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漫谈“跪”(随笔) ——男儿有膝不轻跪
跪,古称两膝着地为“跪”,臀部挨脚跟为“坐”,古人跪则上身挺直,以示庄重,故又称“长跪”。跪在古代是一种礼节,叫跪拜礼。传说在东汉以前,我国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是,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即古书上所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前额触地,叫做“行大礼”。就这样,逐渐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凳椅逐渐用于生活中,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的变化。跪拜礼虽然存在,却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用于官场之中。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也经常使用跪拜礼。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演变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
古代下跪的范围也只限面对天、地、君、亲、师,表示臣服、崇拜或高度虔诚恭敬。自从实行“三民主义”以后,孙中山先生废除了跪拜礼,实行人人平等。自此,跪拜礼在我国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历史名词。
自古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决不向权贵暴力下跪屈服,表现出中国人的尊严和民族气节。在民族尊严、祖国尊严和生存需要之间究竟该如何选择时,对许多人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就有民族精英像文天祥、刘胡兰、江姐等,坚持自己的原则、信念、气节,不屈不挠,不出卖国家,不出卖民族、不出卖自己的同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决不向敌人屈膝弯躬下跪求命。他们的事迹永垂史册,他们的气节永润后人,他们的精神彪炳千秋!我们是凡人,做不了英雄人物,但只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违背良心轻易下跪,就对得起自己了。
我们一定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可以使自己看到过失与不是,不过分贬低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成功的时机,从而朝着既定目标有效前进。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向宫本拜师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答:“至少10年。”柳生一听10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练剑,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笑了笑:“20年。”柳生又说:“我再付出一倍的努力练剑,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宫本叹了口气答道:“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能成为一流剑客?”柳生越听越糊涂。这时宫本说:“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己,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剑客。”宫本不愧为一流剑客,一席话让柳生茅塞顿开。
现在,把下跪父母、老师当作感恩的教育方式,不宜提倡。四川某中学3000多名学生向父母、老师下跪,美其名曰“感恩教育”,场面很动人。虽然老师用心良苦,但感恩有很多方式,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迂腐古老的方式?现在提倡人格平等,为什么要人为地制造等级,为心与心的沟通自设障碍呢?
下跪父母官请求反腐是迫于无奈。有新闻报道说,辽宁大连市庄河1000名群众在政府门前跪求,要求领导主持公道,惩治村干部腐败,轰动全国。如果政府有关领导及时查处此案,怎么会有这样惊人的一幕呢?群众也是有尊严的,他们不会无缘无故下跪,他们还相信政府,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才有如此举动,这值得政府有关领导反思。你看这“跪”字,“危”前有个“足”字,即意为在危险前面将要失足无救了,迫于无奈才向人下跪求救的,至少下跪者认为被跪者有实力救他,是值得信赖的人。这种方式往往是弱势群体或个人孤苦无助时采用的无奈举动。
放下尊严下跪求情,我们要视情况作判断,或同情帮助,或鄙视唾弃。如果其目的是自私的肮脏的,我们就只能鄙视唾弃。如果其目的是为大家为正义,我们就要同情帮助。男儿有膝不轻跪,只因未到无奈时。女儿也该如此。如需下跪,一般只向父母下跪,其他人我看就免了吧。
(江山文学首发,写于2021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