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梦】播雅(散文)
白露那天,我被一个人和一座书院深深地打动。
这个人,就是石行,这座书院,即贵州播雅书院。
一
播雅,名副其实。独具小桥流水人家韵味,依山傍水而建的播雅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贵阳市花溪区天鹅村。
远远地,两扇古色古香的大门映入了我的眼帘,那就是播雅书院的大门。走近了,大门两侧的篆体对联格外醒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染苍而苍,染黄而黄。”
播雅书院并没有悠久的历史,仅建院5年。想起来汗颜,自己24岁时连奋斗目标都没找到,而石行24岁,已经在着手创建一座书院。
作为一名酷爱自然山水的素人,播雅书院的自然环境深深地吸引着我:青瓦白墙的房舍,随风起舞的芭蕉,曲径通幽的凉亭,鸟语花香的廊道,绿树掩映的池塘,悠悠飘拂的茶香,……这样清幽淡雅的环境,怎能不令人坠入无尽的遐想之中,这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天地,确实非常适合读书、研习。
书院虽建成时间不长,但书香和墨香却已弥漫开来。我无法体会,从最初的土基毛坯到现在的六十余间房屋落成,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建设过程,我只能以一颗景仰与虔诚的心,参谒它、认识它。
二
从前我曾到过其它国学基地,它们的大部分活动均在室内开展,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而播雅书院除了课堂上,还有课堂外。它们让学员在室外“学田”,开展“宜读宜耕、耕读传家、知行合一”的户外教学体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体会到一种独特的田园生活境界和传统耕读文化风格。
花溪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地方,尤其是明朝以来涌现出的诸多文人雅士,构建了青岩、久安、高坡、花溪公园等为地标的文化脉络。如今,在石行的努力下,又多了播雅书院这样一个新兴的文化地标。书院虽不够古朴,但神韵已显,只待时间沉积,书香墨味自然越发浓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新文化运动一直到文革,遭到众创。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咱们的文化、文明是怎么回事,要补上这一课,对小孩子来说,就更要上好这一课,而播雅书院正在做的就是这件事。虽然目前书院的学生有限,对外的影响力也有限,但书院传承弘扬的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与世界接轨的,且与核心价值观不冲突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复古。
最让人可喜的是,这种依托文化先贤创建书院,集文化、教育、旅游、农业、公共服务、大数据运用为一体进行全方位打造,形成新的综合体旅游集群的方式,闯出了一条振兴乡村之路,有效带动了花溪天鹅村的经济文化发展。
此外,播雅书院还借力于花溪高校群集的优势,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合作建立了传承与素质教育基地,与贵州民族大学合作建立了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把家风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精准扶贫等传统文化综合体项目植入乡村,通过发现乡贤,把文旅、学旅、农旅和茶旅“四旅”融为一体延伸文化产业链,花溪天鹅村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文化底蕴已初步显现。
三
石行在花溪天鹅村的几年时间里,为播雅书院竭尽全力,做了一个读书人为着理想全身投入、孜孜不倦的所有事情:围建院宇,筹措院田,收集书籍,开堂讲学,并邀学者讲学。特别是创建之初,他用钟爱传统文化的满腔热忱感动了村民,村民们才愿意将依山傍水的宅基地出租,才有了今天青山绿水间的播雅书院。
一个人带领一班人,做了这么多事情,而且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简单地一蹴而就,石行为此耗费的心血是无法衡量的。在他的努力下,使得播雅书院一时名声大振,影响远播。播雅书院独有的风貌及其散发出特有的书香墨香引来了无数学者,业内大家。
当我的脚步从书院下院的翰墨尚书、天心月圆、华枝春满、播雅厅、乐教室、明德室、新民室依次流连,当我的目光停留在书院上院的清平乐、玉堂春、风入松、西江月、满庭芳、正心广场,我的心已经被深深地打动了!
播雅书院的一碑一石都镌刻着石行为书院所付出的努力。那些碑廓里、摩崖上的石刻书法,或楷、或隶、或篆、或行、或草,醒目灵动,仿佛都在无言诉说着书院建设的点滴。
那日,本想与石行多聊几句,奈何他太忙,我只得先行告辞。回到家中,就想用文字记录下今日所见所得,但又恐唐突,不够成熟,便想通过一些渠道多了解石行及书院的情况。倏然间想到了石行的朋友圈,是啊,我第一次来就加了他的微信。于是打开,从他发的最近一次图文往后看,果然,一言一语皆与书院相关。我从没有这么认真地看过一个人的朋友圈,一页一页地点开,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带着好奇、带着感动、带着孺慕……
几个小时的浏览,此刻我仿佛看见身著长衫、手捧书卷的石行正带着一群学子沐清风明月,伴溪水长流,大声朗诵吟哦,正所谓一幅“书声琅琅之余,有呦呦鹿鸣为伴”场景。
这样的场景,突然让我想起朱子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花溪这颗高原明珠,有史以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与之相识结缘,留下了一段段美丽佳话。但天鹅村水库湖畔的播雅书院却只与石行结缘,并因此而渐享盛名。我相信,这座书院与这个人的文化历史即将形成,并逐日相传风行开来。
四
中国古典诗词,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已植入了音乐的基因。《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吟诵,这一传承三千年的中国特有的读书方法,以悠扬婉转的音韵,丰富多变的旋律,能把传统诗文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周朝开始,读书人学诗词便是伴随着吟诵开始,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也是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吟诵能让孩子与古诗词建立情感对接,不需要教师重复讲解,大大增强了孩子对诗词的感悟力,深化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并且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吟诵提升了孩子对诗文的审美能力,进而能探知中国的语言艺术之精髓,推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君子之风和道德情操。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吟诵之学逐渐淡出国人的记忆。
而石行的家族就有一套传承数百年的《武威石氏乐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诗文吟诵乐谱,涵盖了诗经、楚辞、明清小调。受家庭环境影响,石行从小饱读诗书,长大后喜欢写诗、吟诵。石行作为中华古诗文吟诵《武威石氏乐谱》的传承人,他是幸运的,也是努力的,他的吟诵曲律宛转、优美、悦耳动听,余音绕梁,听后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这一特色吟诵已成为播雅书院一张打出去的特色“名牌”。可石行并未止步,他想将“吟诵文化”打造成贵州的一张文化新名片,助力实施乡村振兴。
年仅29岁的石行,与创建仅仅5年的书院渐渐火了起来。受到大量媒体及各方专家的关注后,他并没有多高调,相反其言其行体现出的是儒雅、淡定和沉稳。也许在他看来,开办播雅书院,守正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乃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五
就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石行带着他的团队正奔波于贵州遵义市习水县良村镇,开展中国私塾(民间儒学)古典教育法抢救性采录整理工作。
中国的传统诗词吟诵几近绝迹,但在贵州还保留着最后一批读过私塾和教过私塾的老先生。这些人身怀古典诗词吟诵绝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也是经典吟诵的“贵州孤本”,然而他们正一天天老去。所以石行带着他的团队正在做的这件抢救式保护工作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他们通过寻找这些散落民间的私塾传承老人,通过视频及文字的方式把他们记录下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火种,延续道脉,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一个重要现实体现。
中国传统私塾源于孔子的传统私塾,以私塾或书院的形式,蔓延两千多年,是因为其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私塾打破了官学垄断,开创私学传统,实施“有教无类”,并首先提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因材施教”原则。回顾历史,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学术,往往都与私塾、书院相关。近现代大班、年级制学校教育,推进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速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是批量的,没有个性。
播雅书院一直在探索教育的真谛,努力做着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本源,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之规律,采用学贯古今、结合中西等现代科学学习方式,来培养孩子。从国家到个人都在思考怎样改善主流学校教育,怎样提倡多元模式和多样教学。于是,近十年来,各种民间私塾犹如雨后春笋,自发地破土而出。播雅书院不仅是其中一个,而且一直探索着对传统私塾的超越,除了打造科学早期教育的摇篮,还勇敢地承担起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责任,并与时俱进地与乡村振兴接轨,可谓是未来的先行者。
一个好的文化,一个好的现代化模式,不仅是富裕、先进的,同时也应该是优雅的,是大家能够和谐相处。2017年1月3日,播雅书院开园典礼上,主持人对播雅书院之名作了介绍,书院名曰“播雅”,一谓传播风雅之意,二为西南大儒郑珍编撰诗集《播雅》之称。可见,播雅书院正在做的,就是为培养我们的孩子们将来能成为一个优雅的人而努力着,为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后继有人而努力着。
我相信有一天,贵州播雅书院会形成独具一格的当代教育艺术神韵被定格下来,值得人们细细去观摩、研讨、学习。相信有一天,贵州播雅书院会迎来它最辉煌的时期,值得用浓墨重彩去涂抹,值得大笔铺陈去渲染。因为在这里,很长的一段时间,一个叫石行的人与播雅书院,成就了一个个经久不衰的美丽故事,它的意义与影响一定是深刻的,也将是持久的。
也许多年后,播雅书院的史记上会追溯到这个叫石行的读书人身上。那是公元2017年间,一个叫石行的读书人与志同道合者寻觅至花溪区天鹅村,认定此地为洞天福地,便在此建亭台楼阁,植花草树木,这便是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