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男人下厨(随笔)
社会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经常下厨的是女人,但凡是做饭好吃的往往是男人。我是赞同男人下厨的。男人能下厨,说明对家庭有一份责任藏在心里面。汪曾祺老先生说“做饭的男人不自私。”在家里做饭的男人是有爱的,是有奉献精神的。男人如果肯下厨,乐意下厨,实在是家庭的一件幸事!大多应该算是幸福的家庭。
在我幼年时,厨房是妈妈的。我从小多少有些“妈宝”的嫌疑,饭来张口。后来,我长大了,妈妈走了,我就有了下厨房的习惯,厨房是我的。
我上班的地方离住所大约是二十分钟的车程。每天几乎要往返一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时间上是一个对时。但无论晚上多久下班,无论多累,晚饭总是要吃的。有天晚上下班,我已经没有去夜市吃一碗炒面的力气了,累坐在沙发上,面对空荡荡的厨房,一时间空寂涌上心头。脑海里是妈妈的食谱,说是食谱其实也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只是耳熟能详的一些记忆。
那天晚上,我学着妈妈的样子。西红柿在煮沸的水中烫了,去掉皮,切丁。接下来,将鸡蛋打散,滴了几滴料酒,待锅里的菜籽油七分热,倒入鸡蛋,炒熟,出锅入碗备用。再将切丁的西红柿迅速的倒入热锅,翻炒出汁时,再次将炒熟的鸡蛋回锅,出锅,几乎是一气呵成。这是我人生的第一盘西红柿炒鸡蛋。虽说鸡蛋炒老了些,也忘记了放盐,但与手擀面搭配,究竟还是有了妈妈的味道。
食物合不合胃口,中不中意,好不好吃,本身就是一件个人主观臆断的事情。但有个颠扑而破的基本规律:就是寻找妈妈的味道,只要能达到且逾越,就是美味。
五年前,在我和老婆的努力下,将居所搬到了城区。此后,厨房陪我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日子。
我是不赞同经常滞留于外店小市的,多少有些担忧卫生层次的感觉,更多的是独具享受下厨的乐趣。自从有了孩子,更加刺激了我亲临庖厨的欲望。我凭借着超强的记忆,梳理着妈妈留在我脑子里的食谱,一边一边的做。妈妈留在我脑子里的食谱,与市面上的书不同,对食材的用量是没有记录标准的,完全是口语化的,全是凭多年的经验。比如炖肉,一定要撇掉浮沫,看颜色变化,用一根筷子扎,下料全靠手感。
那时,老婆还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儿子和我同住。父子两都迷上了厨房。妈妈的食谱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喜好,小孩子的好奇心驱使喜欢一些新颖的饭食,而妈妈的食谱更多的是传统饮食,于是我跳进了更大的美食界。我渐渐爱上了网络美食。一边看,一边记下食谱,准备材料,下班了一步一步的做,儿子兴奋地在厨房打转,手舞足蹈,扬言要给我帮忙,自己还要独立完成,做给我吃。儿子喜欢吃肉,我做出了糖醋里脊、红烧排骨、干炸黄鱼、可乐鸡翅。有那么几天,我突然想到:“儿子将来会不会骄傲地传承老爸的味道?”
到了冬季,待在厨房倒也自在,温度升高,没有暖气,也是十分温暖。夏季厨房开火,蒸汽散开,好似进了桑拿,不过汗流浃背,也是快乐地爽,因为汗,流的有价值。
再后来,老婆到了我的城市工作。她不爱做饭,但出于责任,也时常去做,我也一起做饭,乐于享受。有趣的是,两人做饭一起商量菜单,一起买菜,一起下厨,交流烹饪厨艺,等香味飘出厨房,饭菜就一起上桌,夫妻感情也在做饭中得到升华。
吃饭原本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后来升华为家里的一种仪式,延伸到每个人的人生角落和心灵深处。一家人如此近距离的坐在一起,相互确定了眼神,无话不谈,敞开心扉,美食与亲情同香。如今,我总结了一下,得到一个坚定的结论:厨房是示爱的地方,亦是家的中心。饭桌上是家人交流换心的地方,在我家形成一个自觉地惯例,吃饭绝不看手机,远离电视,畅聊是唯一的配菜,我们一家人享受其中的快乐。
男人下厨的习惯一旦养成,长久下来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比如,日常中,夫妻间吵架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古今如此。即便是冷战。两人终躲不开厨房和饭桌。低头,赔不是,搭讪,此时便是最好。
未来,我的儿子长大成人,定会对食物的味道又有独特的感觉。并带着这份感觉扩散到自己的家庭和婚姻里。
男人下厨,如若能传承下来,定会增添家庭的温馨感,因为厨房是家庭的灵魂所在。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