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名利古今谈(随笔)
那日,电话铃声快乐响起,是一个陌生号码。我揿下接听键,是一个陌生的声音,清脆、悦耳,似乎与电话铃声一样快乐。一交谈,才记起这是位很久没有联系的文友。他笑吟吟告诉我,他的作品出版了。我连忙说,一定拜读学习。他默默写作几十年,终于熬出头了,我也为他高兴。他又说,他被吸收为某某级作家协会,算是有了名气,作品也卖了上千册,有一笔不菲的收入。他准备继续拿出几个作品,争取尽快成为名气更大、获利更多的作家。我忽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便敷衍几句放下电话。
哪里不对呢?我坐在电话机旁思忖良久,忽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其实,如何理解名利双收与人生理想这个话题,确实有一定难度。因为名利观与人生理想、追求常常交织在一起。
名利相伴人生,名利定位人生的价值,名利与人生有密切关系。什么样的名利,就能确定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世上的人都为名利而奋斗。无论你的眼格高低,你的出身贵贱,你的地位尊卑,谁也跳不出名利的藩篱。低俗的人还是清高的人,走在凡尘中的人还是遁入空门的人全都在这个圈子里挣扎。原因是人活着就要有所作为,就要吃饭穿衣,故此他就逃脱不了名利的羁绊。谁要说我活着就不是为了名利,那他是自欺欺人。名利是所有人都追求的东西,是人生的支撑点。
帝王打江山,为的是名利;官员混仕途,为的是名利;百姓过日子,为的是名利;僧尼遁入空门也是为了名利。名利自在人间。这就是所说的红尘,谁都无法摆脱。
名有好坏之分,黑白之别。商纣王有名,李世民也有名;秦始皇有名,崇祯也有名;武则天有名,慈禧也有名;岳飞有名,秦桧也有名;和珅有名,刘墉也有名。这些人个个地位显赫,名声震天,可他们名声有的好,有的坏;有的“香”,有的“臭”,那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就有了区别,也就有了贵贱高低之分了。但无论名声“好坏”,这些人一生都为名利而奋斗。也都因为“名”而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正如臧克家的诗句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这东西太有诱惑力了,人人都想争。你世俗也好,你清高也罢,谁不为名?无论你嘴上承认不承认,你心里都在想着争“名”。因为你活在世上,你就得在社会上“表演”,“表演”争“名”。你在官场上沉浮是为了名,你隐居山林也是为名,只不过表现形式特殊罢了。隐居山林,其实是某些人的无奈之举,是被迫而为之,或是选择逃避残酷的现实而做出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名”,只不过换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陶渊明不隐居,没有《桃花源记》,或许历史上还真不知有个陶渊明。隐居也可能得“名”。
“名”也有大小之分,显隐之别。诸葛亮卧龙岗隐居,不出山。他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韬光隐晦,是在积蓄力量,为实现宏大的政治抱负在等待。
刘备三顾茅庐是为打江山扬名,他请来了历史上的“智慧之神”诸葛孔明帮他建立了蜀国,刘备得了名,诸葛亮更得了名。刘备一举,两人成“名”,但这个“名”不是个人虚名,而是一个伟大的人生抱负、政治理想。所以,诸葛亮隐居卧龙冈研究三分天下,等待伯乐、明主,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白没出名之前,也是四处寻觅扬名的路径。他给当时的韩荆州写了一封自荐信,在文中近乎悲怆地写道:“君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小人物也想要“名”。现在“网红”遍地,有一位网红大师,不修边幅,流落山野,貌似与世无争,实则是奇葩一个,他选择了捷径出了名。
走在世上的人谁也逃不脱“名”的骚扰。争名为了什么呢?答案不言而喻。争名与逐利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伴而生。“利”是人生的追求,它比“名”更有吸引力,就在于它常常是争名的根本动机和动力。
人要吃饭,还要穿衣,活着就需要物质,需要钱财。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对人类活动目的的总结,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
清朝有一位皇帝微服下江南,在长江边上看到江上的船只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他请教身旁的一位高僧,问长江上每天过往的船只大概有多少只,高僧回答“不过两只,一只装着名,一只装着利”,智慧之语。说穿了,人类活动就是为了名利,几千年来一直是这样。尤其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更是为名利而忙,“金钱万能”是人们的共识,人们拼命挣钱就是想叫日子出人头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说“金钱万能”,尽管夸大了金钱的作用,可也道出了金钱的魔力。这里的钱就是“利”。钱那么重要,可如何取得又是一个大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想挣钱取利,你考虑过用何种方式挣钱了没有?流血流汗,拼命劳作是挣钱;诚信经营,公平交易是挣钱;偷摸拿拾,明抢暗夺也是挣钱;贩毒走私也是挣钱,贪污受贿也是挣钱,可这些挣钱途径却有本质的区别。有的是“取之有道”,有的是“图财害命”。
话说回来,不为名利,恐怕谁也做不到。不求名利,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道德高峰。中国古代圣贤哲人始终在向这座颠峰攀登。
儒家是讲究“出世”的,提倡人们积极入世,创立功业,实现人生理想,扬名天下,即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如孔子自己就一生致力于奔波仕途,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使老年也锲而不舍,流连七国。但他反对逐利,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至于道家,更是讲究“无为而治”,追求精神自由和享受,反对追逐名利,强调知足常乐的人生价值观。《道德经》说:“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唐朝杜光就说:“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至于范仲淹,则站在岳阳楼上临风而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明请之际,流行“冰言”文体,许多文人雅士都通过这种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语言方式来表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菜根谭》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无论是光荣或者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地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衰落;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如地舒卷。就表现出恬淡无欲的人生价值取向。“只愁名字有人知,涧边幽草;若问清盟谁可托,沙上闲鸥”则是《小窗幽记》流露出的淡泊明志思想。《围炉夜话》更是一语道破指出:“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确立正确的名利观呢?我想,首先,我们要有一定的“名利”思想,要树立人生理想信念,为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不为名利,并不意味着放弃生存和奋斗。但是,我们要把个人名利追求与社会、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时代波澜壮阔的洪流中发奋进取,建功立业,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把理想、事业看得重一些,不为名利所羁,不为物欲所绊,真正追求“淡泊明志”的道德境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衷心祝福那位朋友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但也希望他把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放在第一位,当然,更不要把写作作为追逐名利的手段。毕竟,文学是我们涉足文字的初衷。
如果这样,我期待电话铃声再次愉悦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