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刘家大屋出来的儿科医学大家(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刘家大屋出来的儿科医学大家(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357.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42发表时间:2021-08-10 20:59:19


  
   定海竺家弄刘家,是有点历史,有着故事的家族。舟山“除夕不杀鸡”的故事,源自竺家弄刘家;“刘半城”的故事又是竺家弄刘家。而百年前,刘家后人、做生意发了财的刘东锋在竺家弄祖先发祥地上建造了一座二进(一进楼屋、一进平屋)大屋。楼屋五开间、二楼道,三厢楼,大门两边有轿房,还有后花园、亭子、竹园,在状元桥下十分显眼。人称刘家大屋。刘东锋有刘宝玉、刘宝余两个儿子。这位儿科医学大家就是刘东锋的孙女,刘宝余的小女儿,她叫刘湘云。
  
   一
   1920年12月21日,冬至前那天,女婴的哭声划破上海红房子医院(即现在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室。刘湘云出生了。而此时,她的父亲却正在德国考察工业,寻求中国民族工业的振兴之路。而这似乎也决定了她的艰难独立的命运。刘宝余育儿女六人,她是小女儿。
   1927年,刘湘云进入上海清心女子学校。刘湘云的母亲身体孱弱,不幸因病早逝,这给她年幼的心灵造成了很大创伤。八岁,小学二年级,她开始了住校生活,一个月才回家一次。父亲对她说,孩子,你总归是要独立的,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父亲的“狠心”,深深的影响着她,改变了她的一生。她擦干眼泪,开始长期寄宿生活,从而培养了独立的能力和自力更生的勇气。而母亲的体弱早逝,也使她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将来学医,以治病救人的志向。
   1936年初中毕业,刘湘云转入当时有名的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第二年,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沦陷,17岁的她决心随学校内迁江西赣州,途中遭日机轰炸,九死一生;在破庙中油灯下上课,还要天天出城逃警报,艰险苦难的经历更激发她加倍努力学习成为白衣战士,为健民强国服务的信心。在赣州念完高二后,得知父亲患病,刘湘云便从赣州辗转经广州、香港、回到上海。她返沪后边照看父亲边学习。1939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41年初,父亲离她而去,在痛苦中,她更坚强起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控制的上海。1942年夏,上海医学院决定搬迁到重庆大后方去。她再次随学校奔赴,一路经受艰苦惊险。通过日占区封锁线时,日本兵在关卡一个接一个盘查,气氛非常紧张。为了安全穿越敌人的军事封锁,他们就在老师带领下,乔装打扮成乡村的农民,最终顺利通过。1个多月奔跋山涉水,历经磨难,刘湘云终于抵达重庆歌乐山,开始相对安定的求学生涯。但是那时的生活是艰苦的。师生们住的是毛竹搭建的屋子。每过两个礼拜,他们就要下山收集红色、绿色的再生纸,装订成笔记本,再买一些紧缺的日用品。条件如此简陋,但老师的教学依然一丝不苟,没有教材,所有课程设置,都是老师凭借手工方式完成,再对学生言传身教。老师埋头查阅资料、编写英文讲义,勤勤恳恳,寒暑不辍,深深感染着她,促发她成长。为做好实习医生,刘湘云竟然手抄了整整一本全英文的《实习生手册》;为了使病人及早得到诊断,以早日治疗,她常常连夜在煤油灯光源显微镜下为新入院病人找血片中的疟原虫。在医术高、业务精、教学严的沈克非、陈翠贞等教授的指导下,她形成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因学习成绩优秀,又热心为同学服务,历年来被选任年级班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她毕业了,走上医生岗位。1946年从重庆返沪回母校,受聘于上海中山医院儿科任住院医师,跟随前辈著名儿科专家陈翠贞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
  
   二
   1952年,上海医学院三所附属医院的儿科合并建立了相对有规模、专门为儿童服务的儿科医院。刘湘云在著名儿科专家陈翠贞教授直接指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业务娴熟、医技精良的儿科医疗教育骨干。她努力工作,善于思考研究,具有独立担当的工作能力。1956年刘湘云任基础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为副教授,负责讲课和实习指导,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儿科医院副院长之职。
   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十分落后,婴幼儿的死亡率非常高,达200‰。看着一个个幼小生命的逝去,望着父母眼里充满的痛苦和无助,刘湘云心如刀割。面对几种小儿传染病连年大流行,为尽快控制传染病,她以极大的责任感,不分昼夜,不辞辛劳,忙碌在医疗第一线,组织会诊,抢救重危病儿,亲自搬运冰块降温,守护昏迷病儿等,并随时在病床边对年轻医生和医学生作指导教学。麻疹大流行时,为阻断传播,控制流行,她还带领医护人员走出医院,深入街道社区送医送药上门,开展社区防病工作,亲自到患儿家里,挨家挨户为孩子检查身体,以阻止病情蔓延。在实践中精心钻研防治疾病的方法。
   为主动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刘湘云和北京、上海等地生物制品所的研究人员一道,跟时间赛跑,反复试验,终于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安全的减毒活疫苗,并在全国推广,取得显著效果。1964年受中华儿科学会委派,她赴印尼参加第二届亚非儿科学术会议,发表有关中国自力更生研制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成功,并取得极佳免疫效果的论文,受到与会各国代表赞赏。中国当时正处于经济封锁、一穷二白的境况中,能成功制造出只有少数欧美发达国家才拥有的有效的减毒活病毒疫苗,实属不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还很低,许多母亲缺乏乳汁,在上海等城市,虽然也有牛奶出售,但产量少、价格高,普通人无力承担,又不懂得正确的喂养知识,儿童普遍营养不良。她通过农村儿童营养调查,又发现不少6个月以上的婴儿生长发育缓慢的主要原因为缺少断奶期食品和科学喂养知识。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她发动和组织市内儿保工作人员和儿童食品厂等进行婴儿代乳品和断乳期营养食品的研究,终于使一种以黄豆粉、鱼粉和米粉为原料,含有较高优质蛋白质以及强化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的“营养松”研制成功。经过400例婴儿的试喂证明“营养松”是较为理想的代乳品及断乳期食品,其对促进婴儿生长发育,预防营养不良、降低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一创造性的方法,以简单、廉价的食物作为替代品,为解决婴幼儿营养缺乏的问题,发挥了极大的实用价值。直到奶制品越来越大众化,“营养松”才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三
   刘湘云是儿科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一贯治学严谨,重贤爱才,甘为人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别人,诚心诚意、认真负责地帮助他人。她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17名,对他们业务学术上严格要求,生活上无微不至关怀。指导中,她常和学生们讨论科研课题计划,探索实验方法或修改毕业论文直至深更半夜。几十年来,她带领研究生出色完成了大量研究课题,硕果累累,已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她总是把青年人推上荣誉第一位。学生感受到的是她慈母般的厚爱,丝毫没有蜚声国内外大教授的架子和脾气。为鼓励年轻医务人员勤奋创业,她于1993年把自己获得的卫生部诸福棠奖金1.5万元及多年积蓄0.5万元,计2万元全部奉献给儿科医院,设立以“勤奋创业奖”命名的奖励基金,以奖励中青年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
   刘湘云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学识渊博,信息广泛、思路敏捷,又勇于实践,善于研究分析和总结,勤于笔耕。她利用空余时间曾主编出版专业论著8部(包括医学本科教材和大型参考书),参与编写的论著如《实用儿科学》、《实用内科学》、《传染病学》等10余部,历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由她主编的《儿科临床手册》、《儿科急诊手册》是中国较早的指导儿科医师的工具书,她主编的《儿童保健学》被卫生部妇幼司定为全国儿童保健系统在职教育和妇幼卫生专业统用教材,已修订再版,她主编的《儿科学》被选为医学专业本科儿科教材,1994年评为上海医科大学优秀教材,1999年又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书二等奖。她还参加中国大型辞书《辞海》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儿科学部分的编写。为使广大年轻父母能提高育儿知识和能力,她撰写了大量科普书籍及宣教资料,颇受家长欢迎。
   刘湘云除在医院工作外,还承担20多项社会工作。如《中华儿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以及多本儿科专业杂志的编委或顾问;还担任“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上海市托幼协会”等理事或顾问。凡是她负责的事都能有条不紊出色地完成。她先后被授予“上海市先进儿童工作奖(1964)”、“上海市卫生先进工作者(1978)”、“全国三八红旗手(1978)”、中国福利会第二届宋庆龄妇幼工作“樟树奖”(1986)、卫生部中加儿童健康基金会第三届“诸福棠奖”(1993)、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伯乐奖”(1995)、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奖(1996)、全国优生优育协会“优生优育杰出贡献奖”(1998),以及上海市第五届儿童工作“白玉兰奖”(1999)等荣誉。行至誉归,当之无愧。
  
   四
   她出生于上海,但她深切感受到定海竺家弄刘家大屋的血缘亲情。父亲刘宝余没有留给她财富,却留给她踏实勤奋,独立自强,奋斗不止的精神财富,还有浓浓的故乡情怀。1930年到1935年,她读初中前后,寒暑假期间几次随父亲返回家乡小住,领略故乡的风情。父亲刘宝余为民国时期的旅沪名绅。他热心公益事业,与朱葆三、刘鸿生交往密切,是旅沪同乡会的积极分子;是舟山中学创办的发起人和校董,她常看到舟山中学校长方同源老师来家找父亲商量学校中诸如聘请教师,安排课程,添置设备等事宜。有一年寒冬腊月,刘宝余和方同源两人关起客厅的门,一直谈到深更半夜,接着连续几天见不到她父亲,原来父亲一大早就出门为学校里的事到处奔走去了。直到夜深人静她早入睡了才回家。她曾多次听到父亲坚定地表示,再困难,多辛苦,也要把学校办下去,让家乡子弟能受到到最好的教育,这是家乡今后发展的关键。
   她从赣江回来照顾病重的父亲,父亲还是十分关怀舟山中学的莘莘学子,鼓励师生吧舟中坚持下去。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她要接续先父的愿望,因此也非常关心舟中和故乡的发展变化。
   新时期舟中校友会成立之时,她高兴地教授聘请,担任校友会顾问。舟中的校庆,她只要能够安排出时间,总是积极参加。2001年80周年校庆,她题词祝贺:“英才缤纷誉满天下,业绩昭著喜迎新纪。”前来参加庆祝活动,并在市政府举办的校友座谈会上,为舟中的发展和舟山的医学发展献计献策。2011年舟中90周年校庆时,她年逾90,不便前来定海参加校庆,她就2010年送来“锁山常青,舟中长盛”的题词“祝贺舟山中学九十华诞”。
   上海舟中校友会等举办的高级医师返乡义诊活动,她时间就主动参加。2001年参加定海义诊,因为车船劳顿,年逾8旬的她身体出现不适,但是她依然抱病坚持义诊。2002年,她还是不顾年事已高,怀着要对家乡所有区、县都服务到的心愿,又积极参加九月中旬赴故乡到嵊泗的义诊活动。那次活动中,她不仅坚持全天门诊看病,还参与对一名出生不到24小时的病婴会诊抢救工作,而且下班以后,还为从黄龙等小岛远道赶来而不能及时就诊的病儿诊治。
   她表示,能够为故乡尽力,译告慰先父之灵,她很乐意,也很自豪。
   2016年11月14日16时,儿科医学大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原院长刘湘云,划上了圆美的人生句号。
  
  

共 44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人物传记在作者浑厚的笔下抒写得游刃有余。围绕儿科医学大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原院长刘湘云的生平事迹,作者做了非常详实和详细的讲解和阐述。她的的家庭背景,她的出生,她的成长,她在旧社会和新社会走过的那些求学经历,以及她一生在医学上获得的各种成就和荣誉。作为医生,刘湘云勤奋努力,自强不息,医者仁心,医术精湛,医学成就颇丰;作为老师,刘湘云重贤爱才,甘为人梯,为祖国培养出无数的医学人才,桃李满天下;作为乡人,刘湘云珍惜血缘亲情,故乡之情,热心公益,一直支持家乡舟中和故乡的发展变化……在作者的笔下,刘湘云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她将精湛医术奉献给了社会和祖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作品结构脉络清晰,内容饱满丰盈,读后给人印象深刻。一篇佳作,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1-08-10 21:01:27
  这样的人物传记从结构上写法上都值得我们借鉴,编发也让小编学习了一把。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21-08-12 10:16:18
  谢谢叶华君编辑。评语很到位精准,很受鼓励的。祝秋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