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一座山的生命回响(散文)

精品 【八一】一座山的生命回响(散文)


作者:石维 布衣,10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49发表时间:2021-08-18 16:48:34
摘要:一座山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的海拔高度,而在于它的生命厚度。这莽莽东固山,本身就是一座巍巍丰碑!

【八一】一座山的生命回响(散文) 东南有雄踞三县之边的大乌山,西北有峻伟峭拔的九寸岭,西南有直插云天的白云山,东北有形势险要的钟鼓岭,在中国宏阔的版图上,这处名曰东固的赣西南著名区域,虽不及“五岳”等名山那般名扬华夏,却天然地构筑起了一道历史屏障,成为了中国革命永不褪色的坐标点。
  
   一
   东固今属吉安市青原区(2000年前属吉安县管辖),现有国土面积243平方公里,与吉水、永丰、兴国、泰和四县接壤。因地处县境东部山区,惟其后辈兴旺发达、基业日益巩固而得名。孰料,这番祈愿竟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成就了一支队伍、一卷史书。
   东固地域海拔并不很高,其低丘高山约在500至1000米左右,最高峰大乌山1204米。这片崇山峻岭间,过去只有五条小路通向山外。数百年来,先后迁聚起江口、古竹、南龙、黄沙、三彩、六渡、螺坑等数十个小村落。山高、路险、林密,这里成了当年绿林草寇的聚居出没之地。而在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时,这里也凭藉山高皇帝远,成为革命力量的避难所和储存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赖经邦、刘经化、曾炳春等秘密从吉安潜回家乡东固。9月下旬,在坳上村,赖经邦秘密组织东固的12名中共党员,召开了吉安党史上著名的“坳上会议”,作出了三项载入史册的决定:恢复党的组织,成立赖经邦为书记的东龙党支部,领导东固革命斗争;争取段起凤“三点会”绿林武装,建立东固工农革命军,准备举行暴动;重新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债、抗苛捐杂税”斗争。坳上会议高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成为开创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起点。11月12日,威震赣西南的“东固暴动”爆发。是日奔袭邻乡富田,次日突击赣水对岸的永和,18日又出击毗邻的吉水水南。暴动队伍没有去攻打敌人盘踞的县城,而是一路打土豪,缴枪支,筹军饷,制军服,宣扬革命道理。这支由赖经邦亲手创建的东固工农革命军,不久发展成长为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赖经邦,赖以经国安邦。不幸的是,1928年6月30日,这位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在率领七纵队捣毁兴国枫边靖卫团巢穴后,撤退途中遭遇敌援军埋伏,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9岁。莽莽东固山矗立起第一座巍巍丰碑。
  
   二
   东固暴动,点燃了赣西南革命的燎原之火,也使东固革命根据地突破反动统治势力而岿然屹立一隅。泰和紫瑶山的孙道发、永丰良村的民团首领梁一杰、东固三彩的“三点会”头人曾金山等绿林头领,先后率人携枪投奔。这支工农自己的武装不断在东固周边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建立秘密党小组,组织农协,打土豪筹款子。同时,对各地农民武装暴动主动支援。北至吉水水南、白沙,南至兴国枫边、崇贤,东至永丰潭头、沙溪,西至泰和中洞的佰佐、桥市,以东固为中心,东西34公里、南北60公里的红色区域很快连为一片。与此同时,于都桥头、万安等地党组织领导的暴动失败后,将部分队伍转移到东固进行休整,学习东固革命斗争经验。在吉安延福地区创建的第九纵队也奉命调入东固整训。中共江西省委1928年4月给中央的报告指出:“永丰、兴国、于都三县交界处已形成割据”,正式宣告了东固割据的局面,标志着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而一场场较量也开始陆续登台。与同时期的井冈山类似,处于五县边界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也先后遭遇反动武装“五市联防”进犯和“五县会剿”。1928年初,在“东固暴动”中闻风潜逃的富田大土豪王初曦纠集吉安县富田、新安、新圩、陂头、值夏等地豪绅地主,组织100多人的“五市联防”反动武装进犯东固,企图一举歼灭七、九纵队,却是徒劳而返。兴国枫边、崇贤靖卫团几次袭击东固,亦不见七、九纵队踪影。1928年7月,吉安县长邹松召集周边五县反动武装,兵分四路,进犯东固,玩弄起“招抚”把戏。七纵队将计就计,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让“五县会剿”彻底失败,再也不敢贸然涉足。活跃于东固周边地域的七、九纵队在赣西南特委领导下,采取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与敌人“打圈子”,成长为这一地区武装斗争的主力军——红二团,与随后成立于兴国莲塘的红四团,在赣西南大地掀起了革命的壮阔波澜。东固党的组织,也由东龙党支部发展成为东龙区委,1928年10月改为东固区委,下辖东固、富田、水南、白沙、崇贤、枫边、潭头、沙溪等20多个党支部,成为赣西南革命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
   东固的革命烈焰映照着中国革命的前程。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出击赣南,一路遭遇敌人围追堵截,处于建军以来最困难时期。2月3日,在寻乌罗福嶂前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综合分析部队前景及东固党和红军的状况后,果断决策:经瑞金、宁都挥师东固,先找个安身之地。一番艰难转折。正在兴国莲塘的红二团团长李文林收到毛泽东关于“调队会师东固”亲笔信后,立即带上一连人马赶到永丰龙冈迎接。2月20日,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东固螺坑胜利会师。22日,在会师庆祝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赞扬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精神,“我们从井冈山出发,天天讲到东固见二、四团,过去我们四军有的同志说没有二、四团,现在见到了,没有吹牛吧!”“红四军是铁军,独立二、四团是钢军!”“我们走出井冈山又到了新的东固山革命根据地,东固山和井冈山终于联接起来了,最终要联接全中国!中国革命一定要胜利!”朱德则风趣地说:“国民党反动派天天喊打倒‘朱毛’,‘朱毛’越打越多,现在你们也成了‘朱毛’了!”今之螺坑石古丘已建有东固会师纪念广场。驻足其间,满目青山,耳边似乎还在回响着那厚重的川调湘音。
   在东固一个星期的休整,红二、四团赠送了大量银洋和弹药给红四军,为红四军安置了300余名伤病员。红四军也留下了毛泽覃、陈东日等一批干部加强东固地方工作。在得悉井冈山失守、敌军又要大举进犯东固的消息后,毛泽东朱德“乃决定抛弃了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之跟踪穷追政策”,率红四军向赣南、闽西游击。
   “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陈毅元帅的这首口占成了东固这座不朽高山的豪迈礼赞。东固会师,使红四军走出了建军以来的最大困境,促进了红二、四团的正规化建设,为赣西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
   时局变幻,戎马倥偬。东固会师带来了毛泽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和军队建设的新经验。1929年5月,新成立的赣西特委进一步加强了红二、四团的政治、军事建设。6月,为开展整训,东固教导队和红军学校应运而生。11月15日,赣西特委成功策反,罗炳辉率吉安县靖卫大队在值夏起义,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1930年1月和7月,由赣西南地方武装包括红二、四、五团和赣西游击大队、各县游击队赤卫队组成的红六军(后改称红三军)、红二十军先后组建,两支武装经过多次改编,成为中央主力红军一部分。
   东固红二、四团“一个子弹不问过党不能支配,他们是绝对党的领导”。步履铿锵。东固会师,为红四军提供了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新经验,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了良好借鉴。古田会议后的1930年2月上旬,红四军、红五军、赣西、赣南特委和红二、四团联席会议,即党史上著名的“二七”会议在陂头召开。会议依据一年来的斗争实践,明确了赣西南党的主要任务,即扩大苏维埃区域,夺取江西全省,深化土地革命和扩大工农武装;确定了“攻打吉安”的战略部署;成立了一个在苏区范围内统一领导的共同前委,共同前委对地方党和军队实行统一领导。
   随着赣西南党的一大召开、攻打吉安的成功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赣水那边红一角”“风烟滚滚来天半”。国民党反动派视“朱毛”红军为心腹之患,一次次“围剿”接踵而至。而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以“诱敌深入”之妙策,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选择在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是历史对东固这座英雄之山的别样垂爱。
   诗词是战斗胜利的另类表达。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1931年8月,第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导演最具传奇色彩一幕,运用“中间突破,穿插敌后”战法,先后取得莲塘、良村、黄陂、老营盘、方石岭数场战斗胜利。三次反“围剿”成为了毛泽东根据地建设思想的实践大舞台。而方石岭战斗后,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的不幸壮烈牺牲,让当时的毛泽东没有了填词的雅致。“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一副挽联表达着这位统帅对战友的惋惜和悼念。历史总给人谜一样的挂念。九十年过去,黄公略将军之墓仍未寻得,或许将军早已化身于这东固的壮美青山。
  
   五
   三次反“围剿”的制胜秘笈里,还有根据地革命群众的慨然支援以及他们心中永久的歌谣。
   为配合红军主力反“围剿”作战,各级党组织和省县乡苏维埃政府,深入发动群众,设立兵站专门解决红军米油盐等给养,积极组织兵员和地方武装支前参战,全力做好应战应敌准备。其中省苏维埃政府在第一次反“围剿”时,为红军筹款达200万元之多。为保证粮食供应,即便在青黄不接时,东固人民仍是有3升的捐2升。在几次反“围剿”期间,省苏维埃政府扩红8000人,东固区就达2400多人,因支前有力被中央苏区评为“一等模范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让敌军进入战区,即成瞎子、聋子,陷入饥饿慌恐之中。正如敌十八师电文所说,“东固暨其以东地区……所有民众,多经匪化……盖匪即是民,民即是匪。”
   民乃兵之源。在东固坳上九斗坵,至今还在传颂着毛泽东战斗间隙帮助村民莳田插秧的逸闻。而东固山歌、畲乡民歌唱出了百姓的爱戴心声。“石榴花开满山红,中国出了朱德、毛泽东;抗租抗债李文林,起根发苗段起凤。”“赖经邦来段起凤,组织武装打反动”,曲曲红色歌谣,发自肺腑,凝聚民心,嘹亮东固。
   红色标语则是发动群众射向敌人的又一支利箭。在东固地域,如今仍随处可见房屋墙壁上刷写的各类革命标语和口号。“拥护中国共产党!”“欢迎白军弟兄打土豪分田地!优待白军俘虏!”“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来当红军!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这条条红色标语,俨然见证中国革命峥嵘岁月的活化石。据敌师长公秉藩回忆,当时东固苏区的标语很多很多,用白粉写得很清楚。该师旅长王懋德对他说:“我很害怕‘穷人不打穷人’这个口号,如果我们的士兵一旦觉悟,枪口向着我们,那可不得了”。
  
   六
   牺牲是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生命呈现方式。
   在第二次反“围剿”九寸岭战斗中,同批扩红参军的黄天福、黄有福等七战士,为消灭踞守在九寸岭上的敌军,悄然攀上悬崖,从敌背猛然发起攻击。敌炮火转向山顶,七战士死守阵地,全部壮烈牺牲。“九寸岭上七猛士”宛若一面猎猎战旗。
   东固蔡家垅的畲族青年雷扬其、雷扬明、雷扬佐、雷继英、雷继华、雷继松同日参加红三军,却在1931年8月宁都黄陂围歼敌第八师毛炳文部战斗中全部捐躯,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才17岁。而革命烈士曾炳春的家乡欧家垅,1930年前后,全村有175名曾家青壮男女当了红军。今之欧家垅,十余户人家,真正姓曾的仅留一户。
   史料记载:1931年9月初,敌53师从东固撤退时,奉命以东固为中心,纵横60华里,烧毁房屋1000多栋,杀害群众2000余人。1935年3月,东固沦陷,敌47师进占东固,一次性杀害干部群众1160人。有数字显示,苏区沦陷后,赣西南根据地人口减少达50%以上,其中东固乡人口由1927年的1.5万降至1949年的0.4万。
   东固革命根据地作为我党创建最早、经历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最早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之一,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发祥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奠基石,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与重大牺牲。假如一座山有它的生命价值,那么不在于它的海拔高度,而在于它的生命厚度。这份厚度,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浸染的。
   百年党史,百年征程。今之东固革命烈士陵园,铭刻着青原籍4675名烈士的英名。遥望东固,其实这莽莽东固山,本身就是一座巍巍丰碑。
  
   七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当年流传于赣西南苏区的民歌,至今还在传唱。1935年3月初,留守苏区的江西省委代理书记曾山率部来到东固白云山言坑村,与公(略)万(泰)兴(国)特委书记胡海对中剪开写有“艰苦奋斗”的红旗,各执半面分头突围。胡海跳出敌包围圈后,将留着“奋斗”二字的半面红旗交内弟钟荣榜妥为保藏,后因叛徒出卖被捕,6月15日在南昌从容赴死,年仅34岁。同陷囹圄的方志敏为此悲愤地写下《记胡海、娄梦侠、谢名仁三同志的死》,赞誉“他们临难不屈,悲壮就死,不愧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而这半面红旗现捐献珍藏于吉安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奋斗!奋斗!用执著的忠诚信仰,用必胜的信念信心!除了胜利,当年东固军民还在全国各苏区中首创了四个“第一”:第一个红色消费合作社——东固平民消费合作社;第一所红色平民学校——东固平民学校;第一个红色金融机构——东固平民银行,发行中国工农政权第一张纸币;第一个红色邮局——东固赤色邮局,堪称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史上的一个奇迹。
   奋斗!奋斗!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团,赓续精神血脉,接力推进东固山区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东固畲族乡党委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突出弘扬红色“主旋律”,唱响民族“和谐曲”,推进旅游富民产业,先后打造出东固平民银行旧址等20余处红色资源点,推出敖上等4个红色名村,获评全省魅力乡镇十强、省级生态乡镇、江西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全乡上下共同绘就出了新时代红色畲乡的美丽画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东固畲族乡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受到党中央的表彰。
  

共 570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石维先生这篇文章《一座山的生命回响》,从标题来看,醒目,厚重,深远,震撼人心。作者分七个部分:“东固红色革命武装初期”、“根据地党组织发展壮大”、“红军主力‘调队会师东固’”、“三次反‘围剿’主战场”、“东固红色宣传阵地”、“血与火的洗礼”和“红色基因传承”,用详实的数据和史料,以及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一幅东固山区红色革命斗争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阐明为什么东固一带成为中国革命“永不褪色的坐标点”,启发后人勿忘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引导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把共产党人的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从文章的主题、内容和结构来看,可作为东固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之用。如果当作纪念馆的前言和章节介绍,那么,语言还可以再精炼一点。再次感谢作者石维先生,拜读您的文章,接受一次革命教育。向革命烈士致敬!向潜心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作家致敬!【编辑:乌有先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823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乌有先生        2021-08-18 16:54:51
  把文学创作的视角对准革命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是一种使命与担当。石维先生做到了。感谢赐稿"八一”。向您致敬!
用文字修行,携手日月。
回复1 楼        文友:石维        2021-08-19 09:15:11
  谢谢乌有先生!
2 楼        文友:伙苗        2021-08-19 08:44:45
  跟随着文章,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学习,
   红色基因不断发扬光大,激励后辈不断奋进。
   问好老师。
伙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