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竹篾编织的岁月(散文)

精品 【东篱】竹篾编织的岁月(散文)


作者:鸿雁南飞 秀才,116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96发表时间:2021-08-25 05:25:52

【东篱】竹篾编织的岁月(散文)
   笛竹出蕲春,霜刀劈翠筠。
   织成双人簟,寄与独眠人。
   卷作筒中信,舒为席上珍。
   滑如铺薤叶,冷似卧冰鳞。
   竹之用处,一诗言尽。可以说,竹编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竹子更是千古入诗的题材。中华大地自古为竹文化始发地,竹篓、竹筛等日常用品,自古就伴随人们的日常生活,延绵数千年。竹编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
   已是末伏,天却依然闷热,没有空调的日子,夜不能眠。我不由怀念儿时的“簟”,用竹子一片一片编织成的凉席,滑滑的清爽,冰凉的快意,枕着月光的静逸,听着星月媚眼私语,享受着蛙声此起彼伏的闹腾。远山如黛,勾勒出朦胧的线条,模糊伸向远方。晚风山谷间回荡,树叶婆娑,轻轻摇曳着舞姿。那是故乡的夏夜,只是回不去与大山共枕的时光了。
   儿时的乡间,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竹篾匠,是个外乡人,光着圆头,留着胡子,裸着上身,浑身古铜色,浓眉大眼,熊腰虎背,形似水浒中李魁。他虽不入武行,却深得编篾的造诣,可是远近闻名的大师,竹器方面,不论粗细活,大到晒场,竹席,挑石子的畚箕;小到出嫁用的火熥,针线筐,筛子,做得都十分美观、精致,每到一个村子,家家户户要在他的摊位前排队,他在一个村子干活,一干就是大半年。
   这篾匠,不仅手艺好,干活也特别卖力,从不挑食,遇到家境困难的人家,一日三餐平常饭招待,也毫无怨言,他说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靠山民们养育着他,所有人都是他的恩人。
   母亲说,家里雇篾匠,一家人要吃饭,山上的活儿在等她,抽不开身来伺候,这篾匠说,你只管去干活,午饭给我准备两包芦馃就行了,包芦锞,玉米面和的饼,里面包上菜馅。母亲不好意思亏待了师父,总是想法晚餐弄得丰盛些,火煺肉,煎着荷包蛋,还摆上酒杯,来招侍他。
   他破竹子可是很有范儿,先把竹子一圈绿皮给刮掉。然后,就如同舞术表演,让我了解“势如破竹”的成语所形成的势。吃过早餐,把竹子锯成他需的长度,然后竖的一劈两半,剩下的只要头上先用刀开裂,两手一撕,两手特别夸张地往两边一甩,哗啦一声,成了两片,从头到脚,竹片也跟着跳动。尤其是编睡席,一层一层的竹篾,簿如纸,软如丝,每根都几乎一样厚簿,宽窄如一。一大堆密密麻麻,横的竖的在他手中飞舞着。用一把尺子拍打几下,把编好的缝隙给压紧实。编釆茶篓时,两腿间夹住,一圈圈地转着,速度飞快,手指在上下穿梭,在他手中玩成了风火轮。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一道道有序编织,成了完美的工艺品。
   他有一口头禅,一件事做坏了,或者不尽如意,就说是“莫救”了,儿子很小,半拉大的,一直是他带着,这儿子只是记性不好,常常把尺寸弄混了,以至锯下来的竹子成了废品,这可是最麻烦的事,东家得重新去砍竹子。篾匠手中这竹尺子,立马成了戒尺,朝大腿屁股拍了去,只痛得儿子一惊一跳,嚎啕大哭,学手艺如此诚惶诚恐,也让我是心有余悸。他常常说自己儿子愚饨,真是莫救了。
   母亲说,他是恨铁不成钢,希望儿子长记性,将来独立时更能有优势。真是爱之深,责之切。
   他的口头禅,似乎成了个符号,也被人们记住了,人们仿佛忘记了他的名字,以至人们谈起他,却叫他莫救师,谁也不在意背后的含义。这天安一娘请他来打畚箕,好心烧了火煺待他,这火煺肉,在艰难岁月里,是极为奢侈的了,平时都要划算着能拿得出手的几道菜,才敢去请匠人,饭间,安一娘说,莫救师啊,这火煺刚烧的,多吃点。这师傅一听,心想你们都叫我莫救,弄半天我只是个混饭的呀,我怎么吃得下呀?安一娘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就得罪师傅了,只因没打听清楚这师傅的名字,弄巧成拙,以至师傅没了心情,那天编的畚箕是这一生中最丑的一次。这蔑匠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失败的一次作品,如果有机会,他一定把那箕编成最好的,只是人生没有如果,安一娘临了也不明白,她家的畚箕成了丑八怪。
   父亲说,他的名字叫灶生,是个性情中人,很注重自己的名声,每次烧好了饭,母亲会让我去唤他歇工了,该吃饭了。而我每次唤他灶生师,也是他最喜欢听的。有一次去喊他,他正在一把编好的竹椅上用火烤着,然后刻上“惠风和畅”几个字,竹子烤得大滴水珠淌着,如同额头出汗,他跟我说,这是汗青。可以让字长久保存,呵,什么时候手艺人也懂得文学了?他说,做手艺如同做人,一定要用心做到极致,真是一片赤诚丹心。手艺人,一个卑微的劳动者,对每件出自手中的产品,视若珍宝,留下好的作品,这恐怕是毕生的追求了,尤其是徽州婚俗,嫁女儿时都会请上等手艺的人来编火熥,以示星火相传,香火旺盛。仪式是隆重的,务必做得精致,好师傅意味着好彩头,是娘家的荣耀。随着篾匠的消失,这一传承也在历史的云烟中了。
  
   二
   离开故乡一晃三十年,往事如烟,乡间小路上,我的身影一定是历史的回忆了,偶然一趟故土之行,在路上,我又碰见那手持拐柱的老人,蹒跚地走着,喘着大气,正是当年的篾匠王灶生师。
   他第一眼就认出我来,说三十年了,我的模样没有变,我真诧异他超人的记忆力,依据童年的模样,就能猜出中年以后的我。仔细看,这是七旬的老人了,迟疑的目光里,时光似乎静止了,他还活在过去的岁月。这儿,是他的第二故乡,乡亲的热情和信任,包容和朴素,都曾是美好的,是带着温度的,他很多时候是靠那时的记忆活着的,起码记忆可以让他精神为之一震。那份已然消失手艺传承,还有这儿的乡亲,已氤氲在历史岁月中,但注定会成为温暖的记忆。他随便走进一间旧屋,一只采茶篓,一把竹椅子,一个米筛,一个火熥,都有他的身影,留着印迹。拂去尘埃,那些故事,总会浮现于眼前。
   近年来,乡村的空心化,竹编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几于消亡在历史的尘埃里。曾经的他,和那些亲手编织的竹织品,已成了老物件的象征了,那是乡村的整体记忆。
   而他寻找的记忆中,我的童年,俨然成了大山的一部分,我想,他这次再来大山的路上,一定回放了无数次,在历史河流中,都被大浪淘沙,已成为过往。那些年竹子,和竹篾的手艺,依然散发着自然的馨香,还有那些故事,注定会成为一代人回望的温情。
   竹篾编织的岁月,贯穿了整个农耕文明历史,采茶养桑,春种秋收,那是田间牧歌历史记忆。我看到了灶生作为一个精湛手艺传承人的迷茫。想用“汗青”来记住那个年代。偶然上网想买两个花瓶,看到竹子编的,特别美,一瞬间又唤回了那些已失传的记忆。竹编文化,注定永续传承着,它以一种新的、艺术的方式,去传承一代代人的文明,提高人们生活的情趣和品味,承载一代人的乡愁,还原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渴望。
   在我,在灶生师傅的世界里,岁月是有着模样的,岁月曾经是竹篾编织起来的,无法拆解编织岁月的经纬了。
  

共 26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诗句开篇,增添了文釆,令文章有了较高的文化品味。作者并为读者绘就了一幅美丽宁静,空灵幽美的乡村风景画,吸人眼球,引领着读者步入曾经古老的岁月。儿时乡间,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竹篾匠,无论粗细活,都做的十分美观、精致,大家都排着队等着他。作者用笔质朴,抓住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将一位手艺精湛,且人品极高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令人读罢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离开故乡一晃三十年了,偶尔的一次故土之行,在路上,遇见了当年的篾匠,他一眼就认出了“我”,可见,篾匠师傅对乡村的点点滴滴都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近年来,乡村的空心化,竹编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几乎消亡在历史的尘埃里,而那些竹子和竹编手艺,依然散发着自然的馨香,还有那些故事,注定会成为一代人回望的乡愁。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构建了一座美丽的乡村家园,塑造了一位纯朴善良的手艺人,绘就了一幅空灵幽美的洋溢着诗意的乡村画。文章回忆过往,注视当今,也放眼未来,叙欣悦,寄幽情,令人读罢,产生共鸣!推荐品读,感受精彩。【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82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8-25 05:45:52
  感谢投稿东篱,辛苦了!一篇《竹篾编织的岁月》不知要引起多少人的回忆,读罢,仿佛闻见了篾器家什那淡淡的清香。遥握问好老师,谨祝写作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8-25 06:57:04
  湘莉老师编辑辛苦,读老师的编按,语言生动而精彩,让小文徒增光泽,特别感谢,向老师致敬!
2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8-25 06:49:36
  岁月的时光抹不去回忆的美好,乡愁就像身上的影子,时时跟随着你。鸿雁老师的这篇篾文,记录了那个年代一个篾匠艺人的生活缩影,以及大山里乡亲们的一段与艺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温馨岁月,也是在那段时光里留下了作者童年的美好的记忆。好文,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8-25 07:02:05
  感谢习社长光临,竹编在乡村成为渐渐消亡的记忆,那些艺人也很迷茫。年轻一代的也纷纷改行,这恐怕是当前各个乡村的现实。灶生师,是生活中的原形。希望他的手艺,以另一种形式复活。问候老师秋祺!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8-25 10:44:58
  从这个手艺人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善良美好的东西,一件竹器,成就了一代手艺人,也给作者带来生活的美感,教育无处不在,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啊。文章语言有味道,表现力好,人物鲜活,情感洋溢,实属美文。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8-25 11:28:44
  感谢怀才老师,文章经您画龙点晴,韵味有了质的提高,大师的境界,总让我望尘莫及,一直以来怀才老师总在鼓励我们成长。向您致敬!
4 楼        文友:明月梅花        2021-08-25 12:43:16
  篾匠灶生,内心纯真,热爱自己的行业,勤劳敦厚,让人敬重。竹篾编织的岁月,纯粹而温情。那样的岁月再也回不去了。多少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逝。
回复4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8-25 14:47:29
  感谢明月老师到访,灶生蔑匠十分看中自己手艺,对儿子要求严格,我从小看见他用戒尺打儿子,只觉得惨,父亲会去抢尺子,叫他别打了。想必儿子也是手艺中的高人了。只近乡村里再也没了蔑匠用武之地。问候老师!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1-08-25 13:56:10
  鸿雁老师的文字厚重、朴实、亲切,张力十足,诗情满怀。回忆一位篾匠艺人的编织岁月,时光仿若倒流,那些故事鲜活立体,人物栩栩活现于眼前。匠人德艺双馨,肯吃苦,乐助人,只要有人请他,必将手艺发挥极致,文中描写匠人剖篾编织的过程极其细腻生动,似电影镜头般历历在目,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只是安一娘那次对匠人的称呼,让匠人心有不悦,留下了编织史上的唯一的败笔,后深有自责,遗憾了。该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穿插交织,构成了一幅意境隽永深远的乡情乡愁画卷,定格在记忆深处,馨香了不老的时光!拜读大作,点赞才情,问好鸿雁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8-25 14:55:21
  罗老师的雅评,甚是鼓舞,只是本人不曾干过蔑匠活,全凭儿时的记忆写出来,与真正匠人心中的高人手艺,恐有差距。十分珍惜老师一路走来的鼓励,老师的点评总有超乎寻常的磁力。大概是很珍贵的。向您学习致敬!
6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8-25 14:15:14
  竹编技艺是竹乡的特色,篾匠的手艺更是高绝,凭借一把蔑刀就可以完成,虽然我是北方人,但是从各种文学作品上,还是读过很多这方面的描写。鸿雁老师描写的细致,把这竹编的记忆写进了无边的乡愁之中,更觉美感!赞!
回复6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8-25 15:00:35
  谢谢孤独老师,很多匠人的手艺,在城镇化进程中消失了,我想文化传承不会丢,竹编的乡村记忆可能再也难觅,但竹器艺术仍有市场,乡村的记忆不能抹灭,不能只存在文学作品中才好。问侯老师秋祺!
7 楼        文友:白玄        2021-08-25 22:13:15
  我们浙南山区农村,过去,个子大的男子学做大木匠、石匠手艺,盖房子庙宇牌坊,建石拱桥等,中等身材男子学小木手艺,盖仓库、做木桶、脚盂、菜橱、衣橱、桌凳等,身材瘦小的只能学篾匠、木石雕刻手艺。很多人都到邻省福建做手艺。我家族里就有好几个篾匠,熟知篾匠的生活。文章描写真实细致,生活气息浓厚,感悟深刻独到,现在篾匠几乎失业,竹艺品也渐行渐远……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7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8-25 22:40:17
  感谢白玄老师到访,浙江一带匠人,曾在我家乡活动,曾有永康人做铜匠的,改革开放以后消失了。此后永康一带小五金如同雨后春笋,至今开店的人卖五金的,大多是永康人,他们身份转化了,浙江人改变了世界。问候老师秋祺!
8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1-08-25 22:19:51
  我对有手艺的人总是多了几分敬慕之心,这些人凭借着自身的手艺,创造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具有实用的价值。鸿雁老师的这篇文,描写了篾匠灶生师傅,不仅技艺精湛,而且人品淳朴,为人忠厚,对自己编织的物品追求精益求精,具有一个匠人的优良品质。竹席,竹篓等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这种技艺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形式,也许只做为观赏之用。鸿雁老师的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拜读佳作!问好老师,遥祝秋琪!
回复8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8-25 22:47:20
  感谢如菊老师百忙之中留言鼓励,甚为感动。竹蔑匠人,曾经是一代人丰满的记忆,我相信竹编文化不会消失。也许那个灶生一辈子追求的技艺,是否传承的迷茫已经有了答案!问候老师!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