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学会接受(随笔) ——致女儿的一封信
一
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主要想和你交流一下对“接受”的认识。
实际上,我们经常“不接受”一些事情。比如,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如我们期望的那么好;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变革,但变革的方向却对我们不利;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人或事,他们的行为或呈现的状态,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样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通常的反应是情绪波动,失落、失望、气愤、沮丧、抗拒、埋怨,甚至也会有心灰意冷、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等等不良情绪的出现。这样的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的,人人都有的,就像我们走在路上,头上毫无来由地被浇了几滴冷水的“激灵”(只是一个例子,切勿像侦探一样推敲)。
“激灵”过后,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最多抱怨几句,把水擦干该干啥干啥去;有的人会想今天怎么这么倒霉,要不啥也别干了;有的人会怨气冲天,一天带着坏情绪啥也做不好;还有的人会火冒三丈,翻天倒地的找人算账,结果啥也没找到,啥事也没干成。
世界上,最难控制的是人的情绪,而最为倒霉的都是“情绪”两个字,你我都有,面对情绪可不是很好把握控制的。
同样一件事,为什么会带来不一样的反应呢?原因就是我想和你交流的“接受”二字。水滴在头上,无论你接受与否,它都实实在在地滴在了头上,这是客观的、不容改变的、先期发生的现实,它不因人后期的态度、情绪改变分毫。“接受”,是我们的态度、情绪适应了客观现实;排斥,是客观现实主导了我们的情绪、态度。“接受”,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做自己的事情;排斥,我们的态度、情绪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我们再也不可能心无旁骛地做自己的事情。这就是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后果。《荀子.天论》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大意是,大自然有其客观规律,它不为圣君尧而存在,也不为暴君桀而灭亡,用治的举措去对待它,就会有好的气象;用乱的举措去对待它,就会带来凶险。
世界上的人和事是时刻变化的,无奇不有,无事不有,这本身就是一种规律。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能够遭遇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当然,这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也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有好的也有坏的,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但既然遭遇了,就是客观存在的,就是回避不了的。具体到我们的身边,例子比比皆是。
二
就拿被浇了几滴冷水来说。现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走那条路就不会被浇了,如果不在那个时间经过就不会被浇了,但这样的如果恰恰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先知,不是神仙。事后回想,其实好多因素注定了我们就要走那条路,就要那个时间走,就要被浇那几滴水,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除此之外,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是不是还经常遇到早知道这样就不那样了、当时我要是那样现在就不会这样了等等类似的问题?人生没有假设,时光不会倒流。偶然问题的产生都有必然因素的源头,我们能够做的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完善自我,不再踏进同一条河流,让早知道、当时等偶然性问题越来越少。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怨自艾、重复自责的泥潭。
就拿高考改革来说。改革不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方向的变革,从强基计划到综合评价,从考试题型到志愿选择,仔细分析一下,无一不是发展的产物。这是顶层设计“接受”发展规律的制约,这是制度和方向“接受”发展的趋势,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些人可以改变的。即使改变,改变的也只能是风力的大小,而不是风向哪吹。至于风向对不对,不是这一历史时期可以判断的,要待另一历史时期去检验。是改革就会有阵痛,就会有受益者和受损者,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无不如此。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没有力量能够阻挡,螳臂当车的结果只能是碾成尘埃。我们可以做的,要么是躲到一边,一边咒骂一边看着车轮滚滚而去;要么不顾一切的爬上车,“接受”它带我们去它想去的地方。当然,它去的地方有可能美丽,也有可能不美丽,但此时此刻只有这一辆车,错过了它,我们无法知道它去的地方到底美丽不美丽。如今,我们已经上了车,它的速度很快,驾车人不仅技术不好、脾气也暴躁,我们被左摇右晃、上下颠簸,以至于晕头转向,同一辆车的人无不遭受这一折磨,最多有的人耐受力好一些,晕的轻一点。但我们又能怎么样呢?是主动跳下去摔得鼻青脸肿呢?还是因为抱怨不停被暴躁的驾驶员撵下去摔得鼻青脸肿呢?我想这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要想到达目的地,只有八个字,静心、忍耐、摒劲、坚持。不要想会到什么地方,只需想终会到达地方。只有到达地方,我们才能下车,才能摆脱这种折磨,才能好奇地看那个地方到底怎么样。
就拿学习中的一次考试来说。只要我们还在学习,就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考试,考试的目的无非就是检验、锻炼、鞭策、鼓励。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的道理,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场考试。不同的命题人,命题的思路不同,侧重的知识点不同,命题的风格不同。而我们大脑中存储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么缺少这里,要么缺少那里,总之不是很完备的。当我们的知识储备与不同的考试短兵相接时,问题就出现了。这一次考试与我们大脑中储备的知识对应的多,成绩就好一些;下一次考试与我们大脑中储备的知识对应的少,成绩就差一些。这就是考试的意义所在,它能检索出我们大脑中储备的知识多少,也能检索出知识储备的布局状态,从而鞭策和鼓励我们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不断优化知识布局。当然也有另外一种状况,考试时大脑CPU因为各种原因运转速度不快,没有把所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这就是常说的“状态不好”。但总而言之,每一次考试都是动态的,每一次成绩都是动态的。我们无法改变这个动态,我们只能“接受”这个动态。高考即将来临,经过三年的知识存储,每个人大脑中可用的空间其实已近饱和,接下来的时间,保持大脑cpu的精良状态尤为重要。怎么保持?最有效的就是减少cpu负荷,让它轻装上阵、无压运行。具体来说,就是清理垃圾、减少共同运行程序。清理垃圾,就要“接受”我们目前的学习现状,把成绩不稳定、学习有短板等产生的情绪波动垃圾、思想紊乱垃圾一股脑的扔到时间的垃圾桶里。减少运行程序,就要单纯的、唯一的、排他的“接受”考试二字。四十天的时间,我们要做一个机器人,只运行考试一个程序,给什么我们做什么,至于给哪些、怎么给、结果是什么,统统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情;考好考差,考什么样的学校,更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情。过程与结果,两者之间过程更重要,因为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主导过程,但却不能主导结果,然而没有好的过程,却又没有好的结果。
三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是渺小的。在每一个国度里,个人是渺小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接受”其实就是适应,“不接受”即遭淘汰,最终的生存者,一定历尽了各种“接受”的劫波。
说了这么多,最终目的只是想告诉你一句话:用平静的心,对待一切寻常与不寻常。你有美好的梦想,你有成功的渴望,正在为了实现梦想和渴望而努力,爸爸和妈妈看见了你的行动并为之欣慰。但努力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有风浪。面对风浪,着急上火、手忙脚乱只会乱中出错,只有心底平静、保持定力,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我们看着你在海上扬帆远航,一有风浪也会骤然紧张,但我们却只是你停泊的港湾,只能做港湾上可以做的事情,看见风浪,我们更多的是直抵心脏的揪心和有力无处使的无奈。同样,我们也无法知道面对风浪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们只能看你返航时脸上的表情,揣测你的顺利与否。即将到来的高考,是你扬帆远航时遇到的一次风浪。我们会在港湾里备足你所需要的一切,让你动力满满、心无旁骛的起航。除了担忧,我们的心始终平静,因为我们唯一的期望是你顺利返航,而不是期望你有多么骄人的收获。捞到大鱼是你的收获,捞到虾米是你的收获,战胜风浪空手而归亦是你的收获,在我们眼里,什么样的收获都是你的收获,无关内容。这就像爸爸、妈妈爱你,高矮胖瘦爱你,漂亮丑陋爱你,优秀平庸爱你,富贵贫穷爱你,只因你是我们的孩子,无关其他。
暂且到此,愿我们开启思想交流的旅程。
接受,并非一个消极的词语,此时,就像你接受了爸妈,爸妈接受了你,但愿今后,你多一颗从容接受一切的心。
2020年5月26日,2021年8月5日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