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她比烟花寂寞 (影评) 

精品 【流年】她比烟花寂寞 (影评) 


作者:冰城深雪 举人,4979.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7发表时间:2021-08-25 15:19:59

【流年】她比烟花寂寞 (影评) 
   影片名字太美,舍不得改掉一个字,所以,作为这篇影评的名字。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应该是七年前。当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心深处有很多被触动的复杂情绪,像是夜晚星空下的海浪,安静又汹涌地,拍打着沉默不语的沙滩,和我被深深震撼的内心。但是那时候,我的阅历尚浅,加上笔力不够,无法用文字将这些感觉书写表达。
   这几天,却忽然想起这部影片,就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也有了表达欲。
  
   二
   影片讲述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不被爱过,不被看见的孩子,一生有多可怜。
   来自音乐世家的两姐妹,从小在父母的熏陶和培养下,展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姐姐擅长长笛,妹妹擅长大提琴。
   起先,姐姐比妹妹要优秀,都说她是天才,成为外人以及她们父母的焦点。妹妹在姐姐被众人众星捧月的时候,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她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是天才,才能得到大家和父母的喜爱?
   于是,妹妹开始疯狂练习大提琴,空闲时间练,课堂上幻想自己在练,吃饭的时候在自己手臂上,用手指去做弹曲谱的动作……总之,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
   当一个人狂热地迷恋一件事,并且付出自己全部的身心去努力,那么TA一定是可以做好这件事的,即便是达不到影片中妹妹这种天才的结果,一定也会比大部分人好很多。
   妹妹的大提琴越拉越好,但是她内心却并不喜欢大提琴,这是导致她一生悲剧的原因。一个人在一件并非出自她本心选择的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她在这件事情里面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那么这件事情越成功,她内心的割裂感就越强烈。那种现实和自我反复拉扯的感觉,将她的内心世界一点点撕碎。
   那时候,小小的她眼睁睁看着父母,他们满含爱意的目光全部围绕着姐姐,而自己的失落和不开心,全部都不被看见。她的内心世界破碎了,她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她只有把自己疯狂投入到音乐的世界里,才能抵抗不被爱的巨大孤独感的侵袭。她的自我,在抵抗这种孤独感的时候,变得破碎,然后重新去塑造了一个僵化的自我,那就是,只要我拼尽一切努力,去练好大提琴,成为一个天才,就会得到父母的爱。
   她是世人眼中的大提琴天才,却不是因为自己的喜欢做出的选择,而是因为不被爱,多么可悲。
   在拉大提琴的时候,妹妹把在现实中无法被父母看见的自我完全交付出去,她与大提琴融为一体。她演奏出的曲子,不仅仅是来自大提琴的琴弦,更是来自她那颗孤独的灵魂。这种人琴合一的境地,让她演奏曲子像是具有神奇的魔法,达到别人无法超越的境界,所以,她的成就超越姐姐,是必然。
   所有的艺术,能够达到顶级造诣的人,靠的一定不是后天学习的技术,而是天赋,或者艺术家自我生命力的燃烧。妹妹显然属于后者。可以说,即使妹妹小时候学的不是大提琴,是绘画或者其他,她也是可以成为顶级天才的,因为那不过是她表达内心的一个方式。
   听众听到的是琴声,感受到的是她狂风暴雨般激烈的情绪,在这些背后,是她的生命在燃烧。她用消耗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内心对现实的对抗,这种对抗越激烈,她的作品就越惊心动魄。
  
   三
   妹妹第一次得奖的时候,姐姐的心里也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她独自一个人从送领奖台跑下去,躲到一个没有人的角落里蹲下,被失落和孤独包围。但是她的这种情绪没有被任何人发现,除了妹妹。妹妹太能体会这种心情了,所以,即便是被天才的赞誉包围,被父母充满爱意的目光围绕的时候,她还是不开心的。但是妹妹没有说出来,因为人性里面天生的嫉妒,让她在姐姐的失落里甚至感受到了一些快乐,她之前所受的委屈和难过似乎得到了安抚,她冷眼旁观着姐姐的难过,享受着自己的光环,但是,她是真的快乐吗?
   姐姐的光环失去了,得到的爱也跟着失去了,这个现实让妹妹看到了,父母不爱她们的真相。这个孩子过早地看清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喜欢,并非真的喜欢,他们喜欢的,不过是天才光环下的,那个虚假的自己。
   慧极必伤,她还是一个孩子,过早明白这个真相,对她来说真的过于残酷了。
   所以,她一直活得很伤心,很孤独,很痛苦。哪怕母亲满含爱意地带她去求学,给她找最好的音乐老师授课,下课马上体贴地给她递水,担心她饿了给她面包,给她所有物质上的喂养,但是这些喂养与精神无关。
   坐在街头长椅上,吃着母亲递过来的面包,她的神情是伤心的,那种孤独的,整颗心破碎的伤心。
   那个镜头让我从一个孩子身上看到不该属于孩子的一个词,心如死灰。
   她未经世事,却又历经沧桑。
   她活着,可是她的心已经死去。
   她拥有天才的光环和来自四面八方汹涌的赞誉和喜爱,可是她是孤独的,刻骨的孤独。
   现实和内心世界的巨大落差,所产生的激烈冲突,让她的情绪暗流汹涌,无处释放,于是,大提琴成了她的唯一出口。
   她的演奏越来越好,周围的人越来越爱她,满世界的鲜花与掌声,她在这热闹喧哗中,绽放着,也枯萎着。
   她一直活在自我跟父母、跟姐姐、跟大提琴之间反复融合和拉扯的巨大痛苦中,每一次的拉扯,都让她的内心世界经历一次毁灭般的破碎和崩塌。同时,这种拉扯也让她的情绪更加汹涌而猛烈,然后通过大提琴演奏,去更加震撼地表达。
   她的生命在大提琴演奏中绽放,也在大提琴演奏中枯萎。每一次的演奏,都是她对生命的一次书写,也是一次告别。
   在妹妹第一次获得大提琴冠军的时候,有个细节,姐姐先拿到管弦乐类乐器演奏冠军,他们很高兴,妹妹还在台下,她一脸羡慕地看着姐姐站在领奖台C位,享受着大家的掌声。然后主持人开始宣布大提琴演奏比赛结果,主持人说到,这位演奏者演奏时动作幅度有点大。那个瞬间镜头切换到父母两个人的微表情,夫妇二人同时出现的表情,很微妙,很复杂。
   他们一定猜到了,主持人说的是自己的小女儿,他们对小女儿拉琴时的表现是不接受不认可的,但是那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一直表现比大女儿差的女儿这次会得奖。微表情是人下意识状态下最真实的反应,表达的是人最真实的内心。总之,如果那次比赛妹妹没有拿到冠军,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疯狂投入拉大提琴的样子,可能会成为其父母制止甚至批判的对象,他们会认为这个小女儿不仅没有大女儿优秀,可能还有点精神不正常。
   在这样的父母眼里,孩子的好与不好,不是来自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是取决于外部的评价。他们对于孩子的爱,全部来自于这个孩子能带给自己的名誉和利益,至于孩子真实的样子真实的感受,他们从来都是看不见的。
   父母对孩子没有爱,多么残忍的真相啊,却是真实的现实。这个真相被敏感的妹妹过早察觉到了,她只是不愿意去面对,所以只有通过实现父母喜欢的世俗的成就,来获得他们表面上的爱,来告诉自己,父母不爱我,这不是事实,父母是爱我的,只要我拥有天才这个光环,这份爱就一直在。不爱是假的,他们是真的爱我的。
   在妹妹的一生中,她一直反反复复去做的就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扮演好大提琴天才这个可以获得爱的身份,第二件事,就是不断去做一些惹怒身边最亲密的人的事情,来验证自己被爱的真实性。
   她任性,她叛逆,她甚至去要求姐姐分享自己的老公,都只是因为她的内心对爱极度的渴望,然而又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被爱的感觉,那一片荒凉的感觉。
  
   四
   在妹妹这种疯狂投入的演奏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以后,因为没有来自父母对真实自我的认可,姐姐开始迷茫了,她不自觉开始模仿妹妹的演奏风格,然后不断被批评。在不断被否定的过程中,原来的天才长笛少女渐渐消失了,光芒从她身上褪去。
   其实姐姐原本也是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的,如果她的自我足够强大,或者她的父母对她有爱。可惜的是,这两样都没有。有一个女儿让他们获得了培养出天才孩子的荣耀,另一个女儿怎样,他们已经不在意。对女儿的培养,对音乐的追求,这一切不过是他们追逐世俗名利的工具和手段,所以哪个女儿是天才,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世俗名利之下,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多么可悲又可笑。
   妹妹去世界各地演出,但是不论去到哪里,都把自己的脏衣服寄回家,给她的父母清洗。这是她自我不完整,人格不独立的体现。她的精神世界一直停留在了童年,内心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小女孩。
   那时候她已经逐渐长大了,如果她的心智跟年龄一样成长了,那么她去到其他国家,应该会给家人寄当地的礼物,来表达自己的爱意,但是她没有,因为她是一个没有得到过的爱的人,是不知道也想不到去对身边的人表达爱给予爱的。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察觉到了这个女儿的异常,去修复他们之间的关系,去弥补妹妹这么多年来内心的巨大缺口,那么或许,一切还有挽回的可能。但是没有如果。
   而姐姐比她幸运,姐姐在最失意最灰暗的时候遇到了爱情。那个男孩热情又主动,会毫不掩饰第一次送她回家,就在第一次见到的妹妹面前说自己爱上了姐姐。这种热烈又直白表达爱的方式的人,内心是真诚又坦荡的,与他们虚荣又虚伪的父母不同。
   这样的爱,是姐妹俩这辈子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姐姐很快坠入爱河。爱情治愈了姐姐事业上的失意,接住了世俗成就失败带来的打击,姐姐在爱情里得到了救赎,获得了新生。
   在妹妹的心里,一直把姐姐当做最爱自己的那个人,这是因为她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小时候姐姐给了她回应,她把对母亲的爱投射到了姐姐身上,姐妹俩的感情,像母女,又像情人,又存在彼此竞争的关系。这种复杂的情感和关系,注定了两人一生的纠缠。
   因为一个好的爱人,一份好的爱情,获得新生的姐姐越来越好了,热恋中姐姐的样子让妹妹再一次陷入深深的孤独。多年来对姐姐情感上深度的依恋,让她不能接受姐姐将要投入一个男人的怀抱,离开自己的现实。这种被抛弃的恐惧,再次包围了她,让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姐姐结婚之后,妹妹也找了个男朋友,如果她跟姐姐一样幸运,遇到真爱,那么她此生也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可惜,悲剧再次上演。
   妹妹找这个男朋友的原因跟她演奏大提琴一样,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是出于对姐姐的羡慕,她再一次陷入了自我迷失的选择中。那么可想而知,这样去选择的爱情,即使结了婚,也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他们是音乐界的一对璧人,她为了他改了信仰,他们在万众瞩目下订婚、结婚,他们是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他们的婚姻就像所有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一样浪漫美好。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毫无破绽,如果忘记虚假表象下面隐藏的真相,或者真相永远不用面对。
   这是一段没有爱的爱情,这是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再多的华丽与璀璨,也掩盖不了这个让人伤心的事实,更改变不了走向悲剧的结局。
   时间能证明一切,也能洗去一切。真爱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坚韧,没有爱的关系会在时间里越来越疏远。
   虚假的感情是经不起时间的推敲的,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
   妹妹的婚姻注定是失败的,而且因为从小到大过于痛苦的内心,过于激烈的情绪,她病了。或许这场病也是她长期以来自我暗示的结果,她一直知道却又害怕面对的那个真相: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是个天才,所有的光环都离我而去,还有没有人爱我?
  
   五、
   现实如她所料,也跟她一直以来担心的一样,当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那曾经围绕在在身边的人们,开始渐渐散去。鲜花没有了,掌声消失了,甚至连她的丈夫,都在她行动开始不变,连自己都无法照顾的时候,搬出了他们的家,偷偷在外面组成了一个家庭,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大提琴曾经带给她的一切,在失去了天才的光环与能力之后,所有的热闹与繁华烟消云散。
   这是妹妹从小就看清楚的真相,这也是她一生痛苦的原因,而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妹妹在姐姐的怀抱里,姐姐安抚着妹妹痛苦的身体,给了她最后的一点温暖与告别。
   姐姐之于妹妹,是心理上的母亲角色,因为从小到大,姐姐是唯一一个给过她爱的回应的人。妹妹对于姐姐来说,也是一体共生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可以说这对姐妹,是一个人的两面,自我与本我。
   妹妹是疯狂释放本我,活在本我世界里的天才。姐姐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她的本我被自我压制着,看着妹妹疯狂,看着她成为天才,看着她失控,看着她陨灭。在妹妹悲凉的一生中,姐姐是个旁观者,也是个参与者,因为妹妹的人生就是她自己的内心世界,妹妹的人生就是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姐姐对妹妹有着深刻的共情,所以无论妹妹如何任性,她都无条件满足,包括妹妹要求分享她的老公。

共 628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为《她比烟花寂寞》这部影片写的赏析。影片里的妹妹,是一个不被爱过,不被看见的孩子。不被重视,得不到爱,是一个很可怜的孩子。可怜的妹妹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拼命地学习大提琴,最终获得冠军,得到了父母的宠爱。然而,她却不快乐,因为她不喜欢大提琴,只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妹妹的姐姐,是唯一给过她爱的回应的人,也是她的依恋。从心理学来说,他们姐妹是一个人的两面,自我与本我。在妹妹的一生中,姐姐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因为妹妹表现出了她的内心世界。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这部影片是深刻的,“因为它最终指向的,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的终极命题:死亡和虚无”。千百年来,许多人都在研究这两个抽象的命题,却从来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通过书、音乐、电影、绘画等这些艺术作品去感受去体验,去寻找,去抵达,才能获得各自存在的意义。佳作,编者推荐阅读!【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831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1-08-25 15:24:22
  具有深度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不被爱过的孩子,是孤独与寂寞的,内心世界也是扭曲的。这种孤独与寂寞,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冰城深雪        2021-08-26 10:40:46
  谢谢编辑,辛苦了。不过有一点纠正一下哈,并没有表达妹妹内心是扭曲的这个观点,她是清醒而真实的,她虽然痛苦,不过是在替她周围的人和世界承担了痛苦。扭曲的是她所处的环境,而不是她。
2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1-08-25 15:25:10
  感谢作者的分享,祝秋安!
五十玫瑰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8-25 16:20:44
  这部影片,我看了三遍。因为我也想写她——杰奎琳·杜普蕾。
   她的大提琴作品,不知循环听了多少遍,但听杰奎琳,或许需要其它两种感官才能走进她的世界——眼睛、心。至少我是这样以为的。
   深雪来了,远远地抱抱。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冰城深雪        2021-08-26 10:42:07
  谢谢雪社的封面图,很喜欢。本来自己选了一张,不知道为什么,上传几次没有成功。开心。祝好呀。
4 楼        文友:风逝        2021-08-27 08:44:20
  追随着作者的深刻分析,一起去感受电影带给内心的巨大震撼,感谢作者深刻思想的分享,条分缕析,入木三分。小小瑕疵:应该是“俄狄浦斯情结”,不是“情节”。已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4 楼        文友:冰城深雪        2021-08-27 11:06:11
  谢谢,您太细心了,辛苦。
5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1-08-27 11:32:29
  以独特的眼光直面现实,挖掘人性中的不完美,还原一个孤独的灵魂,感佩作者的观察力及思维。如作者所说,若你忘我投入的去做一件事,是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用心解读一颗心,如是!
   学习佳作!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6 楼        文友:石语        2021-08-28 08:27:24
  文章很深刻地解读了电影作品,而且画面感极强,我这没有看过电影的读者心中了然。
   喜欢这文字。
   作者可是好心情文友?名字很熟悉的。
   欢迎来流年!
7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1-08-28 15:33:02
  欢迎深雪来到流年!
   这部电影没看过,但丝毫不妨碍为妹妹和姐姐的经历和内心痛苦而唏嘘叹惋,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讲述和解读。感谢分享精彩佳作,问好。
闲云落雪
8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1-08-30 13:24:22
  她的生命在大提琴演奏中绽放,也在大提琴演奏中枯萎。每一次的演奏,都是她对生命的一次书写,也是一次告别。
   姐姐与妹妹,是人性的一体两面,是一个人的本我和自我的胶合与撕裂。
   评得深刻,读得伤感。生而为人,最终必须面向:死亡和虚无。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9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8-31 22:18:3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10 楼        文友:顾之痕        2021-11-02 15:09:46
  大一的时候看的这个电影,读完文章后,多少回想起一些。
   故事里的姐妹是象征层面的父母的工具,他们看不到孩子是个完整的独立的人,他们只能看到自己渴望的名利,并且把这个愿望寄生在孩子身上。其实,这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缩影,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个美好的愿望,但过度了,就变成了孩子的压力源,孩子能清楚地感觉到,父母口中的爱是有条件的。
   电影放大了这一点,所以才让人更明显地感觉到,父母并不爱孩子,而是爱孩子带来的名利和光芒,以满足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幻想。
   他们把孩子的成就当成自己的成就,本质上就是边界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姐姐和妹妹的边界自然不可能清楚。姐姐能把丈夫分享给妹妹,说明在心理层面,姐姐和妹妹是共生状态。
  
   关于天赋,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努力到死都不能获得自我价值,那估计就是说他在这个领域没有天赋。如果一个人跟这个妹妹一样,心理上并不喜欢大提琴,但是努力以后就成取得巨大的成功,那就说明,她在这个事情上很有天赋,所以支撑她走下去的不是热爱,而是天赋,这个天赋让她的很多能力得到了释放,只是她自己并没有看到自己的这种天赋,她也难以认同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身份,所以这里面又涉及了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相比之下,姐姐的这个问题好很多。
  
   文章说她用生命拉大提琴,这让我想起了梵高。我非常非常喜欢梵高,是因为梵高的画就是他的生命,他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放进了一朵朵黄色向日葵里面,短短的四年时间,他画了上千张画,尤其是在精神病院的时候,基本是他创作的最高峰。
   我觉得说他热爱生命歌颂生命也可以,说他寻找一个自我发泄的出口也可以,总之,他在创作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这就是他活着的意义,可能对他来说,只是有一个想画画的念头,所以他画了,而他的热情就融入了画里。
   梵高最后死于自杀,而且是自杀的时候打穿胃,然后在床上躺了两天才死,后来才被人发现。在那种生命即将凋零的时候,他会想到什么,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没有人知道。
  
   但我想,不管是对梵高来说,还是对这个妹妹来说,重要的或许就是一直在寻找什么,一直在渴望什么,他们也许并没有思考过人生的意义,活着的意义,他们只是把自己放进了作品中,所以金钱名利都不是他们的初衷,那么,被看见,被爱是创作的初衷吗?也许吧。
  
   精神分析有句说起来很悲凉的话:创造力是为了弥补母婴关系的不足。 所以创造力强的人,强到变成梵高,变成这个妹妹这样的人,想必在婴儿期,都是很悲惨的。有的悲惨变成了艺术,有的悲惨制造了反社会人格,还有的悲惨,带来了婴儿的死亡。
   这确实是部值得分析的好电影。
天地有情悲白发,红尘无意了沧桑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