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河】 劝酒(随笔)

编辑推荐 【山河】 劝酒(随笔) ——趣谈酒文化之七


作者:自咏诗 童生,65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90发表时间:2021-08-08 17:25:21

2020年8月,一条酒桌上的新闻登上热搜,某银行新员工因拒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并遭受辱骂。看来不管疫情如何肆虐,也挡不住一些人的大吃大喝,行业协会对此发声痛批“酒桌文化”。
   这是文化吗?笔者不敢苟同。这里忍不住也要说说古人的酒桌文化,古人的劝酒才另有一番文化味道。
   前面说过醉酒。酒入愁肠,固然易醉,更多情况下醉酒是因为抵挡不住狂轰滥炸般地劝酒。
   要使席上有人醉倒,离不开一个“劝”字。“壶中无酒不待客,客不尽兴主不恭。”客人尽兴的标准就是要醉倒,而主人的“恭敬”就突出体现在一个“劝”字上。于是,为了使客人尽兴,主人就要想尽各种办法、动用许多手段劝酒,以显出主人对客人的恭敬态度。于是乎,客人醉,主人醉,一个个东倒西歪,尽醉方休。
   说起劝酒,真不知让我们感到自豪,抑或是汗颜。中华民族的劝酒既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又可说在不断地发扬光大,充实提高。历史上留下的许多劝酒轶事,读后既令人喷饭,又发人深思。南北朝人陶榖《清异录》载:荆南节判单无粹,每次招待亲朋,都强迫客人用巨杯饮酒,常常令客人十分狼狈。以致人们戏道:“单家酒宴,乃觥筹狱也”。意为酒食地狱,去赴宴即意味着下地狱。
   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家中宴客时,使用三个大酒爵,大的叫伯雅,装七升酒;中等的叫仲雅,装六升酒;小的叫季雅,装五升酒。喝这么多酒,有几个还能不醉的?既然喝不了,那就装醉吧,那也不行,刘表还有高招。他在杖头上安上一枚大针,遇到客人醉倒时,就用针刺该人身体,以检验是否真的喝醉。
   西汉的奋威侯陈遵,字孟公,性嗜酒。每次宴请宾客,一俟宾客到齐,便把大门紧紧关闭,禁止出入。这还不算,还要把客人乘坐的马车的车辖(辖是装在车轴两端的键,长约三、四寸,它使车轮不外脱,是车的重要部件,又叫作三寸辖)投到井里,客人即便有急事,也不许走,必须醉了才许回去。一次,有位刺史来奏事,赶上陈家酒宴,被强迫留下喝酒。刺史急欲脱身,趁陈遵有些醉意时,跑到后堂见陈遵的母亲,叩头说:自己有急事,去晚了恐怕尚书要怪罪。陈母派人悄悄地打开后门把他放了。当时有人作诗嘲讽陈遵的待客之道:“可笑陈孟公,好客常投辖。”
   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礼节周全,是典型的礼仪之邦。生为一个炎黄子孙,温良恭俭让,深以此为自豪。但偏偏在饮酒方面,热情过了头,既不温良也不谦让,有欠礼貌。试想一定要害人醉得胡说八道、举止失态、呕吐不止,这样才算礼貌吗?进门时峨冠博带、西装革履、道貌岸然,一幅绅士气派;出门时则衣衫不整,神智不清,呕吐狼籍,被人或架或抬,狼狈不堪。古人如是,今人也如是,劝酒之风实为不雅。岂止不雅实为恶习。
   封建社会里,不单平民百姓、达官显贵、王侯公爵,酒席之上频频相劝,劝风甚烈,连至尊无上的皇帝也不例外,这实在不能算是好传统了。蔡攸是宋徽宗时宰相,一日皇帝在宫中赐宴,蔡攸也在席上,徽宗以大杯频频劝酒,蔡攸不胜酒力,坐都坐不稳了,只得连连辞谢,惹得徽宗愠怒地说:“就令灌死,朕也不至少一司马光也。”
   笔者公余之暇,喜读古人笔记,往往看到一些饮酒的趣事,劝酒水平之高,不禁拍案叫绝。明代,江南有个叫王禹屏的人,他不单自己海量,全家从老到少没一个不喝酒的,而且个顶个酒量都很大。更兼劝酒手段冠天下,客人凡入得王家门,没有一个不醉倒的,真是“站着进来,躺着出去。”每逢客人进门,王禹屏便命家人用锁将大门、二门一道道地锁上,整日便不再开,唯恐客人逃席。这一天的喝酒、劝酒的场面就不必说了,到了近半夜时,客人全部醉倒。按一般常理,客人既然已经醉得不醒人事,也就算了。王禹屏则不然,他让幼子提着灯笼,对着客人一个一个地照,见到有的客人在醉乡中翻动身子,王禹屏立刻高兴得大叫:“快点儿!这位还能动,快拿酒来灌!”试想,哪位在王家饮过酒的,今后再敢踏进王家大门?
   有人说:“劝酒也是一门学问,让你劝,可能客人一滴不喝;让我劝,可能客人喝得很痛快、喝得很多。”现在这门学问还在不断发展、提高、完善。春秋战国时期,平原君劝子高饮酒,对子高又是吹捧又是强迫,并引经据典,说古之圣贤如何如何能饮酒。平原君说:“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古时盛酒的器具)。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意思是:尧、舜是圣主,一饮千钟。孔子是圣人,酒也能喝上百杯。子路是贤人,他说不喝不喝的,尚且喝十榼酒。自古以来圣贤都善饮。平原君说这番话,是把子高比为圣贤,我这样抬举你,你不喝下这杯酒能行吗?
   还有的人表面上不劝酒,但最终还是要你多喝。宋人窦苹在其所著《酒谱》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长孙登喜欢召集宾客来他家中聚饮,他不好饮酒,但爱看别人豪饮,和酒客们谈古论今,有时直到深夜。他常常担心客人早走,便将好菜好酒留到最后才端上桌,埋伏香饵钓金鳌,以此办法留住客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各式各样的酒宴多了起来,劝酒手段也花样百出,不断翻新,水涨船高。只要你上了桌,喝不喝就由不得你了。无论劝你喝一杯、两杯、三杯、四杯乃至更多,都有成套的顺口溜,如“亲不亲,一口闷”,头次见面,这头一杯酒是一定要干的。只要喝下这一杯,就说明你会喝酒,于是席上便有人单独找你喝个“哥俩好”,意为每人连干两杯。往下一轮又要“加深印象,加深感情”,每人再来一杯。最后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第四轮的酒不喝是违背“基本原则”的,主人一定坚定地站在你面前甚至跪在你面前,坚持不懈地请你喝。此外还有什么鱼盘端上来时,鱼头对着谁,鱼尾对着谁,谁就要先喝一杯、两杯等花样,否则,别人不能动箸。自然了,主人早已安排好的,鱼头总是对着主宾。后来又发展为“头三尾四腹五背六”,吃起来更有说道,请你吃鱼眼(高看一眼),请你吃鱼腹(推心置腹),请你吃鱼背(倍加关照)。似这等劝酒,身为下级者、求人办事者,在高看一眼、推心置腹、倍加关照下,能不喝得吐血吗?
   劝酒目的并不都一样,有些人劝酒确实目的单纯,发自内心,出于热情,对上级、故友、兄弟单位的同志热情有加;也有些人其目的说出来就不那么光彩了,“酒盅一端,原则放宽。”三杯酒下肚,条子批下来了,合同签好了,户口办妥了,出生指标拿到手了,甚至升官也十拿九稳了。
   关于劝酒场面的描绘,莫过于现代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淋漓酣畅。他在《作客者言》一文中写道:“主人好像是开着义务酿造厂的,多多益善地劝客人饮酒。他有时用强迫的手段,有时用欺诈的手段。客人中有的把酒杯藏到桌子底下,有的拿了酒杯逃开去。结果有一人被他灌醉,伏在痰盂上呕吐了。主人一面照料他,一面劝别人再饮。好像已经‘做脱’了一人,希望再麻翻几个似的。” 这“做脱”一词,不禁让我们想到了《水浒》中的十字坡酒店,为作家的幽默、辛辣的描写忍俊不禁。
   现代人对于劝酒深有体会,有人还是吃够了苦头的。因为劝酒,出车祸的有之,大打出手、拔刀相见的有之,当场命丧黄泉的有之。总起来说,劝酒实在是酒文化中应该革除的陋习。
   其实,文明饮酒是全社会一直大力提倡的,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古都西安召开的首届中国酒文化节上,就发出文明饮酒的倡议,其中一条便规定:“提倡文明饮酒,礼让敬酒,不强行劝酒,不在公开场合高声喧哗、猜拳行令。”
  
  

共 29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很高兴有机会跟自咏诗老师学习了中国的劝酒文化。文章从现实中发生的酒桌陋习入手,向读者讲述了历史上发生过的一桩桩酒桌趣事,看着好像很好玩,但想想那些被主人以各种方式灌得七荤八素痛不欲生的客人,真的有点不寒而栗。说实话,古人的这些劝酒文化放在今天,恐怕多数人都接受不了。我们今天读一读,了解一下,当作一个教训,尚可。要是哪位心血来潮,拿来主义,慕古人之风,也想风雅一回,我看大可不必,有些糟粕,该扔就扔了,别不舍得。我想自咏诗老师写作此文的意思亦在此吧。樊川先生说得好,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喜欢劝酒的朋友,要好好读读此文。【编辑:妩媚靑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妩媚青山        2021-08-08 17:29:41
  谢谢自咏诗老师支持山河大业。遥祝安好。社长,抱歉,发了才发现,又忘了写自己的名字了。
2 楼        文友:夕照峰影        2021-08-08 18:08:02
  酒逢知己千杯少,再来一杯命沒了。此文是警钟,引经据典,列数恶劝酒陋习,值得一读。有句话:要得解酒法,醒眼看醉人。学习了。
3 楼        文友:极冰        2021-08-08 19:29:26
  感谢自咏诗老师赐稿山河如画!(;一_一)
  
   您的随笔,一一列举,自古以来的善饮酒,善劝酒的著名人物。同时也写出了劝酒的劣处。劝酒的劣根性。这种酒文化,不是中华的优良传统,应该摒弃。提倡文明饮酒,礼让敬酒,不强行劝酒,不在公开场合高声喧哗、猜拳行令。ヾ ^_^?
   在文明饮酒这一点上,我最欣赏广州人,在公众场合,绝不高声喧哗,也不劝酒。甚至早茶,解决生意上的问题。让人叹服!ヾ ^_^?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一_一)
极冰
4 楼        文友:自咏诗        2021-08-09 14:49:16
  我写酒文化杂文,只是出于个人爱好和兴趣,再有几篇就写完了。中华文化包罗万象,我只想把自己所学所知的涉及酒的文化趣事传递给读者,哪怕只有寥寥几人读了,内心都很欣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尽了绵薄之力。
   感谢妩媚青山老师的精彩编审!老师的文笔好,老师的名字也很好。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感谢山河如画社这片沃土,感谢极冰社长!感谢夕照峰影老师的解读和关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