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航】“清官第一”李蛮牛(快板书)
(一)“蚂蚁字”免赋三年
闲言碎语不要谈,
咱把一名清官谈一谈。
这清官,姓李,名尚卿。
生在大乳山,村名叫常疃。
这常疃,
山清水秀,紫薇花开最绚烂。
民风淳朴,到家请你吃海鲜。
李尚卿,徜徉钟灵毓秀山水间
聪明伶俐,一身是胆。
6岁那一年,就保得一乡平安。
那位说:“你把牛皮吹上天。”
哈哈,静下心来听俺言。
那一年,胶东干旱大半年。
粮食歉收,家家户户断炊烟。
苛捐杂税,征收一点没间断。
百姓要想活命,就得把赋税免。
可是,怎么免?
大家伙儿愁眉苦脸,
热锅蚂蚁团团转。
有一天,尚卿站在人中间:
“我有办法把赋税免。”
众人一听,笑了笑,比哭还难看。
父亲把他拉一边:“小孩不能胡捣乱。”
小尚卿眯着眼,看着天:
“那……你们大人……不是啥也不能干?”
是啊,这……那……俺……
大人们摇摇头,只能把气叹。
老村长忽然眉头一展:
“这孩子,心较比干多一窍,
自古英雄出少年。”
拉过小尚卿,摸他脑袋摸他脸:
“好小子,你说说到底怎么办?”
小尚卿,小胳膊抱在小胸前:
如此如此这么办。
果然过了两天半,
皇上来到大乳山。
前呼后拥,彩旗飘展;
锣鼓喧天,威风八面;
人山人海,百姓围观;
水泄不通,衙役乱喊。
突然间,一声哨子响连天。
众人静静退到路两边,
掉下根针都听得见。
皇帝小心翼翼下龙辇,
四下一看,小心脏扑腾乱窜:
“哎哟,如此百姓俺喜欢,
我能舒心坐江山。”
忽然看见大路上,
竟有蚂蚁千千万。
再一看,几个大字挺显眼,
一字一字往下念:
“胶——东——大——旱,
免——赋——三——年。”
百姓一听,黑压压跪倒一大片。
连磕响头,山呼万岁保平安。
皇帝脸色突然变,
一块石头堵心间。
刚要发出狮子吼,
丞相直拽皇帝的衣衫:
“君……君无戏言。”
哦,皇帝轻轻一声叹:
“玩了一辈子老鹰,
让家雀给啄了眼。”
嗯,不能丢皇帝风范。
稳定情绪露笑脸,
蹑手蹑脚走到蚂蚁边,
嘿嘿,这是顺着字形把糖水洒,
吸引蚂蚁,形成“蚂蚁字”奇观。
你别说,这楷书字体还真就不一般。
皇帝点点头,高手在民间。
站起身来一声喊:
“童叟无欺,君无戏言;
胶东大旱,免赋三年。”
大伙儿舒了一口气,
个个笑容真灿烂。
刚要说声尚卿不简单,
就听皇帝一声喊:
“是谁的主意,到我跟前。”
百姓的心脏又到了嗓子眼,
皇帝这是要翻脸?
一个个哆哆嗦嗦,谁也不敢走上前。
爹尚卿浑身直打颤,
把儿子藏在身后边。
村长烟袋锅子插腰间:
“我过去,要是把我脑袋砍,
麻烦大家把我家人来照看。”
“是我。”
一声童音飘到柳树尖。
没等村长抬起脚,
小尚卿噔噔噔,来到皇帝的面前。
“你?”皇帝一看直摇头,
“乳臭还未干,
你以为你是哪吒到凡间?”
小尚卿双手背身后:
“一人做事一人担。”
皇帝将众人扫一遍:
“你……你们,让个孩子来承担?”
大伙儿面面相觑,大气不敢喘。
皇帝拍拍小尚卿的脑袋:
“皇帝你也敢来骗?”
小尚卿一仰脖子一瞪眼:
“地是朝廷的地,
天是皇上的天。
免赋三年是为了长治久安。”
皇上一听,一朵花儿开满脸:
好一个长治久安。
这后生要好好历练,
将来做官胜过包青天。
那位又笑了:“这是真的吗?有点儿胡造乱编。”
告诉你,自古以来,
很多真的事儿,都来自民间传言。
(二)自费做官保清廉
四十五岁那一年,熬得日出云雾散。
李尚卿考中进士,奉旨做个小知县。
可没想到,来到湖南城步县。
这城步县,距离乳山有多远?
我问了一下度娘,两地四千多里远。
现在驾车走高速,也得二十个钟点。
这么老远,做个小小芝麻官,
到底有啥好处赚?
那位说:“井底蛤蟆见识浅,
没听说‘千里做官只为钱’?”
临行前,亲朋好友来相送。
那么老远,何时才能见一面?
千言万语说不尽,任凭泪水流满脸。
老娘拉着尚卿手,叮咛嘱咐好半天:
“孩子一心读圣贤,拨开云雾见青天。
如今外出去做官,爹娘不在你身边。
是对是错,你三思后行,不能做贪官。”
尚卿跪在娘面前,
泣下沾襟,哽咽不能言:
“不在家中尽孝心,儿子已经心不安。
当官只为民做主,娘的教诲记心间。”
娘把儿子泪擦干:
“思来想去娘决定,给你立下新规范,
你的俸禄咱不用,全给百姓把事办。”
父亲一听,忙把老伴拉一边:
“这样做,孩子那不是,没吃没喝干瞪眼?”
娘笑一笑,说声“你这糊涂的老汉”。
转身接着把话言:
“祖上留下几亩田,每年也能挣些钱。
每年派人来取款,添补家用,保证你为官清廉。”
尚卿一听直摆手:“儿可不敢,
那是全家活命粮,也是二老养老钱。”
大家一听急忙劝:
“剃头只把风凉赚,做官哪有倒贴钱?”
老娘一枝不动,百枝不摇撼:
“在家三餐都好办,为官那是处处难。
别的事儿俺不管,这事必须这么办。”
各位,我插上几句,缓缓劲儿抽袋烟。
自古做官寻常见,难就难在做清官。
宋朝包公,维护公正,自家侄子都处斩;
明代海瑞,铁面无私,恩师儿子也查办;
清朝汤斌,官至一品,死后没有棺材钱;
焦裕禄,公而忘私,拼死改变兰考县;
孔繁森,无怨无悔,雪域高原讲奉献;
黄文秀,丹心向阳,扶贫攻坚不怕难;
……
这就是,为官一任为民生,留下美谈传人间。
话说光绪十二年,尚卿改任永定县。
这个永定县,本来呢,物阜民丰山水甜。
只可惜,
官员衙役乱政令,想方设法把钱贪。
黎民百姓被搜刮,满肚苦水无处喊。
尚卿决心要改变。
下车伊始,雷厉风行,收拾烂摊。
打铁需要自身硬,自己不能不检点。
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烧在家里边。
老婆孩子住外边,距离县城三里远。
自己住在押司房,处理公务更方便。
厉行节约不奢侈,下乡只吃家常饭。
要是有酒有荤腥,便是一顿狠批判。
公事公干不扰民,外出仪仗全都免。
各位,电影里咱看得见,
古代官员外出,鸣锣开道不算完,
还得两面大牌子,“肃静”一面,“回避”一面。
那阵势,官员威风,百姓胆寒。
俗话说,万马齐喑必生乱,
官民怎能距离远?
尚卿这一变,百姓眼前亮堂心里甜。
第二把火,打破陋习一件件。
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
风俗里面,有的丑恶有的善。
为官一任,就得破除陋习保良善。
话说这永定县,有种特产叫木炭,
它燃烧时间长,没有明火发蓝焰。
历任知县要送礼,木炭是不二之选。
每年送出几千担,花费县里无数钱。
最终转嫁给百姓,唉呀呀,苦不堪言。
当断不断受其乱,尚卿上任下决断:
只给澧州道台送四担,因他对永定县有贡献。
其余再也不去管,这就省下大笔钱。
用来办学校,用来除水患;
用来修大路,用来奖良善。
上级气得直跳高,百姓乐得直点赞。
各位猜猜,第三把火从哪点?
那位说,别卖关子少扯淡,赶紧说完好吃饭。
好,那就给你表一番。
各位,古代的县官,那可得文武双全。
上通下达传政令,消除盗贼保民安。
教化子民收赋税,会打官司能判案。
打官司嘛,就得花钱。
俗话说:衙门口朝南开,官司要赢得有钱。
什么坐堂钱、诉状钱、勘验钱、挂号钱,
还有鞋袜钱、车船钱、酒饭钱、纸笔钱。
乱七八糟,少说也得十六串。
那位要问,十六串是多少钱?
各位,我给你算一算。
一两白银等于一千文,也就是一串钱。
打个官司,十六两白银已花完,可能没把官司判。
这些钱,平常人家一年都用不完。
尚卿一盘算,这不是要百姓打掉牙齿肚里咽?
他大笔一挥,只收880文挂牌钱,其他费用全都免。
衙役一看干瞪眼,吃、拿、卡、要,全都完了蛋
没有油水,没有外快,这有什么便宜占?
一时之间,一个一个都跑完。
没过几天,知县竟然成光杆。
尚卿没有放心上,心中早就有盘算。
一纸告示贴出去,马上旧貌换新颜。
来的都是正能量,鸡鸣狗盗靠边站。
三把火,烧出一个风清气正永定县;
三把火,烧出一个光明磊落好清官;
三把火,烧出一个百姓安定笑开颜。
一年三百六十五,尚卿几乎连轴转。
应付差官,处理案件;查验民情,消除隐患。
不到三年,永定大变。路不拾遗,昼夜安全。
忽然有一天,老家来人急着要见面。
尚卿心里一阵慌乱,莫非爹娘三长两短?
虽然忠孝两难全,可怎能理得心安?
想起幼小读书时,一日三餐,爹娘送嘴边。
一年四季,啥活不干,一门心思读圣贤。
只盼望,功成名就,能报答爹娘一番。
只可惜,屡试不中,一而再仰天长叹。
辗转辽海承德间,教书育人混口饭。
每逢佳节倍思亲,举酒浇愁泪不干。
考中举人,在1870年,37岁啦,人生过了一半;
开始做官,在1877年,44岁啦,过了不惑之年。
谁曾想,做官做到长江南。
四千里路云和月,故乡月亮梦里圆。
悲从中来,天旋地转。
尚卿闭眼倒下去,吓得来人双手搀:
“大少爷,你这哭的哪一般?
老爷太太的话儿我还没给你传。”
嗯?你……你是来干啥的?
尚卿猛地睁开眼,醒过神来问根源。
真是老天可怜见,爹娘身心都平安,
一顿能吃两大碗,
只因尚卿今年没有回家取钱款。
以为儿子做贪官,急忙送来一笔钱,
补上窟窿才算完。
各位客官,虽是闹了乌龙案,
足见为人处世与家教很相关。
有了这样爹和娘,怎么可能出贪官?
光绪二十年,将要离开永定县。
尚卿划拉大半天,家中铜钱310串。
留下五十作盘缠,
其余的,分一些到衙役手里边,
感谢他们这些年,兢兢业业不抱怨。
剩下的,给育婴堂、节孝祠作了慈善一日捐。
出发前,百姓拥挤在路边,依依难舍泪涟涟:
“你别走啊李知县,
你走了,到哪儿去找好清官。”
大家抬着一块匾,送到尚卿的面前。
“万家生佛”,四个大字金光闪。
什么是“万家生佛”?
这是对官员的最高称赞:你就是老百姓的活菩萨啊,
祝愿你升入佛土,身体康安。
尚卿与百姓的关系,你就可略见一斑。
风尘仆仆往前赶,接济穷人不间断。
没多久,五十串钱全送完。
这正是: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短。
(三)赋诗一首劝京官
话说这小小芝麻官,李尚卿一干就是二十八年,
走过潇湘大地十三县。
只要哪里不安全,尚卿立马去救险。
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真金不怕火来炼,所到之处变平安。
每到一县,
整顿讼师和衙役,公平公正审冤案。
消除苛捐和杂税,革除陋俗和弊端。
摧枯拉朽不手软,社会状况因此变。
不信?那我举个例子你看看。
有一次,尚卿换上便服,拉着典史街上转。
走到铁匠铺面前:
“大哥,你说典史和知县,哪个清官哪个贪?”
铁匠头没抬眼没看:“街上的狗都知道,知县清廉典史贪。”
一只小狗汪汪汪,典史憋个大红脸。
尚卿担心典史会报复,第二天,来到铁匠铺把铁匠扮。
果不其然,一群衙役闯过来,昨天的话问一遍。
尚卿照旧刚说完,五花大绑蒙上眼。
不一会儿,摔在了县衙地中间。
尚卿还没站起身,典史抡起棍子就上前。
尚卿喊声你大胆,知法犯法许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