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河】一位基层老党员的朴实情怀(随笔)

编辑推荐 【山河】一位基层老党员的朴实情怀(随笔)


作者:东风那个吹 布衣,12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34发表时间:2021-10-03 19:43:26

一位身居乡野的农民。尤其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既无文化,又身患顽疾的地道农民来说,他是如何实現服务民众、创业治家的呢?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洪庄镇阳街村老党员、老干部朱保井老人,就是这样特殊人物。方圆几十里,只要提起他老人家,人们都会称赞说:“朱老不但一生为大家,还有一个特别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别人的家庭幸福美满,单指某个或几个方面,而他家却是综合幸福指数,莫说一个村、镇,就整个县、市,也找不出几户。”为了解疑释惑,闲暇之余,我对其家庭进行了走访,并进行了基本的梳理。
   朱保井生于一九二八年,先父朱玉福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师傅。家有木器加工厂,收徒儿多人,不说日进斗金,也是财源广进。
   常言“人有旦夕祸福”。他五岁丧父,无兄弟姐妹,与母亲相依为命。岂知“破屋偏逢连阴雨”,他身患怪病,看遍附近医生无济于事。无奈,母亲带着他到五十里之外的新安镇就医,家中几亩田地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全靠先父徒儿吴帮俊劳作。一晃十四年过去,耽误了师兄娶妻成家的大好年华(后出资帮助组建家庭,此为后话)。花光家中所有积蓄,终将顽疾治愈。说来奇妙的是,此后七十四年未曾扎针吃药。加之步入老年后每天坚持晨练和早餐鸡蛋、面食加稀饭,晚餐半斤猪肉拌米饭,果蔬、饮品搭配的规律饮食,身体康健,而今还经常骑上电动三轮带着老伴到双店、石湖、洪庄、桃林等周边乡镇购物散心。
   朱老全家六十九口人,五世同堂。这对于今年九十三岁的他和八十八岁老伴李廷兰来说,相当的自豪和满足。与其同时代全镇各大队三十多位基层主要干部唯他健在,周围的王庄、阳春、阳街三个行政村万余人中,他的年龄成了唯一的男性老大。他家的子孙后代分布在本镇、县城、市区、徐州、常州、天津、重庆等地。无论谁发出邀请,他都欣然前往,“公费”旅游。按他的话说:“给了孩子们行孝的机会,又看了外面的风景,为啥不去?”
   长子光前、次子光胜、三子光连和女儿光红,婚后皆生育一男二女。更有甚者,二十个大小家庭,如今家家有男丁,九成以上儿女双全。
   那么多人员无一患先天残疾或后天致残、伤亡的。男女老幼遵纪守法,干部、职工、农民、军人、教育、经商、航海等业均有人从事。但近百年来,无一人因违法乱纪而被传唤、训戒、拘留或判刑的,反之立功受奖者众多!为祖国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奉献!
   所有家庭成员,均成为智慧型劳动者。他们以党纪国法为准则,以纯朴的家风家教为宗旨;任劳任怨工作,多种经营聚财,勤俭持家积福,現姊妹四家每户资产均超千万。
   至于朱家为何能够人丁兴旺、福寿满堂?究其深层原因,来源于朱老有一颗仁爱的为民服务之心和超前理性的治家之道。
   一心为公、仁爱为民的赤子之情为朱家积下了厚德。朱老爷子生在旧中国,目睹过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地主盘剥、日寇侵略和本村指导员、家叔朱玉宗被捕惨遭活埋的惨状;也经历了新中国诞生后的百废待兴。
   面对国仇家恨,病愈后的他积极参加民兵组织,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加揭发、检举、镇压反革命分子的工作。但在建国之初,只是做到了耕者有其田,仍未改变原始耕作模式,百姓们仍象一盘散沙,粮食产量仍然在极低水平。一九五二年初,他和叔父朱玉才组织本村农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任社长、副社长,此后历任新民高级社长、阳春乡副主任、阳街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洪庄公社知青农场场长、乡植物油厂厂长、乡水泥制品厂厂长等职务。
   他是位工作狂,但从沒把自己当作干部。凡事出以公心、与人为善、耐心细致、千方百计地解决各种问题,始终与群众一道摸爬滚打在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笫一线,各项工作始终排在市县乡村的前列。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每家都是泥墙草房。每逢雨季,他都带领干部逐户检查危房,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修建电灌站,把本村南湖千亩涝渍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田。他们村的的试验田,一墩花生最多结果七百粒,一株山芋最高产量五十四斤,被县委、县政府作为典型宣传。为此,他还在全县三级干部会上发了言。每年冬季,他都亲自带领民工顶风雪、冒严寒,奋战在兴修水利会战的最前沿。即便如此,仍被一位蛮不讲理者当面辱骂……在那个年代,对这样的无赖,作为支部书记有权将其当即法办。但他不愿这家人因此而更加贫困,仍多次找其谈心,直到对方认识并改正了错误,并余生知恩。
   在任洪庄公社知青农场场长期间,他与时任公社团委书记、负责知青工作的赵景华密切配合,凡事为知青们着想。他视下放知识青年为儿女,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竭尽全力解决知青们生产、生活和业余文化活动中遇到的难题。那岁月,年轻人腹无油水,精粮少食量大,但粗细粮搭配也要让他们吃饱;资金少伙食差,养猪种菜解决;兴建活动室和体育场地,购置体育、民乐器材,丰富了知青们业余文化生活。在乡企业生产管理中,以人为本、劳逸结合,保证质量、减少耗材,职工工资与福利逐年递增!四十年间,只要是他负责主抓的工作,都获得干部群众、知识青年、企业职工和各级领导的好评!他连续当选洪庄公社第三、四、五、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四次出席县、市党代会和劳模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与此同时,他知恩必报。上文提到师兄为帮助他(她)娘俩而耽误了成家立业。为此,他参加工作后,竭尽全力资助师兄,帮其组建了家庭娶妻生子,让女儿光红认其师兄为父,使其儿女双全。光红也以女儿身份做好该做的一切,几十年间来往不断,逢年过节为其送礼,经常给予经济援肋;朱老每年都带子女前往看望,并为二老送终。他们不是亲兄弟胜似兄弟的人间大爱,诠释了无限美好的人间真情!
   其次是搭个好平台,做个好商人,创造条件为民服务。所谓退休,对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的基层干部来说,只是乡党委、政府给予的象征性荣誉。四十年为党拼搏,只得到少得不能再少的八百元钱,可已经是当时全乡同类人员中最多的,对此他非常感激。
   他发现阳街一片上万人口,只有一个百货商店。但那是供销社的官方产物,公社供销社统一采购定价,即使价格再昂贵,人们的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也只有从那里购买。不但多花了冤枉钱,若遇盘点日、早晚休息不开门,购物极为不便。
   为此,他找到原与其负责知青工作、分管副县长赵景华,谈了百姓购物难,自己想开店的事。恰逢国家出台了富民政策,并得到了肯定与支持!他投入了全部退休资金、建造了简易店房、申领了营业执照、办起了小商店。
   从此日起,每日凌晨自行车后带着小平板车进货,往返百里,早饭前必须赶回。饭后再前往周边集市销售,而老伴则守店经营。一段时间后,其火爆的销售空前绝后。究其秘诀:首先做到货真价实、微利销售,对待顾客笑脸相迎、和蔼可亲;对爱抽烟的顾客敬上一支,带小孩者送个糖块,收费时免去零头;绝对做到老不欺、少不哄,更无过期食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而言。如此一来,销货量成倍增加,自己进货不足以支撑销售,只有叫子孙们用机动车辆为其进货。几年下来,二老不但赚到了票子,更赚足了人气、口碑和声誉。人们都说;“阳春老朱商店夫妻俩人缘好、价实惠”。数年间,凡南来北往的过客、逢年到节送礼者、十几里之外洪庄乡西部、中北部、石湖乡西部、桃林镇东北部、双店镇南部的百姓都到此购物。县工商局和乡工商所每年都授于商品质量价格信得过商店等各种奖牌,他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党员,多次出席县、乡及工商联代大表会并获奖!
   年近七旬后,由于年势己高而力不从心,遂将商店转交儿子扩大经营。
   细细品味,老夫妻十年如一日地微利销售、永不欺诈、货真价实的经营,实属不易!亦不简单!若沒有超前的思维和服务民众的高尚情操,哪来的无尽的力量?不但方便了百姓购物,又为顾客节约了资金,更为自己和家人攒足了福祉。
   再者是以党纪国法和良好的家风,影响教育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为子孙后辈们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奠定了基础。
   朱老一生听党话,跟党走,绝对以党的号召、国家法律、村规民约为标准教育子孙后代,决不让他们越雷池半步!儿女们年轻时都在身边,大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其监督之下,不会做出格的事。当他(她)成人分居各地后,经常借机到各家,检查、督促、指导每人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情况。每当逢年到节,借后辈们前来看望之机,询问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每逢新年正月初二,借带女儿回娘家机会,将分居各地后辈们全部召回。他以法律法规、家风家训;以今昔对比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现勤劳致富的紧迫性进行教育。对表现好的提出表扬,对存有不足的,提出意见促其改变!即使几桌饭菜凉了,也要讲深讲透,并让大家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在新一年里取得更大成就!这是何等的思想境界?这是一位从旧中国一路走来,阅历丰富,却紧随时代脉博跳动、具有超前思维和人间大爱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对后辈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正因为他老人家的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保证所有家人,沿着党指引的致富大道阔步前行!
   采访结束前,他老人家激动地说:“我有三个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党组织,能把我这位无依无靠的孤独青年培养成为服务民众、服务社会的有用之人;二是没想到由我一人发展成为近七十人的大家庭庭,且无一人患有残疾或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三是沒想到党的政策如此之好,通过各自打拼,喏大家庭的每位成员生活的如此幸福。”
   笔行至此,不由心中默念:“老人家,您为阳街村的百姓吃饱穿暖,为洪庄公社原知青们愉快地生产生活,为洪庄乡企业的发展付出了太多!您也为这个和谐富裕、幸福美满的大家庭付出了太多!您的功德己非常圆满,并将永远惠及子孙后世!”

共 38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随笔。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故事的主人公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而主人公朱保井老师也确实一个“活雷锋”,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称赞。朱保井老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经历过血淋淋的战争,建国后的多次大改革。他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由贫穷到富裕,由被压迫到独立自主。作为一个大善人,他却有着一段不堪入目的童年经历,年幼丧父,身染重病。或许是师兄的帮助让他感受了人性的温暖,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从此萌发。他生在农村,成长在基层,长大以后,参与乡村的建设,任劳任怨,为人民牟利,无私奉献。他不以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荣誉而骄傲自满,就连退休以后也心系群众,开了一个便利实惠的商店。老人一生为党为民,儿女后辈在他的熏陶和言传身教也遵纪守法,成为各个行业的翘楚,他的善举也成就了一大家子人无病无痛,健康幸福地生活。整篇文章,语句通顺,逻辑结构清晰,歌颂了老人的一生,也赞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祖国。一篇佳作,问好作者,推荐文友阅读。【编辑:杨霖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杨霖周        2021-10-03 19:47:46
  感谢老师来稿,一篇颂歌佳作,期待新续。
心之所想,心之所向,心之所望,心之所爱…… QQ:2452900797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