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话米酒(随笔)
初识米酒,以为它真是一种酒,而我酒精过敏,一切美酒对于我形同糟粕,体验无非是辣和苦,因此避之不及。
去亲戚家吃饭,女主人高兴地隆重地宣布:今天有米酒喝呢!是对门邻居送的,他们家是四川人,会做米酒。语气很憧憬,至为珍重!一听说是酒,我便置若罔闻,失去了举双手拥戴的兴趣。她却一点也不介意我这没见识的反应,热情洋溢,手舞足蹈地向我们介绍在她眼里无可挑剔的米酒:米酒就是醪糟,营养可好了,能开胃,促进消化,最关键的是好喝,酸酸甜甜的,用它煮汤圆,再加一个荷包蛋,是人家坐月子少不了的宝贝。
我们果然喝到了她大力推荐,极为推崇的米酒,类似一种浑浊的米汤,夹杂着米粒,但经过了奇妙的转换,它变得形似而神不似,没有了糯米或大米的原味,创造性地另辟蹊径,异军突起,生长出一种出乎意料的口感和味道,似乎与米没有了瓜葛,经浸泡,蒸煮,发酵的米粒混混沌沌地漂浮着,散碎,烂熟。千锤百炼之后,它仿佛羽化成仙,超尘忘俗,于是徒留被抽离了精华,毫无灵魂的肉身,悠游于这琼浆玉液中。
米酒虽然称做酒,其实只是微有酒意,它似米似酒,非米非酒,更近乎一种中性饮品,据离不了米酒的四川人说它能滋阴补阳,女孩子喝了美容养颜。在女主人慷慨,殷切的催促下,我们好奇地尝了尝,一阵浓郁的,破空而来的酸甜味瞬间占据了唇舌,这是很自然的,醇厚的感觉,也是浑然天成又出其不意的感觉,我们都一愣,然后回味良久,然后纷纷赞叹:它的味道挺特殊,说不出来,可是又挺好喝的!
难怪我这地道的北方人不识米酒,只有温暖湿润的南方才能发酵滋生出这样百转千回,婉妙幽微的食物吧,也只有高温多雨的南方才对这样充满转换和洞察的饮食文化情有独钟吧!
市场上卖的米酒多是孝感的,孝感米酒是一个响亮的招牌,提起孝感,就让人想起米酒,提起米酒,便条件反射似的与孝感联系到了一起。它们是怎么也分不开了。我买过包装很精致的孝感米酒,玻璃瓶,显得晶莹剔透,但它的口感也似乎经过了华丽包装,有些失真,失去了一些天趣,和其他果汁,酸奶,可乐,雪碧等调制的甜味饮料无异,不如手工的来得自然厚重。
我一个闺蜜是川妹子,具备典型的川妹子的所有特质,人美肤白,心灵手巧,泼辣能干,她每年都送我一点自制米酒,教我怎么吃:加水煮一煮,打进去鸡蛋也可以,和汤圆同煮也可以!想咋个吃就咋个吃嘛!她的米酒做得恰到好处,味道纯正,问她有什么窍门?她便嘻嘻哈哈,认为没什么技术含量:很简单嘛,用酒曲子做就行了!
做米酒当然不能如她所说的那样率性和轻易。过程是很严格,有很多指标和要求的。它是米和酒曲天衣无缝的结合。首先,要像所有神秘的发酵一样远离人间烟火,仿佛信徒的受洗,必须干净到虔诚的地步,手和器皿要纤尘不染,尤其忌讳油腥,任何脏污杂质都可能泄漏天机,甚至不洁的空气也可能坏了事,导致米酒发霉腐败。其次要保持恒温,最好30摄氏度左右,然后便是酝酿的时间,不早不晚,刚好在揭开盖的时候,奇迹发生。
在非洲工作时,一位心灵手巧的同事忽然起了故国之思,来了做米酒的兴致,有大米,有不知道从哪里淘弄来的酒曲,当地温度和湿度也很适宜,可谓万事俱备,加之他兢兢业业,各种比例,各种程序都做得很到位,很用心。居然大获成功,米酒不负他所望,果然醇香扑鼻。他像献宝似的得意地分给我们每人一碗,距国万里之遥,忽见熟悉的故国风物,聊解了我们想家的心情,确实值得炫耀。
早年到成都旅行,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春熙路,四川博物馆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及附近的古镇,都去打卡了。访幽探微之际,见识了张大千临摹得使人震撼的敦煌壁画,在春熙路上零距离观看了川剧变脸,当演员热情地与你握手,然后陡然变了脸,那浓墨重彩的一张瞬息万变的脸不由得让人触目惊心。领略了四川特有的休闲方式:喝茶,打麻将。当然,印象深刻的还有美食,麻辣火锅,麻辣烫自不必说,我们最欣赏的还是他们的传统早餐:米酒圆子,浓稠的一大碗,还卧了两个荷包蛋,扎扎实实的一餐,能顶一天。在当地人看来,不喝米酒,怎么算作吃早餐了呢,美好的一天,必定得从一碗热腾腾的米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