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醒】美由心生(随笔)
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不是所有的美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许多的美,其实深藏于每个人的内心中,美是我们内在的体验。
一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事物或景象,有人熟视无睹、不以为然,但是对于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来说却处处充满了美。我想,这种发现还不只是眼睛在看,而是意识到事物或景象呈现在我们你内心。
通常我们对那些伟大的作品,如畅销百年的世界名著、流传千年的世界名画、永久珍藏于世界博物馆的雕像,许多人会说看不懂,觉得对这些作品的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全。
我第一次去南京博物院时,自己的内心也是这样的想法。
南京博物院属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我上网查攻略做功课,有人说,如果你不想走马观花,南京博物院没有三天你是看不完的。我一看就很着急,准备了一双轻便的运动鞋,后来发现这双鞋子真的太有用了,因为很累,在里面几乎是小跑。而我的时间只有一天,可一天怎么能看得完呢?我的内心就很有压力,觉得太匆忙。一大早进入博物院,我给自己订的策略是:没什么感觉的,我就看一眼或者看快一点,用这样的方法,也许能加快浏览速度,能在一天之内将六个展馆数个展厅走完。那些展厅实在太迷人了,就像一进大门直走过去的历史馆,共有上下两层,分为6个展厅。从远古时期到青铜、秦汉时代,从陶罐到银缕玉衣,人类每一个时期的发展史,都能在这里找寻踪迹。每个展厅一进去,你就是看得很快,有些只瞟一眼,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这样看,除了随便吃个面包喝点水补充体力外,其余时间都在小跑着。到下午闭馆的时间,我才跑了历史馆、数字馆和民国馆,还有艺术馆、特展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没能跑到。
我不甘心,推掉之前与同学相约去南京总统府的行程,第二天又来到南京博物院。同样是一大早,我就进到特展馆,想着随便在这里看一下,将时间多留一些给艺术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没想到的是,才进到特展馆不到五分钟,我迎面撞上了“追梦山水间”程泰宁院士建筑作品展览区,瞬间我便被振撼了,脚步不知不觉地放慢了下来。
这个展区精心挑选了程泰宁院士创作的加纳国家剧院、马里共和国议会大厦、浙江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改扩建工程、南京青奥公园文化艺术中心等23个项目,通过“问境、寻境、入境、化境”四个篇章,以视频、模型、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现其对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的深层思考。当站在浙江美术馆的模型前,当观看到浙江美术馆的视频后,我整个人全身心都被吸引到了这件精美绝伦的作品里。我从没想到我会对建筑作品感兴趣,从前的我一直认为建筑不过是水泥加钢筋没有温度的物体而已。然而我错了,那天的我被那些建筑作品俘虏了,原来我是能感受到建筑作品的美的。
程泰宁院士致力于把现代建筑理念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其作品里散发出中国建筑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尤其我在视频里看到的西湖旁边的浙江美术馆,唯美得就像一幅水墨画。浙江美术馆从自然环境、江南文化和现代技术三个层面,突破了建筑风格、形式语言的局限,注重感觉、气韵和意境,把审美意象往心灵和精神层面延伸,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视频中,在江南的蒙蒙烟雨里,浙江美术馆沿着玉皇山向西湖层层跌落的形态,与整个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又仿佛跟远处的雷峰塔遥相呼应,堪称经典。看得我立即就想跑到杭州去,恨不能一饱眼福,充分感受和体验真实环境里的浙江美术馆是什么模样。这件建筑作品给我的感受是,建筑设计和文学写作一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创作空间都非常大。
那天直到工作人员提醒闭馆的时间到了,请参观人员离馆时,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程泰宁院士建筑作品展览区。南京博物院的艺术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自然是没去成,也好,哪里有十全十美的,每次行程总会有一点遗憾才对。
二
程泰宁院士在南京博物院的建筑作品展以“追梦山水间”为主题,以“问境、寻境、入境、化境”为主线,离不开一个“境”字,我很好奇。全程参观后才明白,原来“境”即“境界”,是源于中国哲学基础上的一个整体综合、自然有机的建筑本体观,是建筑家们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关系的一种整体性的思考和理解,最后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描述与再现。
为什么要“寻境”?也许是寻一个“恰到好处”,建筑创作需要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去找到这样一个点,从而“恰到好处”的去把握人与天地、物材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这样一种“寻境”,个人认为,不仅适用于建筑创作,也适用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也需要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去找到这样一个点,从而“恰到好处”的去把握、揭示人性的多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然性的背后,不也就是对各种关系的整体性把握与创造性揭示吗?
参观程泰宁院士的建筑作品展后,让我体会到,美是有次递的,层层深入后,进入的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美对于每个人来说意味着返回心灵的原乡,审美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要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启动自身清净、深邃、细微的认识能力,那些事物和景象就会引领我们实现审美次第的内在超越,从审美的愉悦开始走向对自身的认识,从而去追寻生命的真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美的事物或景象都会让我们觉得很愉悦,但每个人愉悦的感觉不一样,感受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如,我有幸生活在真山真水、风景秀丽的花溪,自然美景随处可见,大家来到这些风景当中都会感到很愉悦,但是许多人在这样的愉悦心情下,流连于山水的时间很短,更多的时间用到了打麻将、烧烤、聊天等等,将这种愉悦变成了一种休闲的体验状态,这种愉悦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内心的宁静都是短暂的。
而有一些人则用唱歌、跳舞、写字、喝茶等方式进行表达,将这种愉悦稍微延长,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和安然。
只有极少数人会通过美的愉悦给自己带来启迪。对这种人来说,美就像一面镜子,令其照见自身。因为自然山水的美,令其照见了自身的不完美,所以提醒自己要修缮完善自己。
美的愉悦再深入,就进行到了探寻生命源头,进入内心返璞归真的境界之中,最后通向自由之路。
美的本质就是自由,它是回到生命存在的本然,回到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