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古镇历千年,归来是青春(散文)
车过宜昌,沿沪渝高速上行百公里,跨过有世界第一高桥之称的四渡河特大桥,穿过3000多米的野三关隧道,眼前豁然开朗,一排排高低交错的楼房跃然眼前,在高山盆地形成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市风景,这就是有“西南门户,鄂西重镇”之称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
(一)
野三关是历史古镇,从镇南岩湾溶洞的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北宋初期已经形成了街道雏形,土家族先民在此聚居。北宋宰相寇准任巴东县令时,在此劝民农耕,有《劝农歌》曰:“苍天在上,厚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界,定居稼穑,厚土归民,传之子孙。”后人建劝农亭纪念寇莱公的功德。清朝前,野三关因劝农亭而得名,1730年清廷将原来设在清江野三口的巡检司迁至劝农亭,其名始改为野三关,但劝农亭依然伫立在镇中,永远留住沧桑的历史记忆。
农亭街是古镇最老的街道,这里曾是宜昌至恩施盐商古道上的驿站,随着商路的发展,这里逐渐繁华起来,巴东县志记载,到清朝末年,本地和江汉平原来此经商的商铺客栈达180多家,可谓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生意红火。上世纪50年代末,巴东后乡公路开通从镇上通过,人们沿公路两边建房经商,老街渐渐冷清。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古镇,1984年4月,中央领导一行视察恩施自治州,夜宿野三关,与当地干部共商发展商品流通增收致富之策,后来称之为“劝商”,当地政府在总书记下榻的宾馆建了博物馆,以示纪念和表达改革开放的决心。
北宋宰相的劝农与当代最高领导的劝商,是古镇跨越千年的传奇。劝农使这里的土家先民从狩猎为生的蛮荒时代走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劝商使当地的传统经济模式迈向融入山外的商品经济时代。古镇是多么幸运啊!
兴商之风使古镇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方圆百里物资集散中心,逐步富裕的人们吃穿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留下一个个创业致富的动人故事。80年代初,居民邓习元夫妇在农亭街南门用自家的土坯房开了镇上第一家个体小餐馆,取名“喝二两”,招待外地客商和附近上街赶集的村民,对以往吃惯了粗茶淡饭的人们,花个几毛一元钱,打上二两醇香的苞谷酒,炒个小肉丝,吃几个包子馒头,是一份在家里难得的享受。餐馆生意很红火,曾经有位县委宣传部的干部将餐馆的场景拍成照片发表在国家级报纸上,获得了大奖,餐馆自此名声远扬。
此镇历史悠久,北宋宰相寇准出仕巴东县令时曾在这里劝农稼穑。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五代时期的刺史,元代进士、金紫光禄大夫,辛亥革命元勋等历史名人。
(二)
发展经商使集镇繁华起来,镇上为恢复农亭老街原来的面貌,投资按照过去的格局对临街的店铺进行整修,经营上主打本地传统商品,成为本地人购物就餐,外地人参观游览的首选去处,老街又恢复了昔日的生机。
四月初的一个上午,慕名与朋友相约游览老街。自镇东穿过高速公路隧道,走过一段之字形公路,眼前伫立着写有“千年老街”的牌坊,一条六七米宽的青石板路向西延伸,两边都是整齐排列的临街商铺木楼格局,开餐馆的、开旅店的、酒铺的、小百货便利店的、店前摆摊卖小吃玩具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慢行间,远远听见“麻饼,桃片糕,千层糖”的吆喝声,一中年男子正开着三轮车放着喇叭沿街叫卖。右边一位大嫂正在摊位上给顾客装“油炸粑”。牌坊前行约150米,坐落着一座店铺,三面临街,叫“三面铺”,一条岔街向北延伸,通往“大水井”,相传岔街和水井是为了主街防火而发展起来的。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叫“大巷子”的地方,这里是老街通往主街公路的要道,也是老街最热闹的地方。受老式建筑格局的影响,巷子宽3米不到,一路向上为石板阶梯,两边的铺面大多经营饮食,以地方特色小吃为主,巷内食客如织,熙熙攘攘。出于好奇,我们买了一份当地独有的“酸懒豆腐”配油炸土豆,吃起来又酸又香,油而不腻,给人一种酸爽的享受,一份难得的美食。
老街在大巷子拐弯向南延伸,约三百米就到了南门“喝二两”餐馆,整个老街主街全长约1.5公里,置身其中,风物古今交融,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同一时期,镇北的谭乔英姐妹在318国道路边开了一家“姊妹饭店”,经营的土家饭菜很有特色,东去西往的客人都喜欢在这里停车吃饭,姐妹不仅走上了致富路,名气也越来越大,《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曾报道过谭家姐妹开饭店创业致富的故事。
(三)
野三关镇地处鄂西南武陵山区,抵近江汉平原,有“西南门户,鄂西重镇”之称。野三关不仅因古而名,这里人杰地灵,留下了许多值得仰慕的历史名人和引为骄傲的土家族文化传承。镇北两公里的柳山廖家坪至今伫立着五代时期后蜀溱州、万州、施州刺使田行皋所立社节祭祀天地的石碑,碑高丈余,宽一米,石碑左右各有人形石乳一具,远望似仙人对弈,近观如卫士把守,栩栩如生,石碑铭文仍依稀可见。
古镇西北的菜籽坝村历史上有一个“九代屋场”,相传其家有十犬,偶有一犬不至,九犬不食。据明嘉靖巴东县志记载:田韦皋,本县人,元进士,仕至金子光禄大夫,累世同居,诏旌为义门,所居地至今称为“义门村”。
镇南5公里的石桥坪村,是辛亥革命元勋、武昌首义领袖之一的邓玉麟将军故里,在这里建有邓玉麟将军墓,供人们瞻仰。村前有一天生石桥,桥下终年泉水涌流,经化验泉水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今依托将军故里建成了将军新村,青山绿水,花果飘香,成为旅游和避暑的好去处。
古镇是著名的土家族跳丧舞--撒叶儿嗬的发源地,土家人讲究在老人去世后,以热闹的方式陪亡者,丧事当作喜事办。入夜,一面牛皮大鼓由声音洪亮者执鼓领唱,鼓声响起,四个男子踏着鼓点结对起舞,边舞边唱,场面热闹而震撼。上世纪九十年代,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古镇人士黄再秀牵头组建了“野三关撒叶儿嗬艺术团”,将撒尔嗬跳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全国民间歌舞大赛的舞台上,闻名全国乃至海外,成为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歌舞。
野三关地处武陵山与大巴山余脉交汇处,喀斯特地貌使这里山清水秀,尽显神奇。山势幽奇险峻皆具,一山一景,罗汉山、白崖、大青龙山、小青龙山,还有“小天门洞”之称的穿心岩、形如蒲扇的大佛山。镇南10公里的高山湖泊“水流坪”,长15里,宽300米,四季湖水清澈见底,山色倒映其中,美轮美奂。夏日泛舟其上,观鱼虾戏水,十分凉爽惬意!
(四)
40多年改革开放,古镇紧跟时代步伐,踏准发展节奏,面貌日新月异。由于地处大山深处,千年沿袭着出门靠行走、运输靠背篓的生活方式,上世纪70年代318国道修通,山货运出,工业品运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走近山外人。十多年来,随着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的开通,野三关成了衔接川汉的交通要道,坐高铁动车西去成都仅半天时间,上北京下广州也就10多个小时。当地县里利用交通优势,实行“一县双城”发展战略,在野三关设立经济开发区,将工业区转移到野三关,使镇上的食品饮料、纺织、电子等产业迅速发展,集镇的面积、人口、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被纳入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乡镇。
改革开放后,自1984年中央最高领导视察该镇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如今已成为鄂西地区的旅游避暑及康养胜地,呈现出山区古镇的独特魅力!
酒是古镇的一张名片,过去山里人主要种植苞谷,有很多酿苞谷酒的小作坊,由于酒好香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闻名川汉,经常有人将酒带往武汉、宜昌或重庆。借着这张名片,县里在开发区工业园主打酒类龙头产业,形成了三峡酒厂、水布垭银杏酒厂、茅源酒业为核心和一批生产苞谷白酒、果酒的小型企业产业集群,产品销往全国。当你漫步街头,到处飘散着淡淡的酒香。
古镇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盆地上,夏季空气清新,凉风习习,是避暑逍闲的理想去处。嗅觉灵敏的武汉人,在铁路、高速公路开通几年后,很快发现了野三关这个他们理想的避暑胜地,每至夏天便相邀潮水般的涌来,镇上的酒店宾馆,附近农村民房改造的民宿,到处是他们的身影和愉悦欢快的笑声,待到秋初便陆续离去。大批的武汉人还把这里当做家人,朋友长期的夏季侯栖之地,纷纷在镇上购买小户型商品房,使镇上的房价节节攀高,令当地人咋舌!能够与大城市人结缘,又是古镇之幸!县里和镇上近年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避暑经济和旅游经济,狠抓镇上的水、电、路、住宿、环境等基础配套建设,满足人流快速增加的需求;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正在修建高等级公路,将镇北的善家河,镇东的四渡河特大桥,镇南的穿心岩、水流坪、将军故里,镇西的铁厂荒花海,连成一条循环旅游线路,在“游”字上做文章,吸引更多山外来客。
(五)
来到野三关,春夏秋冬都能给你带来不同享受。春天,这里满山遍野的野樱花,连片的油菜花使人心旷神怡;夏天,山头上到处是火红的杜鹃花;秋季,金灿灿的银杏树和漫山红叶让你流连忘返;冬天,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冒着寒风在老山厚厚的雪地上照照像,走出一串深深的脚印是一种独特的感受。距离古镇30多公里的绿葱坡高山上已经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滑雪场和多功能康养中心,堪称湖北西部的“亚布力”。
从野三关出发,向北一小时车程,到达巴东县城,可以踏上西去的游轮,尽情游览高峡平湖上的巫瞿风光;向南半小时车程,到达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可乘船西去恩施观沿途的“清江画廊”。如有兴致,循着《水经注.夷水》的记载,参观土家族先祖癝君故里--三里城,后东下盐池河观盐井寺,问盐水女神可好?洗上一个盐水温泉浴,神清气爽,祛病强身。
古镇古今交融,通时达变。按照规划,野三关将建小型机场,到那时,你可以从这里出发,飞向想去的远方……
您笔下的野三关古镇,经历了北宋劝农,改革开放劝商的历史事件,形成了古镇经济繁荣,人杰地灵,自然景观清新宜人的休闲,聚会场所。真是“古镇历千年,归来是青春”啊!O(∩_∩)O~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