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世上再无“河南担”(散文)

精品 【星月】世上再无“河南担”(散文)


作者:赵亚亚 秀才,2514.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30发表时间:2021-08-26 13:53:40

【星月】世上再无“河南担”(散文) 再强的暴雨来袭,再大的洪水涌来,世界上也不会有挑着担子流离失所的河南人了。
   ——题记
   虽说十三古都的辉煌只能在博物馆里重现,或者在幽暗的帝王陵墓中挖掘,但赳赳老秦的英雄气概还在,老陕的傲娇和优越感在骨子里噌噌拔节,一如伏天里的玉米杆朝天窜。何以言之?我家在渭北旱塬边缘上的一个小县城,穷山恶水之地,善良木讷之民,但几十年前山里人也莫名其妙地极度自信。他们戏谑自己,“北山洋芋蛋”;他们明里暗里喊蜀地人“四川鸠子”,说话如斑鸠鸣叫;安徽则是“客伙人”,河南老乡则一律称作“河南担”。
   我一直以为是“河南蛋”,后来才晓得因河南十年九灾,夏季到来,天上往下倒雨,地上洪水肆虐,黄河决堤泛滥,房塌了,屋倒了,没地容身了,唯一的出路——逃难。男人一副扁担,一头挑着家当,一头担着碎娃,后面跟着衣衫褴褛的婆娘,开始举家流浪,遂曰“河南担”。
   河南人被视作中国的犹太人,苦难深重而生生不息。灾民能去哪里?举目四望,首选陕西。这两省地理上挨得近,远亲不如近邻。两汉首都先后定于长安和洛阳,于是广义上用西汉和东汉来区分。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把国都选在长安,而武曌的大周首府设立于洛阳,百姓便东都西都一直在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灾民出发了。陕西人远远看见成群结队的河南人挑着担子来了,就知道不是黄河发大水了,就是蝗虫漫天飞了。唉,掬一把同情泪,小百姓熬日子,谁都不易。
   河南人走到西安,有一门手艺的,可以投亲靠友的,就暂时栖身于此。西安的河南人到底有多少呢?前几年据官方不完全统计,西安有1000余万人口,其中400万左右是河南人。“学会河南话,走遍西安都不怕”。毫不夸张地说,西安有多少胡辣汤摊子,就有多少户河南老乡。据说有个不知趣的家伙,一边低头喝着胡辣汤,嚼着腊牛肉夹馍,一边胡咧咧:“豫剧难听死了,像老驴叫唤呢。”吃着吃着咋觉得不对劲,猛一抬头,几个河南人一人一把切面刀,虎视眈眈正瞅着他,再嘴干——削他。这个说话不把门的家伙,一看这架势,落荒而逃。河南人在西安人多抱团,四十年前道北是他们的聚集地。西府的宝鸡更是被称为“小河南”,咸阳世纪大道上也有条河南街。
   更多无法投亲靠友的可怜人,“走咧走咧,走远咧,越走越远咧”,一直往前走,来到了咸阳北边的山区县。山里人厚道,看着拖儿带女的逃难人恓惶,虽听不懂他们的河南话,但婆娘们一边淌眼泪一边做顿热饭端上来,上桌也罢,圪蹴着吃也行,吃饱是首要任务。吃罢饭,男人早都思忖好了,将河南人带到村头的烂窑洞前,没窗没门就是黑窟窿一个:“你若不嫌,就住下吧。”担子落下了,家就安下了。荒地干硷,连刨带挖,河南人慢慢就有土地了,种麦点豆,吃糠咽菜,嘴里有嚼的了,根就扎下了。更多的河南灾民,则是向荒无人烟的山里钻,搭间茅草庵子,也落脚了。
   一辈辈,一代代,大迁徙,求生存。渭北的哪一个村子,没有河南人呢?我们村的河南人叫刘朝嵩,在一村地道的陕西土著里,这家人太特别了。
   首先是说话。咱应承一件事说“好”,他们说“中”。他们一家人在一起,用河南话说话特别是吵架的时候,外人是一句也听不懂的。“咦,跟狗咬仗哩!”村人如是叹息。
   走进他们的屋子,一个字“脏”,两个字“脏乱”,三个字“脏乱差”。关中人过日子,秉承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院。”有钱没钱,男人都用秃扫帚将门口扫得白光光,婆娘用水抹布把屋子抹得亮堂堂,但是河南担家里却是一片狼藉,东西乱摆,被子在炕头卷成蛋蛋,案板上五麻六道。可能是他们忙得顾不上,也可能是祖祖辈辈被洪水冲怕了,再好的屋子,水一泡,还是完蛋,干脆少置办家当,也不大拾掇屋子。
   但是让村子人望尘莫及眼红的是老刘家的孩子们倍聪明,各个脑瓜子都好使。我的堂姑嫁给了刘朝嵩大儿子刘友,他原来在信用社工作,后来不干了,但在没有计算机前,农行、工行、建行,年终经常付费请他盘账。刘姑父一辈子不大出力干活,但日子挺得滋润,据说他买彩票十中九,原因是数学好会推算。老刘家的小儿子和我是同学,小学时候数学竞赛得头名,可惜后来没继续发展。
   最让大家艳羡的是老刘家的两个女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都是中师中专毕业,一个在咸阳的大医院做护士长,一个师范毕业教书。这都是老刘河南担老婆的功劳,虽然她坐月子时落下了病根,经常疯疯癫癫,蓬头垢面,但是很爱孩子,她把供娃读书看成是正事大事。在村里婆娘把念书的女子拽回家学着纳鞋底擀臊子面的时候,她把女儿转到教学质量更高的润镇中学读书,有空就提着白纱布包着搪瓷盆,步行给女子送馍送菜送面条,一趟就是三十里路。她一个人在211国道上踽踽独行的身影,深深印在少年我的脑海里。
   那老太太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教书的女子考取了师范,她叫西琴,河南人的聪明以及张扬的个性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和我三姐是同学,穿着时尚,性格爽朗。记得暑假来我家,我妈摸着她荷叶袖的衬衫说:“西琴,你这衣服褶子咋这么多呢?”她就咯咯笑:“姨,得是费布料很?”那表情,那语气,和闫妮在《武林外传》的表演一模一样。那时候,我觉得她就是天上的仙女,只有她敢穿电视里演员穿的衣裳。但是古板的教育专干经常给这个姑娘找茬,说她没有教师样子,女老师就应该文静少话,穿着白衫子黑裤子,留着长辫子戴着黑框眼镜。专干咋看她咋不顺眼,挑刺找茬弄得她在本地呆不下去了,干脆调动工作回了老家洛阳。回去后在市里一所重点小学工作,她能歌善舞,能写会画,深得领导和家长信赖,一直担任学校的教育主任。有年她托去洛阳旅游的同学,几百里路上,给我的三姐带来了一株牡丹,老漂亮了。可惜水土不服,花没活下来。后来我常想,那个美丽的河南姑娘西琴就是这株让人惊艳的牡丹花,回了河南,归了祖根,也找到了适合自己抽枝长叶开花的土壤。
   老刘头活得更精彩,他会打铁,生产队没解散时就在县城北关开门市,打制镢头、铁锨、锄头等农具,“叮当——叮叮当——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锤头下火花四溅。他的绝活是定秤,手工制作传统的木质杆秤,从中药房用的小巧的戥子秤,到粮食交易用的大杆秤,一应俱全,做工精细,毫厘不爽。他还会卷铁皮桶,白铁皮烟筒,生意甚是兴隆。我村子的人去赶集,累了在他那里歇脚,喝杯茶抽根烟。一天忙完,老刘去街道进馆子,小酒盅端起,“哧溜”一声,喝得惬意。现在老刘头八十几岁了,“乡音未改鬓毛衰”,腰杆笔直,骑着电摩,风驰电掣,穿城而过。也许是流浪讨生活的经历,让大多数河南人明白: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身,走遍天下。跟河南人一比,我们这儿人两千年来打死不离疙瘩庙,安土重迁,“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更是过去乡人的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更多的河南人,在长期生活中渐渐地和本地人融合在了一起。先是后辈的口音陕化了,再是生活习俗被同化,豫陕结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河南担”就成了小夫妻们之间的爱称。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老根在河南,他结婚时度蜜月回老家一趟,走亲访友,还去了趟少林寺旅游,但一个月后他又回来给我们讲《卖油翁》了,念着“无他,但手熟尔”。是啊,无他,但熟悉耳,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会把他相当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河南人也罢,陕西人也好,都是炎黄子孙,咱们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想到改革开放后,河南竟然俘获了陕西乡党乃至全国人的心。
   老辈人还在津津乐道豫剧大师捐的香玉号飞机,党员干部轰轰烈烈学习河南兰考干部焦裕禄先进事迹,河南再一次红遍了大江南北。这都源自电影《少林寺》,李连杰火了,嵩山少林寺火了,少林拳火了,传统武术火了。西安开了赵长军武术馆,但是干不过塔沟武术学校。那一帮河南娃娃,在央视春晚刚一露面,技惊四座,那千人划一的硬功夫,了不得。后来,老家的小学生一边“呼嗨”喊着舞动玉米杆,撵得鸡飞狗上墙练习少林拳,一边大嚼特嚼豫竹牌干脆面。再后来,河南人不仅把胡辣汤卖到了五湖四海,还就近取材发明了——辣条,风靡全国,火爆全网,多年来雄踞“垃圾食品”榜首位置,但是哪一个学校门口的食品摊上没有河南辣条呢?小伙伴们都背着家长偷偷吃,个别家长也背着自家孩子悄悄吃。
   我的学生曾表演独幕剧《生活必须有仪式感》:只见一女生,左手一包辣条,旁边放一杯白开水,仰头吃一根辣条,辣得连连哈气吐舌头,赶紧俯身抿一口水,末了再用纸巾仔仔细细擦一下嘴巴四周,结束动作是来片绿箭口香糖。这番神操作,王炸!
   陕西大妈也爱上了河南。每逢暮春,我们那堡子的老娘们就打扮得花团锦簇地跟着旅行团去洛阳赏牡丹了,和全国其他地方大妈一样,不知道魏黄姚紫不打紧,不会用国色天香形容牡丹也没事,她们身披丝巾,在牡丹花前搔首弄姿拍照绝不会落在人后。“洛阳牡丹,美得太太!”这是她们最结实的评语。
   中年人也爱河南,谁让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道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呢?我还喜欢河南女作家乔叶,文如其人,不掩饰人生的痛,不丑化生活的美。陕西盗墓贼据说专业水平极高,五百年之内独步江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个盗墓神器叫“洛阳铲”。度娘告诉我们,那是河南洛阳人李鸭子发明的。
   2021河南春晚的舞蹈编排充满着奇思妙想,《唐宫夜宴》,惊艳全国观众,那画上的唐代仕女小姐姐也太可爱了。可是谁也没想到,2021年夏天,河南人的考验又来了。暴雨不停地下,洪水淹了河南,郑州告急,辉县告急,新乡告急……打开手机,全是水灾的视频,看得全国人民心焦心疼。
   人民解放军救援去了,国家救援队出发了,各省市的消防救援一拨一拨开往河南了,鸿星尔克捐助5000万给河南灾区……豫陕一家亲,安康三支队伍驰援郑州,彬州蓝天救援队火速赶往郑州,淳化的小伙子连续行车十多个小时把一卡车西红柿和葫芦送到了新乡,农资协会的人纷纷捐款买了纯净水和方便面送往河南,爱心企业带着救灾物资也出发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心系河南灾情,我们用各种方式,支持河南。
   财政部紧急拨付30亿元,支持河南灾后重建。啥都不说了,真金白银给到位。
   “河南,挺住!”
   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又善良仁爱的人民全力支持,再大的暴雨来袭河南,再大的洪水冲击家园,聪明能干坚韧不拔的河南人也不会挑着担子流浪了。“河南担”的称呼,早已成为远去的历史。

共 41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非常有幸,我作为河南人编辑老师这篇美文。首先非常感谢老师对河南人的赞誉,感谢全国人民在河南有难之时对河南的支援,让河南挺过来了!河南人“真中”!自古“远亲不如近邻”,河南和陕西临界,历史上河南多次受到黄河的侵害和蝗灾,在河南人举目四望的时候,是陕西人民伸出善良的双手,给了河南人一片生存的沃土。文中在山西生存下来的刘家,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在“面子”前低头和放弃,而是靠着娴熟的技术和自己的坚强智慧繁衍生息。女人勤劳,孩子聪慧善良,展现出了世代炎黄祖孙的张扬个性及和谐友善的良好家风。再一次感谢老师对河南人的厚爱!也告诉关心支持河南的朋友:河南人“中”“能挺住”!一篇正能量的佳作美文,推荐共享!【编辑 咸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828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咸菜        2021-08-26 13:57:20
  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再大的困难都不会流浪家园!感谢老师对河南的厚爱!加油河南!
回复1 楼        文友:赵亚亚        2021-08-26 20:48:11
  感谢你精彩按语!这么啰嗦冗长的文章,辛苦你了!但是对河南人民的牵挂,是真心的!
2 楼        文友:张连菊        2021-08-27 10:04:27
  为河南点赞。
走过春天 留住美丽
回复2 楼        文友:赵亚亚        2021-08-27 19:12:00
  谢谢,河南人太顽强了!
3 楼        文友:燕飞舞        2021-08-27 13:23:06
  为笔耕不辍,佳作连篇的亚亚老师点赞,为勤劳勇敢的河南人点赞,为善良朴实的陕西人点赞!
当认真成为一种态度,生命便不会在虚无中度过。
回复3 楼        文友:赵亚亚        2021-08-27 19:12:30
  河南人,陕西人,我们都是中国人!
4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1-08-29 21:06:15
  恭喜丫丫获得精品。
5 楼        文友:赵积琦        2021-08-29 22:25:42
  看入迷了,看笑了,看感动了,好有实力的作家。大赞????
6 楼        文友:小鹿纯子        2021-08-30 16:36:46
  非常喜欢文章的语言,我看得津津有味。学校欣赏,问好作者!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