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看得见远山、留得住乡愁(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看得见远山、留得住乡愁(散文)


作者:王国平 童生,862.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08发表时间:2021-07-19 12:21:56


  
   我的家乡位于南太行的南麓,沁河之滨,中原地带。往北行十里,穿越崎岖太行就进入了山西晋城地界。往南驾车三十分钟,就可以抵达故都洛阳。家乡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附近的山里。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家乡的山水曾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记忆。
   人常说,心在那里,牵挂就在那里。我深爱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那时,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远离故乡,客居在他乡。但自从高中毕业后,我就离开了那片充满深情的土地,再后来,父母先后去世后,便很少再回故乡了。
   纤尘荏苒,流年缱绻,自从离开家乡后,就一别多年,悠悠岁月已如同手中紧抓的沙子,在无声无息中流失,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乡的画面始终清晰如初,时常以一股轻盈之风从心中刮过,带给的是对一个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温情,承载的是心情低落时的一股炙热情怀、别样的温度。家乡始终是我回味不尽的乡愁,那一片故土于我,不仅是我家那几座白墙青瓦的老房,也是村中涓涓细流的小河;不仅是月夜大雁飞过的天空,也是那落日时百鸟归巢的壮观;不仅是母亲的缕缕白发、期盼的眼泪,也是我梦中没有改变的方言。自从离开家乡后,故乡的山水就像我喜爱的人一样,常常让我不由地去动情、去思念,魂牵梦绕。
   今年五一,我再次踏上了那片深情的土地,心情是激动的。人生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家乡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坑坑洼洼的土路 ,如今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一排排土瓦房,变成了一幢幢整齐的楼房。全村实施了全民医保,六十岁以上的人国家给发了补贴。土地实行了流转,村上通上了天然气,用上了自来水,村民收入也增加了,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充实了,家家户户都有电视,装有网络,农闲时,有的上网学习一些知识,有的看网络电影或电视剧,还有的到健身广场,跳起了广场舞。
   看到家乡巨大的改变,感慨之余,我又一次走进了那段逆行的时光。那过去的岁月,仿佛又回到了眼前,我不由地心潮澎拜,热泪盈眶了。
   那时,每家都很困难,就靠在生产队挣得的工分来维持艰辛的生活。平时的盐钱,要靠每家养鸡生的蛋卖了的钱来开销。多数人小病强忍着,大病硬扛着,感冒发烧了,就用冷水毛巾敷一敷,喝点姜汤,吃点生蒜。当时,基本每家孩子都有四五个以上,对小孩的管理只能是“放养”,大的衣服穿过,小的接着穿,只有到过年才难得有一身新衣服。
   那时,生火做饭的原料,基本上靠的沁河涨水后,打捞回来的河材,也有用玉米杆做燃料的,还有的家会到附近的野地里、田硬上割一些杂草,晒干之后,作为辅助生火的原料,常常做一顿饭,人从头到脚,全是草灰。
   那时,生产力低下,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而单调,到了农闲和晚上时,女人们在家纺线、织布、纳鞋底。男人们不是参加队里的大会学习文件,就是听从生产队队长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年少的,玩起了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等躲猫猫的游戏。难得村上放映一场电影,那就是一个精神生活最充实的晚上。
   虽然从家乡的变迁中,我窥见了时代的进步,家乡日新月异的改变。但我发现家乡这几十年来,也失去了太多,有些已成为不可弥补的缺憾。
   过去家乡的景色就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直留在我记忆的深处,可以用宋代黄龙慧开禅师的诗来比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记得,在村周围生长着茂密的竹林,整个村庄绿茵环抱,微风徐来,竹林摇曳,竹叶沙沙作响,碧波起伏。每当夜幕降临,一群群飞鸟,密密麻麻,在竹林前排空而至,不断在田间降落又升起,多次盘旋后,才恋恋不舍地飞归竹林,在茂密的竹林中,叽叽喳喳好一阵子,还安定不下来。
   记得那流淌过村中的小河,一年又一年总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宁静,一年四季长流不断。每到春天,小河两岸花红柳绿,群鸭在河面上游来游去,美得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到了夏天,骄阳似火,杨柳成荫,鸟儿在水面上蜻蜓点水,杨柳在水中摇曳,村里人就在河边休闲地去听蝉儿的叫声,享受着河风带来的丝丝凉意;到了秋天,白云在水中留下倒影,鱼儿在水中自由游荡。进入冬季,大雪纷飞,小河冰封,大雪覆盖了老屋,炊烟袅袅,村子仿佛进入了一个晶莹透剔童话般的世界,朦朦胧胧,幽雅恬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夏秋之际,河边人家会在河里淘麦、洗菜,用皂角洗衣服,用棒槌捶打着,那声音会传递很远、很远。我也会常常跳进河水里,戏水、掏螃蟹、捞鱼虾,有了意外的美味,那是也是我最大的童趣,那情景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记得在家乡一公里外就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沁河。河水从十里外的太行峡谷冲出,绕过村庄,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每到夏秋季节,水面上就有成群红嘴海鸥在水面上飞翔;到了冬季,那河滩上成群的大雁,从北方飞来,在河边落脚,徜徉半个月有余,又飞向南方。每当月亮初上,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从头顶飞过,叫声悠扬,我常常会放下饭碗,仰望天空,去数着飞过大雁的数量。
   那时,沁河河滩绵延无际、沙水相接,与一排排杨柳浑然一体。到了夏季,那绵延不断的沙滩经阳光照射后,暖暖的像个温床,每当我来河滩打猪草累了,在水中戏水一阵,就躺在沙滩上,头枕着细细的白沙,遥望着天上洁白如棉的云朵,看着身边盘旋的水鸟,感受着大自然的深情拥抱。每当夏夜降临,村里的少女少妇结伴来到河边,在清清的河水里,洗去了一天的辛劳。
   记得每年到了春天,家乡的土地从寒冬飘雪的沉寂中苏醒过来,村东的桃林就会开出蓓蕾般的花朵,村南的梨花也盛开了,村庄萦绕在花的世界。那嫣然微笑的灿烂,和麦田里送来的阵阵清香,一起喷发出醉人的味道。那种情调唤醒了家乡春天早晨的太阳,并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和着鸡狗牛羊的喧闹,家乡人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生活。还记得家乡古朴的瓦房,大树下的石磨、麦场一堆堆垒起的麦秸垛,街上奔跑的黄狗、乱飞的鸡鸭,以及树下悠闲吃草的老黄牛,房前屋后挂起的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垛,红辣椒,那情调处处彰显了家乡田园生活的味道。家乡那一方小小的天地,竟然盛得了我如此多的心境和记忆,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美好。
   当我这次回到家乡,努力去寻找儿时心中的痕迹,却发现原存于我脑海中的许多记忆已经改变,村中的小河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河道变窄,并用水泥护了起来,河水长年干涸,没有了游来游去的鱼虾。而沁河经过多年的挖沙卖沙,已是千疮百孔,坑坑洼洼,加之在上游山谷间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拦截了河水,当年涛涛的河水不见了,变成了一条细细的小河,那海鸥也难觅踪影。来到村外,村南的梨树林,村四周的竹园,田间的老柿子树都已消失了,家乡的环境已经受到了破坏,不再是小桥流水的水乡,让我有了青山不见当年翠,家乡已无昔日艳的感慨。
   我的家乡有着六百年的历史,清代嘉庆年间著名的诗书大家刘大观被罢官后,就生活于此。刘大观是一位清代名士,出身于循吏世家,任过河东道,山西布政使等职,还兼管过晋、陕、豫三省盐务。他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存诗约1400首,《玉磬山房文集》四卷,文存140篇 他的书法一直受后人所推崇。在他寓居扬州时,曾为蕃釐观(俗称琼花观)题写匾额。蕃釐观始建于汉代,是扬州市一座著名的中国传统建筑,现在也是那里的著名景点。至今刘大观那雄浑练达的字迹,仍镌刻在山门前高大石牌楼的上方。在家乡生活的刘大观后人,一直保存着他的画像、诰命、字画、诗文集、雕版等重要文物,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被毁于一炬,成为我村文化上不可弥补的损失。
   刘大观是一名正直的官吏,他代理布政使时,因弹劾前任山西巡抚初彭龄,讥讽这名抚台“任性乖张,不学无术”。虽然,封疆大吏初彭龄受到了降级处分,但刘大观也受到了嘉庆皇帝的斥责,官职被罢。
   在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如果下级官吏上告上一级官员,就是上级官有错误,受到处理,下级官也会受到严厉的斥责。刘大观在官场混迹多年,对这一官场的游戏,是深深了解的,但他依然刚正不阿,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刘大观被罢官后,并没有消沉,依然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他执教鞭,编方志,游名山,清贫而又清高着。在当时,上至庙堂达人,下至草野布衣,莫不对他的品质称颂不已,他所留下的文化,影响深远,也成为了家乡传承的家风和民风。
   村里还有一座最具有民间特色的清代建筑——康家大院。康家大院,是康基田的后人所修。康基田是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任过怀庆府知府,兼任河防,江苏巡抚等职,先后赴过两次皇帝的“鹿鸣宴”。
   “鹿鸣宴”是古代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起于唐代,延续到明清。在宴会开始时,要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鹿鸣》原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呜,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其意为鹿子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了君子之风。
   在清朝中后期,康家为官者达36人,在豫北做官者居多,曾有“康半朝”之称,他的后代看中了故乡的风水,就在我家乡的土地上修建了康家大院,这座建筑古朴典雅,极具民族建筑风格,有东西两院,都为三进院,占地近百亩,可惜在七十年代新村规划时,全部被拆除,这也成为家乡文化传承中的又一大损失。
   这次回到家乡,家乡的许多改变,也改变着我的心情。最大的感慨是有了陌生感,有点分不清究竟身处故土还是异乡了。在故乡在发展中,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那过去曾经的许多美好,被损坏殆尽,成了不可复制的过往。我感到故乡已不再是少年那个曾以热情装扮的地方,那年少时的逸闻趣事,那青春岁月的懵懂和希冀,那过去家乡美丽的景色,那古老建筑的光彩都已远去,心中有了一股淡淡的感伤,唯有记忆的美好还缠绕在心灵深处,芬芳了我流年的旧梦,一如既往闪现着昔日的光芒。看来改变反映的是社会进步,但没有文化传承的改变,对环境破坏的改变,许多必将会变成一个地域最大的遗憾。
   河水汤汤,乡里余音,麦浪和声,鱼游鸟鸣永远是家乡的记忆,乡愁的寄托。当今,中国又一次翻开了历史新纪元,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在思考之时,真期望家乡在今后的改变中,能够实现天人合一、勾连古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再次展现出美好的田园风光,那才能成为游子精神的栖息地,始终记住乡愁的地方。
  
   2021年7月18日

共 42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人不管飞得多高多远,心中总有一些牵挂,那便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淡淡的乡愁,浓浓的思念,根在那里,心就会跟着到那里。作者好多年不曾回到家乡,但是风筝线永远攥在故乡的手中,于是,利用今年五一小假,重温儿时的记忆。几十年的光阴,熟悉的东西越来越少,道路变宽变平了,房屋变亮堂了,乡亲们的生活也富裕了,同时,作者在家乡巨变的背后,也看到了隐患,河水变窄变浊了,草木变少了。作者把回忆与当下进行对比,把辛苦与幸福对比,有很强的反衬作用,本文还交代了故乡的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好文推荐赏读!【编辑:红尘一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1-07-19 12:23:38
  感谢王老师的倾情支持,期待更多美文。
2 楼        文友:王国平        2021-07-19 14:38:11
  记忆里的家乡真的好美好美,那份被岁月沉淀下来的乡情,在作者的心中永不失光华。如果可以,我也想去一一你梦里的村庄。我知道,我定能遇见那浸在微风里青翠的竹林,那汨汨流淌的清灵的小河,那河边浣衣的少女与婆姨,还有那些带着鲜活色彩的家畜以及小鱼小虾和成群的鸥鸟,更有一位满脸稚气满面汗水的少年,和少年手把着的镰刀背着背篓形象,我想,这些我定当全部遇见……哈哈
   至于那些文献记载下来的史志遗址,虽久远于今仍价值不薄,它们生于此溺于此,却也算给后人留下一笔财富……
  
   其实,梦里的家乡,现实的家乡,无谓哪个更好,而我尤喜少年在时那个带着泥土气息的村庄,如果可以,我也想去。一名叫光的网友的评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