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寂寞江心屿(散文)

精品 【东篱】寂寞江心屿(散文) ——一个诗意生长的地方


作者:练字小兵 白丁,4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89发表时间:2021-09-20 06:42:15
摘要:两岸高楼起,一屿瓯江生。有古塔名寺,池柳鸣禽,江潮拍岸,落日披霞,这就是江心屿的样子……

【东篱】寂寞江心屿(散文)
   知道江心屿,似乎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还是孩提时,父亲就跟我说起过江心屿(我们那一带,称江心寺)。之于僻远乡下山头,能去温州(市区),是了不起的奢侈行举。彼时他是拖拉机司机,去过不少地方。那不经意诉说中的远行,是我童年对父亲最长的敬意崇拜。
   记忆印象中,去温州是一定要去江心屿玩耍的,否则就相当于没有去过一般。而这种印象的深刻,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彼时,村里许多青年人都去温州打工,通常过年回来,也多提起去过江心屿玩耍。至于江心屿风光如何,倒没太多描述,也无需如何描述,只是着重提起去玩过就可以了。
   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对于江心屿,至少在我的内心深处,是等同于温州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江心屿就是温州的长城,或者更准确地说,类杭州的西湖,是文化地标式的存在。亦如同我家村子门前的那条溪流,无论时光如何滚落山头,皮开肉绽面目全非,只要触手入水温柔就会化作绸缎包裹伤口熟稔如初。那种归于心头所好的永恒,分明是一根刺,在每一个地方柔软处,都有扎在那里。大而化之,则可以是一灯塔,一雕塑,甚至是一岛屿,无非是故乡他乡,其实都是类同的。
   第一次去江心屿,也已晚也。大概是参加工作多年后的事了。在我知道江心屿的时候,不知有鼓浪屿。而我初上江心屿的时候,鼓浪屿已名声大噪,江心屿则已是一截寻常烟霞,一段普通潮音,于我或是,儿时情怀长,暗寄浓难消,但此时我耳边聒噪的,已是五马街,银泰大楼,时代广场……
   记得轮渡是飞快的,不是速度,而是这边还盘算着抢个好位置坐下,屁股下凳面凉气都还未散去,就已抵达了。
   有寺,曰江心寺,东塔西塔位于两旁山麓上。整个大概还是逛公园的感觉。公园是不用买票的,但这里要买门票(含船票)。
   江心屿的风光景色,其实不差。两岸高楼起,一屿瓯江生。有古塔名寺,池柳鸣禽,江潮拍岸,落日披霞,只是,我已去过了杭州,去过了西湖,便恍惚觉得,文化地标不应该是这样子的。自然,江心屿也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那江心屿又应该是怎样子的呢?
  
   二
   把时光翻到晋末刘宋的片段,节点大致是公元422年左右,彼时温州,虽有行政区划设置永嘉郡,但相对于杭嘉湖平原上的绍兴会稽世家繁华,还是蛮荒流放之地。瓯江潮水长涨长消,江心屿上月圆月缺,沙鸥影绰,人烟渺至,于是动植相链,野蛮生长。
   又是日圆天心,一位高髻长须,衣袖飘飘的神仙般人物,忽然现于江上,其时风悠浪缓,扁舟一叶,波痕行进,目指就是江中的那片孤屿。他叫谢灵运,彼时永嘉郡太守。来永嘉任职,于他而言,只是政治失意的一次流放,放荡形骸之外,此间生活几乎就是游山玩水。史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傲游,遍历诸县,动辄旬朔(十天半个月),理人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致其意。
   纵观历史,如果仅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谢灵运只是一个野心远远大于能力的纨绔望族子弟,出生王谢之家,却把自己生生作死。不过在文学上,又的确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有“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的评价,甚至达到“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的盛况风流。而谢灵运自己也毫不客气:“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在后世,更是被追捧为山水诗鼻祖。在当时著名评论文章《诗品》中,陶渊明的诗被列为中品,谢灵运的诗则被列为上品。而后更是收割粉丝无数,诗仙李白也是谢灵运的迷弟,“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不仅对游山玩水的行为艺术上进行追随追捧,便是连登山设备也进行高仿。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来到温州,对彼时当地百姓生活是没有太多影响的,不过于千百年后,他在温州留下的诗文笔墨,已是这个城市,乃至更大地域的脉动热流,山水冰凉处,因有这温度潜伏,便有了随处诗意冒芽的能量栖息。只要有心顾全,便会茁壮成长。
   当谢灵运踏上江心屿时,觉眼前景致,与别处山高水长,又是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游兴逸发,占诗一首:……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此前,江心屿,江水滔滔隔岸遥,草长鸥飞无人识。此后,一首诗在江心屿种下,云日辉映,空水澄鲜。头角已露,绵延可期。
  
   三
   江流百年,弹指瞬间。
   三百多年后,时代已进入了大唐盛世。
   这一天,江心孤屿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并不显赫,相对于三百多年的谢灵运,相对于他的望族子弟太守身份,他只不过是一寻常游客。但与谢灵运一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诗人。
   千余年后,他的一首《春晓》,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花落多少不知,但孟浩然一定是知道的。
   是的,他就是孟浩然。与谢灵运一脉相承,属于山水诗派,只是与谢灵运仕途失意不一样的是,孟浩然除了充当过幕僚这样的角色,一生从未入仕。
   传说,孟浩然本来是有入仕的大好机会的,他与名相张说关系匪浅,张说曾私邀其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起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向玄宗如实奏闻。彼时,孟浩然诗名已动天下,玄宗亦有耳闻,命出见之以证诗才,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一语成谶,孟浩然就真的被终身弃用了。
   或许,传说总是有着太多的承转起合,意外与巧合常是一波三折,而在现实中,转折往往要缓慢许多,但命运在漫长时光中蹒跚前行,又比起传说更有着沧桑刺目的凸显。尽管青壮期间有志于仕途,且望穿后,纵然邀月对酒成三人,还是山水有情觅知音。最终,孟浩然选择了自我放浪,世俗名利不容我,且歌且吟且前行。也不知哪里去,亦不知哪里回,但有诗心在,终归有知己。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孟浩然求仕无果,于是又开启了浪迹天涯的模式,寻山访水,这一路,就从长安到了永嘉(温州)。而到了永嘉,自然也就想起了谢灵运,想起了谢灵运在永嘉山水留下的诗行踪迹,也想起了那孤悬江中的岛屿。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没有权贵名头显赫资质,他的到来是悄无声息的。还好,他在温州有一个好朋友,叫张子容,曾与他一起隐居鹿门山,也算志同道合。彼时,张子容因故被贬,在乐城(乐清)任县尉,知道老朋友前来的消息,自然是要款待一番。
   老朋友是知道老朋友心思的,当老朋友带着老朋友登上江心屿时,一个是才子落寞,一个是官员流放,天涯沦落,唯酒解愁。而酒酣时,共题诗,把愁绪结成柳絮,在潮声中放飞自我。
   对于诗人的到来,江心屿一直是沉默着,或有浪起,或有风吟,或有虫鸣,那都是沉默的一种表示方式。但这样的沉默,抑制不了它内心真实的澎湃,女为悦己者容,而江心屿则在为懂它的诗人,含情静待,千秋百载,风雨不悔。
   屿孤,日落,霞飞。诗人一定想起许多,许多往事,许多感慨,应草木而生,随江流而去。他乡遇故知,孟浩然不禁诗意阑珊,涌上心头: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从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继谢灵运后,江心屿与诗歌的宿缘,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也来了,自然也少不了题诗:
   朝嬉孤屿南,暮嬉孤屿北。
   所以孤屿鸟,与公尽相识。
   相对孟浩然的惆怅几许,韩愈则欢乐了许多。而盛唐以来,诗风鼎昌,又受谢灵运影响,不少诗人,都用笔墨结缘了江心屿,甚至没有证据曾经来过江心屿的,都留下了相关的诗文,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迷弟李白: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犹遗存。
   康乐公,是谢灵运的世袭封号。诗里的意思,不言而喻。而李白的迷弟杜甫也紧跟大哥的脚步,赋诗云: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
   杜甫的诗,怎么看,就是对李白的隔空应和。既然白哥这么推崇,俺也想去看看啊。当然,杜甫比不得李白潇洒,有时想去看看,也就是想去看看而已。
   于江心屿而言,你来或不来,只要心里有了记挂,宿缘就已种下了。而换个角度,不论其他,当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数座,以迷弟的姿态向江心屿投来目光时,就注定,谢灵运在此间种下的诗心,会是蓬勃孤屿,茁壮诗林。
   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在无边战火中褪去了繁华自信,民众在乱离中对强大附身宗教的渴望如原之草,佛教益发兴旺,建寺盖庙,蔚然风尚。
   江心屿地理位置,以及诗文闻名,无疑是浮屠的胜地佳选,于是,在安史之乱百余年后,公元866年(唐咸通七年),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
   公元969年,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寺,并先后建东塔、西塔。
   名屿古刹,相得益彰。兹此,诗文风流,络绎不绝。
  
   四
   繁华之极,是在南宋之始。
   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江心屿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宋高宗赵构。此前,这位被金兵吓破胆的跑路皇帝,一路奔逃,从南京逃到扬州,又从扬州逃到杭州,然后到绍兴,宁波,定海,最后从海路躲进了江心屿的普寂禅寺。
   有意思的是,赵构并非一直胆小。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困开封府,要求皇子带队前去议和,二十岁的赵构主动请缨,前往金营谈判,期间,金营受到宋兵偷袭,金方斥责宋方使者,同去的大臣张邦昌吓得屁滚尿流,而赵构却是一脸淡定,镇定应付。以至于金方怀疑赵构是假皇子,强烈要求换一个真皇子过来谈判,就这样,赵构得以回朝。至于换过去的皇子与张邦昌,则在割地暂时议和后,留在金营当了人质。
   公元1127年,金兵攻占开封府,虏徽宗、钦宗而去。史称靖康之变。于是,已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是为南宋,年号建炎。一开始,也是积极主战,但因用人不当军事失利,节节败退的赵构终于心态崩坏了。特别是在一次兵变被废后,虽然有韩世忠、刘光世等勤王得以平定,赵构便成了惊弓之鸟。苟安杭州,他甚至写信给金方,表示自己已经无路可走,跪求对方放过一马。当然,金兵没有答应,继续挥师渡江南下。而赵构则逃得比金兵更快。
   从初生牛犊到惊弓之鸟,三四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但说真的,赵构是真的被打怕了。从内心深处,真切感受到金兵强大的恐惧。以及作为王朝的最高领导人,那种无力回天的无助。有人说,后来高宗诛杀名将岳飞是怕迎回徽钦二帝,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心理或许也偶有浮起,但在内心深处,赵构压根不相信宋王朝的将领能真正击败金兵。之所以有风波亭蒙冤,更多还是怕将军拥兵自重失去控制。岳飞干涉立嫡是其一,更何况牺牲一个岳飞能换来所谓的苟安,在高宗看来也是一笔合算的生意。最是无情帝王家,在皇帝眼里,除了自己,谁都可以是家天下利益转换的筹码。
   话题有点扯远。且回过头来说,赵构避难江心屿,在普寂禅寺提心吊胆的日子,或多有祈求佛祖护佑平安,但对江心屿的诗情画意,估计一时也无心欣赏唱和。不过,作为一个王朝的皇帝,他的到来,还是给江心屿带来了某种无上荣光。
   这年夏天,金兵撤离江南,赵构终于得以回到了临安。南宋王朝,也算临时安定了。而对于江心屿,赵构也并没有忘怀。
   公元1137年,僧人清了奉诏来到江心屿设坛传经,并率众填塞中川,从此东西合二为一。填塞处,建寺,为中川寺,赐封江心寺。奉高宗道场。
   江心屿终于达到了一个繁华的巅峰,江流屿中皇家寺,风起诗涌骚客潮。因为皇帝到此一住,自然也引来王朝文人骚客的朝圣热潮。于是,江心屿也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回光返照偏安一方,直至余光散去黯然销魂。
   王十朋(1112~1171),这位出生温州本土的状元郎,未仕之前,是清了法师方外之交,曾在江心寺闭关研读。
   或许是听多了潮涨潮落,看多了云卷云舒,于是,江心寺的山门前就多了一副绝妙楹联: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涨。
   此后岁月,游客络绎,而站在江心寺山门前,你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云海无边,潮音无界,于一段文字里舒卷,在一副楹联里涨落。
   除了这副千古名联,王十朋也写有关于江心屿的诗文,但类于“圣主南巡驻六飞,邦人咫尺见天威”之类的颂圣诗句,便也就可有可无了。
   此后,大约公元1158年左右,大诗人陆游(1125~1210)也来到了江心屿。并在江心寺僧房壁上题下:
   卧听鼓角大江边,也与史君同愜意。
   主薄孤舟冷不眠,史君千骑驻霜天。
   彼时,陆游初入仕途,任宁德主薄,循着谢灵运的足迹,来到了江心屿,恰好新任永嘉太守(史君)也宿在江心屿,于是就有了这篇所谓的游戏之作。
   陆游与温州关系匪浅,甚至有考证认为,陆游初任主薄是在瑞安。学术之争,留待时间。但不管如何,陆游来了,在霜起秋深时,来到了江心屿,并至少住了一宿,虽然冷得有点睡不好觉,但还是听到了鼓角样的大潮,也听到了一个初入仕途者展望前程的汹涌心潮。

共 875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洋洋八千,汤汤如水漫,好一篇谈古论今之作,一个江心屿,承受了千年诗词之重,不给江心屿一段文字卸重,我想,作家“练字小兵”心中,那是一块放不下的石头。他说江心屿“寂寞”,于是用钩沉之笔,历数那些与江心屿息息呼应的诗歌辞赋,把岛屿的寂寞激活。我们应该以史学与诗学融为一体的眼光去解读一座江心屿,这个提议,或许是解读本文的一把钥匙。江心屿,对于温州,就像长城对于北京城,于是,要怀着一种敬仰之心去拜谒它,但江心屿之于温州应该成为地表,但作者所见的是寂寞。寂寞的岛屿,在历史的长河里,曾经飞腾过惊涛骇浪。晋末,诗意生于岛屿,迎来了一位山水诗人鼻祖,此次,江心屿成了一个诗人种诗的地方。初次之后,那些诗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一首“春眠不觉晓”闻名的孟浩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语,诗仙诗圣于此结缘,就连南宋皇帝赵构,也在江心屿留下一段故事。状元郎王十朋留下了千古名联,陆游、文天祥,更是青史留名,江心屿留诗,坎坷一声,总是在江心屿写下一段故事。作者在第五章里这样感慨:在温州,没有一个地方,能与诗歌有如此宿缘深厚,也没有一个地方,能与诗人有如此命运纠葛。如今,诗歌在这个长于汇集诗歌的岛屿,变得和诗歌有些陌生了。诗歌是寂寞的,由此看来,作者是在给诗歌一个祭奠,祭奠它的寂寞和衰微。诗歌在当下究竟还有怎样的用处?作者写道:没有诗歌,谢灵运、孟浩然、文天祥会是怎样的形象人格,没有诗歌,江心屿又该如何记录时光。我也觉得,诗歌不再是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是作为一种气质,还是不能或缺,寂寞不行,要振作;死亡不能,要拯救。这是一篇具有人文情怀的散文佳作,同样,更有着一般学术文章所不能企及的深度和高度。可见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敏锐的文化观察眼光,有着不一样的人文热度和感人情怀。文章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紧扣中心,在“寂寞”二字上不断开掘,以江心屿为圆心,吸纳了与之有关的历史名人,更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作者将人物的历史遭遇和这座岛屿联系起来,岛因人儿长存,人因屿而生动。全文构思奇巧,表述严谨,例证富有情采,情感驾驭如溪跃动,静若潭,动似瀑,读感曲折悦目。江心屿寂寞吗?我感觉读了这篇文章,有幸的不仅仅是温州,和温州的未来,还有那些与岛屿有关的历史,不再是故纸堆里的字,而是一道存活于人们眼球的风景。这篇文章,在内容上有点像赏析,这个赏析又不是迂腐地条分缕析那些诗句,而是对诗歌的过去和未来做了深度的观察。作为一座诗歌的岛屿,可能江心屿是寂寞的,文学和文化历来都不是喧嚣热闹的,也许,这个寂寞,恰是我们做冷静观察的契机吧。强力推荐佳作,赏读悦情。【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92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9-20 06:45:09
  江心屿是属于诗意占据的地方,如此,还寂寞吗?作者写作的视觉独特,文章旁征博引,有着深厚的底蕴,把个江心屿与诗歌与人物的故事与历史的评价融为一体,特别是对诗歌的前世今生做了精辟的点评,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感谢练字小兵历史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问候秋祺,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练字小兵        2021-09-20 12:50:31
  感谢怀才老师编辑推荐,感谢各位老师点评。
2 楼        文友:岚亮        2021-09-20 09:52:03
  温州城的母亲河瓯江,清波碧浪,载云漂霞,奔腾千里,汇入东海。江心浩渺烟涛之中,有一岛屿,历经万年沧桑,永不沉没。那是一个江山之胜,文化之屿,诗歌之岛,僧寺之所,城市之魂。去过江心屿多次,她那迷人的古木名花,宝刹塔影,朝声落霞,高士痕迹,时常在脑海浮现。江山屿是寂寞的,因为她的古老美丽、诗情画意、文脉流长。欣赏练字小兵老师大作,欢迎入驻东篱釆菊社团。问候老师了!
3 楼        文友:白玄        2021-09-20 10:08:01
  江心屿是一个诗意的地方,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如今还是寂寞无边,有点可惜,如果人们仅以商业眼光看待,就定位错了!文章语言流畅洗练,叙事翔实生动,结构完整详备,感悟深刻独特。问候温州老乡,我文成的,祝秋祺如意,文丰笔健!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9-20 10:55:17
  啊呀,不得了,洋洋洒洒将近上万字,我看着都眼花,多亏老师写啊,辛苦了,敬茶一杯!文章通古博今,汪洋恣肆,复苏了一段段沉睡的历史,也复苏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读之悦目,品之有味,令人不忍释卷!怀才老师也同样辛苦了,析之精准,编按精彩夺目。花开两朵,读者之幸!遥握问好老师,谨祝写作愉快,精彩纷呈!
5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9-20 15:37:17
  江心屿在老师的笔下熠熠生辉,多姿多彩!博古通今,文采飞扬,把个岛屿描写的生动而美丽!拜读大作,欢迎老师入驻东篱,祝创作愉快,文丰笔健!
6 楼        文友:练字小兵        2021-09-24 18:44:37
  非常感谢编辑点评,非常感谢各位老师评点。
7 楼        文友:小渔儿        2022-05-02 07:36:13
  我是新来的一名文学爱好者,看了练字小兵老师的文章,很是震撼!老师真是博学多才,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我对诗词本不感兴趣,但文章中对诗词前世今生的剖析,活灵活现,并没有乏味枯燥之感,这也让我对诗词刮目相看,一改以往对诗词的排斥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