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何为写作?(杂文)

编辑推荐 【文采】何为写作?(杂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85发表时间:2021-07-12 08:21:17

教师写作的文章是其自身素养的一个缩影,也是表达其自身教育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要踏踏实实做教育,离不开写作,写作能促进教师避“浅”避“虚”。
   一
   何为写作?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过程,就是写作产生的过程。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头脑中所具有的感性形象来对事物进行反映和诠释,加工修改后创造出作品。所以教师写作活动就是自己运用客观世界中己然存在的因素进行再加工的过程。通俗地讲,写作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具体事件的感性认知上,然后对具体形象进行选择、组合、加工,甚至重组,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的复制、粘贴,必须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才能整合自己和他人的做法,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古人曾经说过:“文如其人”,意为看到文章就能看到作者的风格特点,通过文章能够对作者本人形成初步的认知。文章的风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工作作风性格倾向的反应。一篇文章不仅要文字华丽,辞藻优美,布局巧妙,更要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对生活的热爱)、思维能力(比如对一件事的的认知程度)、理论修养(能否熟练运用文学理论)等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的体现在文章中,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一篇好文章。
   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书,是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喜欢通过这种途径来不断的完善自我。王梓坤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提到:
   读书不仅是乐趣,更是情操高尚的表现,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那里学习知识和经验。通过与他们交流而进入求知的世界,从而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身。
   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一书中,黑塞也曾经说过:
   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使我们的心智更加澄明;因此,我们不接受毫无意义的思想,而是要学习那些真正有意义的思想,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高尚与充实,更有价值。
   因此,就前人的创作经验可以得出,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还能改进工作作风,对写作也有积极的影响。倘若阅读到一篇结构严谨有序、文字简洁有力的文章,我们大概也能推断出此作者是一位严谨负责、善于思考的人;倘若读到的文章总体风格是文字用词朴实,思想情感深沉而含蓄的,作者为人也会有几分和蔼淳朴,定是不慕名利之人;当然,一篇滥用修饰、辞藻浮夸、结构杂乱无章、风格浮漂的文章,所作之人也必然头脑不灵,做事缺乏逻辑,思路不清并带有几分虚荣浮夸的。
   二
   论教育写作。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老师向我们说:“做文章,开头一定要好,起头起得好,方才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结尾一定也要好,收得好,方才有回味。”我们大家点头领会。她继续说道:“中间一定也要好——”还未说出所以然来,我们早已哄堂大笑。
   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教育写作确立了专业信念、提升了专业能力、培育了专业情意,享受着教育教学。但教育写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许多教师仍未洞悉教育写作的真谛而徘徊在教育写作的门外。倘若教育写作是由问题的激发、驱动与问题的分析、解决所构成,从问题逻辑着眼,把脉教师的教育写作,无疑能让教师早日顺畅地走上教育写作的坦途。
   案例:做一个精神上的百万富翁(王卫国)
   “老师,18岁时有您的陪伴和教诲,真好!2018,愿你和‘18’一起,年年十八!学生小辉。”在年初热播《芳华》时,收到了已为人师的学生送来的花,花中的卡片上写着如上的文字。
   “老师,学校校长找我谈话,想让我当教务长,我还有点舍不得我的科研;老师,你看我如何选择?”在某一高校工作的小勇深夜打来的电话,和我探讨自己的人生走向。
   “老师,我想回北或清华任教,你看如何?”在国外微电子研究所的爱徒小李发过跨国微信交流。
   “老师,我年底结婚,想让您当我们的证婚人,可以吗?”在国外读博的学生小驰来电话,兴奋的发出邀请。
   ……
   我是一位园丁,尽我的除草、剪枝、浇水之责,可是,却收获了满园芬芳。当年于校长的“名言”:当班主任,就是精神上的百万富翁。我感觉到,诚如是。
   如何为,才如是?我的体会,就是自觉践行一中校训:严爱勤朴。
   记得那次“退宿风波”。小李三次因自己的床铺不整齐给班级减分,按规要退宿一周。他家住古冶,退宿不太近情理。但班规在先,不可逾越。等下晚自习时,我照例去查宿。到查到小李所在宿舍时,已经熄灯了。我想看看,到底小李去哪了?敲开他们宿舍的门,发现小李已经躺在床上了。这可是“违规”了,我把他“请”出。到了楼外,借着昏暗的路灯,看到了他脸上淌着泪珠。“怎么没回家?”“家太远,也没敢和妈妈说,”小李说,“就想熄灯后,再悄悄住进来,以后一定把床铺弄整齐。”“纪律也得遵守啊!”“那,我就在教学楼住一周吧!”看着小李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对他说:“跟我走吧,去我宿舍住。”那时,我正住单身宿舍,就这样,小李接受了“处罚”。现在的他,就是文章开篇发微信交流的那个学生。
   还记得许多故事:为小海同学专门开的班会“我微笑地走向生活”(因为这位学生家庭的突然变故),激励每个人“要做一颗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为我们的潘家口春游编辑了集子《风景谈》,告诉大家“独行快,众行远”;给放弃看春晚仍到校学习的同学写表扬信,告诉大家“努力是奇迹的另一个名字”;选把背着绿军跨包的我称做哥们的小健当班长,让大家知晓“真实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等等。
   多年来,我早已把工作当成了“志业”,自觉做四有教师,做好麦田的守望者,在行动中完美地践行了校训:我之严格管理、严于律己,传递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之爱生之切、痴迷之深,彰显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之勤勉敬业、勤奋务实,解读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之质朴诚恳、至纯至真,诠释了“真水无香,大道至简”。
   本来想要一片红叶,竟收获了整个枫林;本来是三载的师生,后来竟成了一生的挚友;本来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后来竟成了精神上的百万富翁!
   这篇文章开头好、结尾好、中间也好。原因何在?这篇文章是用真实的故事和体验来诠释“精神上的百万富翁”。无疑,“精神富足”是为师的问题核心,如何让自己成为“精神上的百万富翁”?作者没有凭空臆想的坐而论道,其问题的选择是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并在深入实践、研究与思考的基础上,通透、新颖地把握住了该问题的疏解路径——自觉践行一中校训:严爱勤朴。
   在问题的选择上,有些教师的教育写作却脱离自身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教学,喜欢选择那些宏大的理论性问题,动辄“教育”或者“学科教学”的“变革”,语出惊人,却缺少相应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支撑,且缺乏思考的深度和理论的厚度。
   创新是教育写作的灵魂。教育写作的创新至少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选择的问题具有未决性,即教育写作要回答的是学术共同体尚未解决或解决得不完善的问题;二是提供了新材料、新方法、新概念与新理论,或者说,教育写作至少要在材料、方法、概念或理论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三是彰显独立思考。创新可以借鉴,但不能模仿,这就意味着凡是创新皆需独立思考,而离开独立思考,创新就成了空谈。这种独立思考表现在教育写作上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我言我思”。
   “精神上的百万富翁”,需要我行、我思、我言。
   三
   论教师成长。
   如果说教育写作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创新活动,那么其展开就需遵循问题解决的一般逻辑,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组织相关材料。倘若思考的是实践问题,那么在提出问题时,就需通过核心概念的界定来勾画、描述一种教育实践的理想形态,并通过教育实践理想形态的勾画与描述来映衬、折射出教育实践的现实缺陷,在分析教育实践现实缺陷的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教育实践的建议,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案例:课堂在阅读中拔节(赵艳生)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一课,是季羡林先生所著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散文,主要讲的是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之情——一个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一个是自己的祖国母亲。
   第一次执教此文,记不清自己读了多少遍,可对文中“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总是不太理解,后来读了《赋得永久的悔》一文后,才算彻底地弄明白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机缘巧合,因为执教《怀念母亲》,我读了《赋得永久的悔》,因为读了《赋得永久的悔》,从此爱上了季羡林的散文。那次去书店买书,看到书架上彩绘本的《季羡林专集》,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于是这本书开始陪伴于我的枕畔,每天睡前或者醒后读上两篇,对季羡林老先生就更多了几份喜爱、敬意。英国作家尤安•艾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的确,书常读常新。每当隔了一段时间再读《季羡林专集》,就会对这本书、对季老有一份新的了解。
   刚读此书时,只明确了书分两辑:灵性抒怀大多是描写动物和植物的文章,如《老猫》《兔子》《槐花》《神奇的丝瓜》等;而生活悟语里,主要收集的是回忆性叙事散文,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已被改编成小学五年级课文)《夜来香开花的时候》《月是故乡明》等等。这些文章里的文字生动优美,又娓娓道来,饱含着浓浓的情意:有对祖国的眷恋,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
   等到再次反复地读这些文章,我又发现了很多的不同。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极富有想象力,有时看似平常的两句话,却能扣动你的心弦,就像蜻蜓歇落于小荷上,那轻微的触动,就让情愫弥漫于你的心田。你看,《海棠花》中他这样写道:“我间或也坐在窗前看点书,满窗浓绿,不时有一只绿色的虫子在上面慢慢地爬过去,令我幻想深山大泽中的行人。蜗牛爬过的痕迹就像是山林中的蜿蜒的小路。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与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我的眼前就会出现幻想:“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在蒙蒙的暮色中,仰躺于一张竹席之上,看那房檐上被风雨吹破了的蛛网。蛛网上粘着如尘土般大小的飞虫,比铜钱还要大的蜘蛛端坐于残破的八卦阵上,像胸有成竹的大将不慌不忙。”季老的文字就这样默默勾起我儿时的回忆,那情景是如此熟悉。
   对季老文章的阅读促进了我的课堂教学。
   前几天,我执教五年级语文——“走进乡愁”这一单元。其中第7课《桂花雨》中,有这样一句话赏析:“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对于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生涩难懂的。可是,如果我们读过季老的《月是故乡明》,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于是,我出示了文中的这段文字:“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当我们读懂了季羡林深深的恋乡之情,《桂花雨》中母亲的情感如出一辙:“月是故乡明啊!”因为故乡的景,故乡的物,已经融入了我们深厚的感情,已经成为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季老的散文,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槐花》中,这样写道:“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读到这,你的眼前是否出现了高耸入云的槐树上,雪一样的槐花盛开的情景?
   这样的文字描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一直苦恼于小孩子不会把眼前的景物写生动、写具体,其实有季老这样的文章做引领,结合我区乡土人情,学生不可以写幸福道上的白玉兰吗?不可以写新城小区梧桐花开吗?不可以写万隆小区金色的银杏树叶吗?故乡的景再融入儿时的事,或仰望花儿,或嬉戏于树下,或用那银杏叶贴画,于是乡情就从笔下延伸了出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有了诵读季羡林散文的那种心境:手捧一杯清茶,在淡淡的余香中,让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
   写作在阅读中拔节!
   这篇文章解决的是一个人们常常挂在嘴边,但落实起来又时常脱节的问题,那就是“读写结合”。作者没有把这种问题导向的教育写作“八股”化,而是把拟研究的问题先落实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让阅读、写作自然形成一个整体,这个勾连阅读、写作的“线”,是季羡林的文章。作者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与“如何做”进行逻辑分解、细化,并通过自我感悟逐个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使教育写作构成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链。这个逻辑链是暗藏起来的,其主线是教师的自我成长。
  
  

共 520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过程,就是写作产生的过程。写作需要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表现在教育写作上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我言我思”,即做“精神上的百万富翁”。写作就是让阅读、写作自然形成一个整体,这个勾连阅读、写作的“线”,是作者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与“如何做”进行逻辑分解、细化,并通过自我感悟逐个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使教育写作构成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链。这个逻辑链是暗藏起来的,其主线是教师的自我成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