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俗世烟火(散文)

精品 【东篱】俗世烟火(散文)


作者:非语易之 布衣,247.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60发表时间:2021-08-06 05:58:52

【东篱】俗世烟火(散文) ◎俗世烟火
   宁都,一个偏居于赣南的小城。虽然小,但还有些许名气,尤其是在饮食方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把这句话当作宁都的城市名片一点也不为过。别的暂且不提,但说远在两百公里外的赣州市,以“宁都”冠名的大小餐饮店随处可见,总算是没有辜负了宁都享有“赣南粮仓”的美誉。
   我不是个美食家,最多算是个食客,因此不敢对各种美食妄加评判,但我生于斯长于斯,饮食习惯有了与生俱来的认同,以至于在别处遇到相类似的吃食,总觉得少了正宗的原味,本能的产生排斥。味道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眷恋某种味道,更多的眷恋还是与之相关联的人。这些人,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散落在每个平常的日子,总能让你感觉到直接地气的烟火味。
   作为在小城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我,评价美食固然有些托大,但讲讲小城中的“俗世烟火”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连秀
   “宁都肉丸”,是宁都人常吃的一种早餐。
   一碗刚出锅的小肉丸,由食客自己根据口味加上适量的蒜泥、辣椒、姜末、葱花,最后来一调羹酱油,淋上香油,充分地搅拌均匀。整个过程听似繁琐但绝不复杂,食客们的味蕾与食欲正是在搅拌中调动得饱满。
   特色肉丸店在小城有很多家,分布在各个街头巷尾。同是肉丸店,因了每个店主制作手法和经营方式而特色各异,有的重“肉”,有的重“料”;有的重“量”,还有的重其“鲜”,不一而足。
   连秀开的就是肉丸店,在小城并不显眼的地段,但有着数十年的历史。铺子不大,就一个门脸房,前面临街,后面一条短巷。临街的口子上摆着两个大煮锅,锅旁有个簸箕用来盛放煮过头道的丸子(肉丸无论大小,都需煮两道),走进铺子,左边两张条桌,靠墙的放着一摞摞的海碗,靠外的放着熬好的猪油,连秀就在两张桌子之间取碗、盛肉丸、蘸猪油然后递给客人,整个过程序而不乱,看得久点还能觉出“行云流水”的味;客人接过,转身在右边调料桌择取各色佐料,然后在店内不多的几张桌子寻位坐下;没有空位的客人便搬个塑料凳,在“街头巷尾”有滋有味的咀嚼起来。
   到连秀这儿来的基本是熟客,平时少有见面的甚至素未谋面的,一来二往间,都成了“食友”。于是乎,连秀的小店逐渐成了小城人的集散地,寒暄者有之,谈时感世者有之,指摘不平者亦有之,都是海阔天空式的闲谈,不带任何的目的或功利,也就十来分钟的时间,之后又换了下一拨客人,换了下一个话题。连秀在忙的间隙也会插上几句,或笑或叹,“连秀肉丸店”宛然就是老北京的“茶馆”。
   不夸张的说,我在小城的日子里,一年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早上是在连秀这儿吃早点的。有时隔得久了些,一到铺子总能听到连秀招呼:“老师,你来了,你家小黑(我儿子)呢,他怎么没来?”招呼间一碗冒着热气的肉丸便递到我的手上。有时我在想:与其说我喜欢吃肉丸,倒不如说更愿意在一天的起始听到透着热乎劲的话语。
   连秀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声音也一直是温细可亲的。说实话,连秀并不漂亮,甚至颈脖子还略向左微倾,头总是偏着,但是始终挂在脸上的微笑,再加上熨帖的话语,不仅弥补了这一缺陷,而且更显得温柔起来。是的,连秀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漂亮但却美丽。
   来这的客人都多少有这种感觉。无论寒暑,每天早上七点至十点间,客人一拨拨的来又一拨拨的走,店里嘈杂但绝无喧哗。有的人因为忙无法送孩子上学,干脆每月预存一些钱在连秀那,成了没有任何凭证的“VIP”。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我只看到小孩吃完后在连秀“路上注意车”的招呼声中离去,同样有不少大人也是吃完后简单一句“连秀,记上”便离开,但我没有看到过连秀拿出小本记账;更让我惊讶的是,我从未看到或是听到任何一方因为数目的问题引起争执。
   一天,我进店里,连秀侧头看见我,熟练地舀满一碗肉丸,笑着递给我,说:“老师,我看到你发表在宁都文学杂志上的‘作文’了,写得真好,都是宁都老城的味道。”我一边接过一边笑着:“是吗?有你的肉丸好吗?”于是我们一齐爽朗的笑了。
   连秀的这个店是纯粹的家庭作坊:母亲总是守在头道锅旁,一手捞起肉酱,稍稍握拳,肉酱便从指缝间鼓出,另一手用一把小调羹快速的挑着一个个丸子,丸子便快活的画着弧线在热气中跃入锅中;父亲打杂,将客人留下的碗一个个收、洗、冲、垒;还有个小妹,应了客人要求,煮面、煎蛋、炒肉。一家人都如连秀般始终带着满足的微笑,寒暑易节,一家人一天天朴实的走在小城固有的时光里。
   一个夏日的清晨,晨练的我跑着步来到店里,店里已经有不少赶着上班或送孩子上学的人了,我端着一碗拌好各种调料的肉丸来到后巷,坐下,身旁掠过习习巷风,慢慢收干微汗,好不清爽!
  
   ◎老杨
   连秀专做早点,老杨做的是夜宵。
   小城的人提起宵夜,大多数人跃入脑海的是“小陈女子夜宵店”,老杨是那儿的主厨。小陈女子名气远远大过老杨,据说赣州市的“虾霸”连锁店,小陈女子是大股东。小陈女子,是老杨的小姨子,当我知道小陈女子在赣州的餐饮做的如此成功,心里就一直有个疑问:老杨为何没有往外走,而是固守在小城。
   我还是个小孩时就认识老杨了,虽然他不一定认得我。一则他儿子是我小学同学,二则他是小城里最早一批摆夜宵摊的人。小城的夜宵摊可以上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小城完全的小,城里只有横竖两条主街道,在靠体育场(当时人们唯一的集会场所)的半条街区,由北至南排开一个个夜宵摊位,每个摊位几乎是一样的架势:临街一辆板车,板车的推把下垫条长板凳,板车上一半架着炉子,炉子上一口大锅;另一半平放一块面板,上面是已经发酵好的面团,用一块纱布蒙着;板车后面一例的用四根竹竿拉上绳子,套上围布,里面摆上两三张桌子,这就是整个摊子。手工面、馄饨、水饺(也只有这三样)都是现做现卖,调料非常简单,一撮葱花,一把胡椒,汤很纯正,味道现在想来仍觉鲜美。
   那时的老杨还很年轻,人长得精瘦,和妻子(大陈女子)一起忙活,妻子负责现做馄饨、水饺,老杨负责擀面下锅。他的摊位在最南边,旁边临着一条巷子,老杨一家就住在巷子里。每天黄昏,老杨就带着妻子和还在上小学的儿子,用板车推着全部家什,支起摊位开始整晚的忙碌。
   那个年代对小孩而言,吃夜宵简直就是很奢侈的事情,记得面条是三毛钱,馄饨是五毛钱,但再贵的价格也抵挡不住馋虫的勾引,我们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攒够一碗面条甚至一碗馄饨的钱,然后畅快的吃上一顿,连一滴汤都不剩的那种,每次都撑得肚子圆滚,额头冒汗。印象最深的一次,身无分文的我实在馋不过了,刻意在老杨摊位前辗转数次,装作很热情的与他儿子打招呼,狠心要了一碗馄饨,吃完后厚着脸皮叫他儿子进帘围,商量能否先赊账,小孩当然无法做主,但同学面前又想表现仗义,最后在他儿子的掩护下,偷偷掀起帘子,从后巷逃之夭夭。后来读到鲁迅的《社戏》一文,我认定老杨的儿子就是文中的“阿发”。老杨和老杨的儿子肯定早已不记得这段插曲,但每次见到老杨,我总有一种冲动想对他说:我再也没有吃到过像那晚那样美味的馄饨。
   现在少有去吃宵夜,但凡去总是首选老杨那儿。要说也怪,同样是宵夜一条街,“小陈女子夜宵城”位置居中,两侧的夜宵店铺总是稀稀拉拉的一两桌,唯独老杨这儿人声鼎沸,从店内摆到店外,很多时候还有站着等座的。招牌菜是每桌必点的,在我看来不止一个,如:炖砂锅、小龙虾、牛排、肉丸片、鸭头、白菜梗炒油渣……对了,还有白粥和萝卜干,白粥是煮得很浓很透的那种,萝卜干一定是用豆腐乳的料拌的,二者搭配堪称一绝——赣州的“虾霸”连锁每桌必送一煲白粥一碟萝卜干。
   小城的人确实很喜欢来这儿,虽然店里没有任何有档次的装修,但这儿不仅有爽口的美味,更多的在这儿可以大呼小叫,可以叼烟光膀,不必在意所谓的“斯文”或是“败类”。这就是直接地气的市井,大家都是自由的人,共享这份烟火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恰恰就是一种世俗的文化。
   一天夜里,已是晚上十点多了,我和几个好友在此相聚,夜宵摊热闹的场面渐趋平静,我看到老杨坐在路边抽着烟,眼神透过泛起的烟雾,望着店里店外空着的桌子,还有仍在喝酒谈笑的几个客人,似乎在享受着难得的悠闲,又似乎找到了生活的满足,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为何老杨一直留在小城,而没有去赣州发展。恍惚间,我又想起年轻时的老杨,并且两个形象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在那一瞬间,我感到时间不是距离,虽然过去近半个世纪,小城早已改天换地,焕然一新,但所有的情感应该还是一如昨日。
   老杨也是这么认为吧,我想。
  
   ◎小油锅与“灯盏糕”
   小油锅在小城很常见,油锅里烧的是油果,一炉一锅一油铲,外加一双长木筷,锅上架着用细铁丝扎成的横栏,用来放置刚出锅的油果,同时渗滤掉油果表面的油腻。
   小城的一味特色小吃便出自这小小的油锅——“灯盏糕”——小城的人经常当做早点,配上一碗白粥,一碟咸菜,简直是神仙般的享用。我没有考究过“灯盏糕”的历史,不妨大胆推测,在宁都这个“客家摇篮”,自客家人成型起就应该有了小油锅和“灯盏糕”了。
   顾名思义,“灯盏糕”形如灯盏,用米浆炸成。烧油锅的在锅旁放一个铁桶,大小适中,桶里是磨好的米浆,烧者一手执小圆铲,一手用小瓷调羹舀点米浆,蘸在圆铲中央,和着圆铲的热度,乳白的米浆在黑色的小圆铲上盛放开一朵圆白的花,一入油便悠悠的飘在油面,瞬间变换为金黄的颜色,然后用长木筷将这朵金黄的花翻转几遍,即可夹出锅。“灯盏糕”在细铁栏上整齐的排列着,渗油的同时透着扑鼻的米香,在街巷间飘散流转。
   在小城里,小油锅四处可见,烧油锅的多半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往往夫妻二人,一人执铲炸糕,一人持筷出锅,配合默契,眼到手到,心意更是相通。若有兴致驻足品鉴,一对老夫妻在小油锅后忙碌的场景,就是一幅烟火十足的乡土画,一首韵律饱满的通俗诗,一曲悠悠安然的生活谣。
   逢休息日,我便会在家熬上白粥,然后带上儿子前往城东菜市场附近,在一对老人那儿买上十几个“灯盏糕”。这家的“灯盏糕”米香味很纯正,用老人自己的话说,虽然小城拆迁改建,多次变换地点,但很多老主顾,无论住在城北、城南还是城西,都会循着味“不远千里”的到他这来。我对这话深信不疑,因为很多次到了他那,也要排位等上片刻;去得稍晚,一桶米浆早已见底,只能退而另求他处。
   有一次,我自认为还早,和儿子赶到时,桶里又是空空如也,儿子在摇头叹息,我佯装抱怨:“老人家,为什么不多备一桶呀?”老人一边收拾家伙式一边满足的笑着回应:“一天就卖一桶,知足了,呵呵,明日赶早。”
   回去的路上,儿子突然问我:“爸爸,你看他们的调羹那么小,一桶的米浆要舀多少下,一个早上又要烧多少个‘灯盏’呀?!”
   突然的一问,我倒是一时反应不过来,片刻后感叹道:“是啊,儿子,过日子就是这样,满满的一桶也是要一调羹一调羹的舀啊,只有这样,原本纯白的日子就变得金黄,并且香味扑鼻起来。”
   儿子刚读完七年级,面对我的“答非所问”,好像若有所思,看看我,然后点点头:“哦……”
  
   宁都,寓意“安宁之都”。小城偏居于赣南一角,因交通一直不够便利,相对有些闭塞,但源于客家人不惧漂泊的秉性,向外走的人很多,并且不少的宁都人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而留在小城里的人,也并不保守,而是以坚毅踏实的步子丈量着每一天的生活。就如始终微笑着操持肉丸小店的连秀,半世纪锅铲人生的老杨,还有每天就卖一桶米浆的老夫妻,他们就是小城人的缩影,安详而知足,快乐而惬意;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再次漂泊异乡的宁都人心里永远有一个家的念想。
   老子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我的理解是治大国不易,要的是细致用心,更要不求太过,应恰到好处。我以为过日子亦如是,因为我们毕竟是普通人,如果将生活比作小小的油锅,那一天天的日子就是一个个“灯盏糕”,在看似平静的油面翻转,最终在充满人情烟火的俗世中,变得金黄灿烂起来。

共 47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宁都,一个偏居于赣南的小城,虽然小,但还有些许名气,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宁都肉丸”是宁都人早餐常吃的一种。肉丸店在小城有很多家,每个店各有特色。连秀肉丸店隐在小城中,到连秀这儿来的基本是熟客,一来二往间,连秀店成了小城人的早会点,大家海阔天空式的闲谈,不带任何的目的或功利,客人一拨又一拨,“我”一年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早上是在连秀店吃早点,与其说“我”喜欢吃肉丸,倒不如说喜欢听到连秀透着热乎劲的话语。作者抓住场景、语言、神态、动作细腻描写,令一位温柔可亲、和蔼诚信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连秀专做早点,老杨做的是夜宵。老杨是“小陈女子夜宵店”的主厨,完全可以去大城市发展,却一直固守在小城,从八十年代忙活夜宵摊,直至如今。“小陈女子夜宵店”位置居中,两侧生意清淡,而老杨这里生意火爆,这里没有任何有档次装修,只有家常美味,这里接地气,大家都是平凡人,共享这份烟火味,是呀,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油锅与“灯盏糕”,在小城里,小油锅四处可见,都是夫妻二人,一人执铲炸糕,一人持筷出锅,配合默契,眼到手到,心意相通,那场景,就是一幅烟火十足的乡土画,一首诗,一曲悠悠安然的生活画。逢休息日,“我”便会带上儿子去一对老人那儿买上“灯盏糕”。作者抓住老夫妇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安详知足,快乐而惬意人物形象。文章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作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画卷中捕捉,截取有文学意义的真实事件,釆用真实的表达形式,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几位朴实善良的“市井邻里”形象,他们在自己的轨道上生活,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方式,令人读罢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并真实而深刻地感受到了人间极致的温暖与人间最美的烟火气。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精彩。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80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8-06 06:07:29
  一篇非常接地气的文章,通篇透着温暖的底色,升腾着人间最美的烟火气,迎面扑来了肉丸与炸油糕的香味!感谢投稿东篱,遥握问好,谨祝写作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非语易之        2021-08-06 15:30:25
  谢老乡辛苦编按!人言近水楼台先得月,我说隔壁老乡先品味,有空光临小城,当尽地主之谊!
2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8-06 08:59:43
  好久不见易之老师的美文了,听易之说过,暑假期间做教师的不放假,那就意味着继续做着与教学有关的工作。今天拜读老师佳作,总感觉被老师笔下的烟火味所笼罩。一座赣南小城,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小吃名片,连秀的“宁都肉丸”,老杨的宵夜店,遍地开花的小油锅与“灯盏糕”弥漫在小城的每一个角落,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特色美食的享受。文字里的烟伙味,飘着丸子的肉香,宵夜店的忙碌和人气以及让人垂涎的“灯盏糕”。拜读此文既有美文的分享又是精神上的愉悦,一举两得,很划得来。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非语易之        2021-08-06 15:33:48
  习社确是性情中人,谢谢美评!
3 楼        文友:白玄        2021-08-06 09:56:52
  文章选材典型,选取宁都早餐的肉丸,夜宵的手工面、馄饨、水饺,灯盏糕等代表宁都无法忘记的美食以及其制作人情状,生活气息浓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个性,写出人间至美的烟火味,很接地气。在描写、叙述中得到人生启迪。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3 楼        文友:非语易之        2021-08-06 15:36:26
  老师谬赞了,民以食为天,饮食即生活!问老师好!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8-06 12:45:13
  饮食之欲,烟火气的诱惑,这是生活的基本常态,谁都无法摆脱。而且,我觉得每到一处,不应该来什么饕餮大餐,而是先遍尝小吃,小吃是最百姓的,他们流连忘返就是小吃得以传承下来的证据。这篇散文,漫谈赣州小吃,很有意思,有时候读得口舌生津了。在饮食世界讨日子的人,最得有手艺,也品味,我觉得作者描写介绍的人物就告诉读者这样的意思,因此,做人的道理就随着饮食欣赏入心了。不知那个小肉丸怎么样,有什么地道处,我是想吃了。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非语易之        2021-08-06 15:23:12
  饮食问怀才老师好!味道纯正,绝无吹嘘,诚盼疫霾尽散,盛邀东篱众友到小城一游!
5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8-06 15:28:51
  城市的烟火气,正是由一群人,老扬,莲秀,还有一锅灯盏由白色变金黄,穿越了岁月,妖娆了时光,丰满了记忆,温暖了游子。太好的文,读之醇厚,回味甘甜!
回复5 楼        文友:非语易之        2021-08-06 15:32:32
  谢谢老师美评!遥问安!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8-06 16:18:43
  配上肉丸一个图,来一碗可否?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非语易之        2021-08-06 17:07:05
  下次去连秀店里现场拍给老师。????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