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一张没有刊号的《电建报》 (散文)

精品 【丁香】一张没有刊号的《电建报》 (散文)


作者:秦雨阳 秀才,187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04发表时间:2021-07-27 16:10:05
摘要:一张小报,从油印到多媒体数字化,一路成长在风雨阳光里。四十年初心不改,用文学的方式反映电建人的生活,弘扬电建人的本色,一直温暖着电建人,鼓舞着一个行业的进步。

【丁香】一张没有刊号的《电建报》 (散文) 一、一张报,讲述电建人的故事
   2001年,我结束了渭河项目的留守,回到公司机关受聘在政治工作部,与罗西京一道开始《电建报》的编辑工作,一张内部发行的报纸,职工发自内心喜欢,称这张小报是公司的“人民日报”。
   我走上《电建报》编辑岗位。因为喜欢文学,又酷爱咬文嚼字,时常熬夜写稿,但是编辑一张报纸对我而言却是头一回。大姑娘上轿,就这样一段新生活开始了。
   1990年6月15日,我写了一篇公司的新闻稿,发表在中国电力报头版头条加编者按,在省公司、网公司引起一点反响。这也是促成我从服务于公司领导的秘书岗位“升”为埋头伏案编辑的一条原因。
   这张报纸最初的样子出现在我的思绪中。这张报纸是在公司党委主持下创办起来的。1982年,宁夏大武口工程在风沙中开工。就是这样一群建电厂的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叫电力建设者。常年奋战在施工现场,在经济振兴中被称为“先行一步”的人。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他们走进宁夏贺兰山,建设大武口电厂。他们在野外披风沐雨,洒汗水、献青春、送光明,一个个却又是那样平凡,是远离闹市鲜有人知的一群人。他们渴望有一张报纸,记录下在工地的身影和足迹。
   这张报就诞生大武口电厂的火热工地,《贺兰战地》也是公司党委机关报。党委副书记亲笔题写报头,这是一张油印版,每期都要用铁笔刻蜡版,印刷后分发到工地各班组。当时,《贺兰战地》的主编是宣传科的董富刚。
   那时,我在公司财务科,整天和数字打交道,我对文学只是有点偏爱,小心翼翼把那一点笔墨私房藏好,不被别人发现了。认真做好会计分录,完成好“数字排列组合”,管住十个阿拉伯数字,放平心态,过平淡日子,走平常路。一天晚饭后,我在房头路口,和刚从水房出来的公司周经理碰了个照面,他笑着再次对我说道:到办公室吧来,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也弄不出啥花样。一句话像在我心里丢进一粒石子,从此,开始一张白纸上涂鸦横竖撇捺的码字生涯。这下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会俩字不再是秘密:一个数字是明面的;一个文字,桌面下也给撂到明面上了。
   公司行政事务很多也忙,办文、办事、办会等日常工作外,闲暇时,给报纸写点公司新闻类稿件,我把自己当成一名宣传口以外的记者,我也是这张报的场外关注者,看着它陪着它成长快乐,偶尔兴致来了在白纸画几笔为它打援助力。在石嘴山报、宁夏日报、中国电力报,发表几篇烧不成一盘菜的“豆腐块”,其实,也只在墨海中荡出几朵浪花,没翻腾几下瞬间就消失了。
   1990年渭河工程时,改版后第一张复印版《电建报》与职工见面。那时,每一期都要打印、剪辑、粘贴、复印,送到各部门办公桌上和班组的工作间。这时期《电建报》主编是鹿飞,报纸每月1期,稿件大多为从项目上寄来的,也有从现场捎回来的,还有宣传科自己写的。在方格稿纸上把稿件改好,计算字数,排好版面,再打字复印把手写版变成印刷体,小心翼翼地剪下来,再粘贴到画好的版面纸上,然后才双面复印分发寄送。一期报纸在繁琐过程中与职工见面,比起刻蜡版油印也算升级进步了。
   1997年香港回归普天同庆,小报从复印的白纸改为新闻纸印刷,版面也扩大为四开四版,工作量陡增。那时候,一期报纸印量600多份,头发花白的退休职工,居然三天两头跑到印刷厂翻看废弃的报纸……
   一张不对外发行的报纸,诞生在最小的编辑部,用最大视野、最大程度、最大力量贯彻落实公司的各项部署,让公司党委的声音走进职工群众心里。在工地报纸一到职工就争着看,喜欢的那股劲晚一步就没戏一样,因为《电建报》记录着职工身边熟悉的人和事。
  
   二、拿起铅笔,学习编辑全流程
   一把尺子,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三样小学生用具,打开了《电建报》编辑全流程。
   走进编辑部遇见一位美女主编—罗西京。编辑部也就是两人一间办公室,唯一特色的是书和报纸多些,摆放得整齐给人以赏心悦目。这位女主编是我职业生涯中年龄比我小、最书卷气、言谈举止都发散着编辑的风采和精气神。她是从学校调到公司宣传科的,更准确说是从中学语文老师岗位被“挖墙角”成为宣传干事的,是有分量的目标人选,做了一名主任编辑。宁夏大学中文系毕业,在电建学校教中学语文两年,90年代初成为《电建报》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主编。我与罗西京老师桌子对桌子,八小时面对面,我既是她的学生,又是同事的一种特殊关系。
   初做编辑的那个阶段,报纸每月2期,美女主编只安排我改稿,给我腾出时间和精力学习版面设计,熟悉划版程序,了解报纸的整体布局与这张报纸所追求的审美理念。再后来,每期她负责三个版面,我只要完成一个版面的工作就算达标。等我基本掌握全过程,分工各负责二个版面。后来,为给深入现场采访留出更多时间,每期一人独立完成,一人进工地采访组稿。给这张小报当编辑,我最深的感受是,始终都在忙碌中写改画编校,头顶上像有一条让人奋进不敢懈怠的鞭子悬着。编辑,归根结底概括起来就是,编报纸、改稿子、写稿子,讲述“电建人”自己的故事。
   一张报纸都要遵照一套完整的流程,而且每期都要进行版面策划与设计。《电建报》也不例外,一版公司要闻,二版施工生产,三版党群工作,四版职工文苑。留出标题、图片空间,计算文章字数,确定版面格调。报纸虽小囊括了整个编报流程,和大报程序一样;视角站位虽不高,版面上有很多工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不乏建设者的光辉形象;它虽不能创造生产价值,作用如同工程进度的一根撬杠,承担着工艺改进、施工创新和安装经验交流作用的一块阵地。
   这个最小的编辑部,却有着最大的通讯员团队,两千多职工都是义务通讯员,各项目部和专业公司都争着抢着要版面,上稿子。
   走进工地与通讯员交朋友,面对面告诉他们什么叫写作。写文章的“三点一线”,心中想,嘴上说,手上写;一条主题健康向上的思想线。谈方法,说体会。码字中,要细掂量每个字,尊重自己内心,也是尊重读者双眼。用眼睛观察,用心去体会。再用文字把二者勾连起来,有温度的语言,新颖的表述,展现给读者。
   工地通讯员来的稿件,错别字多,标点混乱,句子不通顺,还会出现病句,每篇采用都要进行细致地修改,否则根本不能发表。一些人喜欢写,总是写不好;一些人写得好,总没时间写;一些人技术上专长,通俗性又显稍弱;一些人语言流畅,专业上时常讲一些外行话。建立培养通讯员队伍也是编辑部一项职责。我清楚办报是一项细法活儿,做到“三个精”,对待文字精心修改,版面精致设计,每期至少一篇精彩文章。标点符号、错别字、词语搭配做到最大程度彻底纠正,尽可能减少错误。出现一个很小的失误,印刷后就成白纸黑字的“铁案”,都会留下无法更改的遗憾。
   一张《电建报》就是电建企业最亮眼、最能代表形象的门迎。行业报的特点鲜明:自己人写自己,自己写给自己看,除过自己人少有外人看。角色有些尴尬,出新出彩很难,身边人物太熟悉太普通,写好写活需要下大工夫。1994年,我光荣加入了党组织,来到编辑部之后,一个心思就是办好报纸,认真写新闻稿,真实描写工地人物形象,写出生动大干场面、鲜明的特色,展现真实、鲜活的身边人物风采,写出境界,写出胸怀,写出电建人的奉献精神。我把握一条原则:一笔一划照实写。哪怕写出来像舞台上的丑角呢也一样可爱,只要文章有内涵有品质,就能买一个职工喜欢。
   我与《电建报》似乎被一根无形的绳牵着,距离一点点被慢慢拉近,心理逐渐对它产生好感来,好像命中注定最终会被一把拽过去做编辑。当时从财务向行政岗转移时,家人说,这新岗位可能就是一个机遇,一只蛤蟆总该跳上岸了,后来我做了那只没有跳上岸的蛤蟆。我这一只笨蛙怎么也跳不上岸,耳畔似有蛙在说,一生光阴不虚度管它在池中还是岸上呢,在池中游弋更自由。一只青蛙跳上岸,两只青蛙伸头看。一只习惯了墨海的蛙,不再把岸上当回事了。
  
   三、走进工地,让小人物也火起来
   我咬文嚼字的不良习惯,发展到近乎一种病态程度。看电视剧挑错别字,就是一档很红火的《汉字英雄》电视竞赛节目,专家评委犯的错误我也指手画脚。《电建报》对外与兄弟单位交流,发出去的小报出现一个不规范标点符号、一个错别字,一定会让《电建报》大失颜色。版式美不美,字体、字号协调不,图片与文字的搭配,都要掂过来倒过去看,直到顺眼美观。我们这张报纸,每个版面都有一篇压轴的稿子。文章分量增加了,信息丰富了,版式美观了,喜欢这张小报的职工也越来越多了……
   《电建报》是电建人用汗水滋养的一块沃土,引来一个又一个编辑,用一支笔深耕细作,一篇篇耕耘,汗水洒下一串又一串;一期期收获职工认可的掌声,走进工地飞进每位电建人的心窝。
   《贺兰战地》刊发过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锅炉工地架子班的班长,也是青年突击队长,几十米的高空,锅炉管子安装到哪里,他就把如平台一样的架子搭设到哪里的故事。宁夏重点工程办公室同志看到了,把这篇文章转给宁夏电视台拍摄成专题片。硬是把班长这个人物的姓氏由钱改成了田。当时,怕落个英雄人物也爱钱的名。
   2015年公司党委开展走现场活动,党委各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了“印象电建风之走进工地”采访活动,这项活动坚持两年之久,把国内20多个工程项目齐唰唰地采访一遍。工地小人物成为了行业内的“明星”,公司在中国能建集团名望和排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张报用心思编,一定要有版面意识:头题,报眼,倒头题;金边,银底,中间开花。为一篇专题稿,一次,我坐着火车去采写陕西第一台百万机组。清水川项目在陕西最北端,陕北神木地下埋着佘太君的神杖而得名。一周时间采访、写稿、修改,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台笔记本,几易其稿,经项目部审定后,才离开工地。
   那段时间我一直忙碌在工地之间,宁东项目采访写稿,新疆五彩湾项目采访写稿,广西百色项目采访写稿,右江项目采访写稿,北京阿苏卫垃圾发电项目,每到一地都要完成几篇有分量的大稿,这些稿件主打陕西省电建公司网站,陕西省党建网,中国能建集团网等国家和专业集团网站报刊,两年多公司在业界名声远扬……
  
   四、电子版,开足马力启航新征程
   多媒体数字化,《电建报》华丽转身。
   一张小报,从油印到复印,从黑白到彩色,来到它品相最完美的铜版纸印刷;一张小报的生产地,也从油墨滚子到裁剪粘贴复印,从内部印刷厂到陕西科技大学印刷厂,最后来到了咸阳日报社印刷厂出版。在多媒体数字化时代,这张小报再次迎来华丽转身,又变成无纸化宛若天仙的样子,一缕墨香袅袅成了阳光的味道。
   随着一些曾经很火的纸媒退出“江湖”,《电建报》也选择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公司决定改变报纸的形式,2015年,出版了公司第一期多媒体数字报,上传到互联网,境外职工都能看见。同年,公司微信公众号“横空出世”,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
   向过去致敬,朝未来奔跑。《电建报》这一张报纸记录了公司一段发展历史;陪伴一个人从事一种职业生涯走向最后告别;今天,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用多媒体数字形式达到一个新高点,重新起航一段新征程。
   我的夕阳岁月伴随着《电建报》走下舞台,这份小报虽没有大报的影响力,也没有网路一样海量的读者,这张报纸凝结着我对职业生涯的钟情和结束时的难舍与感动。
   《电建报》藏着我的故事,滋润了我对文字的那种喜欢,陶冶着我做人做事的品行,培植着我心中对电建人身上平凡而又高尚的品德一种敬畏之心。我的职业生涯归结起来就迈出了两步,一步“转次页承上页”的数字,多拿一分钱人生账就不再平衡;一步“写上句接下句”的横竖撇捺,画斜一笔,做人的品格就永远站不直。《电建报》这种情结在我内心充盈,占据着我的心灵深处。
   2018年前夕,公司恰好走过一个甲子的历程,《电建报》历年合订本作为展品,安静地躺在办公楼十层荣誉展厅的玻璃柜中,报纸里珍藏着西北电建三公司近40年的光辉岁月。2021年,建党百年,再次翻开一沓《电建报》合订本,发黄的复印纸,灰色的新闻纸,光洁的铜版纸,从黑白到彩色,承载了一个老牌国有火电施工企业的历史:从小机组到大机组,从火电到风电、光伏发电的“风光”无限好;从生物质发电到垃圾发电,让“变腐朽为神奇”;从走出陕西驰骋国内到境外试水,世界能源有了中国能建一席之地。数十年《电建报》记录有平凡的小人物闪光的足迹,也有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现场视察,几代电建人为了电建事业奋斗着拼搏着……一张小报,从一缕墨香到散发阳光的味道,从没离开过党的关心、广大职工、历任编辑的付出。40年一脉相承从未改变,温暖着电建人,鼓舞着一个行业的发展进步。
   在公司走过了一个甲子,一个让人惊艳的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我退休回家了。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本该做好“数字排列组合”,一不留神轨迹竟偏移到了“横竖撇捺”行列,熬灯费油还消耗脑细胞,这就是我的“错位”职业生涯。感谢《电建报》一路陪着我走到职业生涯的尾声。
  
   (原创首发,感谢罗西京对本文的鼎力支持)
  

共 516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张小报,从油印到多媒体数字化,一路成长在风雨阳光里。四十年初心不改,用文学的方式反映电建人的生活,弘扬电建人的本色,一直温暖着电建人,鼓舞着一个行业的进步。”作者从“一张报,讲述电建人的故事、拿起铅笔,学习编辑全流程、走进工地,让小人物也火起来、电子版,开足马力启航新征程”,四个方面来诉说自己那段如火如荼的编辑岁月,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位值得尊重的电建人和他付出诸多心血与努力的《电建报》。仔细阅读本文,能一如既往的感受到,秦社低调内敛的为人处世之道。文章用简练的文字,平和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诉说了了为什么办《电建报》、怎样做好《电建报》报、《电建报》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电建报》的未来和发展。本文叙事清楚,心意绵长。推荐师友们品读。感谢秦雨阳社长投稿丁香,分享感人佳作。祝秦社文乐开心,夏安吉祥。【丁香编辑:粉红莲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729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21-07-28 17:46:53
  感谢秦社投稿丁香,分享精彩佳作。祝秦社文乐开心每一天,吉祥安康每一年。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2 楼        文友:秦雨阳        2021-07-28 18:11:33
  感谢莲秀社长的精彩编按,准确、到位,指出了文章的核心要领,能帮助读者更进一步阅读。
文学是讲实话道实情的学问,用最美文字表达心声。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1-07-29 15:56:41
  秦社编辑《电建报》的经历,真切、生动、具体、感人,文中晃动着作者辛勤的身影,字眼里透露着对《电建报》的热爱。惟热爱才不觉累,才有成效。秦社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人,今天对丁香不离不弃的热爱,付诸行动,深受感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1-07-29 19:11:33
  祝贺秦社作品获精,再接再厉,精彩继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楼        文友:秦雨阳        2021-07-29 19:16:04
  感谢江山编辑部、精品审核组支持厚待丁香!感谢老师们给予丁香坚定支持!丁香感谢!
文学是讲实话道实情的学问,用最美文字表达心声。
6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21-07-30 17:28:20
  祝贺秦社作品摘精,感谢枫叶社长热心跟评。办报刊与做社团,都是与文字有关的工作。这些工作,前者是单位工作,有工资;后者为业余爱好,是义务劳动。秦社这篇文章,虽然写的都是退休前在工作单位做《电建报》编辑时候的事情,但是让我更加理解了秦社为何在退休后,屈尊在丁香这方小小的平台,对社团的编辑和精品申报工作如此的认真负责和充满热情。这是一种对文字近乎痴狂的热爱和敬畏精神,是一个曾经做过《电建报》编辑工作的老编辑人的一份不由自主涔然流露的赤诚。向秦社学习,感谢秦社对丁香的热爱和付出。感谢丁香所有的家人们!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6 楼        文友:秦雨阳        2021-07-30 17:54:03
  谢谢莲秀社长谬赞,丁香这个平台给我提供了一个成长平台,能静下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应该说也是一种快乐。愿与丁香家人一起走好这一段美好生治。感谢丁香!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