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夏至到,麦收忙(散文)

精品 【八一】夏至到,麦收忙(散文)


作者:绿池朱华 秀才,144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16发表时间:2021-09-09 07:42:18

【八一】夏至到,麦收忙(散文)
   夏至到了,南塬上一片金灿灿,麦子都沉甸甸地低下了头。马上要开镰割麦了,父亲也从城里赶回来了。
   这是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瓦蓝的天空又清又亮,像透明的蓝水晶。偶尔天际撒几朵碎瓦片似的云朵,不一会儿就被阳光融化。暖风拂过原野和村庄,又像柔软的绸缎向远方荡漾开去。一个个村庄像从大地上升腾的一块块翠色浓云,被起伏不定的金色麦浪包裹得严严实实。
   罩着场院的树叶儿密密匝匝,绿得逼人的眼,小径旁的草尖儿有细小的露珠滚动,把嫩叶儿洗得更青了。冷热合宜,最易酣眠,庄稼人的清晨是在啁啾的鸟鸣合唱中苏醒的。山雀和喜鹊在院墙外的高树上热烈地私语,燕子忽高忽低在蓝天上掠过,布谷鸟则不知疲倦地吟唱一首千载不变的单调曲子:“算黄算割!算黄算割!”
   爬满豆角蔓、葫芦蔓的篱笆墙丰满成厚厚的屏障,绿墙上探出几朵黄花,尖瓣向外卷起,像金色的小喇叭,矜持地挺立在绿叶间。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蝴蝶绕着它们翩翩飞舞,花儿们却表现得很淡定,有点自信又有点满不在乎,它们才不屑于和浪蜂狂蝶去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日复一日地站在这场院之上,它们的心思和农人一样朴实。“瞧!叶子底下藏着这么大一颗瓜!”赢得一声惊叹,是对一朵花最高的奖赏,也是季节授予花儿们的最美勋章。
   翠色缭绕的村庄,像一个个巨型的绿船,淹没在无垠的麦浪里。这里是渭北旱塬,属渭河平原的边缘地带。五月中下旬,渭河滩上关中平原的腹地率先进入收割季节,然后,这金色的浪涛随着地势渐次向高处推进。当金色的“海岸线”延伸到家门口的时候,已经是六月下旬,夏至时分,家乡的收获季节到了。
  
   二
   这是一年里最繁忙的季节,有一个专用词,叫“三夏大忙”。东方晨曦微露,坳地的麦田里,庄稼人已经挥舞着镰刀割麦,麦浪的边际犬牙交错,变得不清晰了。田野、村庄的道路上有三三两两装满麦捆的架子车穿行,崖背上、场院外的碾麦场上,这家人从高高的麦垛上拉散麦捆,那家人却在场边簇拥起列队的麦箭。
   阳光越毒,越是碾场打麦的好天气。场院外的碾麦场,都摊开了厚厚的麦箭,男人、女人、小孩,和黄牛、碌碡一起在场上劳作,最终把麦箭区分成泾渭分明的麦粒和麦草。带着麦衣的麦粒扫成一堆,麦草也快速在场边搭成了一溜麦秸墙。
   酷热下去,天气凉爽了一点。人们坐在场边树下,顾不上话家常,静等风来。有谁喊一声“风来了!”男男女女们又奔向场心“扬场”。推板和木耙在地上划拉,木锨在空中挥舞,扫帚则不时轻掠麦堆。夜色深沉,天幕上眨眼的繁星点点与涝池里的蛙鸣声声辉映,一堆堆麦粒旋筛干净,装进袋子,这一天的劳动才算结束。在一片安谧里,小村终于沉沉入睡。
   这是一年里最紧张的季节,所以叫做“龙口夺食”。麦收时节,最怕落雨,偏偏这时候,渭北旱塬雨季到来。大太阳火辣辣地直射大地,平地里突然刮起一阵风,天边就涌起了一堆云。云山在高天上越滚越大,瞬间,天空就被厚厚的乌云遮盖严实了。雨,不堪重负般“噼里啪啦”下起来了!
   麦田里割麦的庄稼人,拼命地挥舞着镰刀和大雨赛跑,最终颓然地败下阵来。麦场上摊场碾麦的人家,冒着雨挑麦秸,扫麦粒,与大雨争分夺秒。暴雨如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刚碾下的麦粒被四散的流水冲走!
   若老天爷不长眼,这雨下个两三天,那这一年的收成就全毁了。田里没来得及收割的麦子长芽了!场上没来得及碾打的麦子发烧了!庄稼人捶胸顿足,撕心裂肺:“老天爷,你还让不让人活呀!”
  
   三
   五风十雨,今年是个好年成。
   天麻麻亮,巷口的大核桃树下,聚了一堆人。树下放着一块巨大的磨刀石,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就卧在这里,也不知道它打磨过多少把镰刀。如今,它原本平坦的背凹陷成半月形的圆弧,那是岁月镌刻的特殊年轮。满仓叔是磨镰的把式,他蹲在石旁,一边洒水一边磨镰刀。“哧哧,哧哧”,磨一会儿,在指肚上试一下,再在镰刃上吹一口气:“好了!”然后磨下一个镰刀。边上等待的人则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谈论着麦收的准备,喜悦是掩饰不住的。于是,有人吼一声秦腔,高亢苍凉:“河东城困住了宋王太祖,把一个真天子昼夜巡营……”满仓叔接腔,清亮柔婉:“家住在五台县,城南五里有家园……”在欢笑声里,众人散开,手里握着镰刀,嘴里叼着烟袋,雄赳赳,气昂昂,各自走向各自的麦田,奔向他们未来几日昼夜劳作的战场。
   父亲和母亲很快就走到拗地里自家田头。麦子长势喜人,在晨风里起起伏伏。连着地畔的是大伯家的麦田。大伯蹲在地头抽烟,烟锅里的火星一闪一闪:“老三,不急,过来抽袋烟,让麦再熟上一锅烟的功夫。”
   “东南方有云,不怕么?”
   “不怕!瓦片云,晒死人!今天是个大晴天,不会有雨的!”父亲常年在外,老兄弟俩也有半年没见面了,趁机抽几袋旱烟,话几句家常。仔细听,麦田里传来若有若无的“吱吱”声,大伯说这就是麦熟的声音。
   太阳从塬面上升起,橘色的光波跳跃在麦穗上。不一会儿,就晒到了头顶,酷热难当。太阳越晒,麦子越过镰,庄稼人都明白这个道理。顶着毒花花的太阳,人们却满怀喜悦,开镰割麦。
   其实,大伯家今年已经开镰了,并且,还举行了虔诚的开镰仪式。南塬上的麦子和整个关中平原的麦子一样,也是依地势由低到高渐次成熟的,分别是:河滩地,山坡地,坳地。
   大伯家有坡地,几天前,阳坡山上的麦子就泛黄了。清早,大伯踩着露珠进地,仔细查验麦子的成熟度。最向阳的几小片麦子已经熟透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记下来。等太阳晒上山头,田里的露珠干了,大妈急匆匆来送饭了。大妈这天做的饭有点特别,是卷了几层菜籽油的油旋烙饼,用白布苫着,盛在马头篮子里。
   大伯接过篮子,把白布铺在地上,摆好饼子,对着东边的太阳拱手长揖,感恩天爷地母一年来风调雨顺,给庄稼人一个好年景。祭拜结束,吃完饼子,再大喊一声:“开镰割麦!五谷丰登!”然后,割倒成熟的麦子,打几根麦绳,捆几个麦箭,开镰仪式也就完成了。
   多数人家都是坳地麦田开镰,一年的麦收季才算正式开始。人们挥舞着镰刀,眼前是看不到边的麦浪,身后,是越来越多撂倒在地的麦捆。
  
   四
   父亲和母亲脱下外衣放在地头,父亲光着膀子,母亲仅穿一件小汗衫。他们踏进麦田,身影很快淹没在麦浪里。他们割麦有点像比赛,父亲揽住两垄麦子,向前推进;母亲不甘示弱,也揽住两垄麦子。他们猫着腰,左手抓住麦杆,右手挥起镰刀,“嚓嚓嚓”声音平缓而匀称,一会儿工夫,身后就倒下了一行行麦箭。挤挤挨挨的麦行割出了一条窄窄的通道,他们返转身子,又向前挥舞起镰刀……
   远远望去,起伏的浪涛里出现了方形的缺口,缺口越来越大,像金色厚毯上划出了道道伤痕,低矮的麦茬地和起伏的麦浪明显属于两个阵营。
   汗珠从父亲和母亲的脸上滚落,从他们的脖子、脊背上滚落,从他们裸露的每一寸肌肤上滚落,又与麦穗上抖落的尘埃混在一起。他们的脸便被汗水冲出几道泥印子,裸露的皮肤被混着汗水的尘埃蜇得又痒又疼。但他们也只是伸伸腰,就算做休息,并不停下劳动的脚步。等坳地里的麦子割完,父亲脊背上的皮肤被太阳晒得起了卷,一片片脱落;母亲身上除了汗衫护着的部分,其余变得黝黑。
   这是一场亘古不变、年复一年的人和麦浪之间的闪电战。在人们挥舞着镰刀的不断进逼中,麦浪潮汐般缓缓地,一点一点地向后退缩,仅仅三四天功夫,麦浪消失殆尽,这场战争就结束了。这战争,没有厮杀搏斗,照样气势恢宏;没有擂鼓助威,依然激昂人心。这场景,令人振奋,又令人震撼!几百亩,几千亩麦子,与其说是被镰刀这种原始的收割工具征服,不如说是被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信念征服,被对丰收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愿景征服。
   塬面又恢复了黄土地的本色,蓝天下的原野显得空旷起来,寂静起来。现在,繁忙的中心从原野转移到了村庄里。
  
   五
   场院外的空地上,边边沿沿垒起大大小小的麦垛,挤满了密密麻麻的麦箭。
   田里割倒的麦捆是我和弟弟拉回来的。太阳升起一人高,喂完家里的鸡猪狗,瓦罐里盛满米汤,篮子里装着刚出锅的热蒸馍。估计这时地里割倒的麦捆也够装车了,我们拉上架子车去坳地拉麦子。
   父亲和母亲大口吃完我们带去的早饭。我和弟弟抱麦捆,父亲装车。父亲装车很细心,麦秆朝外,麦头朝里,两两对称,一层一层均匀地摞在架子车上。我嫌麻烦,趁父亲不注意,抱起麦捆胡乱扔在车上。结果走到半路,车上的麦捆散架了,掉到路上,我们只好重装一次。父亲说:“娃,快是个慢,慢是个快,贪快就慢了,记住哦!”这是我最早听到的对“欲速则不达”的朴素解释,长大后我也谨记父亲的教诲。
   每天最后一趟装麦车,是收割结束后,父亲自己拉回家的。这趟车上的麦捆,一层摞一层,在车顶摞起一座小山,拉着车辕的父亲几乎被埋在了麦山中间。但是,我和弟弟拉麦子,父亲只把架子车装平就不肯再装了。如果我们再抱麦捆,父亲就会阻拦:“娃,‘轻’快‘轻’快,一‘轻’才能快,多跑几趟就拉完了!”在繁重的劳动中,我们也能体会到父亲的慈爱。
   拉回来的麦捆,要先晾干水分才能碾打。我们把麦捆卸下车,放在麦场的边缘地带,麦杆在下,麦穗朝上,像列队的士兵,我们叫它“麦箭”。干了的麦箭,如果来不及碾打,就要垒成麦垛。
   垒麦垛有技术含量,要不,下雨灌进水就糟了。父亲先把麦捆摆成一个圆圈——麦秆朝外,麦穗朝里,空心也填实麦捆,每一层圈都比它底下的圈小一点,下大上小摞上去,再在垛顶上倒立一个麦捆,一个漂亮的麦垛就垒成了。这样垒成的麦垛,下几天雨也不怕——雨水会顺着倾斜的麦秆流走。
  
   六
   碾麦场是几家合用,轮流使用的。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碾麦场上已经热闹起来了。大人、小孩都抱着麦箭,解开麦绳,麦秆向外,麦穗朝里,在场上铺成一层圆圈。大圈的麦穗压在小圈的麦杆上,由外向内层层叠压,最后,场上摊了厚厚一层麦箭,这就是摊场。
   摊好场,一家人才去吃早饭。早饭吃过,金灿灿的阳光铺设在麦场上,大人们戴一顶草帽,一遍一遍地用木杈翻挑着场上的麦箭,几番下来,汗如雨下。正午,阳光白花花地照着,麦粒晒得快要脱落,麦秆也晒脆了。男主人便吆喝起两头黄牛,拉一只碌碡,“吱扭扭”“吱扭扭”不知疲倦地在麦场上转圈圈——这叫碾场。这是从《诗经》里流淌至今的动听雅乐,是从太古就定格在关中平原上的夏忙场景。
   大伯碾场的时候,常常叼一只烟锅,趿拉一双黑绒布鞋,手里举一根皮鞭,两头黄牛拉着碌碡,大伯则跟在碌碡后面,偶尔喊一句:“得儿驾!”牛儿乖顺,很听话;大伯眯起双眼,神态是那样的安闲自在!仿佛这不是劳作,而是悠闲的休憩与放松。以至于长大成人后,我一直怀有这样的心态: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快乐的过程。
   太阳剩下一杆高,麦杆在碌碡碾压下变软变绵,最后变短变烂,成了麦草,挑去麦草,混着麦衣的麦颗被扫成一堆,堆在场心。
   一群人坐在场边的树下稍作休息。已经傍晚时分,碾过场的人家开始焦急地等风来。场边柳枝轻轻摇摆,头顶杨树叶子发出“刷拉拉”的响声,有人兴奋地喊一声:“来了!来了!”大家便奔向场心“扬场”——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今天的碾场才算圆满结束。“扬场”要借助风力,使的是巧劲,父亲在这点上稍逊母亲。只见母亲举起木掀,把一堆混着麦衣的麦颗,抛向空中,麦颗们在风口扬起一条弧线,麦衣随风吹走,落地的便是干净的麦颗了。父亲握着一把大竹扫帚,不时掠过麦堆,轻轻扫去浮在表层的麦衣。
   我和弟弟把净麦颗装进口袋,已经困得上眼皮和下眼皮打架,父亲便让我们回家睡觉。一觉醒来,屋檐下装满麦子的蛇皮袋已经垒了一人高。父亲和母亲还在挨个数袋子:“五十七、五十八……六十!六十袋!今年打了六十袋麦子!”母亲兴奋地喊起来,父亲也绽开笑脸。劳累了一天,他们的脸上竟看不出一丝疲倦……
  
   七
   晒麦已经是夏忙的尾声了。
   大人把麦袋子拉到场上,麦颗倒到地上就不管了。这时,活跃在麦场上的,是小孩子的身影。
   阳光明亮地照着树梢、房屋、村落,一会儿功夫,就洒满场院角角落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平坦的地面上都堆着麦子。小孩子们拿着推板、木耙,赤着双脚把麦颗推开,摊成薄薄的一层。然后,用木耙给场上麦颗耧满道道。这一次是竖道道,下一次就耧一个横道道,这是保证麦子能均匀地翻晒。木耙耧得勤,麦子就干得快。
   麦颗晒在场上,我和弟弟拿几只空袋子,铺在场边树底下的阴凉处,躺在上面伸伸懒腰。天气炎热,但股股凉风不时掠过原野,掠过村庄,掠过树梢。核桃树椭圆形的密叶间,什么时候缀满了鸡蛋大小青绿的核桃。柿子树宽大的叶儿像墨绿的塑胶,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偶尔,一朵柿子花从树枝间滑落,淡黄色的花朵内方外圆,像一枚立体的铜钱。“世间竟有这样精巧的花!”我们摊开手掌,把花朵放在手心,细细打量。盯着盯着,开始打瞌睡了……一丝凉风带着吹落的花瓣钻进梦里,睡梦也带着甜甜的味道。
   碰巧有集,弟弟便跑去集市上,一分钱一本,赁来一堆小人书。《林海雪原》《刘胡兰》《闪闪的红星》,那些惟妙惟肖的绘本,是农家孩子关于社会人生、理想信仰的启蒙教育。
   “换瓜啦——,又沙又甜的红沙瓤西瓜,一斤麦子换二斤半瓜哦——”卖瓜人悠长的叫卖声,打破村庄的沉寂。我们也欣欣然睁大了眼睛。大热的暑天,吃几牙西瓜,是多爽的享受!但我们不会去揽场上的麦子,而是先跑回家请示大人。
   母亲说:“有扬场时,风口扫出的瘪瘪麦子,刚好换西瓜。”
   父亲不同意:“人家务一茬瓜也不容易,做人要厚成些。”从麦囤舀几马勺晒干的新麦,父亲带着我们换西瓜。卖瓜人照例要给瓜开一个小口,让我们检验,他的刀刚搭上瓜皮,瓜皮“噌”一声裂开了!
   父亲手一挥:“噌皮瓜,错不了!别开了。”父亲抱着西瓜,我们跟在后面,口里喊着:“红沙瓤,赛冰糖!”一路小跑回家吃西瓜。
   麦颗在场上晒过一两天,父亲抓几颗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发出“嘎嘣”清脆的声音,这麦子就算晒好了。我们把麦颗装袋拉回家,倒进铁皮卷成大囤里,真正做到了“颗粒归仓”。
   当大人们嘴里终于说出“忙罢”这个词时,村庄开始变得慵慵懒懒。知了此起彼伏的的多重鸣奏,才会打破夏日的宁静。这时,庄稼人的生活,换成另一种模样,热气腾腾。磨新麦,包饺子、炸油饼、烙锅盔……村庄上空氤氲着新麦的香味。村庄用烟火气息生动地诠释着“丰收”的内涵。这是在犒劳自己,也是在积蓄力量——两个月后,麦茬地回茬种植的玉米、高粱、豆子就成熟了,庄稼人又要投入到新一轮的繁忙中去了,秋收季节到来了!
   (2021年9月7日于志丹)
  

共 58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农家忙农家忙,立春忙到桑叶黄,”这句农谚深刻地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与漫长。本文作者正是有着如在眼前的深刻体验,才信笔如流水写出了麦收时节动人的画面:从开镰简单而又神圣的仪式,割麦父亲母亲的劳作,我和弟弟装麦车的种种感触,父亲的勤劳与智慧,慈爱与温和,正如作者所说“几百亩,几千亩麦子,与其说是被镰刀这种原始的收割工具征服,不如说是被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信念征服,被对丰收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愿景征服。”镰刀收割着小麦,人们收获着劳动的幸福。在劳动中,蕴含在生活中的道理如行云似流水般植根在下一代的思想里,“欲速则不达”,“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快乐的过程。”这朴素的生活哲理,如日月星辰,启迪人生!打场、扬麦、晾晒,颗粒归仓,村庄的袅袅炊烟飘荡着小麦丰收的甜香。艺术源于生活,勤劳的人儿才是幸福的缔造者。生动的劳动画面,流畅的语言运用,层层递进的处处场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也带给读者农家喜乐平安的美好的阅读感受。感谢作者赐稿八一,祝福所有的劳动者幸福平安,祝福作者金秋时节有金子般灿烂的收获!【编辑:郭秀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91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秀玲        2021-09-09 07:43:56
  辛勤的劳作,深刻的体验,载满幸福的收获!好文共赏!拜读学习致敬!
郭秀玲
回复1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09-09 16:16:51
  谢谢郭老师辛苦编按,您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敬茶一杯!
2 楼        文友:宁星        2021-09-09 08:43:19
  单从语言看,自然、形象、生动、流畅,有思想情趣,令人赏心悦目!
回忆历史,一直是文学特别是散文的母题,穿越历史的回音是对现实的关照。
回复2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09-09 16:17:37
  谢谢宁星老师鼓励1
3 楼        文友:墨林        2021-09-09 10:43:20
  文章从麦收前的准备工作到麦收正式开始,割麦、碾麦、晒麦等一系列忙碌的劳动场景,集中体现了一个“忙”字。内容全面饱满,叙述生动细腻,似在眼前。好文章,欣赏了,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回复3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09-09 16:19:29
  谢谢墨林老师鼓励!谢谢您每次细心阅读,并提出中肯修改意见。你的赐教使我受益匪浅!
4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1-09-09 11:38:14
  文字如诗如画,好一个麦收繁忙景象。葳蕤学习点赞,问好老师,提前祝老师节日快乐!
春草葳蕤
回复4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09-09 16:21:24
  谢谢春草葳蕤老师留墨!你的文笔清新,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我要向你学习!敬茶一杯1
5 楼        文友:陶桃        2021-09-09 20:34:14
  收麦的辛苦我是有深刻体会的,现在想来,苦中生乐,难以磨灭的记忆。欣赏绿池朱华老师佳作,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美文分享。
回复5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09-09 21:14:36
  谢谢陶桃老师鼓励!确实,那个年代,生活艰苦,但是我们苦中有乐。那就是我们对故乡的记忆,对童年的记忆。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09-09 22:47:06
  三夏大忙,忙得酣畅淋漓,忙得收获满满,忙得有滋有味。情景交融,代入感强,富有南塬地方特色,让人回到以前热火朝天的麦收时节。生动精彩的劳动场景,活灵活现,笔法流畅娴熟,情感丰沛,感受深刻。好文章学习了,祝老师秋日快乐!精彩继续。
淡淡的云彩
回复6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09-10 09:15:10
  感谢云彩老师留墨,感谢您每一次的鼓励!怀念一去不复返的清贫却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
7 楼        文友:庄稼        2021-09-11 13:39:57
  欣赏着麦收喜悦的美文,眼前似乎浮现出已经久违了很多年了的温暖画面,耳畔不由得响起了《风吹麦浪》的优美旋律!朴实自然,饱含着生活的节奏和快意,辛劳收成转化着幸福快乐,一幅祥和农忙画卷吸睛牵心,亲和力十足,现在人都喜欢的原生态生产纯自然田园生活。如今很少见了,这是本问的精彩所在,主题好,文笔好,极具生活的味道。分享佳作,感谢作者老师!希望读到您更多的好作品,祝您笔健文丰精彩连连!敬茶
回复7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09-17 15:52:04
  谢谢庄稼老师点评!你的鼓励是我写作和进步的动力!感谢,敬茶!
8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1-09-13 07:24:22
  动人的场景描写,强烈的画面感,感受生活的快乐,更使读者身临其境。欣赏,祝老师精彩不断。
小小莲儿
回复8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09-17 16:00:02
  谢谢莲儿来访!你的鼓励和肯定是我写作的动力。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