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回归】风吹落叶聚还散(散文)

精品 【回归】风吹落叶聚还散(散文)


作者:策马南山 举人,444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7发表时间:2021-08-25 09:14:56

【回归】风吹落叶聚还散(散文) 引子
   陆续发现有文友用文言文写出一些文体,有些趣味。偶尔也想写一篇玩玩,但细思起来有些惶恐,自己的古文底子超薄,很难准确畅快随心表达,弄不好会在词意文法上牵强附会,在意境内涵上脱节失控,所以迟迟没有下笔充数。但贼心不死,还是想寻机练习一下。
   今天就借此场合凑几个句子,是谓开场白。
   ——汤饼三日无汤饼,孩提三年有孩提。总角束结稚友多,髫龀恒缘封侯少。话说天下杂事,皆因地上碎念。情长必夜短,梦多乃愿重。徘徊四望,长天寥廓;汲汲营营,团团急急,总归是栉风沐雨,落叶匆匆。弯腰捡拾数片,详观多日,寻其脉径,端倪纷乱,难以察真去伪,不拘散去,故天应人,如影随形是谓窃永也。
   写完这段话,仍然感觉很不对劲,有些枯燥晦涩。如果一直这样写下去,人们读起来就太费劲了,起不到雅俗共赏的效果,也让此文的意义得不到普及。缘于此,试一下用半文半白的语法开篇,逐步转入现代语系,好好说话。
  
   一
   话说吾幼学开蒙之初,容止皓然,音韵清朗。小学三年时,乃非常态政情极盛泛滥,听“忆苦思甜”报告可谓异风新潮。某清晨,班主任在课堂上为吾等读报,是一篇极长的忆苦思甜悲文。老师说,她在家里边读边哭,实在是前所未有的苦了,就决定以此篇为课。老师忆苦哽咽依旧,再次复读又情不自禁地泪眼婆娑了,取手帕擦擦哭痕继续哀哀卒读,同学们也彼此低声抽泣频频拭目,以示合众。
   岁月流逝,如此苦文再没见到,是谓孤品。细细想来,那篇文章一定是为了比谁更苦而刻意编撰的,就是要超常追随时代潮流,让人明白窝头比蜜甜,估计推崇者也觉其荒诞异常,故再难示人。在那些日月穿梭的时光里,不管好事坏事都要从根上刨,根正苗就红,老子英雄儿必好汉,老子反动儿全混蛋,这情景绝非空穴来风,实实在在能造福三代株连九族。无论古今中外大小事,皆能真假掺和夸张虚构,虽漏洞百出,却感人肺腑。寻常日子屡显不寻常,诸事皆要斗私批修,逐一挑选目标大批判,人人诚惶诚恐,个个草木皆兵。某些文案写手,极费心思移花接木,把诉苦颂甜说是——不能再吃二遍苦,遭二茬罪,用意实在深远。诸般万事皆用“比学赶帮超”对照衡量,看看谁更能“放卫星”、“发喜报”,为此,制造博眼球事件,撕裂人们的记忆,赶上政治大潮,紧随时代步伐成为时尚。至今回想,心亦下沉。
   吾居之城史长,约两千五百余年,历来被誉为京畿屏障,属北方重镇。古城有门洞八个,独西门有水旱之分,东南北三面,皆大小门册序,雅称俗谓是也。吾人不慧少福,襁褓在东门外平躺,孩提即在西门外舞勺。而立、不惑、知非、耳顺,皆在南门外兜转,北门无缘。照此看来,吾终身不是城里人,就在城外徘徊流连,亦可称为槛外人。纵观半生造化,命运使然为主线,亦有超脱的天分,善恶稍能辨,逢凶即化吉。
   童年喜入城观景。水西门直入即为自由市场,沿街摊位零乱,小贩坐地叫卖旧物杂货,是悠久古风遗留。那年时,穷困惯常,小偷频多,且大多以盗窃为正业,拜师学徒,画地为王,有规有矩。白日毛贼遵古训在繁华市场蓄意挤拥窃银,夜晚黑衣行者仿侠客蹿院进屋私翻主物取纳自如。有诡智者还用一长杆做工具,趁熟睡人家窗开纳凉之际,勾挑衣物窃之,次日即销赃于自由市场得钱。我就看到有人在那里找到自己昨晚丢失的衣服、杂物,还有大件自行车,小件手表等,一边高声喝叫,一边拽拉商贩与之争吵索物。
   那年代,乞讨要饭之人不稀罕,有大人领着一个或几个小孩逢人乞怜的,也有残疾人坐在地上等慈悲施舍的。某日,忽见一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裸露着异常粗肿、槐树皮状的两条黝黑大腿,上面布满血丝,也有一些溃破黄脓渗出。听人说,他是一个牛皮癣病人,是一个展示自己身体疾病的乞丐,以此来博得人们的同情。他挨着摊位要钱,人们怕他感染自己,不是躲着就是给点小钱让他赶紧离开。
   当时的人苦,大多都是干巴精瘦,面色不佳,城中凡被评为体弱不良者,偶尔能从居委会领到三块“健康饼”,母亲领过一回,我尝过,粒粗难嚼有点甜,母亲说是麦糠麸做的,难吃。那时的胖子少,身体有健康色的人,基本不普通,皆是能享受特殊福利的高端人家。偶尔有个男同学是家里的独苗苗,吃肉多些,吃糖多些,看起来有些胖,同学们就会嘲笑他:油头油脑袋,吃饭不就菜。
   离我家最近的知名副食品市场有二里路,去那里可以看到卖牛奶、面包、点心、水果、蔬菜、鸡鸭鱼肉。一般我就是与父母进城路过进去看看,走马观花,没有奢望。偶然能见到一个德国老太太,勾着背,拄个拐杖,腰弯成九十度慢慢踱步。她微微颤颤地拿出一个什么票证本,在特定的窗口让女售货员看看,然后有一些记录操作,就可以领到一份牛奶和面包。之后那德国老太太再微微颤颤地出门,穿过马路,进到棉花巷深处……据说她是一个德国犹太人,二战逃难到中国,孤身一人在这里。政府对外国人有特殊供应,她每天都去领那份专属食品。她的特征就是拄个拐杖,勾着弯成九十度的腰,头上戴着一个帽子,鹰勾鼻,尖下巴,皮肤黑,眼神有些异类。她是那个地方的一景。十几年后我重新回到这座城市,曾打听她的下落。据同学说,好像是中国同联邦德国关系正常化后,她回到了当时的西德。
   就在德国老太太必去的副食品市场门前,我曾看到过一次民间艺术游行,至今仍有记忆。那年我六七岁,被“踩高跷”的人吓着了,就躲在母亲的背后偷偷看,那些踩高跷的人累了,就坐在副食品市场的屋顶边上休息,那些长长的木棍腿就一排排地吊在房檐下,木棍腿上面是脸上画着戏妆的一群男人女人,好骇人的场景。在地面“耍旱船”的人我不害怕,还很好奇。凑近看看,原来所谓旱船是纸糊的,绑在一个人身上,那人按民间古老程序扭动摇晃摆动起来,就成了一种热闹的民俗活动。
   后来我知道了,中国的许多民俗活动皆是装神弄鬼,欺天瞒地,是为了得到一个集体的心理安慰。今人进庙许愿就不一样了,缺少了古人的真诚,私心颇重,投放适度香火,就想贿赂神仙,以小谋大,以期宏愿。
  
   二
   少年生活很单调,最喜欢看稀罕事,看钉马掌算是一例。如今思想起这件事,仍感到是那个时代科技感很强的观摩学习之一,比看踩高跷、划旱船更能让人成瘾入迷。
   在西门外城门洞的边上,贴着残破的城墙有一个小棚子,里面有风箱和炉子、铁砧和一些打铁的工具。有人牵来一匹马,那钉马掌的人把马拴在棚子口的柱子上,依次搬起四个马蹄,看看马掌的磨损程度,对着那人说:“哎呀呀!再不来就不行了,你看看,一个马掌都快磨掉了。”然后拿起一个现成的马掌比一下大小,就把它放进炉火中烧红,进行捶打修整。没有现成的马掌就取一块铁烧红锻打,打成合适的大小形状后,再用工具打几个长方形钉眼,再打十几个长方形铁钉,最后在马蹄上比对一下,就开始钉马掌了。
   首先要把磨损的旧马掌撬下来,然后把马腿弯曲,再将马蹄放在自己有皮质围裙护着的膝盖上,用专用铲刀切去不平整的地方,再把新马掌放在上面把铁钉叮当、叮当、叮当……钉进马蹄,我的心随着叮当声,一下,一下地发颤,那马儿不疼吗?铁钉必须从马蹄高度的半截位置穿出来,钉马掌的师傅再把铁钉敲弯与马蹄外部贴合,这样就把新马蹄铁牢牢地钉在马蹄上了,不会因日久天长铁钉松动而掉落丢失。
   我那年八九岁,钉马掌的师傅大约四十岁,徒弟有二十多,师傅拿小锤轻敲,徒弟用大锤重打,叮当、叮当、叮当……火花飞溅,身影晃动,实在是难忘的激烈场面。从那时起,我认识了风箱、炉火、铁砧、大锤和马掌,知道了坚硬的铁也有办法让它屈服。现在我也六十有六了,感觉自己就是当了一辈子马掌,在叮当、叮当、叮当的敲打声中,被大小锤锻造成有用的样子,钉在马蹄上,负重行走,再被岁月磨砺成如今沧桑的模样。
   那些钉马掌的人假如还活着,大概要成百岁老人了,他们的后人如果愚钝,会不会怀念上辈人的手艺,奢想普天之下只有马拉车多好,这样就可独家以锻打马蹄铁、钉马掌为生呢。现在怀念吃糠咽菜日子的人,是不是也是这种祈盼呢?
   家属院外夏天好看,满眼都是绿油油的水稻田,蜻蜓在禾苗上飞,青蛙在水田里鸣。我走在田埂上,手拿在木棍上绑的自制铁叉子,叉到青蛙就放在盒子里,一般都能叉到七八只,回去剥皮开膛洗净,放在盘子里,上面洒一些葱姜酱油白糖,上笼蒸,然后与围着看的弟妹们分享美味。现在回想起来,好残忍,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小兽,未成人。不过,凡事不能细想,现在的一些成人们的所作所为才是无法言表的退化,我那时的杀生只是小巫见大巫的小打小闹了。
   冬天院外就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景,有一种原始的黄土地苍凉。那时的机关大院都是平房,把弯曲后的竹片两头插在地里,做成一米高、交错有致漂亮的篱笆,就是院里与外界农地的隔离墙,可以挡住路过的在野君子。后来机关盖起了以苏联图纸为范的三层宿舍楼,我家就搬家住到了新楼房。随着机关的扩容变化,我家在短短的十年间就搬了五次家,最后一次从省城搬到了几百公里外的农村,那叫做插队下放。每次搬家都要扔掉一些不值钱,但还真需要的小东西。母亲说:搬一次家,就穷一回。
   七六年全家从下放的农村回到省城,已经工作的我就有了探亲假。在其后的五六年里,我每年从外地回家都可以走两条路,一条路是从火车站坐公交车,还需要再倒车一次,下车再步行二里路,沿着七八米宽的柏油路旁的人行道回家。周边是各机关的围墙和每隔五六米远的一棵棵柳树、槐树或杨树;然后再路过供销合作社,那里有粮店、小百货、副食糕点、油盐酱醋、咸菜、榨菜、酱豆腐……再穿过门口有一条条土狗吠叫,两边是菜农居住的民房小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就可以从东面回到孤零零的机关宿舍院了。后来机关为方便职工上下班,自己花钱修了一条三四米宽的狭窄简易柏油路,就做成了周边群众拍手称快的民心工程,特别让路人感恩。直到城中村改造,市政才重修了这条路,拓宽了一米,有了马路牙子和人行道,但成了单行线。
   另一条路是由大院出来一路向南, 沿途都是大片的荒凉土地,也要走两里路,才能走到公交车站,不用倒车,一直可以到达火车站。这两条路虽然都是两里路,但走在后一条路上却显得很漫长,很孤独。前一条路我用在回家,后一条路是我离别时的选择。春节过后,北方依旧冬寒料峭,在荒漠一样苍凉的土地上,一个孤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那就是二十多岁的我。后来这里的土地都开发了,成了第一批城市繁荣的地方,那种极具画面感的独行客也消失了——我也调回了省城,蜕变成了另一个类型的马蹄铁,开始了新生活。
  
   三
   “烧土!卖烧土!”的吆喝声偶尔会在耳边响起,那是少年时代的回忆。恍惚依旧,犹如昨日。卖烧土的人用铁皮或其它东西做围挡,插在小平车的两端,把烧土装得冒尖拍实,然后从东山靠人力拉进城贩卖,异常辛苦。那时的人们都知道,红色胶泥土最好烧,这种土只能去东山挖,根据平车装烧土的多少来定价,少则五毛钱,多则一块五。东山到西门外有十几里路,卖烧土的人挣得就是辛苦钱。
   家里缺烧土了,母亲就告诉我,在院里玩,一旦看到有卖烧土人的就喊住,然后让母亲去商讨价钱。那些年的人家都不富裕,一些人嫌买烧土贵,讨价还价是必须的,价钱谈不拢也是常事。家里要有壮劳力就借个平车自己去拉烧土,偶尔就有东山的红土层塌方砸死人的消息传来。我的一个同学的小舅舅才十七岁,就是自己去挖烧土被塌方砸死的。那些年负面消息匮乏,人们皆是在木然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凡有意外事件,就能在省城持续震动,成为人们互相转告的小道消息。
   东山烧土,西山煤。买烧土是为了和煤面混合着烧,日常烧火做饭是用烧土和成煤泥,冬天烧火取暖是把煤泥打成煤糕。一到深秋,家家户户都在打煤糕,学校也让学生星期天义务劳动打煤糕。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义务劳动”到底是不是合理合法,“尽义务”这个词到底包含什么内容和法理依据,反正这个词一直伴随着我,不知道我死后还会不会“尽义务”,把我的未冷肉身按当时的要求捐献给有关部门,或者是我自愿“尽义务”投身于国家公园里的野生动物,或者是按合作协议“尽义务”交付外星人做科学研究。
   “护城河”是那时的城市一景,里面居然有鱼,每年秋季都有专门船队在河中拦网捕鱼,路过的人们都停下脚步,在护城河两岸观看这奇特的景观。收网时,只见那鱼儿纷纷从水中蹦跳起来,一道道白光从水面跃起,划个弧线再落入水中,一时间磷光闪闪,惊诧声此起彼伏。我不仅惊诧这个场面,还惊奇这些船是哪来的?怎么运过来的?这些捕鱼人又是些什么人?怎么那么专业?那么深谙此道?少年时的问号特别多,许多问题至今依然无解,比如什么是大道消息?什么是小道消息?

共 659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苦思甜,以岁牵线,驰骋思绪,任心闲谈,如是,将时光深处的一些日子慢慢清晰起来。那些经年累月的悠悠往事,掂拎起来五味杂陈。当年始龀幼童天真好奇的眼光,捕捉到了许多沧桑巨变,今天,作者又用情智饱满的心绪,搭建了这些看似剪剪如风的随心琐记,其中熔铸了需细心揣摩的仁心与忧虑。这些相互渗透的复杂情结,这些大大小小、影影绰绰、温情的、冷漠的、恐惧的、奇怪的、费解的故事,皆与那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现实矛盾关联。由此,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出了心底情感与岁月年轮的同步记忆,再渐次抵达灵魂深处,组合成一种亦庄亦谐亦甘亦涩的特殊韵味。作者时而沉湎回忆,时而感慨轻叹,时而描述一个场景,时而铺陈一段情节,让胸中丘壑起伏,使笔底呼吸自如。编者读罢,似乎与那些遥远的、模糊的、忘却的东西再次碰撞,似乎感应到作者当年的童光与现在的智识得到的双重透视,恰似得到一番精神洗礼和情感荡涤。作者言到“把仓惶岁月的复记,用来对新时代的溢誉。”甚好,甚好!时代车轮隆隆,留下的是裹挟洪流中的众生回望。风吹落叶聚还散,唯愿,一切安好,一切皆安好!通览全篇,结构紧凑,前呼后应,有浑然天成之美,也有墨淡情浓之味,深邃之处,堪称典范。力推诸位文友放慢速度用心品赏!【编辑:一窗清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829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窗清寒        2021-08-25 09:18:49
  社长的文章,最适合慢慢消化,我读了三遍,才试着慢慢地按,不知是否按出了其中的真滋味。
2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1-08-25 10:03:47
  感谢清寒社长的精心编评,这篇文章是一个多年的心结,写出来也就释然了。当然,许多往事很难表述完整,其中的内涵更是需要深刻挖掘和把控。然本人学识有限,笔力欠丰,因此写起来就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难以畅快一展。难为清寒社长为此将此文看了三遍,将个中的滋味反复品尝,究其核心,避其歧义,把零零散散碎叶规整理顺,再琢磨表述方式语气等相关事宜,遂将这篇美按公之于众,实在是劳苦功高,功勋卓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后有机会的话,或许再接着写后续之事,那将是一个更好看的故事。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3 楼        文友:闲妹        2021-08-25 11:01:32
  一遍看觉得不知其意,二遍看觉得要细细品味才解其意,三遍看意犹未尽,好像还有许多话没讲完,这就是作者笔力!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作品。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4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1-08-25 13:12:39
  谢谢闲妹再三品读此文,是啊,那时节的日子总是很煎熬,就很难忘,因此也不容易说清楚,能说一点算一点吧。再次感谢闲妹的深刻理解,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