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菊韵】禄美娟告状(小说)

编辑推荐 【菊韵】禄美娟告状(小说)


作者:修成国 童生,945.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73发表时间:2021-10-05 21:08:55


  
   兰花甸小学放学了,一群孩子们像草原上的小鹿,欢蹦乱跳地跑在回家的路上。
   祥良晖,今天老师教的那首《铁水奔流一条龙》你会背吗?念金富的孙子念子禾忽然拦住祥良晖,挑战似地问。
   当然会了。祥良晖毫不示弱。
   别吹牛,你有本事现在就背一遍。念子禾歪着头逼问道。
   那首诗我在课堂上就会背了。祥良晖停住脚步,昂首挺胸地背起来:
   百丈烟囱指高空,
   铁水奔流一条龙,
   时时鼓起冲天劲,
   日日炼得满堂红。
   这是大跃进时代编入小学课本的一首歌颂大炼钢铁的诗歌。当时,为了多炼钢铁,社员家的什么破铜烂铁包括一些使用过的镰刀斧头什么的,都统统划拉去投入小高炉大炼钢铁,结果练出来的铁不像铁钢不像钢,全是些废料,弄得人们怨气冲天。小孩子们哪里知道这些,他们只是觉得课本中的那诗歌倒是挺顺口的,机灵聪明的学生,重复几遍就背得滚瓜烂熟。一帮小同学在放学的路上围成一圈,静静地听祥良晖流利地背着那首诗,然后又是蹦高高又是拍巴掌的。
   我也会背呢。念子禾说。
   不行,你要背不能背这首,要背那首《人民公社是金桥》。祥良晖既阻拦着又提示着说。
   另一个同学在一旁叫号加钢儿地说:对,要背新的,不能重复,重复就是不会背别的,就是输了。
   背就背,好像谁不会似的。念子禾一点儿也不服气。他边走边大声背诵着:
   单干好比独木桥,
   走一步来摇三摇;
   合作社是石板桥,
   风吹雨打不坚牢;
   人民公社是金桥,
   通向天堂路一条。
   好!背的好!孩子们拍着巴掌喊着号子相互鼓励着。
   祥良晖接着背了一首她母亲黎彩云教给他的解放前日伪统治时期的民谣:
   一怕旱,二怕淹,
   三怕警察,四怕官,
   五怕逼交官军粮,
   六怕当劳工去挖山,
   七怕鼠疫,八怕捐,
   九怕来抓思想犯,
   十怕缺吃又少穿。
   背完后,他仰着头,颇有些骄傲地说:这是我妈妈教给我背的解放前的民谣,说是不让我们忘了旧社会的苦难。你们谁会?啊?
   那谁不会,念子和马上抢着说:我爷爷还教过我一首呢,你们好好给我听着。接着他也趾高气扬地背了一首:
   满洲国,把人坑,
   青年去“奉士”,
   壮年抓劳工,
   剩下老头把地耕。
   你们说那种顺口溜呀,柳常平的二儿子柳树枝在一边不服气地说:那谁不会呀,听我的,只见他往大家中间那么一站,便大声背了起来:
   一年到头流血流汗,
   三根肠子闲着两根半;
   地主老财吃得满嘴流油,
   穷人饿得两眼发蓝;
   盼望过年吃一顿饺子,
   还被日本鬼子抓了个经济犯。
   东北人民从1931年“9·18”事变后,就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长达14年之久,日本侵略者对这里的人民实行惨无人道地烧杀抢掠,还建立“731”部队,研究实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武器,夺去了无数人们的性命。祥良晖的姥姥姥爷和柳树枝的爷爷奶奶都是死于日本人殖民东北的时期。因此,那里的人们都在心中牢记着这刻骨铭心的仇恨,他们也随时随地的教育自己的后代们,一定要牢记这屈辱的历史,不忘血泪仇民族恨,好好学习,长大报效国家。
   女同学也得背,吴喜嬛也要背一首。念子和吵吵巴火地叫号似的指着吴喜嬛说。
   吴喜嬛比念子禾大一岁,比祥良晖大两岁。因为报名上学晚一些,他们两个是二年级,吴喜嬛是一年级。念子和自以为吴喜嬛比自己低一年级,肯定不会背,就挑战似叫喊着。其实,吴喜嬛是非常喜欢学习的,她不仅在武大娘和黎彩云那里学会了一些如何做人的格言警句,还早就从别人的课本上读到了一些浅显的唐诗宋词,念子禾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于是,吴喜嬛便开始了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听了吴喜嬛的背诵,念子禾蒙了,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这首诗,既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便嚷嚷着说;课本上没有这首诗,不算数。
   祥良晖也是头一次听到这首诗,感到很新鲜,很好听。一边对吴喜嬛投去佩服的目光,一边反驳念子禾,指着他说:怎么能不算数呢,应该算数。你不会背就不算数,是不是太不讲道理了。
   大伙都顺着祥良晖说:算数,算数。
   念子禾只好不吭声了。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争强好胜的念子禾又自告奋勇地背诵了一首课本上的诗歌:“糖甜不如蜜,棉暖不如皮。爹娘的恩情重,比不上毛主席。”
   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们你不让我不让你得比着背诵那些诗歌,接着,吴喜嬛又给大家背了几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虽然她也不大懂得那些唐诗宋词的含义,属于囫囵吞枣,但毕竟那些都是中国的古代诗歌。
   快跑呀!晚了就没有大饼子吃了!晚了,就没有白菜汤喝了!不知道哪个小伙伴突然大喊一声,这群孩子们立刻一个个撒开腿疯跑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便跑进村里,一溜烟似的钻进了生产队的大食堂,他们是来这里吃晚饭的。
   他们跑进食堂,大食堂的叔叔婶婶大娘们正在忙乎着烧火做饭做菜。队里300多男女老少都要到生产队的大食堂来吃饭,每顿饭要下近200来斤的米,两个直径两米的大锅,一锅要下50多斤小米或高粱米,要倒进去好几桶水,要有一个人用一把大铁锹不停地搁搂翻腾,否则,底下的米就糊锅底了,中间和上面的还夹生着,根本无法吃。贴苞米面饼子时,那个大婶就把饼子做成胳膊一样长一样粗,烀熟以后切成好几段儿,一人一段地拿去吃。菜自然也做不细做不精,炒菜根本谈不上,只是大锅炖萝卜或白菜,菜不菜汤不汤的,既无肉也无多少油,清汤寡水的,一人一碗就着干粮吃下去,就算一顿。
   小孩子们放学比社员收工早,食堂饭菜又没做好,一个个连跑带颠地肚子里早就饿得叽里咕噜直叫了,进屋就喊饿,这些做饭的大人们也挺可怜孩子们的,没办法就找点上顿剩的凉干粮,或找点胡萝卜什么的塞给他们,先堵住他们的嘴。在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凉哇哇的剩苞米面饼子的时候,食堂墙上的广播匣子里开始广播了,首先播放的是那高亢而悠扬的歌曲《公社是颗常青藤》:
   公社是颗常青藤,
   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瓜儿连着藤,
   藤儿牵着瓜,
   藤儿越肥瓜越甜,
   藤儿越长瓜越大
   ……
  
   二
  
   这里成立人民公社是三个月前的事。那是1958年8月8日,兰花甸村的全体农民同所在永顺乡的全体农民一样,排着队伍举着红旗打着锣鼓,聚集在永顺乡政府那条东西长八百米宽六十米的土街上,热烈庆祝永顺人民公社的成立。足足有700多人的10支秧歌队,在土街的中央,在响亮的喇叭声和欢快的锣鼓声的伴奏下,赛着伴的扭,谁也不让谁,土街成了欢乐的海洋。
   大约十点半钟,人们来到在乡政府的大门前,党委书记钟光明站在临时搭建的一个有半人多高的台子上,手拿一个扩音喇叭,用高亢洪亮的声音宣布:经原安县批准,永顺人民公社今天成立了!
   于是又一阵锣鼓喧天,数十挂鞭炮一起点燃,几十个手拿二踢脚的人一起点火,霎时间,地上天空响成一片,这是永顺这片土地上自1947年10月解放以来,第二次人民群众的大聚会大游行大欢腾。
   永顺乡正式更名为永顺人民公社后,所属的10个村也都重新命名为生产大队。兰花甸村改为兰花甸生产大队。下面的七个社,则依次改名为第一至第七生产小队。所葆元仍然担任党支部书记,时青山由村长兼武装主任改任兰花甸大队大队长。生产大队同时设立民兵营,贫苦农民班长厚任民兵营长,余本好仍然担任会计。大队班子成员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由于成立人民公社后,接着就办起了共产主义大食堂,在社员家合作化时期就已经把土地、耕畜、农具全部归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又把猪羊鸡鸭都归到生产队集体了。因为自己家不开伙了,瓢盆碗筷等都拿到集体集中使用了。社员家的铁锅刀铲以及所有的金属都被收的收卖的卖,去大炼钢铁了。
   各队临街的房墙上,全部都是用白石灰刷写的大字块标语“人民公社是金桥!”“跑步奔向共产主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超英赶美奔向共产主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年轻人很快就接受了,并为之而欢欣鼓舞。中老年人则常常会接受的缓慢一些,甚至觉得有些不对劲。那天,所济南到五队去办事,碰上了在村头捡粪的祥五爷,兰花甸村前后两任书记的老爹便唠扯起来了。
   满脸蜡黄的祥五爷问所济南:老兄弟呀,你们队也办起了大食堂吗?有气无力的话语中透露着一个饱经风霜老人的忧郁和痛苦。
   办了,怎么能不办呢。我儿子是书记,我们队不得领头办啊。所济南说这话时,眉头紧锁着,瘦削的毫无血色的脸看上去灰呛呛的,话语中带有掩饰不住地痛苦神情。那话语中乍听起来像是一种自豪,可细看他那表情,琢磨他那话语深处,却透着一种愁苦和无奈:这么说你们也办了吧?
   办了,也办了。个人家的锅也拔了,吃饭的家什都没了。你们那办得怎么样啊?祥五爷询问着,他以为书记家的那个队,要么是先没办,要么是一定办得挺好的。
   哎呀!所济南深深地叹了口气:这大锅的饭菜,不瞒你说,他们也做不好呀,哪有点饭菜味呀,跟馇猪食差不多,没法吃呀。我这胃口不好,想喝点稀粥,可自己家做饭的家什都没有了,只能跟着对付吃一口吧。这食堂才办两个月,我的胃病就更加严重了,吃了不少的药也不管用。他说话时,左手一直在捂着隐隐作痛的胃口,而不能挪开。你们队呢?
   祥五爷也很痛苦地说:半斤八两,西葫芦炖角瓜——一个味儿呀!可能还赶不上你们呢,每天不是大饼子就是高粱米饭,不是土豆汤就是白菜汤,没肉没油的,好几个月了连一个鸡蛋也没吃着。我已经瘦了七八斤了。不怕你笑话,肚子里老是空劳劳的,就像个饿死鬼托生的,老是觉着饿,整天浑身无力,头重脚轻的,走道都打晃啊。
   是呀,咱们这把老骨头,扛不住这么折腾啊。我前两天还和葆元说了,这大食堂这么办下去能行吗?不办不行吗?你猜他说啥?这样办下去肯定不行,可不办也肯定不行,人家都这么办着呢。公社、县上也有不同意办大食堂的,结果都挨了批判。我一个大队书记能顶得住吗?所济南摇摇头说:葆元也说了,肯定办不了多久,因为粮食没多少了。现在是11月初,粮食顶多够吃三四个月,估计过了春节开春粮食就吃光了,到时候不停也得停。所济南伸出右手的两个枯树根般的指头比划着。
   那明年开春后青黄不接的时候可怎么办呀?这么多人,没饭吃可就彻底糟糕了呀!
   可不是咋的。
   两个年近70岁的老人,身体虚弱,脸色蜡黄,已经没有心情和气力再继续唠下去了。临分手,祥五爷说:那年我过生日,你还打发葆元来给我送来礼物祝贺,我一直想请你喝两盅呢。这回你到我这来了,按理说怎么也不能让你走。可是,祥五爷无奈地摊开双手:现在我是一个鸡蛋一颗白菜也拿不出来,要嘛没嘛呀,真是对不住了!祥五爷一脸哀伤的表情。
   哪能让老哥请我,我应该请你喝酒。你看,祥钧谊书记帮了我家葆元多大的忙啊,不是他的举荐,葆元哪能当上书记呢。所济南说这话,确实是发自内心的。
   两个老人纵然都有想请对方喝一次酒的一片真心真情,可是仅仅这么一点点的愿望,他们谁也没有能力办得到了。甚至连让到家喝口开水的话都说不出口了,可知家中甚至连烧开水的锅都没有了。
   就在大食堂刚刚办了一个多月的时候,传来上级关于秋翻地的指示,连丰收在地里的粮食都顾上全部收回家,就把劳动力全部投入到秋翻地中去了,据说上边一位领导人说过,深翻土地无非是深翻三尺,于是这句话就一竿子贯彻到底,全国都在深翻三尺。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和铁锹镐头,不分昼夜挑灯夜战,强大的体力消耗,人们格外得能吃,食堂做少了不够吃,做多了又浪费,本来一年的口粮四五个月就销进去一多半了。果不其然,春节之后不久,就已经没有粮食吃了。
   食堂已经不再糊大饼子焖高粱米饭了,而是熬稀粥了,每人每天按人头分稀粥喝了,仅仅喝了半个月,人们便前腔塌后腔了,这样的情况岂止是兰花甸村,全公社都差不多。在公社的干部会上,各生产大队都提出了粮食不够吃,食堂已经办不下去了。
   公社党委书记钟光明对大家反映的情况,早已心知肚明了如指掌。这位出身寒苦,参加革命20多年的老干部老党员,早就感觉到这办大食堂根本就不是个办法,刚解放不久的农村,无论集体还是农民家庭,底子都很薄弱,根本就不具备这个条件,根本经不起这么折腾。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更不敢宣布解散大食堂。但他也有他的办法,那次公社开干部会,他在会上说:办大食堂,是上级的号召,能不能办下去,我说了不算你们说了算,没有粮食吃人就活不了命,反正你们知道怎样能让大家有饭吃,怎样能让大家活下去。谁要是饿死了人,那是绝对不行的,谁那里饿死了人,我就找谁算账。你们自己掂量着办吧。散会。

共 1423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篇生动的小说。首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小说按照历史的真实来写,因此有一定认识价值。凡是经过那个时代的,对此都有所了解。其二,小说写人,避免了程式化,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地主婆本来反对共产党的进步事业,但偏偏在大食堂这件事上跟大家的态度相反,向公社书记告村支书所书记的状,告他解散了食堂。表面不好理解,联系实际,就可以理解了,她因为吃了书记的亏,希望通过告状把书记搞倒。第三,小说似乎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但个个形象都很鲜明。我怀疑这些人都有现实的原型。在语言上,修成国老师注意了生动性。如运用歇后语、熟语:“老师西葫芦炖角瓜——一个味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出个子午卯酉”。作者对人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如写地主婆,“只见她用已经没有多少牙齿的嘴,使劲那么一咬,花生豆嘎嘣一声便碎在了嘴里,她便使劲地嚼了起来,咬牙切齿地像是要把谁一下子咬死嚼碎吞进肚子里似的。”“迟玟君喝了一口酒后,故意吧嗒吧嗒那榆树皮一样干瘪的嘴唇。”写懒老婆禄美娟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她脸上擦的胭粉太多太白,一进屋,把人家的孩子吓得狼哇哇地哭叫起来。”“禄美娟的脸皮比鞋底子都厚”。构思上,故事合情合理,毫无漏洞。总之,这是一篇佳作,推荐阅读。(编辑 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10-05 21:10:03
  一篇真实生动的反映历史的好小说,推荐阅读。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0-05 22:23:12
  学习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的社会故事。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修成国        2021-10-06 11:05:35
  谢谢鲁芒老师的辛苦编辑和精彩的按语鼓励!谢谢黄老师的跟读和鼓励!编辑老师说得对,基本都有原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