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敏思】随笔~镇原锅盔馍的由来/介非

编辑推荐 【敏思】随笔~镇原锅盔馍的由来/介非


作者:介非 举人,407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18发表时间:2021-07-10 17:47:07

【敏思】随笔~镇原锅盔馍的由来/介非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黄河流域的茹河之滨,每年在麦收之后,有个外爷给外孙家送锅盔馍的习俗。
   麦子刚刚收完,当外爷外奶的便急急忙忙把麦子晒干淘净后磨成面粉,取头茬精粉,烙成又厚又白又酥的锅盔馍准备给外孙家送。
   既是风俗习惯,便就有那个既定俗成的规则约定。于是,在农历五月的乡村小路上,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轮火红的太阳火辣辣地照耀着茹河川道,路旁的石头、树木、农舍、花草、麦茬地,到处都泛着刺目的阳光。五十开外的农村老汉,头戴一顶麦秸杆编制的新草帽,戴着一副茶色石头眼镜,肩膀上搭着一条羊肚子的毛巾,穿着一身新的白粗老布衫子,黑粗老布裤子扎着裤腿管儿。他微微地驼着背儿,肩上挑着一根黑红色的粗扁担,扁担的后半截上挑着一个大红布的包袱,里面裹着圆圆厚厚的大锅盔馍,他用一只粗老茧手搭在扁担的前半截上,另一只手捏着敞开的襟角儿,不时地用那羊肚子的毛巾在额头上抹一把三绺四行的汗水,黝黑平静的脸上却掩饰不住开心和无限的喜悦。热情的阳光便把他肩挑锅盔扁担的影子投射在了哪羊肠小道的山路上,并随着他的脚步一前一后地跃动着,像正在演出的秦腔眉户牛皮人人的皮影戏。
   对于这茹河川乡村送锅盔的这种风俗的由来已久,虽然无确切史料去考究,但可以肯定,其由来缘由肯定应该与过去人们的生活叫苦,缺吃少穿有关的。这一点可以从送锅盔的时间,(正好是青黄不接之际)。特别是送锅盔的形状,锅盔送到女儿家之后,还要分享给左邻右舍的亲友邻家等事实就可以看出。从时间上看,送锅盔是在新麦收割了之后。这就充分说明了应该是新麦磨的头茬精粉做的。在那时的农村,家里一年的口粮一般都是接济不上新麦的,甚至不少人家都等不到过年,农村人俗称\'\'青黄不接\'\'。所以,用新麦面烙锅盔饼子送外孙子家,一是对丰收的庆贺和分享;二是让亲人们知道庄稼汉日子过得滋润,至少不愁吃穿。如今的农家人哪一户没有存款、余粮?!但人们还是年复一年地沿袭着悠久的风俗习惯。从锅盔的形状来看,讲究个越厚越大越好,一般有一柞(约5寸)厚,锅盖那么大,而且是圆圆的整个儿送过去。不切不分割开来方便带送,显然是取阖家团圆美满之意。有一种说法,“家合万事兴”。越大越厚则能寄予娘家人对女儿、外孙子们的亲和爱,同时也有担心外孙儿们饿着的含意。不过,要把又厚又大的埚盔烙熟,而且不焦不烂,酥香可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得有点技术才行,比如要用酵面,硬面要用木杠反复挤压。这里的农村还有一句俗语:“打倒的媳妇揉到的面”。用文火,所和的面质要硬软适度,在锅里烙的时候要把握好时间、火候,多次翻动等等。
   锅盔送到了女儿家,女儿连忙给父亲打洗脸水,倒茶递烟袋,做饭炒鸡蛋擀长细面。之后,就忙活着用锋利的切面长刀切割大囫囵锅盔了。站在一旁的孩子们早就急不可待了,他们欢呼雀跃,跃跃欲试地争着要吃,女儿手上在用力地切着锅盔,嘴里则呵斥着孩子们不要着急,当心刀伤着了手指。而外公呢,则坐在炕沿边上,笑呵呵的看着外孙儿们猴急的样子,开心极了。待到女儿把切成块的锅盔送给亲戚邻居时,则迎来了一张张欢欣的笑脸,一声声感谢的话语。
   如今,茹河之滨送锅盔的习俗依然沿袭着。不过,乡村的羊肠小道早已经很少见了,现在全是宽阔的水泥大道二级公路。即使相隔一二里地之远,舅家人也是开着小轿车去送锅盔馍。现在村里会烙锅盔的人却非常少了,一般都是图省事,去蒸馍店里面买现成的。但是,不管送锅盔,烙锅盔的形式怎么变化,其中所包含的浓浓亲情大爱和对丰收喜庆喜悦的分享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
   写完这篇随笔文章,不妨再附一首茹河川的山歌民谣:
   麦收忙罢走亲戚,
   扁担红布包锅盔。
   不怕炎热汗流背,
   闪着担儿心里美。
   心里装着咱闺女,
   唱着小调不知累。
   一股亲情装心里,
   丰收喜悦共分享。
   芝麻开花节节高,
   全靠党的好领导。
   千恩万谢共产党,
   高歌猛进奔小康。
  
   于黄河流域茹河川鸡头山石崆寺
   2021.07.10
  
  
  
  

共 16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里面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味道。在黄河流域的茹河之滨,每年在麦收之后都有个外爷给外孙家送锅盔馍的习俗。文章详细再现了这个习俗的由来和沿袭。连制作方法也进行了详尽叙述。当作为外公的老人取头茬精粉,烙成又厚又白又酥的锅盔馍之后,兴高采烈走在茹河川道,在一轮火红的太阳火辣辣地照耀下,路旁的石头、树木、农舍、花草、麦茬地,到处都泛着刺目的阳光。文章对送锅盔馍的老人的描写,形象生动,从年纪到衣着穿戴进行了描写:戴着新草帽、茶色石头眼镜,肩膀上搭着一条羊肚子的毛巾,穿着一身新的白粗老布衫子,黑粗老布裤子扎着裤腿管儿,非常典型。连老人“微微地驼着背儿”身材特征也做了描写,可谓全面而细致。丰收的美好掩盖了老人一路的辛劳,看!老人“黝黑平静的脸上却掩饰不住开心和无限的喜悦”。文章还追述了这一习俗的由来:从送锅盔的时间,正好是青黄不接之际,肯定应该与过去人们的生活缺吃少穿有关。如今农村生活好了,可是这个习俗没有变,尽管如今会做锅盔馍的人已经不多了,多数都去蒸馍店里面买现成的,但是正如文章所述:包含的浓浓亲情大爱和对丰收喜庆喜悦的分享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文章结尾通过一首山歌民谣歌颂了党领导人民高歌猛进奔小康的英明。文章充满正能量,值得学习!值得称赞!好文推荐阅读。【敏思编辑:情满珠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21-07-10 18:46:43
  感谢介非老师!通过一首山歌民谣歌颂了党领导人民高歌猛进奔小康的英明。文章充满正能量,值得学习!值得称赞!
雪之韵 冰之魂……妍冰
2 楼        文友:介非        2021-07-10 20:52:49
  谢谢情满珠江老师的辛苦编辑,谢谢老师以精美按语予以温馨鼓励!
江山美丽,江山多娇,江山如画,我爱江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