,年少多梦,自由的梦也有度。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墨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林        2021-07-04 09:12:01
  梦的世界是自由,心中的梦是有度的。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创作愉快!
墨林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07-05 12:13:37
  人生如梦,梦醒时分是残酷的现实。文章情理斐然,环环相扣,逻辑性强,联系实际,引人入胜。一篇不可多得的读书笔记,欣赏学习了。祝老师文丰快乐!夏日安好!
淡淡的云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