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乡愁(散文)

精品 【风恋】乡愁(散文)


作者:范晓生 举人,445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1发表时间:2021-09-20 14:46:13
摘要:夜渐深,老街开始慢慢除却游人的喧闹,复归于寂静。不时有蛙鸣声从寨墙外的河边传来,使得老街在夜幕下愈加地空和静了。我就那样静静地坐着,大庙檐下系着的梵铃随风而动,发出噹噹声响,似是在附和我那孤寥身形和满腹的惆怅。

知道“乡愁”的时候,我,还没有乡愁。那时候,我是读书的孩童。
   从课本中那只“钢翅拍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的蟋蟀,我读出了流沙河先生的乡愁;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和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读懂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他们的乡愁,我读出也读懂了,甚至当时他们那两首写乡愁的诗,我都怯于老师的教鞭而背会了,但那却仅只是他们的乡愁,与我无关。我还是个孩子,从未走出过小镇,并不知道小镇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会盼着过中秋,虽然自己并不喜欢吃那甜得发腻的月饼,可我很喜欢过那个叫“中秋”的节日,手拿一牙月饼,坐在院场中间那硕大的碾盘上,悠然地甩着小腿看天上那轮又大又圆的金黄月亮,静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一段快意时光。
   后来,我乘上军列,穿上打小就梦寐以求的军装,到西北的军营当了兵。新兵连元旦文艺汇演时,我表演的节目是清唱《十五的月亮》,只是我根据军营生活对歌词进行了改编,节目获得了二等奖。那时候,我依旧没有乡愁。
   我,向时正沉浸在当兵保家卫国那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无尚荣光里,虽是离开了故乡,却是在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净想着怎样在部队好好干,为祖国奉献青春了,虽也有夜深人静想家的时候,但所想更多的确如阎维文那首《想家的时候》歌中唱的那样:“想家的时候有忧伤,也把力量悄悄藏心头。”
   当兵的十余年间,探家次数屈指可数,期间仅有两次春节在家陪父母过。纵如此,二老对我虽是想念,却在每一次探亲假将满我归队前,父亲总是告诫我:不要记挂我们,你在部队要好好干!因为,他也曾是一个兵。
   在服役期间,我亦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并将家安在了服役所在地。从部队退役时,基于当时的安置形势和为孩子未来考虑之长远计,我选择留在驻地,且将一家三口户籍从故乡迁移至此。从那一刻起,父母和故乡便与我真正隔作两地,逢了中秋与春节,淡淡的乡愁便萦绕于心头,挥之不去。透过城市的高楼和霓虹,我总觉中秋夜里的圆月不如儿时在故乡所看到的那么大,就如同季羡林先生在他散文《月是故乡明》中所写的“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
   月,是故乡明。已记不清是退役后的哪一年,中秋节的晚上,我独自走到火车站的广场,看着天上的圆月思绪万千,回家连夜写下一首勉强算作是诗的《还是那轮月亮》,其中有这样一段:还是那轮月亮/挂在游子的心上/她从遥远的东方天际升起/路过大河之南我的故乡/故乡地里的玉米大豆已经开始收获/塞北江南农田里稻穗方开始慢慢变黄/碗中盛着西北这晶莹的大米/养育我的却是中原的小麦和五谷杂粮。
   从那一年起,每逢望夜,有机会举头看到天上的圆月时,我都会思乡。我的乡愁便随着时光和年轮的流转,愈发地浓烈。
   近几年,为响应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城镇化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住乡愁,就是要记住本来,延续根脉,传承几千年来深藏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系列指示,央视连续推出《记住乡愁》系列纪录片,触发了很多像我这样身处异乡城市打拼游子的思乡之情,尤其是在看到自己的故乡小镇在节目中播出之后,那种对于故乡的情感便如涌泉般喷薄。故乡,成了远在异乡游子们心中最为柔软之处,那里有我们的美好童年,那里有我们越来越衰老的父母。
   这之前,我多是隔年才回次故乡探望父母,总以工作忙为由。此后,我便暗下决心,不论再忙,每年都得带上妻儿回去探亲。只是,我回去探望的次数,却永远赶不上他们衰老的脚步。
   去年,父亲自之前经了一次意外断指再接手术后,他自己心中迈不过那道坎,渐产生些心理问题,总怀疑自己得了某某疾病,不断在各诊所及医院间游走,且脾气日怪。哥、弟经不起他折腾,便电话招我回去要给他进行一次彻底检查,好让他了去心病不再瞎闹腾。
   我回去几日,陪着检查,医生说他无病,父亲却依旧是不信,无奈,医生只得开些镇定神经治疗轻度抑郁的药给他。我私下询问过医生为何这般,大夫说是这个年龄段的老人此种情况较多见,要对他们多些耐心,他们其实也很难受。
   从医院出来,我才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父亲是真的老了。
   是夜,我独自到镇中的老街转悠。旧街巷经过修复,大致还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模样。我坐在被小镇人唤作“大庙”的伯灵翁庙对面石阶上,从游人如织到行者渐少。期间也见有几个孩童被大人抱上庙门前的石狮背上玩耍,一如我们小时候一样。
   看着他们,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可怎的仿佛就是一转眼的功夫,我竟已是中年?
   夜渐深,老街开始慢慢除却游人的喧闹,复归于寂静。不时有蛙鸣声从寨墙外的河边传来,使得老街在夜幕下愈加地空和静了。我就那样静静地坐着,大庙檐下系着的梵铃随风而动,发出噹噹声响,似是在附和我那孤寥身形和满腹的惆怅。
   前几日,儿子写完作业,边做手工边和我一起看了集《记住乡愁》,并和我聊起家乡的某处小吃来。他遗憾地说:“老街小吃店如今改成了瓷器店,以后我回去就再也吃不到正宗味道的蒸碗酥肉啰!”我说他回老家就光记住了吃酥肉,其实小镇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记忆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乡愁。可他却反驳我,说那是我的乡愁,而不是我们的!因为他是出生在城市里的,他对河南老家没有乡愁。还振振有辞道:“对于城里人来说,是没有乡愁的。你没看全国各地的城市都是一个样吗?全都是一模一样的街道和水泥高楼,生活在哪儿不都一样,哪里还会有什么乡愁!你还以为是和你们小时候那般,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模样。”
   我,无言以对。
   想想所走过看过的城市,真的就几乎建设得一模一样,毫无特色可言。这样的地方,你走过再多,也真的是难以思绪万千让你去惦念。
   思忖之下,儿子的话让我有些愕然了。原来,我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故乡,还有承载了我们乡愁的根脉。这,该是一个民族的乡愁。
   明晚,中秋夜的圆月将再次升起。我想起小时候父亲告诉我的那句小镇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打灯。
   谚语中说的一端是中秋,一端是元宵。都是团圆的节。
  
   (写于农历二零二一年八月十四晨)
  

共 26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学习小学课本时起到穿上军装到西北军营,都没有乡愁。这是作者没有家和故土概念年纪的时候,所以没有乡愁,是思想和感情还没有进入和演化到那个境地。而后,当一个人时代的结束,再到每隔上个一两年回一次家,就有了上下两代人的牵挂,有了牵挂就有了乡愁。文章朴素明了,把许许多多在外乡打拼人的种种心情,一一跃然纸上。吃着江南的大米,想着中原的小麦和杂粮。尤其是在央视的记住乡愁节目引导下,也是年纪逐步增加并看到父母在一步步衰老,那血脉相承的家风古训,使得乡愁一词愈发可贵,也愈发强烈。老街上大庙檐下的风铃,记录了一个代谢纪元里的声音。乡愁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代人的专利,可他从和儿子的谈话中,重新感到传承的重要,别让我们今后失去了根脉,无言以对。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刘春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92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1-09-20 14:49:14
  感谢老师赐稿风恋,老师如行云流水般的文风和叙事条理,老道成熟,可读性强。欢迎继续合作。遥祝秋安。
回复1 楼        文友:范晓生        2021-09-20 18:36:23
  感谢春庆老师辛勤编辑!中秋佳节来临之际遥祝秋安,合家幸福团圆!
2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1-09-23 23:49:55
  恭喜祝贺范晓生老师散文佳作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本月获得第四篇精品!感谢江山领导和评委关照支持!辛苦了!祝各位老师秋祺文安,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回复2 楼        文友:范晓生        2021-09-24 12:32:26
  感谢社长厚爱,金秋问好!
3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9-24 08:53:15
  我一直想对乡愁进行系统概括,乡愁是什么?难道乡愁仅是那山那水那人吗?所以,总觉得我的概括不够全面或略显牵强。看了老师的文章,我终于明白了。乡愁,应该是距离。距离越远,乡愁越浓烈。幸运的是,我离家不远,可以时常回到我的小山村。只是,山村已经搬迁了,大都人去楼空。父亲说他喜欢清静,不愿和山里的人们一起走出大山。也好,反正山村已经通公路,来回方便。所以说,我心中的乡愁应该是童年,比如,每家每户傍晚的炊烟、挑水的扁担以大婶到我家借筛子的经常。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山村依旧,物是人非。
回复3 楼        文友:范晓生        2021-09-24 12:31:48
  一百个离人,一百种乡愁。乡愁就是再也回不去的时间和空间。感谢留言,问好!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1-10-14 10:30:23
  乡愁,是每个人心中抹不去的一缕青丝。作者从没有乡愁,到乡愁渐浓,这是随着岁月流逝,时光走远的自然而必然的结果。家乡变故乡,进而失去故乡,现实愈淡情感却愈深愈浓愈切!这是每个人情感的自然轨迹,这是一个家族、民族的根脉,根脉必须传承和延续。文章以此反衬出民间对传统文化的遗落和毀弃,一方面遵循国家号召在重视打造,但无论如何会有一些毁坏和创造性改变。乡愁,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愈加空无,这也是作者在隐喻呼吁保护遗产,保护文化,保留我们的乡愁。佳作拜读学习!感谢晓生老师赐稿支持社团!问好秋祺文丰,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