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在心中修篱种菊(随笔) ——《篱边小筑》出版后记
修篱种菊,是最富诗意的“耕赏”文化,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此次有了这个意境,满满的幸福,诗意都快溢出来了,很有“人生得意”的欢畅感。尤其是我的诗集《篱边小筑》出版了,就像一个高龄的母亲诞下一个漂亮的孩儿,日夜里,搂着,抱着,摇着,亲着,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亲,我信。
一
“篱边小筑”,是我在江山文学网站的笔名,也是我这本书的书名。我十分喜欢这个名字,并不是源于我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而是与我的原生家庭和生长环境有关。我在农村长大,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住的是泥抹瓦破的平房,屋后几畦菜田,几畦花圃,有一个大大的鱼塘,菜田和花圃周围扎上紧密的篱笆,以防群鸡啄食,防猪拱食。在那个未解决温饱的年代,“篱边小筑”,只是一个普通的畦园的样子,毫无美感可言,甚至破败得羞于见人。但这个伴着我长大的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及至后来爱上读古典诗词,竟然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爱不释手,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更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心动不已,似乎远隔着几个时代,我们有了灵魂的碰撞,在篱边,种菜种菊,皆情调之事,形似,也有着神似。我还以为名字的四个字让我释怀,名利面前,还是怀着一颗淡然的心,安于修篱植菊的农事,于是,行非亟亟然,心不戚戚然。我把一方篱园看做了情感的寄托,可消弭名利之心,可溶解胸中块垒。
我对而是玩耍的那个畦园有了永远的记忆,而且好感顿生,每当想到那个画面,我甚至想提笔绘成连环画,还原儿时的情境。
七年前,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我搬到了番禺的大石关帝岗脚下,这是我姐姐的自建房,在闹市中依山而建。每天清晨一打开后门,扑面的是山气轻漫,晨雾滋袭,树木葱茏,山鸟啾啾,颇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佳境。于是东施效颦,用砖块砌成了几条长坑,春种桃花,夏种蔷薇,秋种野菊,并自取斋号为“篱边小筑”。更沾沾自喜地写下一首诗以记:
卜得偏居避市尘,林中漫听燕声频。
柴门虚掩风轻扣,且作栽花自在人。
我历来认为自得其乐才是难得的境界,不为尘俗所扰,不为杂事烦闹,以诗表白,虽无人喝彩,还是要自己摇头轻吟,自我陶醉,这就是“自在人”的意趣,我得之。
我是在闹市中故意制做一个乌托邦而已,以图涤却一身市井之气。我认为,市井之人未必充满市井之气,于名利之中难以自拔者,无论居于何处,这种气息就会扰身随影。每天下班后,捧着一本诗书在靠山的阳台坐下,边听鸟儿欢叫,边埋首读诗,任由鸟雀啧咂,权为还未长大的孩童不识趣来一个恶作剧,老成之心也得稚童雅趣。写作,这种自得其乐,伴我度过了七个寒来暑往。看惯了关帝岗的荣枯有序,我很释然于人生里的一切际遇。对得到的和失去的东西,我变得淡然与从容。我不能徒有一篱园而无闲适之趣,我想在灵魂深处,为自己的心瓣撒上菊瓣蒿香。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命,多少前尘往事,已随流水飘远。在季节的流转里,如果你问我四季里面,最喜欢那个季节?秋天。因为我出生在金秋十月,目不识丁的母亲,找人给我取了一个漂亮的名字:玉颜。当我读到“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便深陷书的文字世界,我常常回味,那些爱书如命的日子,在学校宿舍十点关灯后,打着小手电筒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总是想被老师抓住,也不会浇灭我一颗求学读书的心。这是多么诗意的回忆啊。出来工作后,四天值一个通宵班,也是文学书籍伴我度过十多个值夜的春秋。同事们都抱怨值夜班的辛苦,唯独我乐在其中。转眼,我已步入了秋之年,拾起一片落叶,那脉络已清晰地印上了我的年轮。繁华落尽,我只想在一指流沙中,捡起一个叫“静美”的词儿,好好捧住这诗意的年华。
秋天,我形容她为一个袅娜的古典女子,梳着精致的妆容,袅袅娜娜而来,手上轻嗅着一朵小白菊,莞尔一笑,款步有致,纵然脸上已有了岁月的痕迹,依然不失优雅,不慌不忙。这是我对秋姿态的倾慕,也是对自己的期许。
我是一个这样的女子么?我是一个自爱的人,尤其是我出版了这个诗集以后,似乎我对己多了十二分的肯定,因为那些文字是从我的春秋时光里敲打出来的,我是按照诗的平仄步调走来的,优雅从容,我不想和那些颇有人生成就的人去媲比,只想更多地给自己肯定的眼神和默许。诗集可能充当了一个安慰我的角色,有情有义,不负我望。
二
十多年前读白落梅的美文,她说:“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这句话一直在我心底徘徊、荡漾。年轻时我做不到,我有着男孩子一样的性格,桀骜不驯;也有着小妇人小市井一样的镏铢必较。而真正读懂这句话的时候,秋,来了。也是我写这本《篱边小筑》的初衷和最终目的,我想抚摸曾经的美好时光,留住青春万岁的呼声。这本书以古体诗词为主,是我在无比焦虑的日子里,用文字治愈自己的一种方式,文字是我的医生,它救赎了我。我通过写诗,缓缓地舒出了我内心的浊气。我向往人淡如菊,它是一种追求和境界;我想在心中修篱种菊,白落梅说是一种智慧和自渡。
唯有修心才可以静美。文字是可以走进我的灵魂的使者,每一个夜晚,我为某个字眼,而推敲,没有“拈断数茎须”,也算是彻夜难眠了,因为诗意的揣摩,真的是一种幸福,比印制在纸张上的铅字还质感还有趣,我喜欢那种过程,诗意的推敲过程,就像漫步于华丽的红地毯,就像在起舞一曲曲华尔兹。
可以说,这个诗集也是每个夜晚的灯光的汇集,那些白日所见的画面,在灯光下入诗,经过数载,于是《篱边小筑》这个集子就诞生了,是“小筑”,诗歌都是一些日常俗事和普通的景色,只是经过了我的加工,才有了美的样子,这些美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再俗气,而是优雅地着,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这个诗集诞生的过程。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难免对自身的际遇倍感徬徨。所有的无力感,在某一个下雨的夜里,悄然而至。《百年孤独》里有一句经典:“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我愿意。我愿意用寂寞来偿还,我所亏欠的一切。只要一盏茶,一本书,一灯如豆,我便安之若素。这种偿还,还寂寞吗?寂寞啊,那是给夜晚的告白,因为夜晚喜欢每一个不睡的人,寂寞相对,无语也懂得彼此。
我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会在某一个时刻来临。2018年我在江山文学网站注册了会员,之后天女散花般投稿玩耍。半年前惊喜地发现排在最末一个刚成立的社团“东篱采菊”,久别重逢的感觉让我加入了这个文学社团。社团的灵魂人物怀才抱器老师,他的每篇文章都在我心湖里泛起涟漪。那些完全无功利性的文字,深情的、怀旧的……哲理、阅历、美食的……字字珠玑,句句走心。清芬扑鼻,绕梁三日,我又真正读懂了修篱种菊。他说“秋月最响亮”!好吧,我鞭策自己,默默修篱吧,待到耄耋日,还来就菊花。
或者可以说,这个诗集,也是奉献给我心爱的江山文学网址,她收留并引领了我的文学创作,如果说诗集是我生活的收获,那么江山文学则是我生活的欢乐场,她带给我了太多的喜悦,不只是“采菊东篱下”的诗意,还有着四季皆诗的美满感。
我的诗集,也算是给东篱采菊这个雅名以其实。我还想,今日我种菊品种可能单一了,明天明年,我还继续种菊,五彩之菊,缤纷斑斓,我想,我的人生走到这个年轮,一定会丰满起来的,我还要用诗的文字来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