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一个老兵的故事(散文)

编辑推荐 【八一】一个老兵的故事(散文) ——军人退伍不褪色,再战癌顽逞英豪


作者:文治虎 白丁,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12发表时间:2021-08-03 12:47:21
摘要:记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医务兵和他退伍后奋战在医疗战线的故事

【八一】一个老兵的故事(散文)
   在四川省盐亭县城新区石岭村,有一座规模、技术不输于大中城市的肿瘤医院,这座医院是由早期的肿瘤普查队、肿瘤研究所,再到现在的肿瘤医院,现在是三块牌子一套班子。这座医院的建成,挽救了许多肿瘤病人的生命,虽然现在还达不到全部治愈的目标,但在延缓病人死亡、减少病人痛苦,降低病人死亡率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里也成了很多癌症病人的最后归宿,因此受到病员们的一致称道。但是,作为一般人,却并不了解这座医院诞生的坎坷经历,它的建成,与志愿军退伍军人李茂明有着直接的关系,他领导参加了建设这座医院的全过程,是这座医院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一、 突围北汉江
   李茂明1932年出生于盐亭县,1950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遂宁军分区盐亭警卫营机枪连当战士,不久后被选入遂宁军分区医疗队学习医疗救护等医学专业知识,先后参加了盐亭、遂宁、安岳剿匪,并配合地方进行土改试验等工作。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觉悟,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当他想在这些工作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16国联军,不顾我国的一再反对而发动了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我国的鸭绿江边,使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再次面临战火考验和生灵涂炭。为了保家卫国,李茂明也和其它热血青年一样感到义愤填膺,于是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后经所在部门批准,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在军炮团一营一连任卫生员,1951年3月随所在部队入朝参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个我军至今都不愿提及的伤疤,那就是第五次战役中60军180师兵败。败到什么程度?,细说起来篇幅太长,简单来说师政委吴成德被俘,(他是抗美援朝我军被俘的最高职务领导人)师长郑其贵被撤职,全师11600人,牺牲3000余人,被俘3000余人,成功突围4000余人(最后取消该部队番号)。这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多因一果才造成这样严重的损失,那些参战部队所经历的艰辛过程真不是我们今天用笔墨能够言说的。而李茂明恰恰就参加了五次战役而且配属给180师!他也和那些因兵败突围的战友一道经历了血与火的磨难。
   在大突围的过程中他们被打散了,当他们来到北汉江边时既没有渡河工具,追兵又急,于是他们四个战友决定泅渡过江,对与在盐亭长大的李茂明来说,只会简单的游泳,根本游不过北汉江,同行中有一个战友,(临时认识,记不得姓名了)因他生长在嘉陵江边,水性极好,他对李茂说:“只要你不是秤砣(指一点不会的见水沉),我就可以把你带过江去”。五月的北汉江还还依然冰冷刺骨,冻得人手脚发麻,但是大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着回到部队,回到祖国!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扶持拼命往回游,在游的过程中天上不断有敌人的飞机用机枪向河面扫射,他亲眼见到有一个战友被敌机枪射中而自己却无力帮他,只见一股鲜红的血水翻过,人就不见了,而他和另外两名战士在战友的托带下艰难的游过了北汉江。后来才知道,跟随大部队撤离的人员,是靠着架设在北汉江两岸的三根铁丝,不会游泳的就是扶着铁丝游过北汉江的。据通报的数字,在过江时仅被江水卷走的就高达600余人!
   因部队处于分散突围状态,过江后他们只能凭着大概方位钻山林往回走。失去组织,没有粮食,没有弹药,他们只能凭着坚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往回走,饿了,渴了,只能啃身边能找到的草根树叶充饥,有的部队的战士在吃野羊角葱时不幸中毒身亡,他们一行经过七天七夜的艰难跋涉才最终回到部队,比起牺牲的战友来说实属万幸。
  
   二、浴血上甘岭
   李茂明参加的第二个典型的战役则是世界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其惨烈程度无需我再赘述,只是美国很多作家把上甘岭叫做伤心岭、绞肉机就可见战役的惨烈程度!上甘岭战役敌我双方一开始都估计不足,谁都没想到在一个不到四平方公里的地方从战争开始时的营级规模不断发展到团级规模、师级规模甚至军级规模,最终兵力增至10多万,美军原计划七天的战斗,最后长达43天,因此敌我双方都不断地从其它部队抽调人员补充到上甘岭战役中。
   由于战斗太激烈,我军火力掩护不足,很多战士不是直接死于枪弹射击,而是被敌人大口径炮弹震死,因此,每次敌人炮击过后,包扎所的医务兵们都要冒着枪弹横飞的危险搜索伤员,搜索那些被敌人炮弹击伤,震昏,但还没有牺牲的负伤战友,尽快给他们包扎止血,以减少人员伤亡。李茂明在入朝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参加了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391”、“949.2”、“883.7”和“870”高地的战场救护,多次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地抢救出60多名负伤的战友,他和包扎所的同志们一起,认真做好每一件伤员救护工作,绝不因自己的工作失误而给伤员造成二次伤害,完成了伤病员的下撤、包扎、分类、后转任务,他在完成这些战场任务时三次负伤,其腿伤至今还严重影响他的行走功能。由于李茂明的突出表现,荣立三等战功2次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为党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共产党员。
   1953年10月,李茂明被抽调至60军留守处在山东藤县组织的军队文化补习学校学习,毕业后因在战争中多次负伤造成的脑震荡后遗症,已不能适应部队的工作而转业回到盐亭县卫生部门工作,1956年李茂明调到县卫生防疫站做组建工作并承担全县卫生防疫和地方病的防治,完成勾虫病,血吸虫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三、麻秧战钩虫
   说起钩虫病,现在早已不见踪迹了,因此,今天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当年钩虫病在盐亭县非常普遍,钩虫病的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温、湿度的土壤中孵化。丝状蚴接触人体即钻入皮肤,随血液流经心脏再到肺,穿透肺泡毛细血管后循支气管、气管而达咽喉部,然后被吞入胃,本病主要是经皮肤接触感染。农民赤足下地,幼虫易钻入皮肤而致病,故农村中感染率较高,初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和小疱疹。皮炎多发生在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患者常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呈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消化系统的症状患者大多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直至贫血。所以钩虫病又叫(火巴pa)黄病,能吃不能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因此有关部门给防疫站下达指示,要尽快找到防治钩虫病的办法。
   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带领防疫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再结合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弄清了钩虫病的成因,发病机理和对钩虫病的预防方法。主要是加强粪便的无害化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鲜粪施肥,可采用高温堆肥法,或用药物杀灭粪内虫卵,这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另外,不吃不洁生蔬菜,(过去种菜都是用粪水浇灌,粪水里也有虫卵)防止钩蚴经口感染;不随地大便,有条件的要做好做好个人防护。比如说尽量不赤脚下地,不吃生冷食物,婴幼儿不要露臀座地等等。有了这些方法,他们在麻秧设点搞试验,挨家挨户搜集大便化验钩虫,分析猪粪、牛粪、人粪等各种粪便中钩虫卵的多少,对症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已经感染了钩虫病的人员,他们结合药物加以治疗,规范服药,三天一个疗程,并督促按时服药以保证疗效
   对钩虫病,主要采取了熟化粪便,切断感染源,治疗发病患者,再结合消灭沟、塘、堰、渠的孑孒蚊子幼虫,最终使疾病得到控制,这套方法后来推广到全县,对全县控制钩虫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八角斗癌魔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少有的医疗机构基本分布在城市,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农村地区同样遭遇过“看病难”。“小病拖、大病磨、请不到医生请巫婆”的现象较为常见,有了危重病人不管是送往乡上,镇上,还是县上,都只好用滑杆把人抬过去,因此有很多的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这也就是当时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0.8岁的主要原因,很多本可以医治的疾病却要了人的命。毛主席听过这一情况汇报后曾心痛落泪,他说医疗机构不能仅仅放在城市为少数人服务,要面向广大的农村,要积极改善广大农村的医疗条件,1964年6月26日,毛主席发布了新中国医疗历史上最重要的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盐亭县为了落实毛主席“6.26”指示,决定由李茂明全权负责,把当时的八角卫生所改建升级成负责八角、金孔、三元等地的卫生院,同时负责当地的疾病防治和卫生防疫。他带着从县医院抽调的8名医疗技术骨干来到八角,一方面在农村广泛宣传,深入普及卫生知识,取缔巫医神汉等封建迷信活动,利用讲座、夜校、等场合和宣传标语,积极进行卫生防疫宣传教育,开展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和新法接生,儿童健康保健,移风易俗,改造环境,讲究卫生。同时还组建了全区47个大队的卫生室,培训了卫生室的赤脚医生和乡村新法接生员100余人。另一方面,八角地方医院的组建也进展顺利并投入使用,当时能够进行上、中、下腹部的手术,接待了大量的住院和门诊病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基层医院,这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进步。后来八角医院因此被评为基层医疗机构先进单位,1968年8月,李茂明出席了四川省召开的落实毛主席“6.26”指示先进单位和先进代表大会,个人也受到大会表彰。
   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历来就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得了癌症只能等死,就算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治愈率仍然不高,当年为了战胜这种疾病,周总理曾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医学界发出指示“癌症不是地方病,而是常见病,我国一定要战胜它”。
   在此前的实践工作中,各级医院已经发现盐亭县的癌症发病率比其他地方都要高,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高到什么程度却没有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四川医学院为了贯彻周总理这一伟大指示,抽调了杨光华等一批专家共计18人,于1971年5月8日奔赴盐亭八角医院,和地方医院的同志们一起组成肿瘤普查小分队,正式拉开了盐亭县肿瘤防治工作的序幕。经过八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普查了43764人次,食管癌发病率约为0.12%,死亡率约为0.08%,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确为四川食管癌高发点,从而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卫生厅、省科委将盐亭县定为食管癌防治及科研的重点。
   对于这种高发癌症点,不能一查了之,要本着向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首先要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要拿出解决办法,最终把发病率降下来,再提高治愈率。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由省卫生厅牵头,经省、地、县共同协商,各级派驻人员:川医每批不少于8人,绵阳 一、二院不少于6人,盐亭不少于12人,共同组成“四川省盐亭肿瘤防治工作队”,扎根盐亭,深入探索研究肿瘤防治工作,同时,在四川地质学院、生物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配合下,对盐亭的自然环境、饮水微量元素、土壤微量元素、岩石特征、人发碳化微量元素、茶叶汁、酸菜汁、家族史、生活习惯等,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齐全的搜集、研究和论证,写出了一批既有分量又有科研价值的重要论文,这些工作都是后来从事肿瘤防治和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不可估量。
   此前的工作队,都是在工作无基地,食宿无住地的情况下开展的,其艰苦程度无以言表,例如,1972年在盐亭召开的四川省肿瘤防治工作现场会,其会场只能设在县委党校,而现场远在黄甸,与会人员只好两头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茂明多次向县里申请,后经县里决定,在盐亭县云溪镇云盘山下划拨土地,专门用于修建基地,基地建成后,设置门诊部、住院部,使肿瘤防治逐步走上正规化。
   基地建成后,很多病人在这里进行了较好的治疗,但是,由于单位刚组建医疗技术力量差成了当务之急,经李茂名的积极申请和上级协调,并在四川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肿瘤防治队先后派出技术骨干,到川医有计划的培训了胸外科全套医务人员(医生、手术护士,麻醉师等);内科培训了住院医生,病房管理护士,病理诊断,x照射诊断等全套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在后来川医和医科学院专家撤走后成了顶梁柱。
   作为一个专门的肿瘤防治单位,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必不可少,直到今天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仍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了增加鈷-60放射治疗设备,李茂明不辞辛劳多次跑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并向县政府请示汇报,最终形成了由省卫生厅出钱买设备、市卫生局出钱修建机房、县政府出钱购买鈷源、肿瘤队出人出力办好这件事,说起来真的像化缘一样艰难。资金落实后,李茂明又从钢筋、水泥、砖瓦、施工人员等方面全面落实,在李茂明的带领下,经全所同志的艰苦努力,使机房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正式拉开盐亭县肿瘤研究所放射治疗肿瘤的序幕。
   肿瘤研究所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原有的细胞采集器系丝网型,病人痛苦大,不易被人接受,在李茂明的带领下,决定发明一种能克服上述不足的细胞采集器。他们从材料,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几个方面入手,经过反复摸索,反复试验,终于在1976年研制成功了《76型食管癌与贲门癌细胞采集器》。新的细胞采集器体积小,重量轻,取材效果好,病人刺激小,病员易于接受,同时解决了食管癌病人的拉网定位。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李茂明个人也因此获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有了上述条件之后,他们从1977年3月起,以城关乡为点,对群众进行了连续5年的拉网普查,观察发病规律和死亡规律,做到有人管、有人治,同时开展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全程跟踪病人情况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后来把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县。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既获得了可贵的研究数据,又锻炼了医疗队伍,因此,无论是在病人的治疗上,或是病因的探索上,还是群防群治工作上,乃至于肿瘤防治科研上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这对于一个县级单位来说实属不易。1979年在全国召开的肿瘤防治工作会议上,盐亭县肿瘤研究所作为全川唯一的一个县级单位,李茂明代表全所人员光荣的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受到华国锋主席的亲自接见,放眼全国,盐亭县肿瘤防治研究所获得这一殊荣是当之无愧的!
   经过多年的奋斗,如今,盐亭县的肿瘤发病率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回望盐亭县的肿瘤防治工作,从当初的肿瘤防治队和配属上级下派的医疗工作队,到肿瘤研究所,再到独立研究和开展工作,无一不是开创性的,但李茂明从无畏惧,从不退缩,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人气质和顽强精神,因而才使盐亭的肿瘤防治和研究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李茂明和他的同事们功不可没!对于 病人来说他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历史一定会记住他们。
   如今,李茂明早已退休,身体除了战伤以外还算硬朗,我们衷心祝愿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安享太平盛世和天伦之乐,开开心心地度过晚年的每一天
  

共 593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文的原题目叫做《爬冰卧雪救战友,扫除顽疾送瘟神》虽然概括了李茂明同志的主要事迹,但立意和视觉角度还是偏窄了一些。我觉得,用《一个老兵的故事》为题是恰到好处的。因为李茂明同志的一生其实就是不停战斗勇于奋进的一生。无论他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还是在抗击疾病的战场上,他同样都是一个出色的战士,同样是一个久经战阵,战功卓著的老兵。我本人虽然也有从军经历,但却没赶上那个热血请激情的年代,虽然我驻守边疆时也曾几经生死考验,但与李茂明这样的前辈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但我觉得,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只要是曾经身为战士,只要是当过兵的人,那骨子里的纪律性、战斗性和牺牲性是一样的,这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五千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所在。一篇文章记述的是历史,记述的是个人的经历,不管是辉煌的亦或者是感人的,那也只是时光和岁月的记忆,其目的在于激励后代不堕其志,学习长辈的精神,砥砺奋进,勇于开拓,如此才能铸就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辉煌。感谢赐稿八一,期待更多佳作。【编辑:燕山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山客        2021-08-03 12:49:14
  曾为理想奋斗之,堪称此生无憾矣。
燕山客
2 楼        文友:文治虎        2021-08-03 19:22:33
  首先感谢燕山客编辑的辛勤劳动,对标题的改动也深表认可,听说你也当过兵,我也曾当兵17年,本来这篇文章是一位熟悉李茂明的老领导嘱写,准备配合诗词、图片、书法、绘画一起为李老出一本单行册,李老说这是歌颂个人,不必破费钱财出书,因此搁置下来.我们在感谢李老的高风亮节的同时,也感到十分不舍,后来忽然记起多年前曾经在江山文学网发表过一二十篇文章(网民:鸣不平),长时间不写了,找不到原来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了,也不知道长时间不用还能否使用,因此用真名重新注册了一个帐号,把这篇文章发表出来,这可是不“破费钱财”的。虽然现在是太平盛世,但我们一定要感恩为了这太平盛世而努力奋斗的前辈们!(再注:本来是有图片的,准备好后看见图片要求300K以内,缩小又麻烦,因此作罢)
3 楼        文友:伙苗        2021-08-04 17:52:18
  一个老兵的精神从字里行间投射出来,
   真是令人钦佩!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问好老师!
伙苗
4 楼        文友:华为        2021-08-04 22:16:24
  字里行间,里里外外透出的是军人风骨。文章中心始终不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好文!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