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庖厨,岁月生香的地方(散文)

精品 【晓荷】庖厨,岁月生香的地方(散文)


作者:农言 秀才,2862.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47发表时间:2021-09-15 20:43:46
摘要:集五谷,纳珍馐的庖厨,是人间烟火生生不息之地。

集五谷,纳珍馐的庖厨,是人间烟火生生不息之地。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家,家里必有一间度日的庖厨,就如是一块田,田里必须长有粮食一样,才能相辅相成为一体。乡村里是生我养我的老家,城里购置的一处房子是新家。老家的庖厨虽简朴,但宽大,新家的庖厨虽精致,但窄小。当然了,无论是宽大的,还是窄小的庖厨,都少不了一灶一厨,还有锅碗瓢盆,刀铲勺筷,油盐酱醋等,最基本的餐具和调料。这林林总总地串连起快乐、温馨、期盼,带给一个家健康而有意义的日子。
   农耕时代,乡间的庖厨叫灶房,是跟栖息的大房子分开的。所以,锅灶大多是安置在矮小的东厢房,或是西厢房里,亦或是房前的小屋里。不可或缺的是灶台、碗厨、水缸三大件组成。这就好比天上有太阳、月亮、星星一样,合在一起才叫光阴。灶台是土墼结构的,一个筒状的烟囱,从灶台的烟厢上穿过屋面,旗杆般的矗立在空中。如果说铁锅是灶台的胃,灶膛是锅灶的肺腑,那红红的火苗,便是灶房里跳动的心。吸进去的是柴薪,囱鼻里呼出来的是炊烟,若炊烟袅袅,便生机勃勃。小的灶台,可安置两口铁锅,一个塘罐。大的灶台,可安置三口铁锅,两个塘罐。这主要是根据家里的人口多与少而决定的。
   那时候,我家人多,当然是砌的三间锅灶了。塘罐主要是盛水的功能,一大一小,安放在靠烟厢处的锅与锅空档之间,在烧锅时,可将塘罐里的水带热。但此水不作饮用之水,只是洗脸,或洗锅之用。铁锅有小,中,大之分,各有各的用途。小锅是炒菜之用,虽然日常有滋有味的,但千铲万铲地磨蹭,也是最辛苦、忍受打击最多的一口锅。中锅是烧饭,或煮粥之用,一直与粮食打交道,有些单调、乏味。可是,一日三餐的还是不闲着,是粥是饭的总能填饱一家人的肚皮。小时侯,每当我掀开锅盖时,扑鼻的是一股稻米之香,特别是那张黄灿灿的锅巴,又脆又酥,是让人最想念的一口锅。大锅是烧水之用,烧一大锅的开水,可当饮用水,可当洗澡水,冬天里也当驱寒的泡脚水。大锅一年到头的虽然过得有些清闲,但每年到腊月里蒸馒头时,就派上大用场了,是小锅和中锅不可替代的。父亲将三层篾制的大蒸笼放在锅上,沿锅边再围上稻草编的笼圈,不让蒸气外泄。灶膛中的木柴,燃烧的是硬火。那一笼一笼热气腾腾的馒头,香喷喷地弥漫了整个灶房,吃一口,这日子就蒸蒸日上。大概,大锅是供人享受的一口锅了。灶膛里烧火的柴薪,主要是稻草和麦草,还有就是少量晒干的豆萁和木柴。烧草时,因草灰多,故需要用那根二尺多长的铁火叉棒不断地捶火。到了晚上,有时侯祖母就会抓两把红豆子,洗净后放进瓷缸子里,加入水,盖好盖子,放进灶膛中,埋进草灰里,利用草灰余烬的热度慢慢地煨。次日早晨,红豆就涨了满满的一瓷缸子,然后倒入锅里煮红豆粥吃。想想,小时候在那个贫乏的日子里,经常听到祖母、母亲在灶房里“咚,咚咚”的捶火声,还有小锅里铲子碰撞的“叮当叮当”响声,中锅里煮粥的“咕噜咕噜”声,交响的不过是岁月低沉的音律。
   灶房里的碗厨是木制的,是祖传下来的,缺边少角的,那是饥荒的老鼠啃过的痕迹。看上去已是老旧,却从未倾斜过。白天黑夜的,背靠土墙默默地伫立着,像是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始终深情地面对着锅灶。碗厨约有一人多高,三尺多宽,对开式厨门,有三层。上面一层的厨门是用细木料做的空格子,又蒙了一层铁丝网子,能通风透气。这样的好处是放进一碗咸菜,或中午未吃完的炒菜,或是什么汤之类的,不容易变味,苍蝇、老鼠也进不去。中间是一对抽屉,可以放一些鸡鸭生的蛋,或是汤匙等小餐具。下面一层厨门是实木板的,主要是存放大大小小的瓷碗、盆子、钵子,还有一些豆类、面粉干货,或是油盐酱醋佐料。碗厨旁边的钉子上,还挂着一根擀面杖。许多年来,稳稳当当的碗厨,满腹储放的是一家人食与用的物品,这日子是好是坏,全然心知肚明哩。
   一口土陶制的大水缸,一次性能盛三四担的水,恪尽职守地呆在灶台的旁边。打开水缸盖,屋上小天窗里的阳光一照,那清粼粼的是活泛日子的水,是从长江里一路流入到乡村小河里的水。大水缸壁厚,很沉,不晓得是什么时候买回家的,但猜想,一定是父亲和母亲从镇上用扁担和绳子抬回家的。自从嫁入灶房里,作为一口水缸的那一刻,祖母说:水缸里不能缺水,缺水的日子就如同鱼儿一样,撑不了几时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当父亲到小河边的水榻上挑水时,当祖母和母亲做饭烧菜到水缸里舀水时,都必须俯下身来,低下头来,虔诚地感恩这清净的水,感恩这盛水的水缸。岁月里,铁锅稳坐灶台中,柴火热了灶膛,一口水缸盛放的就是一家人清清淡淡的光阴。
   简陋的灶房,注定是过的平淡的日子。那时,在跟着父辈们生活的岁月里,灶台算是贫瘠的时期。一家人吃的是田里长的稻米与麦面,尝的是自家菜地里长的瓜果蔬菜。年复一年,不变的是春天里炒韭菜,烧的是咸菜和蚕豆瓣子汤;夏天是炒豆角,或炒苋菜,烧的是黄瓜汤;秋天里是炒韭菜或茄子,烧丝瓜,或番瓜,或冬瓜汤;冬天里是炒黄芽菜、土豆,烧的是萝卜豆腐汤,而且是菜多油少。一年到头的很少到街上去买菜,只因大人们把积攒下来的一点线,要用来买农具,添置衣裳呢。到了插秧的光景,米缸里的米所剩无几了,就得要算计着吃。于是,就擀面条,煮番瓜面、菜面吃,坚持到秋收。平日里我们可怜巴巴的,就盼望着家里来亲戚,就期盼着过年过节,或过生日,因为那时才能吃到肉和鱼、鸡和鸭,解馋解馋了。
   尽管这日子过得简约,但在大人们的眼中,视灶房是生命中最神圣的地方,把锅灶当作“灶神”看待。还记忆犹新的是家人“祭灶”的那个场景。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小年,那天祖母盛一碗粘粘的糯米饭,端一盆红烧的鲢鱼,放在堂屋里的条桌上,点香燃烛。母亲则将灶房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把热乎乎的灶台抹得亮堂堂的。切菜盆挂在墙上,筷子和汤匙放入竹筒里,又把铜勺、铲子、菜刀、水斗子,都插进墙上的那个木板子的孔眼里,整理得井井有条的。祖母在灶台的烟厢上又贴了一张印有“灶神”画的红纸,上面还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父亲到户外燃放一串鞭炮,噼噼啪啪的,如是声声地叮咛这位天使带来活色生香的日子。
   人敬天,天佑人,一间乡里的灶房,随着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地焕发着新气象。当灶房昵称为厨房时,厨房的样子高大了,变得宽敞了,砖砌的墙上,还贴了白色油光的面瓷砖,整个厨房亮堂起来了。里面的一些旧物件,该更新的更新,该淘汰的淘汰了,一改昔日简朴的风格。比如,灶台原来是土墼彻的,每年还要修修补补的,台面上是用白石灰涂抹的,简单,土气。后来改成了砖砌的,外表又贴了瓷白的面砖,干净,漂亮。再后来,厨房里增加了电饭锅,煤气灶,不烧柴火了,改用罐装的液化气,由此土灶台常常是闲坐那里。甚至,很多乡村人家直接拆除了老式灶台,而我却执意把家里的灶台保留了下来。偶尔,烧烧锅灶,只为是重温往日的老时光,留念那时的乡土味。
   如果说乡村老家的厨房,像未经修饰的朴素女子,那城里新家的厨房,则像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女子,既有精神上的享受,也有美观的享受。推开厨房门,那亮眼的整体一条线的塑钢灶台,下面是按有鱼状、或虾状拉手的厨柜。灶台上安置着一台高档的燃气灶,燃气灶的上方悬挂着一台可调控的抽油烟机。厨房里有智能的电冰箱、电饭煲、电烤箱、电火锅、微波炉、榨汁机等等。还有可以转动的电热的自来水龙头,铮亮的铲子、勺子、盆子、菜刀都是不锈钢制的。锅有不沾锅、铁锅、炖汤的土陶锅。特别是那瓷碟、瓷碗上,还印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在用餐的同时也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厨柜里,烧菜用的佐料多达十多种。走进漂亮的厨房,就等于是拥入了香气盈盈的美女怀里,那般温馨。
   精致的厨房,笃定过的是富足的日子。半辈子辛劳的妻子,从田间走进厨房,多少年来,练就了多种烹饪的手艺。语重心长地说:做任何菜呀,除了搭配好佐料外,还有就是要掌握好火候。乡下灶膛里烧的草,是红火,是软火,这城里灶台烧的天燃气,是蓝火,是烈火,具体情况应有区别对待。比如,做红烧肉,先是在锅里炒半熟,再注水大火烧,至肉吐出油,就可以加入老抽和冰糖。然后,扭小灶头的开关,用小火慢慢地煨,直到那含有甜味的红汤汁浸入每块肉里。此时,“咕咚咕咚”的从锅盖边涌流出叫人垂涎欲滴的香味来,盈满了厨房。掀开锅盖,其色质枣红、油亮、柔嫩,吃到嘴里粘滋滋的,脍炙人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妻子还有拿手的红烧鱼,扬州特色的狮子头(斩肉圆)、蛋炒饭等。每日,厨房里妻子用那曾经挥舞镰刀的手,握着铲柄,以快乐的心情,谱写下一曲曲动人的旋律,琴键般的灶台上,跳动的是锅碗瓢盆勺的音符。
   如今,新面貌的斗室庖厨,浓缩的是社会物质丰富的大市场。“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在这个养人的庖厨里,一年四季,只要是菜市场上有的,庖厨里都有。不需远行,就可以品尝到大地的灵气、山的味道、海的滋味。
   庖厨,从早晨第一缕阳光升起,到夕阳撒下最后一道霞光,总是走在生活的前头,那每天跳跃的灶火,图腾的是锅碗叮当、香气缭绕的精神家园;庖厨,是一个家最有生机的地方,无论是五谷杂粮,还是禽肉鱼虾,瓜果鲜蔬等,只要进入庖厨,巧作出来的一定是美食佳肴,让人活着,活得有滋有味。
   庖厨之变,乃生活之变。在生命的岁月里,一方生香的庖厨,怎不令人向往呢?
  
  

共 37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庖厨又叫灶房,也叫厨房。从农村里走出来的伙伴应该不陌生,灶房在乡间的重要。一家几口三餐用具,包括自家养的牲口吃喝都需要在灶房里进行。简陋一点的灶台,总共两口小锅两口大祸,中间一个鼎罐。两口小锅煮饭烧菜,两口大祸煮猪食。而文中的灶房相对而言,是比较精致的。从灶台的布局就可以看得出,它曾经的辉煌。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灶房里,五脏俱全,暖着曾经的流金岁月。精彩好文,文章生动精彩,描写细致细腻,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浓厚的情感与思忆之情。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917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1-09-15 20:44:12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2 楼        文友:何叶        2021-09-17 21:51:00
  恭喜农言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感谢老师对社团的付出!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