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93回眸:历史深处的足迹(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93回眸:历史深处的足迹(随笔)


作者:孙梦秋 布衣,18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32发表时间:2021-09-11 23:57:15
摘要:关于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思绪

【丹枫】93回眸:历史深处的足迹(随笔) 1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的是八路军的粮
   很想回家看妹妹呼唲嗨哟
   打鬼子我顾不上
   ……
   第一次听到这支抗日根据地的民歌,是从安装在窑洞窗台上面的拉线广播里。那时候,广播里除了每天定时播送《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国际歌》等歌曲之外,偶尔会播送《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有一天,广播里播送一个抗日故事的广播剧,剧中的主人公唱了一支跟《东方红》曲调差不多的歌曲,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不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曲,可是我很喜欢它,并且记住了开头的那句“骑白马,挎洋枪”,于是就每天哼唱这一句。终于有一天,我那满身灰尘满脸沧桑的父亲,突然开口对我说:“娃,你咋只会唱这一句呢?”我愣愣地看着父亲。父亲却出乎我的意外,张嘴就唱出来完整的一支歌,并且比广播里唱的还要好听。
   我彻底懵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过父亲唱歌,连哼都没有。甚至连偶尔哼唱一句他们喜欢的戏文也没有。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与唱歌从来就是两不搭界的事情!
   我对父亲刮目相看了——不,简直是崇拜极了!
   父亲教会了我这支歌。又教会了我一支《九九艳阳天》。父亲说,这是他年轻的时候在部队上战友们常常唱的歌。
  
   再听到这支歌的时候,父亲已经离开我很久了。那是2007年的秋天,我在看一部抗日电视剧的时候,剧情里根据地的孩子们在唱“骑白马,挎洋枪”。我听得热泪盈眶。我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教我唱歌时那个少年的我。我一边看电视,一边想诞生这支歌的抗日根据地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突然有了要去看一看的愿望。
   晚上九点多。北京站。开往太原的火车启动了。我一个人默默地躺在铺上,看着车窗外渐次远去的灯火,陷入了漫无边际的遐想。早上六点,火车经停在忻州车站,我走出站台,一脚踏上晋西北这块陌生的土地,迎接我的是凛硬的晨风和寥落的人影——这是一个人口稀疏的城市么?
   就在这块土地上,这次旅行中,我第一次听到七十多岁的抗战老兵和经历过抗战的根据地人民,用浑厚持重的方言土语唱出来的“骑白马,挎洋枪”。当高亢的歌声响起的刹那,我就被歌声中传递出来的能量震慑了,心灵不由自主地颤栗了起来。从老乡嘴里唱出来的民歌,没有电视上唱的那么滑溜、煽情,那么绵软好听。但是却更有魅力、热力,似乎只有这样的歌声才能淋漓地诠释歌词的灵魂,凸显这块英雄的土地坚强乐观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情怀。
   听惯了普通话的人乍一听用方言唱出来的这支歌,觉得似乎有些走样。然而,只要你在心里默念着歌词一边仔细倾听,你就不得不倾倒在一种异样的魅力之中,那是只有特殊的方言、环境、歌者建构起来的特殊氛围之中的魅力!他们的脖子高高上扬,脸上的表情淳朴激昂,嗓高声大,尾音圆润,拖腔悠长——
   骑牌(白)马~~挎洋枪~~
   三拐拐(哥哥)吃的是八路炯(军)的粮
   赫(很)想回家瞭(看)妹妹呀~~呼唲嗨哟~~
   打小鬼忙得哀(我)顾不上~~
   ……
   歌声在荒寂的山村里缭绕,而我的脚步,我的心,已经在歌声的指导下孤独地行走在晋西北的抗战遗址上。
  
   2
  
   出忻州市北大约二三十公里,是忻口战役遗址。
   1937年秋天,侵华日军在占领北平之后挥师北上,欲夺取华北重地太原。平型关战役,娘子关战役,忻口战役等一系列中国军队拼死抵抗的著名战役,都是为了保卫太原,阻止日寇北上侵略的锋芒。
   我在忻口会战的遗址上徘徊。在郝梦玲军长壮烈殉国的204高地上,想起了电视上播放的抗日英雄们舍命拼杀的画面,对比眼前起伏的、光秃秃的山岭沟坡,尽管我竭力搜寻,却总也找不到历史的细节,脑子里都是资料上看到的历史故事。今天的现场早已物是人非,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除了一个地名和一些人为的旅游痕迹之外,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丝一毫的真实感觉。我用相机拍摄下了《忻口抗战记》的碑文以及烈士的名字。我钻进了那些当年英雄们战斗过的窑洞,在潮湿的环境里,希望能嗅到远去的历史哪怕一点点的硝烟的味道,可是,我失望了。
   忻口会战,注定在历史语境里只是一个轮廓和题纲。
   在忻州市繁峙县和大同市灵丘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平型关默默地雄峙在猎猎秋风之中。由于是八路军抗战胜利的一个里程碑,平型关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了。初中历史、高中历史、大学历史,但凡提到抗日战争的地方,都会提到平型关大捷。这是自日寇占领北平之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华北平原,其猖狂嚣张的气焰让亡国论和日本不可战胜论成为舆论主流,国民政府和国军在华北节节败退之际,八路军115师在林彪师长的指挥下取得的抗战以来最伟大的胜利!平型关的胜利,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八路军从此深入人心,彪炳史册。
   那时候,去平型关的路并不好走。从忻州坐长途汽车到繁峙,是一段漫长而颠簸的路程。到了繁峙县城住一夜,第二天再从县城包车去平型关,路上就更加颠簸和艰险了。开车的司机说的是方言,没有方言基础的人十句里面听懂一两句就不错了。那几年,正是这块土地上煤老板们的黄金岁月。矿难接二连三,《焦点访谈》曝光了一遍又一遍仍然无济于事。特别是一个煤老板把遇难矿工的尸体拉到临近的内蒙古焚烧……电视报道之后引起了全民公愤。在去往平型关的路上,司机一直跟我聊这件事情,以及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和血汗钱的话题。及至到了平型关下,车子戛然而止的时候,我望着“平型关”三个字,心里面还不敢相信已经到了地方。这,难道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型关吗?我心里有了一点点的失落。
   那年秋天的平型关,跟我在想象中无数次想过的样子差距太大了!我孤零零地站在关下,仰望颓败的关楼和迤逦的山岭,心情非常失落。我知道这是因为从小的历史教育让我在心里把平型关想象得过于高大雄伟,过于文艺化和理想化的缘故。直到站在平型关战役的遗址上,这个直观的、有些反差的细节才让我猛然醒悟:我们在书本里读过的历史,往往是残缺的、被阅读者随意增删的历史,你想记住什么、你能记住什么,完全取决于你的兴趣和理解力。大多数时候,我们记住的往往是一些地名和精彩的故事。天长日久,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留下的只有伟大的历史地名,以及附丽于地名之上的自我想象。只有站在历史的遗迹上,我们才明白——伟大的不是一个地名,一座雄关,而是发生在这座雄关上的一段历史,以及书写这段历史的那些伟大的人!
   站在2007年深秋的平型关上眺望,秋风中群山静默,斑驳的叶子在荒山秃岭之间点缀摇曳。没有军旗猎猎,炮声隆隆。也不见穿灰色军装的青春男女们沾满硝烟和血污的刚毅的脸庞。英雄们总是那么决绝,那么血性,不给我们留一点点籍以缅怀的痕迹。他们,都走了,大仁大义大爱大德大写的身影走进了历史深处,把一座看上去有些破败的雄关,留给了远道而来的我!
   风萧萧兮易水寒,英雄一去兮不复还。竖子无奈兮空悲叹。
   在崞县(现在叫山西省原平市)的一个农村里,我拜访了一位出生于1936年的抗战老人。老人六岁就参加了儿童团,日本投降那年他已经是一名老儿童团员了。老人退休之后回到村里,住在废弃的村小学的校园里。小学废弃后,他把整个校园买过来,变成了一个果园。在那些少门缺窗户的教室里,一铺简陋的土炕,一台电视机,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几个饭碗,摆在锅台上,屋檐下种着一些蔬菜。我想这大概就是老人的日常生活了。
   老人领着我,走到村里面一棵大约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的老榆树下,指着一枝遒劲的枝干说:我老子就是被日本人吊在这里打的!他说,他老子年轻的时候是八路军游击队的小队长,还是抗日政府在他们村里选出的村长。那一天,日本人突袭了他们村,他老子被鬼子吊在了老榆树上,用皮鞭蘸了井水抽打。一鞭子抽下去,皮开肉绽。再一鞭子下去,人就昏死过去了。日本人就用井水泼,泼醒了,还是打。老人指着老榆树下已经废弃的水井说,这眼井直到前几年还是村里人生活用水的来源。现在有自来水了,井就废了。
   我问日本人为什么打他老子?老人沉默了一会儿说,“让他交代他们小队的下落。”又说:“别的人都跑了,我老子没跑掉,被抓住了。”
   我不敢再问后来的情况了。我不想让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再去重复痛苦的回忆。我从别人嘴里听说,鬼子后来是浇上煤油,放火烧了他老子。老人的母亲从那之后就疯了,一直到解放之后,到她去世,她的清清泠泠的灵魂都再也没有回来过。
   老人带着我参观了徐象谦(向前)元帅的故居,看了抗日模范续范亭将军的老宅。看完回来的路上,我感慨道:都是英雄!
   老人接话道:英雄都在北京。
   见我不解,老人继续道:英雄都在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牺牲了的才是英雄。活着的人,活到胜利之后的人,要感谢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牺牲了的才是英雄。”老人的话朴实无华,却深深触动了我。
   2008年春天,老人到了北京,指名要我陪他去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我第一次遇到有人要去看纪念碑而不是升国旗。虽然都在同一个广场上,但是,一个老人远道而来郑重要求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给人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在山西,最让我吃惊的是五台山上的“革命和尚”,以及“和尚连”打鬼子的传奇事迹。
   那是在上五台山的路上,一个老促会的老干部跟我聊抗战时期五台山上有一支“革命和尚”组成的和尚连,他们放下念珠,拿起了刀枪,肩负起抗日救亡的历史责任,帮助八路军抗日打鬼子,救治八路军伤员,筹集抗日物资。老人讲了很多“革命和尚”抗战的事情,可惜我没有记住多少。在颠簸的盘山公路上也忘了录音。回来之后,非常后悔。
   有一天,我在《星火燎原》上阅读有关史料,发现了陈毅元帅写的一段抗战回忆录,里面详细、精彩地记载了五台山“革命和尚”放下佛经拿起枪杆子的事迹,我又欢喜,又诧异,有一种“喜大奔普”的感觉。进而又想起了和老人一起在五台山上寻访抗战遗址的经历……佛门净土啊,六根清净啊!不杀生啊!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和尚们是抱着怎样的心情,拿起刀枪破了杀戒的!然而,我为他们感到骄傲!除魔,本来就是和尚的使命之一。
   在这次寻访中,我还认识了全中国最特别的一个县——岢岚。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新闻的时候,想当然地会以为这个中心一定是在太原的某一个地方。及至来到崇山峻岭深处的岢岚县时,我才知道所谓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离太原太远太远,它实际上坐落在崇山深处的山西省岢岚县。
   抗战期间,太原沦陷之后,岢岚是中共山西省委的驻地,也是著名的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这是一个特殊的县。它的面积比号称“亚洲最大的县”的安徽省临泉县还要大47平方公里,而人口仅仅是后者的1/30。临泉县有220多万人口,而岢岚县仅有7.5万人口。广袤的面积,稀少的人口,丰富的森林资源,复杂多变的山地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天然的敌后根据地。未来之前,老区的老干部们就在聊天中多次提到岢岚,也是在他们的回忆里,我才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传奇的地方。这里有贺龙、关向应、王震、续范亭、程子华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抗战的足迹,也有著名的三井战役的遗迹。
   三井镇是岢岚北川第一大镇,位于岢岚通往五寨县的咽喉要道上。1938年早春,贺龙师长指挥八路军120师收复岢岚县城后,乘胜追击。日军为保五寨,派重兵死守三井镇,八路军120师359旅、358旅奉命围歼三井镇日军。经过惨烈战斗,最终赢得了三井战役的胜利,成功收复了岢岚、偏关、河曲、保德、五寨、神池等县城,使晋西北转危为安,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腊月的岢岚滴水成冰。山中白昼短,闲话寒夜长。陪我的是一位曾经在岢岚县担任过领导职务的退休老干部,退休之后在老促会兼职。我们在县委招待所里和衣而卧,暖气开到最大,还要盖两床被子。老人跟我讲日本人为什么要在卢沟桥事变之后,重兵攻打山西——平型关战役、娘子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中条山战役等等这些抗战史上的著名战役,都与此有关。
   老人问我: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呢?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老人说,成吉思汗灭南宋,就是率先拿下山西,然后一路南下,夺得中原天下。小日本鬼得很,对我们的历史比我们还熟悉!“他想学习成吉思汗的策略,沿着成吉思汗的足迹,消灭中国,侵占中国!”
   妄想!我在心里愤慨地说道。
   老人也愤愤地说了一句:几千年的历史上,谁也没能消灭中国!日本鬼,妄想!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山西成为八年抗战最主要的战场之一。为什么八路军要唱“我们在太行山上”。
   夜里十一点多,我穿着保暖衣、毛衣、羽绒服,老人又几乎强制性地给我裹了一件油迹斑斑的军大衣,我要出去外面看看岢岚的夜晚。当我打开房门,掀开厚厚的棉帘走出房间时,我惊骇于天上那一轮冰清玉洁的月亮。岢岚的月亮啊,是我从未见过的月亮!它纯净得一丝不挂,纤尘不染,恍若一轮发光的水晶冰片。在寒冷的冬夜里,这一轮娴静的、温柔的、皎洁的、无与伦比的月亮,一下子就把我从严寒和荒寂的现实中,带到了传说中的广寒宫里。光明、纯粹、寒冷、寂寥,所有的感觉全齐了。
   第二天,我从网上看到一条震惊全球的消息:昨天,中国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了一枚反卫星导弹,成功摧毁了太空中一颗废弃的卫星。
   这表明,中国的反导能力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表明,中国的导弹打卫星技术(太空战)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我把这个消息一字一字读给老人听,我看到老人的手在颤抖,他突然喊着:霍九!霍九(喝酒)!
   招待所隔壁的一个羊肉馆子里,岢岚特产的山羊肉在木炭火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着,老人喝着“光屁股汾酒”(本地人跟简装汾酒的称呼),高声大气地谈论着中国的导弹打卫星这件惊天的大喜事,眉宇之间,溢满了自豪和幸福。
   ……
   后来,我的博客里这样写道——
   2007年1月18日,我在晋西北的山城岢岚,陪一个抗日老英雄喝酒,谈论中国反导成功和70多年前那场抗战……我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我们谈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反导试验。在反导的话题里,穿插着当年艰苦的抗战和牺牲……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安息吧,英雄们!今天的共和国已经把反抗侵略、抵御外敌的足迹,延伸到浩瀚的太空深处!东风所到之处,就是共和国的尊严灿烂盛开的地方!就是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酣畅表达的舞台。
   以德服人①,以理服人②,这是我们今天的底气和骄傲!
  
   2020年9月2日写于
   日军投降仪式75周年纪念日前夕
  
   注释:
  
   ①以德服人:网络语言,指东风导弹。德字的字母D和东风导弹的第一个字母相同。
   ②以理服人:网络语言,指导弹或大炮的射程。理同里,指射击里程,射程。
  
  

共 591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生都有一次令人难忘的瞬间,就像文中作者,第一次听父亲唱抗日歌曲,瞬间惊呆并深深的崇拜。虽然时光过去了很久,可那时情景留下了深深地震撼,记忆也永留心底,并由此对歌曲中的根据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千里跋涉圆了愿望。在寻访中,抗战老人一句“英雄都在北京,牺牲了的才是英雄。”的话,语言朴实无华,却深深触动了作者,听到了佛门净土、六根清净的“革命和尚”抗战的故事,认识了全中国最特别的一个县——岢岚,有着最著名的三井战役的遗迹。每一个地方都有它其特别的历史,都有抗战英雄们的故事,这些经历与感动深深触动了作者要写下来的决心,他们的无私奉献与付出,是我们今天的底气和骄傲!全篇文字精炼,语言流畅,抗战英雄,历史回顾,时至今日,难以忘怀!倾情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1-09-12 07:49:16
  感谢老师带来如此佳作,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为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孙梦秋        2021-09-24 20:40:34
  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