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花烂漫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花】瞻仰韶山(散文)

编辑推荐 【山花】瞻仰韶山(散文)


作者:海上稼轩 布衣,28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60发表时间:2021-10-04 07:21:42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对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毛主席对我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毛润之“粪土当年万户侯”,我就不把当官当回事。毛润之说“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就广交朋友;毛润之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就广拜师傅。毛主席是我人生的导师,是我心中的神。
   2013年5月,我终于有机会去韶山朝拜我心中的神。
   舜继位之后,为造福人类,开拓疆土,辞别爱侣,甘冒苦辛,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蛮荒之地,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南下途中舜与侍从宿营在一座山岭,侍从们为舜帝载歌载舞,随着优美的音乐舞蹈,山崖翕然,山鸣谷应,声震林木,凤凰闻乐展翅,嘤嘤和鸣。后来,人们便把舜帝欣赏过的音乐称为韶乐,把他赏韶乐的山岭叫韶山。
   近午时分,我们来到韶山。车进韶山的路上,看到不少“毛家饭店”,不少人家还在墙上挂着毛公的像。文革结束,很多人痛恨极左路线,开始否定毛泽东。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忽然发现毛泽东当初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由全都变成了现实,一部分人富了起来,形成了新的资本家,他们在党内的代理人,官商勾结,剥削百姓,使得资本主义在中国全面“复辟”。人们又开始想念毛主席。这就是一些红色旅游出现并火热的原因。
   我们首先来到了韶山毛主席铜像广场。毛主席铜像广场因矗立着毛主席的铜像而得名,铜像位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毛泽东铜像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铜像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
   铜像三面环绕56株雪松,象征我国56个民族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形成厚实壮观的背景林效果。
   传说这尊毛主席雕像有三大奇:当初那雕像运往韶山途中,路过井冈山时突然汽车抛锚,怎么查怎么弄车就是动不了。没奈何,过了一夜,早晨车况依旧,经当地百姓指点,才知道是毛主席留恋自己当初奋斗过的第二故乡的缘故,于是司机轻轻地对着毛主席的雕像说:“主席啊,我们的目的地在韶山,我们一起再往前走吧!”说罢,再去开车,车子就可以发动了,一路无话直抵韶山,这谓之一奇。
   在举行雕像落成仪式那天,韶山当地恰是大风大雨。当主持人说到“落成仪式现在开始”时,突然之间风停雨停,晴朗的天空上日月同辉,而当主持人再说到“落成典礼到此结束”时,又是雨飘风急,这一情景证据确凿,有录像为凭,这是第二奇。其实,在一个月中有好几天会有日月同辉的现象,比如上弦(农历初七、初八)和下弦(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那几天。但是,在典礼结束后忽然从晴空朗郎变成大雨如注确实属于奇观异一类。
   第三奇更奇,铜像落成之时正值隆冬季节,在落成典礼当天,方圆一千米的范围内,本该在春天开花的映山红都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在这一天,在毛泽东铜像边,又出现了一个奇特景观:6只鲜艳的彩蝶,围着铜像翩翩起舞。人们惊叹不已:莫非是毛家的六位英烈,化成蝴蝶,前来拜见毛主席?
   这个传说,我在井冈山听过,在遵义也听过。不管是真是假,都反映了人们对领袖的崇拜之情。
   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是毛主席的故居,那组半瓦半草的建筑,半个世纪前就引进了我的脑海。如今来到了这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怎叫我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1893年12月26日,毛润之就诞生在这组建筑的东头。东头十三间半瓦房,是毛家的,西头五间半土砖茅房是邻居的。这栋普通农舍曾几经沧桑。1878年,毛润之祖父定居时,这里只有五间半茅屋,经过前后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修修补补,其间遭火灾,遇抢劫,1918年才掀茅盖瓦,加修后院,扩建成十三间半瓦房(内含杂屋,其中半间指两家合用的堂屋)。1929年4月,反动派曾没收毛润之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和家产。于是,这栋房子和里面的家具,又遭到了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过多次修葺,基本恢复了当年原貌。1950年,故居作为革命纪念地供国内游客参观。两年后又正式对外宾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黑底镏金大字。
   毛泽东故居不收门票,参观者排队进入。因为参观者众多,你没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大部分时间是随着人流走动走西。我仔细看着故居中的家具和照片——我知道这都不是原来的物件,但是那气氛,那气场足可以让你感受到伟人似乎还在那里。
   我们怀着不同的心情参观着故居,陈捷看完一遍,又进去看了一遍。后来我们在故居前集合,拍了合影,算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纪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毛氏宗祠、毛泽东诗词碑林和韶山烈士陵园我们都没有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到韶山有一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被毛润之称为“西方的山洞”的滴水洞。
   1959年,毛润之来到韶山滴水洞水库游泳时,兴之所至对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过几句话,大意是:能否在这里建几件茅房,老了来此一住。于是,滴水洞别墅就在这里建成。1966年6月,毛主席来此居住十一天,玩了一把神秘的“失踪”。后来在给江青的信中,称此地为“西方的一个山洞”。事实上这个“西方山洞”,毛主席也仅住了这一次,回到北京后,就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这个“西方山洞”是为毛润之量身打造的“行宫”,为了加强其安全保障措施。1970年,在别墅后修建了长100米的防空洞,与别墅相连。洞的一侧建有防震室、指挥室等军事设施,洞的两端各有厚度几十公分、重达几吨的自动控制的厚重铁门,洞内具有防震、防辐射等功能,即使洞外施放原子弹,洞内指挥系统和人员也会安然无恙。以前“西方山洞”保密管理相当严格,曾一度十分神秘,知道它的人极少。直到1986年才正式对外开放。
   之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滴水洞,是因为这里是个峡谷,幽深似洞,一股泉水从山上岩石流下,因而以滴水洞谓之。
   大门首有《毛氏族谱》赞这里的诗句:“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走进房后看入口处。里面展示的毛的卧室、会议室、副室、乒乓球台以及展览室等。
   1966年6月18日,毛润之在极秘密状态下,住进了滴水洞。居住11天后,在武汉给江青写得一封信,上面说的西方的一个山洞,指的就是这里。从这封信看,毛润之和江青的关系还是可以的,从这封信里很多语句也许只有他们两人能够清楚其中含义。
   据跟随毛润之住进滴水洞的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耀祠回忆,在这十余天中,毛“任何人都不见,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外,就是思考问题”。“有时拿着书躺在床上看,有时又像烦躁不安”。喜欢户外活动的毛泽东这次一反常态,仅让张耀祠等人用轮椅推着离开洞口不过三百米,而他的习惯是,“一有重大事情,一般不出来散步,或者散步时间很短。”
   除了这封给江青信外,毛在这段期间还写有一首《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细细阅读这首七律,再来看毛在1965年前后的思与行,大致可以触摸到他发动“文革”的初衷。作为一位坚定的革命家,毛泽东终生信奉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斗争哲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他仍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为此,不倦地领导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毛泽东执著地相信,唯有不间断地推进革命和阶级斗争,才能推动中国的进步,并永葆中国革命的青春。然而此前特大经济困难造成严重后果,他个人的领袖威望也因此受到损害。从60年代初开始,毛泽东已退入“第二线”,他的同事们虽然继续尊敬他,但过去的某些过激的思路和方法已被悄悄地进行了转换。许多地方官僚主义、老爷作风有所抬头,工人阶级主人公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资本主义的倾向,修正主义的苗子都初露端倪。革命之初对人民许下的诺言,越来越像古董,只是供人观看。如何将这种情况改变过来。看来改良是不行(毛从来就不相信改良),只能进行革命。
   再看毛在这个滴水洞写的那首诗,原稿和打印稿并不一致,第三句“惊世界”,原稿是“惊宇宙”。最后一句“故国人们有所思”,原稿是:“七亿人民有所思”。
   看着滴水洞里陈设的物品,我似乎觉得离伟人很近。看到文稿和文物,我更能够理解,毛润之为什么要进行革命。毛润之是农民的儿子,他最大的心愿是让最广大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过着自食其力和平静的日子,社会制度在设计上必须确保平均和公平。如果不然,就发动革命。
   我读小学时,文革爆发,我开始接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并对毛主席产生了严重的个人崇拜。毛咏芝“到中流击水”,我就学游泳;毛润芝深秋游泳,我就洗冷水澡;毛主席畅游长江,我就训练场距离游泳,少年时在父亲部队的游泳池一游就是四小时,青年时在上钢一厂游泳池连续游泳两小时;子任善诗词,我就依样画葫芦,填写《蝶恋花》、《念奴娇》、《减字木兰花》;毛公善用兵,我就看兵书,习兵法,少年时手抄《孙子兵法》;毛公善外交,我也学习以幽默的语言表达严谨的意思,以浅显的故事喻指深刻的道理。
   毛润之是我灵魂的塑造师,我现在的世界观、处事原则、办事风格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照耀下培养成型的,毛公是我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

共 38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为人民得解放……”《东方红》这首歌,应该说,在我们这一辈人中,谁都会唱。作者韶山一游,写出深情犹具的这一篇游记散文。“浓浓深处有文章;笔衬胸臆修文采!”点滴入怀,触景生情,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腻处染文章,惊情四起,润笔有方,虽无惊句胜惊句,涓涓细流入文怀。好散文!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1-10-04 07:22:19
  好散文!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2 楼        文友:海上稼轩        2021-10-04 08:37:04
  感谢黄江山老师的提携和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