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微型小说 >> 【星月】我的闺蜜徐海棠(小说)

编辑推荐 【星月】我的闺蜜徐海棠(小说)


作者:月枫林 秀才,200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55发表时间:2021-08-18 16:54:55
摘要:如果我是一条小河,就让我流向沙漠,去灌溉一片绿洲。

如果我是一条小河,就让我流向沙漠,去灌溉一片绿洲。
   ——题记
  
   (一)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傍晚。
   张庄的中年夫妇徐建国与何明丽从田间收工回来,在一处山坳听得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因夜色渐暗,不禁吓了一跳。但夫妻俩商议片刻后,毅然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只见山坳的斜坡处,放着一个破烂的小竹篮,栏中有一块陈旧的棉花布包裹着一个未穿衣服的婴儿。婴儿是女婴,在小竹篮里翻滚着,却是踢不塑造了开那厚厚的被子。
   女婴的胸口处放着一块红布,红布上歪歪斜斜地写着生辰八字:“八三年八月十九日未时生”。
   何明丽见状不禁摇头叹息说道:“这些人也真是的,既然不想养,又何必生下来呢,真是造孽啊!”
   丈夫徐建国接话说道:“历来都是如此的,往些年吧还好,没有国家政策管着所以丢弃的还少,但去年以来这种现象则是越来越多。听说隔壁李村的李老三头些日子,在沙子坳还碰见了死婴。”
   “怪可怜的……咦,建国,那我们把这孩子带回家吧,你说好不好?”
   他夫妇俩结婚近十年了,竟是没有生养一儿半女,拜过观音请过“先生”(本地对巫师的称谓),甚至都去县城医院查过,却始终不见效果。
   “好啊!”
   徐建国心想,也许是上天怜悯,赐下这孩子与自己夫妻二人,不免心中感激起来。
   听得丈夫同意,何明丽便将手中的家伙事丢在地上,用手使劲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然后张手抱起了女婴,又叫丈夫帮忙将棉被花布包裹好。
   说来也是奇怪,那女婴自从被何明丽抱起之后便不再哭了。
   这可把何明丽乐怀了,她将女婴递到丈夫面前,说道:“建国你瞧,她不哭了,不哭了。”
   徐建国见妻子如此,脸上也浮现了满足的笑容。
   他二人结婚近十年来,除了新婚那年外,这是他见到妻子笑得最开心的时候。妻子眉宇间不再有了满年堆积的愁容无奈,也没有了听人背后议论后多回家中哭泣的伤心。
   他夫妻俩一人环抱婴儿走在前,一人手拿肩扛那些家伙事,趁着落日尚存的余辉,向自己的家里走去。
   “建国,咱们给这孩子起个名字吧,你说叫什么好呢?”
   “嗯……咱们既然在这土坳上发现的她,就叫她天赐吧。”
   “天赐?听起来像个男孩子的名字,不好听。”
   徐建国看向西边,又说道:“那叫晚霞?”
   “也不好听。”
   “那叫什么呢?”
   “我听老人说那土坳叫海塘,不如我们叫她海棠吧。”
   “海塘?不好,名字太土了。”
   “不是,是海棠花的海棠。”
   “徐海棠!”
   ……
  
   (二)
  
   小海棠被徐建国夫妇收养,虽然徐家家徒四壁,但这对小海棠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幸运。其实,小海棠的到来,对徐家而言也是天大的幸运。
   徐建国夫妇对小海棠极是疼爱,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上山砍柴都带在身边,家里有什么吃的,都是小海棠先吃,所以也可以说得上是无忧无虑的。
   说来也奇怪,小海棠来到徐家以后,本该是加重了徐家负担的,却不想徐家生活渐渐是好了起来。小海棠三岁那年,母亲何明丽怀孕产下一个男孩,取名何开放。这下,邻里那些平日乱嚼舌根的乡亲无话可说了。
   随着何开放的出生,丈夫徐建国便开始外出谋生,靠苦力赚些钱财贴补家用。那些年里,他做过石匠,做过伐木工,还南下进过煤洞。但是除了进煤洞来钱快些之外,其他的都只是临时性的散工,收入极低。
   但何明丽则极为反对丈夫下煤洞,所以徐建国只得转辗于各种临时工地,一年在外东奔西走。何明丽则是在家承担家务农活,照顾两个孩子。
   好在小海棠渐渐长大,三岁起便开始承担起照顾弟弟的任务。母亲在家中劳作,她便带着弟弟在院中玩耍;母亲下地干活,她便背着弟弟在旁边等候;母亲上山砍柴,她便带着弟弟在一旁与母亲说话……
   虽说弟弟偶有些磕碰损伤,却也不曾出过什么令人担心的安全问题。
   邻里对小海棠也很友善,虽然在她弟弟何开放未出生之前,或多或少还有关于她身世的议论。但随着何开放的出生,邻里似乎把目光都聚集到了弟弟身上,所以对小海棠并不再有什么议论了。
   似乎,左邻右舍都将小海棠视为徐建国夫妇亲生的女儿一般。
   时光荏苒,转眼小海棠七岁,到了读书的年纪。徐建国夫妇商议后,决定将女儿送往李村读书。张庄虽有小学,但是那代课杨老师已经近七十岁,镇里又迟迟不肯派人来接替。
   小海棠初入学时,经常闹着不肯上学,有时候学上一半、有时候中途便跑回家来,她这样的“毛病”却是被母亲打骂不止二十次,也是不肯改正的。而小海棠呢始终是一言不发,只是和弟弟何开放在一起玩。
   从学期班开始到一年级期末,她的成绩都是班上最后一名,老师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徐建国夫妇更是无可奈何。但自从何开放读学前班开始,小海棠就再没有逃过学。她每天和弟弟一起上下学,其间也从来没出过半点差错。
   也是这一年,她的成绩进步飞快,半期考试一跃而至班上第十名,再到期末已然拿到了班级第一名。母亲似乎渐渐明白了,那两年她逃学的缘由。而这个原因在她班班主任黄老师的告知之下,则是令母亲留下泪来。
   小海棠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很喜欢读书,但是弟弟在家,母亲没有时间照顾她,所以我要回家。”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何明丽下地上山,都不再带着姐弟二人,而是让她们放学后在家写作业。那时候没有电灯,只有油灯,而且灯油还总是不够用。所以小海棠的作业大多数是早上起来时才完成的,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小海棠从做饭到喂猪、喂鸭等事情都一一承包了下来。
   一九九六年,小海棠以语数两科满分的成绩小学毕业,她的成绩引来了县里两所重点中学的招生老师。徐建国夫妇没有给女儿作决定,而是将决定权、选择权都交给了女儿。而小海棠最终还是拒绝去县里上高中,而是留在了镇上上中学,因为镇上的中学就在李村。
   一九九九年,小海棠毫无疑问地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这是第一次她离开父母家人,远出家门,一呆就是一个月才能回家。好在弟弟开放已经长大,也学会了为父母分担。
   家里的担忧没了,但自己的学习担忧却开始慢慢积累起来。小海棠发现上课老师讲的她都会,但一到自己去做练习的时候却怎么也不会了。她很困惑,试图做过多次调整,也与同学老师交流许多次,但就是没见好转。
   而这学习的吃力,很明显得体现在理综和数学上面,所以高二时她选择了文科。可即便是到了文科,她也还是发现这样的困难,相比于其他同学,她很勤奋,几乎连课本都能背下,但是一到做题,她还是感觉无从下手。
  
   (三)
  
   直到高三那一年,她遇见了我,她的好闺蜜——余名瑶。我发现她这人特厉害,有近似过目不忘的本领。那一年,我们一起努力,考上了大学,而且都在省城。只是我选择了非师范类专业学校,而她选择了另外一所师范院校。
   她说她将来要做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还说毕业以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帮助那里的孩子。
   大学四年,她的生活极是平淡,不是在图书馆里疯狂阅读,就是在宿舍里安静写作业、整理笔记。她从来都不化妆打扮,也不逛街买新衣服。有时周末我去看她,晚饭都是在学校食堂吃的,可是她们学校食堂里的饭菜真的很难吃。
   后来我才知道,她这般省吃俭用,竟是因为她父亲生病了,家里的重担全由母亲一人担起,而弟弟上高中也需要开销。大三以后我与她很少见面了,因为她周末总是不在学校,而是在外做兼职赚零花钱。
   有时候周末,她也会坐车来找我吃火锅聊天,我发现她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她完全不像是一个学校的学生,而是像在社会中打拼多年的人,干练。
   大四那年,我们都没有见面,她忙着实习,而我忙着考编。我们偶有通电话,但大多数谈论的还是毕业以后的事情。
   海棠实习的地方是省西北的一个贫困县里的乡镇中学。那个县叫云县,是我们县的近邻,我只听说过那地方交通极为不便,从省城坐车去到那里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道路崎岖,坑坑洼洼的颠簸得人喘不过气来。而我也只是听她抱怨过这一次,后来都没有再听她抱怨过云县。
   大四毕业那年,她当选了她们学校的最佳毕业生,省城一些有名气的初中、高中都给她抛来了橄榄枝,甚至是她们学校都承诺她可以留校深造。可是她的选择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没有选择省城,也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选择去了她实习的那所中学。
   她的理由很简单。
   “那里离家近,父母需要我,那里的孩子需要我。”
  
   (四)
  
   墨镇中学,是云县唯一的一所乡镇普通高中,也是多年前建立至今仍然得以保存的高中。保留的原因很是令人心酸,只因墨镇与县城之间的交通不便。
   学校的生源来源主要是,墨镇和周边几个乡镇家境情况贫困,或者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子。
   海棠进入云县墨镇中学,是通过紧急人才引进的方式完成的,因而不存在编制的问题。也是海棠进入墨镇中学这一年,她开始担任新一届高一年级的班主任。这个新组建的班集体在年级中属于二等基础班级,是普通班中的尖子班。班上的学生,除了来自镇上的学生较为活跃外,其他的学生并不是很活跃,只是静静地不说话,很不擅长交流的样子。
   这种不擅长交流,不仅体现在课堂的提问回答环节,同时也提现在课余的生活交流中。起初海棠以为是新环境学生无法适应,但随着时间日长,仍不见改观,她才担心起来的。
   后来,通过走访调查,她发现这些孩子多是乡镇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十多年来一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属于家庭离异的单亲家庭。
   墨镇大概有十来万人口,占据云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所以镇上去往县城却是非常艰难的,要翻越两座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峰,有些地方地势高低差甚至达到2000米,任由河流强烈切割。
   海棠初到墨镇是大四那年,是经由大学支教下乡社团推荐而来的。他们当时一行十人。初来时,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觉得山高谷深,外边人进来一趟不容易,里面的人要走出去也很困难。
   她们当时来的时候,可以说是得到了镇党委的热烈欢迎,虽然那段时光很是艰苦,却也很是充实幸福。在支教的日子里,唯独有一件事却让海棠不能理解却也震撼心灵,那时她作为实习班主任,接县里面的文件排查本班学生的婚姻状况。
   海棠当时还和同为支教老师的同学开玩笑,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这些孩子才十五六岁,怎么可能会有婚姻情况嘛。但当晚学生填表后,她手拿表格却是良久说不出话来。表格统计中显示,已然结婚的女生有十人,占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男生有五人,他们大多是小学六年级就已经结婚。甚至是在班上,还有一对夫妻。
   那一夜,她思考了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也很多。
   三个月后,一篇名为《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教育现状研究——以云县墨镇为例》的学士论文,出现在了她的导师面前。这篇论文后来几经修改,被她们学校的校刊发表,并被省社科院的学术杂志转载,引起了广泛影响。
   所以墨镇虽然很艰苦,但在很久之前,海棠就已经做好了回来的准备,因为那里不仅有早婚的问题,还有急需教育人才的问题,更有那里人民的热情。
   海棠说,当时这般选择自己也是有私心的,那就是从墨镇回家,只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
  
   (五)
  
   毕业以后,工作难找,各种考试几乎试过,最终我也和海棠一样选择了同一个职业,分属同一个县。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有选择她所在的墨镇,也没有选择乡镇,而是选择了县里的高级中学。就好比当年,她选择了语文专业,而我选择了历史,因为我想以后就算当老师,我也不用早起去看学生早读。
   而我去往墨镇则是上班第五年的事情了,当时因为县里文件规定,各县教师职称评审除需满足国家列出的条件之外,还要满足县里规定的文件,其中有个条件就是要下乡镇支教一年。所以思来想去后,我选择去了海棠所在的墨镇。
   也是来到墨镇,和海棠及她的同事想处时间长了一些,我才能知道海棠许多的事情。
   海棠刚上班第一年,吃住都在学校,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紧紧的,早上听课、上课,下午备课改作业,晚上守自习,与学生交流。周末时常还去学生家家访。
   怪不得那一年,每次与她联系她总是在忙,有时我疑惑你一天这样不紧吗?她只是笑笑说很充实。
   三年之中,她到过58位学生中家访,一一了解她们的情况,并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海棠说有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很不好,父母离异,自己来镇上上学要走上四五个小时;海棠说有些学生很勤奋,但是三年来却是进步不大;海棠还说有些学生辍学回家结婚了,没多久就外出打工了。而三年再见那些学生时,她们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共 64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小说中的海棠从小惨遭遗弃,所幸被一对善良、朴实、勤劳的夫妇收养。她像天使一样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好运,也像天使一样帮助父母,照顾弟弟,为父母分忧。她学习优秀,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无私付出,无怨无悔。作为教师,她爱岗敬业,善于思考,扎根山村,热心教育,在贫困山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也深深地影响了作为闺蜜的“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塑造海棠这一人物形象,意在讴歌千千万万的平平凡凡的人民教师。海棠只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平凡而不平庸,低调而不张扬,有情而又有义。孩子需要这样的园丁,教育呼唤这样的教师。主人公海棠以及她的养父母身上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善的光辉。小说以时间为线,镜头式记录下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故事情节清晰完整,引人入胜,结局出人意料。文笔朴实,自然,在娓娓诉说中触动人心。好文,推荐阅读!【编辑:燕飞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飞舞        2021-08-18 16:58:03
  文中海棠这一人物形象被老师塑造得有血有肉,喜欢这样的老师,感谢老师赐稿星月,遥寄祝福!
当认真成为一种态度,生命便不会在虚无中度过。
2 楼        文友:赵积琦        2021-08-18 20:10:28
  感觉海棠命挺苦,但是她很幸运,一颗感恩善良的心铺垫了她的人生路,真心希望好人一生平安!但结局令人唏嘘!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好文。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