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丁香】那只遥远的风筝,我们还要继续追(赏析))

编辑推荐 【丁香】那只遥远的风筝,我们还要继续追(赏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作者:都市农夫 布衣,284.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10发表时间:2021-08-31 17:55:18
摘要:现实比小说的情节更加讽刺和令人惊叹!那只遥远的风筝,我们还得继续追逐……

【丁香】那只遥远的风筝,我们还要继续追(赏析)) 1
   好书,就是那种让你手不释卷,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
   这几天,我就遇见这样一本——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KiteRunner)。
   恕我寡闻,这是一本2003年初版的小说,首先在美国畅销,之后陆续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震撼全世界。中文版也早于2013年在国内发行。而我,是因为最近在手机上关注阿富汗政局的动荡,才偶然得知。
   怀着好奇心看了个开头,结果一下子就被卷了进去。
   看完,不能释然,又搜出同名的电影再看一遍。
   电影看完,还是有一肚子话想说。于是奋力敲击键盘,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再复述一遍,并附上浅薄的所感所思……
  
   2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是君主立宪制下一个贫穷却祥和的穆斯林小国。少年阿米尔是首都喀布尔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的少爷,他的爸爸是一名成功的地毯商人,他已故的爷爷是当地一名德高望重的法官。伴随他一起长大的是佣人阿里的孩子哈桑。
   这两个孩子虽然一主一仆,但年龄相仿,并且有着相似的遭遇——出生之后都没有关于母亲的记忆,因为阿米尔的母亲死于难产,哈桑的母亲则在他出生后随人私奔。
   阿米尔性格文静懦弱,喜欢文学故事;哈桑则生性刚毅,关键时刻不惧强暴,是阿米尔忠实的奴仆和贴身保镖。面对少年恶霸阿萨夫的淫威,哈桑抻足弹弓,怒目警告,使他丧气而去。同时,不识字的哈桑还是主人阿米尔讲故事的忠实听众。
   在喀布尔有一项古老而盛大的民间娱乐竞技活动——斗风筝。
   初冬时节,全城的孩子们把风筝线刷上混合着玻璃屑的胶水后风干,使之成为锋利的锯齿。在竞技这一天,每两人一组,一人控制线轴,另一人运用各种技巧控制风筝的高低和走向,一根根绷直的风筝线在空中拼杀博弈,最后胜出者便是当年的冠军。
   被斩落的风筝随风飘落,成为孩子们追逐抢夺的猎物。获胜的冠军小组如果再能抢到最后一只被击落的风筝,才算是本届完美的收关。而哈桑在追逐风筝方面具有某种灵异功能,总能轻松、神奇地斩获。
   阿米尔的父亲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商人,而且是一位刚毅的穆斯林硬汉。阿米尔能清楚地感觉到父亲不屑于自己懦弱的性格和文学爱好,似乎更加偏爱奴仆哈桑。所以,心怀委屈的同时,也对忠实的哈桑也心存一分芥蒂。
   这一年的风筝节上,阿米尔似乎是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格外努力,在哈桑的完美配合下,击败了最后一只风筝,获得了包括父亲在内的众人喝彩与庆祝。哈桑则毫不懈怠地跑去为主人追逐那只飘落的战利品。
   但罪恶和悲剧也从这里开始。
   哈桑在顺利拿到那只飘落的蓝风筝后,再次遭到少年恶魔阿塞夫的带人围堵——这一次他没有弹弓在身。而随后赶来的阿米尔在看到恶霸们疯狂凌辱自己的伙伴时,不敢挺身上前,而是远远躲在角落里咬着手、含着泪偷看,继而转身逃走。
   当阿米尔从一身泥土和伤疤的哈桑手中接过那只蓝色的风筝时,内心的自责和愧疚不仅没有使他鼓起勇气说出真相,反而促使他做了一个更加糟糕的决定——彻底远离这个让自己承受心灵煎熬的仆人。
   在父亲为阿米尔举办的盛大生日宴会上,坏孩子阿塞夫也与父母一道作为贵宾出席并彬彬有礼地送上自己的礼物——大人们并不知道孩子之间的凌霸和恩怨。被凌辱过的哈桑仍然要尽仆人的义务,包括为阿塞夫端上饮料。这种阶级和身份诧异带来的冲突加剧了阿米尔对哈桑的矛盾心理。
   于是,阿米尔将自己的生日礼物偷偷放在哈桑的枕头下面,向父亲诬陷他是窃贼,最终导致哈桑与父亲阿里忍辱含羞离开了服务多年的东家。
   接下来不平静的不仅是阿米尔的内心——阿富汗的政局也开始了真正的动荡。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一时间红色恐怖笼罩、密探遍地,人人道路以目。资产阶级出身的阿米尔父亲自知无法继续在本国生存,带着他逃亡邻国巴基斯坦,又辗转移民美国。他们的老宅托付给了好友拉辛汗照料——拉辛汗不仅是他们的座上宾,而且也是小阿米尔的忘年交,因为拉辛汗一直欣赏这孩子的文学天赋并鼓励他创作。
   此后,阿米尔父子在美国相依为命,父亲在加油站工作,儿子高中毕业后又帮他一起经营二手货市场的摊位。在这个阿富汗人聚集的地方,阿米尔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父亲弥留之际,他与逃亡将军塔赫里的女儿索拉雅按照阿富汗的传统礼仪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同时,阿米尔还坚守着童年时的作家梦,大学的专业选择了文学,作品也开始崭露头角。
   除了与妻子迟迟无法孕育出下一代,阿米尔在美国的日子可谓蒸蒸日上,岁月静好。战争的阴霾,去国的伤痛,以及童年心灵的负罪仿佛已经随风而去,永远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
   然而,2001年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长途电话再次打破了阿米尔平静的生活。这个电话正是老友拉辛汗打来的,告诉他有要事相托,十万火急。阿米尔无法拒绝。
   在巴基斯坦一所破败的公寓里,身患绝症、弥留之际的拉辛汗对阿米尔讲述了他们去国十余年间,发生在阿富汗的一切——
   1989年苏联解体、撤军后阿富汗陷入了地方割据混战、原教旨主义抬头的内乱,1996年塔利班上台后宗教极端取代了红色恐怖,喀布尔彻底沦为人间地狱。其间,拉辛汗因为年老体衰无法照料他们的老宅又倍感寂寞,所以只身前往乡下(巴米亚大佛所在地)寻找仆人阿里和哈桑。阿里已经死于地雷,哈桑则已长大成人并娶妻生子,在当地艰难度日。
   在拉辛汗的诚恳力邀下,哈桑携妻领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主人家里,重新开始忠实履行仆人的职责。他们整饬修葺庭院,将房间收拾一新,相信总有一天主人会重新回来入住。
   但是,塔利班要征用这所房屋作为办公地点。哈桑还是当年刚烈倔强的性格,拒绝他们的闯入,结果与妻子一起被拖到街头当众射杀,留下了一个孤儿——索拉博。
   现在,拉辛汗弥留之际的最后愿望和请求就是——请阿米尔回阿富汗去寻找并拯救索拉博。软弱的阿米尔犹豫之际,拉辛汗告诉他一个惊天的秘密——哈桑并非仆人阿里的亲生儿子,他的生父就是阿米尔的父亲,阿米尔要去拯救的其实就是自己的侄儿!
   阿米尔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终于踏上了惊心动魄的阿富汗之旅,也是自己心灵的赎罪之途。
   战争、恐怖和贫穷已经彻底摧毁了阿富汗,阿米尔被沿途的残垣断壁、饿殍遍地,以及塔利班在体育场内公然执行的“石刑”所震惊。
   在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阿米尔最终得知索拉博已经被塔利班头目从孤儿院接走当做性侵玩物。而与塔利班头目的谈判中,阿米尔惊愕地发现这个头目居然就是当年的少年恶霸阿塞夫!
   阿塞夫也早已认出了阿米尔,他告诉阿米尔自己在苏联扶植政权的监狱中受尽折磨后加入塔利班,在与苏军作战中成为领袖。最后阿塞夫屏退左右,要与阿米尔单独了结童年时被哈桑用弹弓吓退的耻辱。
   阿米儿还是懦弱的阿米尔,面对魔鬼阿塞夫的疯狂殴打和侮辱,没有丝毫还手之力。但是,重拳之下他突然获得心灵解脱——那份童年埋下的负罪感仿佛在这一刻终于得到释放。于是,他竟开始失笑、大笑、狂笑。这怪异的反应招来阿瑟夫更加疯狂的殴打。
   这时,原本木偶般站在一旁的索拉博突现惊人之举——像他父亲哈桑当年一样,突然拿出一把弹弓对准了阿瑟夫。在警告无效后,一粒铜丸射进了阿瑟夫的眼眶,置换了他的一颗眼珠。
   二人在法里德的协助下,疯狂逃往巴基斯坦,但再也没找到拉辛汗的下落。又经历了一系列复杂曲折的努力,阿米尔终于带着索拉博踏上了美国的国土。
   医治索拉博心灵创伤的难度并不低于逃亡本身,也更加考验耐心。但终于在一次户外游玩中,索拉博望着阿米尔高高放起的蓝色风筝,嘴角绽放出一丝充满希望的微笑……
  
   3
   故事主线是讲述少年阿米尔自我救赎的心灵之旅,并非着眼于政治家国的宏大主题。
   但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年至2001年这段动荡的阿富汗及国际历史,所以这场心灵之旅不再是一个少年自我的参悟与禅修,而是将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冷战背景下的苏军入侵、苏联解体后内乱与塔利班当权、“9·11”之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等政治事件生动融入其中,直击了阿富汗这个多灾多难国家的不幸,也引发了我们对战争、宗教、爱、愧疚、赎罪等人类永恒话题的思考与叩问。我觉得,这是这部小说能在世界范围内经久畅销的原因所在。
   让我们再次重新梳理这本小说历史背景的时间轴——
   1963年,阿米尔出生于喀布尔的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
   1973年,前首相默德·达乌德·汗发动政变,宣称阿富汗进行共和革命,废除君主立宪制,由自己担任总统兼首相。在他统治的五年里阿富汗执行独裁统治并和苏联关系恶化;
   1978年,默德·达乌德·汗在“四月革命”中丧命,但取得政权的人民民主党内部矛盾也逐渐凸显;
   1979年9月,人民民主党领导人之一阿明发动军事政变,处死另一位领导人塔拉基,随后苏阿关系恶化。同年,苏军直接占领喀布尔,处死阿明,扶植卡尔迈勒上台,阿富汗的十年抗苏运动开始;
   1981年,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巴基斯坦,后辗转移民美国;
   1989年,苏联解体,随后撤军,阿富汗陷入内战;
   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继而控制全国;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统治,扶持卡尔扎伊政权上台
   就我个人而言,之所以被这部小说震撼,原因可能还在于它所发生的历史时期很大一部分与我的出生、成长处于同一时间段。
   我是“70后”。我出生的那一年,三位伟人相继去世,我们国家的历史出现新的拐点。1978年,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正式抛弃阶级斗争路线,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随后是持续至今的改革开放政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浪潮,国家继续快速发展并更多地融入世界……
   所以,与父辈经历的最大不同是,从我们记事起就不再有关于战争、饥饿和贫穷的记忆。在与阿米尔大致同步的四十几年人生中,我所亲身经历的政治事件,一是初中时从电视上看过的“政治风波”,一是大学时期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我们在校园里义愤填膺的抗议集会。当然,还有1997、1999年,香港、澳门的回归。
   在和平的年代和国度里生活久了,我们也会疲惫和麻木,觉得同一片蓝天下整个世界和我们应该是大同小异的。电视、新闻里那些战争、灾难、饥荒、贫穷仿佛只是虚构,无法让人感同身受。
   但是,《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却让我重新认识了阿富汗和世界,鲜活地看到了当今世界真实的战争、恐怖、灾难与贫穷。
   巴尔扎克说的对——小说,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结束于2001年“9.11”事件后塔利班的倒台和卡尔扎伊政权的确立,似乎也为故事的温情结尾提供了一个正义、稳定的政治背景。
   但此后历史的发展却给小说提供了更加诡异的“续集”空间——谁能想到,美国扶持的新政权又会陷入腐败、官僚的魔咒,美国的驻军和天价援助也不能协助新政权清除恐怖、落后与贫穷。而在今年美国撒手撤退后,恶魔一样的塔利班居然又能卷土重来,横扫全国,再次登堂入室,这些我们在手机上就能清楚地看到。
   现实比小说的情节更加讽刺和令人惊叹!那只遥远的风筝,我们还得继续追逐……
  
   2021年8月29日晚,写完于清河。
  

共 45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那只遥远的风筝,我们还要继续追》,这是一篇异常精彩的赏析文章,赏析的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KiteRunner)。《追风筝的人》这部书,是近些年非常火的一步书。它的同名电影拍得也很贴合原著,令人看了非常震撼。本文,不单用很洗练精准的语言,描述了这部书的主要故事情节梗概,更是用自身几乎同龄人的经历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从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都是在和平年代长大的人,不能感同身受的去随着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走进阿富汗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但是,《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却让我重新认识了阿富汗和世界,鲜活地看到了当今世界真实的战争、恐怖、灾难与贫穷。”最后作者通过分析当前的国际形式,中肯的说:“现实比小说的情节更加讽刺和令人惊叹!那只遥远的风筝,我们还得继续追逐……”一篇非常精彩的优秀赏析文章,力荐师友们赏读。感谢老师投稿丁香,分享精彩佳作。祝老师文乐开心,吉祥如意!【丁香编辑:粉红莲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21-09-03 16:16:54
  感谢都市农夫老师投稿丁香,分享精彩佳作。祝老师文乐开心,吉祥顺意。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2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21-09-04 17:58:43
  都市农夫老师好,您的文学赏析文,专业性、知识性非常高,文学收藏价值很大。跟随您的文章解析,读者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能对本文和原文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谢谢老师的精彩赏析和推荐,《追风筝的人》原作阅读中……祝老师安好吉祥。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2 楼        文友:都市农夫        2021-09-06 08:46:37
  谢谢赏评。这是胡塞尼的阿富汗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灿烂千阳》《群山回响》据说同样精彩,我准备抽时间也看看。祝阅读愉快。
3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21-09-04 20:43:25
  都市农夫老师好,您的文学赏析文,专业性、知识性非常高,文学收藏价值很大。跟随您的文章解析,读者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能对本文和原文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谢谢老师的精彩赏析和推荐,《追风筝的人》原作阅读中……祝老师安好吉祥。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