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读书人的幸福(随笔)
在家翻找需要用的资料,无意中看到一本小册子,是父亲记载我成长记录的,引起我的兴趣,等找到需要的资料,便翻开成长手册。其中有一篇记录着我两三岁时,在姥姥的书摊上有一本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连环画,我特别喜欢,虽然不认字,但经常捧在手里。小姨逗我,将连环画藏起来,可无论她藏到哪里,我很快就能找出来。短短的一段记录,却也勾起我的回忆。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姥姥和姥爷要养母亲她们姊妹五个,便在胡家庙十字摆了个书摊,一辆推车,三、四个书架,推车上摆着普通的书,书架上是各种连环画,三个长条凳子,喜欢看书的根据书付几分钱就能坐在那看。后来老爷因病去世,舅舅便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他到各地去进书回来,推车上书的种类丰富了,金庸、古龙的武侠系列,亦舒、琼瑶的言情系列。连环画也有了许多新的。我从记事起就在书摊上玩、看连环画。后来书摊随着城市的建设而消失。
九十年代初,父母在纬什街租了门面,也做起租书的生意,除了金庸、古龙、亦舒、琼瑶等大家喜爱的作家的书,还多了卧龙生、黄易、三毛、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这些名家的书。我没事了就会捧起武侠小说看,回到院子拿棍,和小伙伴们扮演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这些人物玩。
到了2000年,光顾书屋的人越来越少,父母也只好将书屋关闭。
大学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是需要读大量“闲”书的专业。我没事就到小寨的汉唐书城,在那里看到有喜欢的作品,便找个没人的地方席地而坐,一页页翻看,似乎来买书的都是如此,也就没什么顾虑。有确实喜欢的,便买回去慢慢品读。也就是那时候将儒、释、道的经典、古兰经、圣经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康德、黑格尔等哲学,荷马史诗、静静的顿河等巨著,泰戈尔、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家的著作读了个遍,那段时间是我感觉最幸福的,每天都沉浸在名著经典中。
毕业后,找到工作,每天累的骨头都快散架了,没有时间再想过去那样有闲情逸致逛书城。好在有了电子书,没事用手机一搜,想看什么有什么,盗墓笔记、鬼吹灯就是在手机上看的。可随着网络文学读的多了,发现一个问题,不少作品错字病句,读之如鲠在喉,有的故事不错,可就是错别字影响了阅读的快感。而且电子阅读,始终没有纸质版读着有感觉。又开始怀念纸质版的书籍,便在淘宝上下单买书。
现如今,对读书人而言是幸福的,有个性的书店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美,而更重要的是书籍本身,希望反映我们这个美好时代、反映我们身边事的好书越来越多,让我们这些读书人读的更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