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愿】满堂书醉(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愿】满堂书醉(征文·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28.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25发表时间:2021-09-16 15:18:33

【流年·愿】满堂书醉(征文·散文) 杜牧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淅沥秋雨里,撑一把油纸花伞,携一本线装旧书,走出高塔俯瞰的禅院,别有一番风情。南朝的梁武帝信佛,执政期间修了大大小小无数禅寺,无锡城南的南禅寺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南禅寺里有座大书城,寺庙的周围还有些小书店,都是卖古旧书的,翻动书页常有书虫爬出。到这里来的年轻人很少,闻着霉尘味儿转悠的,多是驼背弯腰的老汉,偶尔也有个把拄着拐杖的老太太。禅寺、佛塔、旧店、古书、老人,也算是锡城的一种风情吧。这里书的品种虽多,但品种杂乱,轻易淘不到真正的好书。
   从南禅寺出来,上南长桥,过宝塔桥,沿京杭大运河的堤岸一路南行,河水清清,雨滴点点,一圈圈展开的涟漪里,倒映着垂杨柳清苍的容颜,那些细长的柳丝开始落叶,斑驳参差像是老人头上花白稀疏的长发。确切地说,更像是读书老者的发丝,苏轼说,“枝上柳绵吹又少”,是再形象不过的了。
   走到跨塘桥,是个三面来水的丁字型河道。对面河南岸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酒楼叫做“外婆家”。人到了外婆家,通常应该坐下来,喝杯淡酒或者喝杯清茶。江南水多,旧时马路很少,外孙到外婆家,都是要坐船去的,就有了江南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买条鱼烧烧,头不熟,尾巴焦,盛到碗里必剥跳。白米饭,鱼汤浇,吃了宝宝又来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团子还有糕。”这江南的儿歌,我外婆小时候就是这么唱的,如今,我的小孙女去外婆家,还是吱吱呀呀,有一句没一句地跟着妈妈学唱着。
   从“外婆家”向跨塘桥下望去,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小巷不宽,大约有个四五米的样子。街巷的两侧都是些店铺和货行,这些店面大多是开敞式的,柜台沿街而立,贴近行人顾客。这些店大都是些两层小楼,通排开窗,有的是木裙板,有的是落地花格。只有一座小楼是一排明镜般的玻璃门窗,里面的灯火明亮,像是一只透明的玻璃鱼缸,这就是无锡古旧书店。
   虽然古旧书店,藏身在这样一条幽深的水巷尽头,我还是找到了它。当时,那种心情仿佛一霎间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旧情人。像是女人爱逛商店一样,我十分地迷恋书店,更何况它隐身在“七里山塘春水暖,一声柔橹一销魂”的所在。那天,我十分幸运,在这里淘到一本中华书局的《隋唐方志辑佚》,真是满心喜欢,喜出望外。我知道如今别说隋唐,就是明清的府志、县志也都是露头就没的抢手货。那天,我还淘到一套唐人编的《艺文类聚》,也是十分喜欢,从此,我就成了这家古旧书店的常客。那时,我还年轻,头发花白的老店员,见我常常混在一群老头子中间,痴迷在破书烂本中且乐此不疲,觉得十分诧异,我经常能碰到他异样的眼光。有一天,他似乎是忍不住了,在我交款时轻声问我:你真喜欢这些老古董?我很认真地告诉他:是呀,我喜欢。
   我告诉他,我出生在一个滨海小镇,后来到太行山下的一座城市求学,当我求知欲望最盛的时候,正是国家动乱时期,没有书读,就到处找书读。我的隔壁邻居,是一位地主成分的小学校长,红卫兵抄家时,落在地上半部没头没尾的《史记》,我把它捡回家去,偷偷地当小说读,开始读得似懂非懂,后来读得多了,觉得十分有趣。翻来覆去地读,我竟然无师自通地能读懂了古文。这之后,我又读了《汉书》和《三国志》,从此迷上了这些古董。为了能读到这些书,我毛遂自荐,当了学校里的义务图书管理员,利用这个机会,偷偷地将学校图书馆封禁的“封资修”拿回家读。越读越痴迷,一发不可收拾。
   年轻时,当我还是一个小兵的时候,我就喜欢逛书店,但是一个月只有六元钱的津贴,即使遇到好书,无奈囊中羞涩。1976年冬天,我在邢台的地摊上见到一本木刻的清代《唐诗三百首》,摊主只要18元,想到那是我三个月的津贴,在那条巷子里走来走去,盘桓了许久,还是放弃了。后来,我回到江南,到了1997年,再遇到同样刻本的时候,已经涨到500多元了。我那个后悔呀,用现代年轻人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错失了一个亿呀。”十年动乱时期,古籍属于“封资修”的东西,是在“破四旧”之列,人们避之如虎,唯恐惹祸,别说一文不值,就是白送也没谁敢要的。到了文革后期,明版书,也就十几块钱一套。1976年之后,随着动乱的结束,社会经济逐渐步入正轨,别说明刻本,就是清代早期刻本也大幅涨起来了。1994年,一册最普通的明末南监本的《宋书》也要80元左右,到了1998年,大约就要500元朝上了。1994年,清代康熙时的开化版《朱子全书》,已经卖到4.5万元。已经不是我们这些打工族所能向往的了。
   我在整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都没有逛古旧书店的太大兴致,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资格,养家的担子实在太重了。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除了吃用开销,所剩无几,且不说日常儿子的书包、年轻妻子的彩裙和口红,就是每添置一件家用电器,比方空调、冰箱,我就要倾家荡产一次。这个时候,走进古旧书店,看到中意的书籍,就像是一个大烟鬼来了烟瘾却没有一丁点鸦片,那个难过的劲头,无以言表。这个二十年里,我就是在南禅寺书城和龙光塔周边的旧书摊上转转,捧上本旧书,饱读上几段,过过眼瘾。有时,也淘一本、二本的旧平装书。
   所谓旧平装书,就是民国以来到1949年前的新式书籍。它们先是脱下古装穿上洋装,后来又逐渐中国化穿上了中山装。工艺上由手工丝线装订,改为机器装订,封面由单色转为五颜六色,内容由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由文不加点,转换为整套的近代标点符号,创造了一套崭新的书籍版本风格。南禅寺的旧平装书,有石印本、铅印本、胶印本、油印本、影印本还有抄本、稿本等。民国的旧平装本虽然出现的较晚,但在南禅寺及龙光塔周边的书摊上,却没有出现什么善本,出售的书,都是封面破破烂烂的。有一本废名的《桃源》,封面上星星点点的都是芝麻大小的斑点,像是洒落的果汁,让人不得不猜想,当年是哪个少爷,一边看书,一边啃着水蜜桃儿。
   人们将痴迷于古旧书的读书人叫做“书虫”,将购买古旧书称作淘书,那真是再形象不过了。著名文化人田原说:逛旧书肆,买旧书叫淘旧书。这个“淘”子用得太准确。常逛旧书肆者,才有这个“淘”的体会。在众多的旧书中,“淘”得一本好书,真像“沙里淘金”。有时“淘”得腰酸背疼,眼花缭乱,却“淘”不到一本中意的;可有时竟能“淘”到一本梦寐以求的好书,真如“淘”得一块金子!田先生不愧是淘书中人,把淘书人的苦与乐形象地表达得十分透彻。个中滋味,不是书虫,你还真难体会。
   新世纪起始的2000年,我去了趟日本,在横滨、浅草寺也都能看到日本的旧书肆。只是兜里没有多少日元,只能饱饱眼福。日本的旧书肆里,有许多中国古书刻本,很多都保存完好,只是那个价格,不是我们这种小老百姓可以问津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国力明显强盛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有了明显提升,除了温饱,手里慢慢有了些可以自由支配的“银子”。
   人到中年,事业上有所成就,手里也有了点闲钱,作为一个自以为是的读书人,就开始烧包起来,烧包当然是烧自己的钱包,我把大多数的闲钱,烧给了古旧书店。我的妻子是个聪慧能干又勤俭持家的江南土著姑娘,她见到我这样照顾古旧书店,就毫不留情地要走了我的工资卡,她的理由简单而实在:夫君,你是个男人,养家糊口是你的第一责任。你可以去追求你的书美人儿,但必须服从家庭幸福这个大局。对她的要求,我欣然同意。改革开放真是好啊,它让男人的收入渠道,不再只有工资一条流水。
   跨塘桥的古旧书店,环境优美,地处幽静,傍晚的时候,能听到哗哗的水声,杨柳风里,红霞照影,是个淘书、读书的绝佳处,满屋书香,真能让人醉了。书店的布置也很是贴心,敞开的书架,分门别类,古书、旧书码放得十分整齐。新收购来的古旧书则平铺在宽大的书桌上,任由顾客挑选、读看,整个店里,只有两个店员,一个是坐在门口的年轻收银员,一位随意坐在长条凳上的老店员。老店员似乎对店里的书了如指掌,特别是那些古版书,年代、版次、流传、各地的市场价、拍卖价,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跟顾客谈得高兴了,不管新老“书虫”、熟识与否,他都先挥起瘦得如柴的大手,然后将长条凳的另一端拍得啪啪响,招呼了顾客坐下聊。去的时候多了,我们慢慢熟悉起来。他是一个称职的好店员,在长期的聊天中,他居然比我自己更明白需要淘哪些书。有时我去了,他会笑嘻嘻地走到我面前:有几本书,你肯定喜欢。我没拿出来卖,给你偷偷留下了。他留下的书,十有八九是我喜欢的。
   在跨塘桥古旧书店,我买的古书是少数,大多是旧书。这些旧书很多是市面上已经不大流行,在新华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里也很难见到。我觉得比较好的有:《江南野史》《靖康纪闻》《明季遗闻》《蜀南叙略》《廿二史考异》《日知录》《史通》和《金圣叹全集》《契科夫小说全集》《金陵春梦》以及翦伯赞的《中外历史年表》,全套的《古籍今读精华系列》。
   流连在古旧书店,人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特别对自己看中的书,要是价格比较贵,一时拿不定主意,回到家中,到的晚间会像当初谈恋爱一样辗转反侧,念念不忘。到了第二天下定决定去买,却发现早已被人家买去,那种心情就像是自己的情人被人家领走了。会好久都数落自己,你咋就那么算计钱呀,那么小气!失掉一本中意的好书,我会萎靡好一阵子。
   我来来回回地往跨塘桥跑了好些个春秋,为国家的古旧书事业做出了微薄的贡献。这天下班后,我再走进临水小巷时,才发现它歇业了。为了发展旅游事业,这条巷子整段成了旅游街。我在店前站了许久,好像丢了魂一般。
   几个星期后,我终于打听到了古旧书店新的店址,它没有关门,而是搬到了北门胜利桥堍。我欣喜地发现,虽然店面小了,但离我上班的单位却近了不少,不用开车,步行20分钟就可到达。店面依旧是两层小楼,一头接着桥尾,一面连着家理发店,缩在城郊行道树的阴影里,颇为隐蔽,能找到这家书店,需要很好的眼力。
   老店员退休了,换了个七零后的小伙子。小伙子姓朱,有两颗一笑就露出的虎牙。小伙子特别爱笑,每次我去到店里,他都春风迎客。开始小朱有些腼腆、拘谨,后来熟悉了,我发现他比老店员更加健谈。我问他,年纪轻轻的你守着这么一屋子旧书做啥?他径直回答:喜欢。和跨塘桥一样,店里很少有年轻人来,顾客多是些老头、老太太。由于顾客不多,每次我去了,小朱就拖来条长凳跟我一起坐下来聊天。
   小朱出自高知家庭,加上自己喜欢,对于古籍版本多有研究心得。他常常跟我讲起,如何通过序跋和批校鉴别版本,如何根据古籍的字体来鉴别版本,如何从牌记、内封来鉴别版本,如何运用古籍中的印章鉴别版本。对于鉴别伪书和版本,小朱告诉我,除了上面几条,还要看古籍的刻工姓名,书中的避讳字眼,纸张、墨色,装帧、版式和行格。把这些特点综合起来分析,就会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上个世纪90年代,有人在北京潘家园高价淘到一本活字排版的家谱,最后一页上有“崇祯甲子印刷”一行字。大家都知道,崇祯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他从戊辰到甲申一共做了17年皇帝,根本没有甲子年。后来这个老兄从一次拍卖会上,见到了一本朝鲜家谱,上面有“崇祯后五甲子印刷”的牌记。他一拍大腿直呼上当。原来,朝鲜人在崇祯死后,一直尊奉明代为正朔,不承认清朝政权,明朝灭亡后,还一直以崇祯后多少年来纪年。崇祯后五甲子,已经是崇祯后300年了,正当民国年间。他前边花了大钱买的家谱,是被人挖去“后五”二字,又做了手脚,将后边的“甲子印刷”提前。这老兄但凡有点历史常识,再有点辩伪的知识,也不会上这样一个大当。
   我和小朱,在这个小小古旧书店里,交流切磋了许多年,他虽然比我小十多岁,倒是他的知识和见识比我丰富得多,我笑称他为小朱老师。时间久了,我们成了忘年交。他们店里的很多古旧特价书,都收藏在二楼上边,一般人是不大允许上去的。对于我,小朱和他的店员则是网开一面,随便我上去观览、淘取。我由此,也买到了一些物美价廉的好书。有时,没带够钱,小朱就替我先留着。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我们在交往中,一起渡过了许多个春秋。随着网络阅读的普及,读实体书的人越来越少,小朱的店里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尽管他将以前陈列古旧书的一楼门面,改成了卖学生的教辅书和新出版的历史文化书,但书店还是日益冷落下来,很多时候,他的店里,就我这一个顾客。早先都是我去逛店,后来,小朱有时耐不住寂寞,会打电话给我:老兄啊,我这儿新收进了一些旧书,你是否过来看看?
   这年的新年刚过,上班第一天,我在食堂里吃午饭,正要起身离去的时候,看到了小朱的身影。我立刻喊住他:嗨,你怎么到我们机关食堂来吃饭了?他依旧露出小虎牙,向我微笑着:怎么,不欢迎我来蹭饭呀?我调回新华书店总店了。小城新华书店的总店,就在我们单位的马路对面,他们没有食堂,有些员工,就到我们食堂搭伙。我说,不是呀,我觉得有点怪怪的。他听了我的话,眼神立刻暗淡下去,上下眼皮扑闪了几下后,睫毛上沾满了泪花。他低着头将我拉到一个角落坐下,认真地说:老兄,实在对不起,古旧书店关了。
   锡城,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家国有古旧书店关了。那天,漫天飞雪。
   第二天,我吃过中饭,像以往午休时一样,步行去古旧书店淘书,走到门口时,面对两道交叉着的白色封条,我不得不相信,陪伴了我许多年,带给我无数愉悦的古旧书店关了。虽然痛苦,但我也明白,在时代的潮流面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它的流向,包括我挚爱的古旧书店。
  

共 53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宋真宗赵恒也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由此可见,书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是人的行动指南。人要读书,读好书,才能充实自己的大脑,才能长知识,长见识。而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古书,更是书中的佼佼者,深受读书人的喜爱。作者是酷爱古书之人,只要见到古旧书籍,就像犯了大烟瘾,挪不动脚步了。可年轻时,因经济紧张,见到古旧书籍时,作者只去饱读几段,却没有钱去买。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手头有了闲钱,作者便开始购买古旧书籍。跨塘桥的古旧书店,是锡城仅存的一家国有古旧书店,是作者常去的地方,也在那里淘到了不少的古典书籍。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这家古旧书店也要关门了,这让作者郁闷与痛苦,可他心里明白,这是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篇美文,知识性强,读罢让人很是受益。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917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1-09-16 15:21:14
  二哥酷爱读书,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所以知识渊博。要向二哥学习!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9-16 22:43:25
  谢谢玫瑰老姐的认真编辑。我啰里啰嗦写了5000个字,也不知为啥一写“古旧书店”就有这么多废话。我也不知道自己为啥会对古旧书那么痴迷,看见中意的就想据为己有,我自己都感到有些病态。如今家里都没地方搁书了,我也给自己定下规矩,再也不买书了,想看就去图书馆借,但看到好书,还是两眼发直,迈不动步子,如同触电了一般。然后,就在心里打鼓,这是最后一本了,今后再不买了。就这样一次次的自我欺骗,不知不觉间,又淘回来许多。今年,我是下定决定再不买书了。努力抑制自己,见了书摊绕道走,坚决不进书店的门。不知道是否能管住自己?
2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1-09-16 15:21:58
  文章知识性强,让人受益匪浅,感谢二哥的分享!
五十玫瑰
3 楼        文友:风逝        2021-09-16 22:12:38
  作者对旧书的深厚情感,其实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挚感情,作者以此为线,串起了自己各个时期对书的情感。蕴含丰厚的书,醉人,但是给作者带来诸多愉悦的古书店最终不得不关门,也让人痛心。
   文章的结尾旧书店关门的痛心与题目《满堂书醉》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书的由衷的喜爱。读罢,让人对好读书的作者心生敬意。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9-16 22:35:11
  风,谢谢你的美评。在所有我文后留评的文字中,风始终是最认真的那位,没有唯二。不但认真地阅读全文,还认认真真地主动修改发现的每个错别字乃至标点符号。我在这里再次对风的认真、善心,情谊表示衷心感谢。因为是老乡的关系,俺有时故意“欺负”下老乡也是有的,这俺就不说抱歉了,说多了,就虚伪了。哈哈。风,有你的鞭策鼓励真好!
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1-09-17 19:38:03
  逛书店的个中滋味,书虫自知。凤鸣老弟就是一位沉醉不知归路的书虫。对书的痴迷,尤其是对古旧书籍的痴迷,对古旧书店的委婉叙述和细致描摹,处处体现一个书虫无以自拔的内心境界。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9-18 19:54:17
  轻舟老兄,真是,你的评论非常准确。当淘书成了一种习惯,这个像戒掉还真难。谢谢美评。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9-18 10:12:2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6 楼        文友:康心        2021-09-19 18:22:55
  二哥的淘书情结,让他洋洋洒洒又一篇陈年往事在百感交集中出现,让我们认识到时光流水中时代的变迁。二哥博览群书,富有谈资,写文信手拣来,文采洋溢,令我佩服,也感慨,二哥仿佛还是同龄中人,心境却有那么多的沧海桑田,欲说还休的情怀,那一个读书梦又彩虹般横悬心空,让他着迷,也让我读来唏嘘:人生总有一个梦想,会支撑我们走下去!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9-20 18:16:49
  康心,评论写得好,写得认真。我们正逢盛世,一方面是国学大热,一方面却是古旧书店相继关门。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住传统文化的衰败。文化自信,我们自信的是什么?我有时在想,我们做事要踏实呀,不能总做表面文章。
7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1-09-23 17:58:54
  读完此文,对“书虫”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非常惭愧地说,在二哥面前,我就仿佛没读过书。小时候看小画本,后来看样板戏的剧本,再后来就是各种杂志,到了高中,开始迷琼瑶。毕了业,有了大把的时间,书也不怎么读了。虽然每走到书店,都想进去溜达溜达,但很少买书。像二哥这么痴迷读书,痴迷古旧书籍,真太让我佩服了。要不怎么说厚积薄发呢,二哥脑袋里积攒了太多的知识,想写的时候,随便往外拿就是了。
闲云落雪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