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初见】北方的篱笆大院(散文)

精品 【书香·初见】北方的篱笆大院(散文)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26发表时间:2021-10-08 10:42:56
摘要:乡村的篱笆院,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简便易行,是中国传承了经年的一道风景。现在农村的院墙越来越美观、结实,也越来越高耸、封闭。篱笆似乎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即使为了商用的目的而保留下来,多改头换面,增加了更多的粉饰,成了农家大院招揽游客的卖点。规整的篱笆墙,彩旗飘飘,绿萝缠绕,虽然漂亮了许多,却感觉多了现代化的气息,少了自然的韵味,更没有沧桑感。

【书香·初见】北方的篱笆大院(散文) 初见祖国东北地区的民居,使我这关内长大的中原人,留下颇深的印象,颠覆了我浅薄的一点认知。
   中国是个大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地广人多,历史悠远。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一地有一地的风俗,一地有一地的文化。人类在繁衍发展中,无论形成的民族风情,还是开创的地域文化,无不与自然地理,气象物候密切相关,无不打着民族和时代的烙印。
   中原地区的民居,多是四合小院及高墙门楼。走在古旧村庄的老街上,看到的是透着古朴和内敛的院落。村子中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树,和幽深的胡同。各家的院墙,有的砖砌,有的土筑,沧桑斑驳,至少都有一人高。村民们生活的理念是:院墙不仅仅为挡风防盗,也要阻人眼目,为家的私密性增加安全感。
   墙头上,不时探出枣树或梧桐的枝条,绿叶红果掩映着房舍,透着一些神秘。稍微富裕讲究的人家,大门后迎面竖有影壁墙,上绘山水丹青或大字翰墨,壁前栽花植竹,趋风附雅。
   影壁墙有两大功用,一是装点门面,显得风雅,二是街道上的行人,不会一眼看穿院内甚至厅堂。南方天气炎热,在家中的女眷难免衣衫不整,被路人看到,会有失体面,被贻笑大方。
   而北方民居,因气候、地域原因,人们冬季大部分活动于室内的热炕头,炕上的大玻璃房窗,使院中的情景一览无遗。大门口若有人来,首先迎接的是家养的鹅狗。犬吠鹅鸣,使主人不用出屋,就看清了外面的一切。所以整个大院子显得简约、粗犷,注重的是实惠。
   东北的院落一般都很大,这和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有很大关系,同样是几百户的村屯,面积上比中原要大上好几倍。想当年,落脚此地闯关东的老户,圈地开荒时估计没有人约束,尽可能大的圈占院落,也是理所当然。影响下来,各家各户的院子都很大,不仅全为居住,还包含着生活必须的瓜菜果蔬菜园地。
   院子一般面街设立栅栏大门,很少有胡同。在东北,狭义的院子并不算广阔,住房居中或偏向左右,等房子宽度的地方一般直通大门,即为家院,是南方意义上的天井。院一侧建有简易的仓房及猪栏牛圈,还有马棚、鸡鸭狗舍等,这是准确的家院。但房前屋后另有上千、几千平米的地方,矮墙或篱笆隔开,有小门可以进出,种植些瓜果蔬菜,甚至粮食农作物,统称为院地。
   这些成凹字或菜刀形的院地,同房子、院子一起被因地制宜的圈围着,形成一家一户四边形的大格子,东西相连,南北靠街,整个村子看起来,也算自然协调统一。
   院墙全不高,有的地方是一米左右的土围墙,或上面插上稀疏的短树枝,更多的是篱笆墙或木板障。夏秋季节爬上一些藤蔓植物,开出各色各样的花朵,亦有南瓜、葫芦等,绿油油地挂在篱笆上,特招人喜爱,引人注目。
   篱笆墙也不求高,能挡得住牲畜,标明界限就行。东北之地木材不缺,村中闲置的地方,任其荒芜,也少有人栽树植木,一是成材缓慢,二是怕影响邻近院落的果蔬种植,总之,没有需要才使村民们懒得去经营。
   院墙不高,又没胡同和少有树木遮掩,所以,走在村子的大街上,各家各户院中的情景,尽收眼底,院中人的举动全看得一清二楚。
   东北人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男人女人们不在乎外人窥视,相反,在乎的是,被人议论说主人懒惰,家里的园子荒芜,而不打理,以及院子脏乱差,比较埋汰﹝方言:不干净、不整洁﹞。
  
   二.
   东北的篱笆大院,一年四季都发生着年年相似,却又不同的故事。庄稼人居家过日子,锅碗瓢勺交响,鸡鸭鹅狗滋事,总有演不完的连续剧,道不尽的鸡零狗碎。
   每年临冬,田野里净地,粮食归仓,院地中的蔬菜瓜果也告一段落。有一件事是北方人必须做的,那就是备足漫长冬天的取暖用柴。靠山林区的人,会弄来几车原木,运进家后截取统一的长短,劈成大小合适的柈子(东北人对大块劈柴的称呼),整齐码放在院子里。冰天雪地的冬天,指靠它做饭取暖,没有柴烧,等同于没有存粮,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不但难熬,也实在难以活命。
   北方平原地区,木柴缺少,但满地有庄稼秸秆,野生的茅草、芦苇遍地皆是,都会被弄进家来,所以各家各户院子中,都堆起高高的柴草垛。
   这时候的北方农村,柴草垛成了村中的风景,各家各户篱笆大院内,成山成岭,高高低低,堆满院地的一角,同时也成了家禽、牲畜及麻雀们的乐园。成天嘁嘁喳喳,吵吵闹闹。说不定出现什么情况,吵闹声突然静止,麻雀们“呼”地惊飞,如同刮过一阵风,它们争相同时飞向邻近的树或高处,密密麻麻,挨挨挤挤。这时,刨食的家禽会停下来张望,只有牛马们无动于衷,仍然慢条斯理的低头咀嚼。一年中也只有这个季节,院地对畜禽开放,任其在里面胡作非为。
   院子主人,往往在住房旁边,用树木搭起一个“玉米楼子”,大田里收来的玉米棒子,因为没有干透,不能脱粒进仓,必须存放于露天中,历经一冬的自然风干,开春方可出售。
   东北的玉米楼子很有特点,是北方人的一大发明,四根大木柱子载进土里,离地三尺的地方,以横木作底,周边围成木栅栏,黄橙橙的玉米棒子装在里面,上面遮盖上避雨雪的顶棚,可大可小,可高可矮,既通风透光,又防鼠防潮。
   家家的玉米楼子,也是北方农村的一景,像一囤囤黄金,彰显着北方的富有和财富,也是农民们生活的底气。
   冬闲下来的村民,男人们到处喝酒、打牌,凿冰窟窿弄鱼,也有的扛起猎枪(那时东北不少人有猎枪),踏雪打野兔、野鸡与狐狸。更有人,在柴草垛边支起粘网,捕捉鸟儿和麻雀,有笼养价值的鸟,可以买到城里,满足一些人的嗜好,而最多的是麻雀,则被扒皮油炸,是不错的下酒野味。不论收获如何,他们为的是乐趣和消耗吃饱喝足而过剩的荷尔蒙。
   女人们则走东家串西家,脱鞋上炕,盘腿大坐,嗑着瓜子,闲谈些家长里短,唠些过日子的闲嗑,同时也传播一些不着调的风言风语。这时候,一个个篱笆大院里,即显得萧条,又十分热闹。
   当然,这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现在国家封山育林,禁止乱砍乱伐,更不允许乱猎乱捕,麻雀已被列为二类保护。再说农民们也没有了这份闲功夫,年轻人上学、就业、外出打工,在家的也各有事可做,挣钱养家为第一。那些留守的老弱病残,吃喝不愁,屋子温暖,闲时做做家务,照看孙子,也懒得去违法乱纪,破坏大自然。
   北方的冬季,是天然的大冰箱,弄来的鱼虾,杀好过年的猪羊,装进大缸中,铲些雪一埋,上面压块大石头,整整一冬天,既保证新鲜,又不怕动物糟蹋。
   积酸菜,磨豆腐,包豆包,并且存上一袋冻饺子,冬季村民们忙碌的都是琢磨吃食,一直到过年,篱笆院中的热闹达到高潮。
   首先打扫庭院,农村生活中一些必须而又有碍观瞻东西,虽不能抛弃,但归拢到不显眼的地方。总之,要尽量让过年串门的客人,进门有一种干净整洁的印象。接着,门口贴春联,窗上沾窗花,粮仓、车具、马棚,水井,就连猪圈、羊舍,都贴上“福、富、车行万里、六畜兴旺”之类喜庆吉祥的红纸墨字,并且有意把大福字倒过来沾贴,寓意福到。
   再就是于院中高挂红灯笼,大灯笼挂的很高,点起来亮堂,寓意吉星高照,是庄户人家的追求。大年夜,红光闪闪,院落通明,鞭炮此起彼落、二踢脚腾空炸响,各家篱笆大院里飘出炊烟和暖气,里面混合着酒香与肉香、十分有年味。这是充满人情味的人间烟火,一个个篱笆大院里透出吉祥和喜庆。
   除夕过后,村里自发组成秧歌队,挨家挨户进院扭几圈,爱面子的人家,还会打赏红包,多少不论,但瓜子、糖果、香烟,必须大盘端出,热情的招待,主人、客人、看热闹的人,全都喜气洋洋。
   北方每到四月份,天气转暖,冰雪消融,大柴垛也逐渐萎缩。但积攒了一冬的牲畜粪便、草木灰及杂七杂八的垃圾,在篱笆院的另一处鼓起大堆。院主人,会适时洒水堆积发酵,然后翻晒打散,这是最好的农家肥,院地的瓜果蔬菜,长势喜人,指望的就是它,用当今时髦的话说,为“纯粹的绿色食品。”
   夏秋时田里农忙,一般全家老少全下田。房门请铁将军把守,栅栏大门,随便弄段铁丝或绳索拴紧,免得猪羊乘机出去滋事。一般不到大中午,主人是不会回来。农村人没有带钥匙的习惯,房门钥匙随便用砖头压在窗台下、鸡舍旁。人们全心知肚明,即使外人若稍加翻找,也不难找到,但村子里并没有因此而家被盗。淳朴、善良的农村人,锁门也就是个形式,防君子不防小人,而本村本地的都相互了解,互相认识,互相有所照应,小人当然难做,久而久之,共有君子之风。
  
   三.
   也许远古先人们无意之间发现,在地上插一圈树枝条,作为屏障,即可以阻挡猛兽侵袭,又可以圈养猎捕来的活物,从而发明了篱笆。万千年来,作为家园的建筑,陪伴着人类发展,圈成实际意义上的家,共同走到文明的今天。
   制作篱笆的材料可因地制宜,可因陋就简,可以几种组合,其功用不单是阻止与保护,更多的是表明为私人占领。文明人都尊重篱笆墙,任是绕远,也必由门进出,只有土匪,强盗才会视篱笆为儿戏,当年日军侵华的战火,烧毁了多少东北的篱笆大院,难以计数。
   乡村的篱笆院,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简便易行,是中国传承了经年的一道风景。诗人艾青在《献给乡村的诗》中写道:“外面围着石砌的围墙或竹编的篱笆,墙和篱笆上爬满了茑萝和纺车花。”电视剧《篱笆女人与狗》中唱道:“骡子下了个小马驹哟\乌鸡变成了彩凤凰\麻油灯呵断了油\山村的夜晚咋还这么亮\哎哦……哦……只有那篱笆的墙影子还那么长\在那墙上边爬满了爬满了豆角秧。”
   时代发展到今天,悠悠黑土地上的农村,农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新盖的砖瓦大屋取代了泥土小房,种地不再是起早贪晚累折腰,科技兴盛,使农民春种秋收,机械化一步到位,丰收的粮食直接送粮库,粮食连家门都不需进,家中其他成员,甚至都不用下田进地,收入就直接打进腰包中的卡里。
   富裕起来的农民,第一考虑的都是喜欢建设家园,房子自不必说,篱笆院墙也在建设之列,逐渐被砖砌,水泥预制板替代。
   农村的院墙越来越美观、结实,也越来越高耸、封闭。篱笆似乎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即使为了商用的目的而保留下来,多改头换面,增加了更多的粉饰,成了农家大院招揽游客的卖点。规整的篱笆墙,彩旗飘飘,绿萝缠绕,虽然漂亮了许多,却感觉多了现代化的气息,少了自然的韵味,更没有了沧桑之感。
   通观人类历史,正像《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日月由东升起,落西后再转向升起之地,人和动物生于尘土,来世走一圈后,终归化尘,地球上很多事物,不经意间都在画圆,也许这是宇宙大规律。
   人类由开放自由,走到封闭受约束,也许“英特纳雄耐尔”实现的时候,人类还要回归自然,完全开放,完全自由,也许那时不再需要篱笆墙,世界人类共同和谐地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的篱笆大院中。

共 42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乡村的篱笆院,曾经是钢筋水泥逐步走进乡村之前,存在于北方,特别是东北农村的一道风景,它不仅可以防范牲畜随意进出,还是一种地界划分的标志。篱笆院存在于北方农村,或许有千百年了,因着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它自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篱笆院子里的四季有着特有的烟火味儿,篱笆院子里的人也和篱笆院子一样千百年来过着朴实而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子,并且将这种日月里的“影子”深深地烙在了与它一起过往的每一位沧桑的百姓心里,每每回忆,便觉万千温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城市化大潮的日渐激烈,原本热闹的村子里再难见到年轻人,更再难见到那些朴素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篱笆院子。如今“农村的院墙越来越美观、结实,也越来越高耸、封闭。篱笆似乎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即使为了商用的目的而保留下来,多改头换面,增加了更多的粉饰,成了农家大院招揽游客的卖点。规整的篱笆墙,彩旗飘飘,绿萝缠绕,虽然漂亮了许多,却感觉多了现代化的气息,少了自然的韵味,更没有沧桑感。”正如笔者所言,这可能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或者说是其中一个程序,或许轮回再变,篱笆院子还会再回来,或许“人类还要回归自然,完全开放,完全自由”那时候,所谓的地球村或许已经成为现实,而全球这个大村子或许都亲如一家,一起生活再地球这个大的篱笆院子里吧,或许这是一种美好的希冀,或许这将是不久的将来的现实。作品朴实温润,有记忆,有画面,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想象,语言委婉,结构合理,佳作,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雪凌文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01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08 10:44:37
  没去过东北没见过东北的篱笆院子,但近些年看一些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倒是有了画面感,很喜欢那种篱笆院子。老师好文欣赏,问候了!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0-08 19:28:10
  现在的东北农家大院,正像全国各地一样,与十几年前,变化很大,篱笆院墙逐渐消失,时代改变了乡村风景,不是说不好,是怀旧的眷恋。谢谢精心编辑,认真解读。祝安。
2 楼        文友:宁夏旅行者        2021-10-08 23:12:02
  欣赏好文,篱笆是八十年代的时代产物,对我们这一代人有着深厚的情感,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真的是一种遗憾。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0-09 19:10:19
  篱笆的淘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尽管必须抛弃留有遗憾,实属无奈,任谁也阻挡不住历史的车轮,遗下的只是记忆。谢谢赏读。
3 楼        文友:贵阳陇山        2021-10-10 11:08:53
  天马的文章深厚,结尾结得大气。
回复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0-10 19:23:22
  谢谢来访,顺祝秋安。
4 楼        文友:白玄        2021-10-16 10:12:23
  篱笆院的记忆在天马老师笔下将成永恒,篱笆院的生活及人们给人温馨、亲切将永铭人们脑中。如今篱笆院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时代在发展,它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0-16 18:16:20
  谢谢来访,北方的篱笆院,同全国很多传统东西一样,即将成为历史,即将成为记忆,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值得淘汰,只是一些情缘,一些眷恋。问候老师,祝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