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怀念村头渔鼓书(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怀念村头渔鼓书(散文)


作者:黄金山 进士,7509.1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2发表时间:2021-07-26 20:23:31

如今大多数人都有智能手机,随时捏在手里看些“快手”“小程序”,还看些杂七杂八的搞笑,把手机翻得像打牌一样的激烈。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打开来看却没有几个中意的,遥控板来回的换台,像乡里农民收获时“打连枷一样。”几十个频道来回折腾,不是虚假吹牛的广告,就是爱爱爱的胡编电视剧,或者是嘈杂的流行歌曲舞蹈一类,找不到一个富有农村生活时代生活的节目,真是乏味,搅得人头晕脑胀,“啪”的关掉电视,走到村头路上去散步。在村头的大柳树下,我愈加怀念起小时候听渔鼓书的美好情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说起来贫乏,其实还是很实在的。一个月有几次露天电影,还有县市剧团下乡演出,有本地的歌舞队宣传队,这些还是挺有味的。最解馋最家常地精神大餐就是在村头柳树下听渔鼓书。
   那时候,村头常有不请自来的穿村说唱艺人,他们大都来自外地或者中小城市,他们行动自由,行装简单,来到村里也不需要和村里的头面人物打什么招呼,自己找一广场地界,就可以支开一个架子,一个牛皮鼓一搁,一个竹筒一敲就成了伴奏器乐。当黄昏的炊烟升起时,艺人们就把弦子一拉,鼓板声一打,就把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的心就拉拢过来,他们急忙喝下家里人做好的稀饭,嚼几口咸菜,抓起几个土豆山芋,便拥着来听艺人们说说唱唱。
   大柳树下一般都集聚百十人,男女老少都有,像过年一样热闹。唱渔鼓书的一般也是男女两人搭配,互相交替演唱和伴奏。艺人们虽不是明星,但是他们态度热忱,口齿也很清楚,嗓音清亮,字正腔圆。演唱的内容大都是民间故事,精彩流畅,很是吸引人,唱道精彩处,听众还有掌声加油。一直唱到半夜,人们自愿地不论多少的给几个小钱,三分五分都可,给了小钱就可离开回家。演唱的一人一点都不斤斤计较,总是一副笑脸迎接你。自然也有乐善好施的村人请他们宵夜吃饭,有时还留住宿。因此那些说唱的一人也乐意给人们多唱几天,多唱几曲。
   我们村头的大柳树下是一块大地坝。足可容纳二千人。是村里集会的场所。放电影,看戏,听演唱都在大地坝里进行。夏天时间长,人们地里劳动也久点,演唱一般要到七点半才会开始。若是冬天,那就下午五点就开场了。但是不论春夏秋冬,村民们听书看戏都很火热,天上繁星点点,地上昏灯如豆,人们有的带着靠椅,有的站立着听书听唱。没有那些二流子的“唏嘘”之声,只有静静地听和发出的掌声。演唱者弹奏琴弦,打响清脆的云板,发出字正腔圆的歌声,只让人如痴如醉。那些泥里刨食的庄稼人沉浸在渔鼓书中,与书里的主人公一起共命运,一起悲欢离合。看得动情的那些中老年人还流泪,也一起笑。农家人此时都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忘记了烦恼,觉得劳动后听听大鼓渔鼓的演唱,真是美好的享受。
   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时来村里唱渔鼓书唱得最好的有三个人:赵黑子,吴大头,还有大辫子银花。赵黑子是利川城南的人,声音清脆,唱腔优美,村里人形容他的唱腔好听:“撕绫罗,打细碗,不如赵黑子唱一转。”赵黑子唱渔鼓却很吝惜,常常在你听得最起劲最有味的时候突然打住,戛然而止。让村民再三恳求接着往下来。这时,赵黑子就哈哈一笑,大声说:“父老乡亲啊,好书是不能多听的,你当是上街买盐巴吗?我赵黑子的书就是不多唱一个字。”
   村里人多次对赵黑子提建议,他就不多唱。那天轮到我奶奶给他管宵夜。赵黑子来到家里,奶奶给他煎了一个鸡蛋,煮了一碗面条。赵黑子吃了煎鸡蛋还想吃,就问奶奶:“大娘,你这煎饼子还有吗?”奶奶一本正经学着赵黑子的腔调说:“没有了,好饼不能多吃的。”一句话说的赵黑子满面通红。几口吞下面条,随手拿出渔鼓筒,清清嗓子就给奶奶唱起来:“这位大娘你放心,李世民自有救驾兵,大唐红旗随风展,杀来猛将小罗成……”奶奶说:你到大柳树下去补唱,我给你煎两个鸡蛋油饼。赵黑子真的去了,打着以后,他改正了缺点,总是满足乡亲们的心愿。
   吴大头是集镇上的人,声音嘶哑浑厚,唱腔粗旷,有一种千年红薯的味道。他的渔鼓书唱得俗气,往往唱道夜晚九点钟时,大人们就要催赶那些没结婚的青年男女回家睡觉,然后就喊叫:吴大头,来一段《西门庆巧遇潘金莲》,那调情戏真是听得男人们怪叫欢呼……
   最具魅力、最引人入胜地最让人揪心地还是大辫子银花。她的声音甜美,唱腔宛转悠扬,像刚从地里拔出的水萝卜,一咬就是一口脆甜多汁。“一哭妹妹肝肠断,为何你一人赴黄泉,你我本应同生死,弃下宝玉为那般?”一曲《宝玉哭灵》唱的情真意切,抑扬顿挫,渔鼓书场上下一片哭声……
   我那魂牵梦绕的渔鼓书啊!你是我青涩甘美的少年记忆!
  
  

共 18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品阅老师作品,散文。村头渔鼓书:以通俗易懂的笔触,书写通俗的民间艺术!可谓相得益彰。用分竹剥笋的手法,层层递进,娓娓道来,没有浮华的言辞,不具招摇的辞藻,却见写作真功。摈弃无病呻吟,句句言之有物,调动起阅者情怀,如亲临其境,是的,那些接地气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民间艺术恐怕已濒临绝境,哪里还能找寻?代之而来的便是:K 歌靓舞,忸怩作态,饱受现代人的推崇效仿,美其名曰粉丝,最近国家也许采纳了大众的建议,屏幕上出现了!演绎抗战故事,大国重器,以及两弹一星的劳苦功高,减少了那些俊男靓女独占鳌头的娱乐镜头。越是平凡越是写作真谛,越是接地气越是入人心,这便是艺术的精髓所在,万艺之源,耕耘亘古。推荐佳作欣赏,领略精诚熟笔,致礼敬茶!【编辑:飞云流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21-07-26 20:24:55
  推荐欣赏接地气的美文,作品稀缺,焉能荒废。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7-30 08:04:03
  谢谢 辛苦多多 夏安!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7-26 21:07:50
  谢谢老先生辛苦编发,过去听渔鼓书真情实感,人与人当面交流。如今对着个电视,手机看些无聊的游戏,人与人冷漠了。心酸,怀念过去的纯真,讨厌如今的虚伪。我写文只是玩既,没希望什么了。謝老先生高评。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鲁芒        2021-07-26 21:18:28
  黄老又一篇反映地方风土民情的好文章。学习了!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回复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7-30 08:04:17
  谢谢 辛苦多多 夏安!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1-07-26 21:35:52
  民间艺人打渔鼓,现在会失传,那些随口而出的顺口溜,很引人入胜。学习老师的好文章!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7-28 08:35:33
  没有功名也能成才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7-30 08:04:29
  谢谢 辛苦多多 夏安!
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1-17 18:10:18
  打油诗吃洋芋
   每月玩游戏,一年做耕牛。
   吃个洋芋宝,能消万古愁!
活到老学到老
6 楼        文友:鲁芒        2021-11-17 19:07:22
  此文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那时我有时自己跑到良店集中上去听书,一次,不知是谁递给我一张小饼,大概是爷爷吧。我一边听一遍吃。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