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东篱】“诗文”钱塘江潮(赏析)
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入夜山寺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谁能想到,给西湖留下长堤遗产和甘美井水的白居易,晚年忆起杭州,最记挂的不是西湖,而是灵隐寺的桂子和钱塘江的大潮。他那首流传甚广的《忆江南》词第二首,就是专为曾经的月明之夜去灵隐寺寻桂子和在郡亭枕上看钱塘江大潮而写的。
在晋代已有记载的钱塘江观潮,至唐代更是蔚然成风。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杭州附近数百里的人们都会赶往江边观潮,唐时的刺史衙门还专为观潮修建了“虚白亭”。高达数丈的潮头似卷云拥雪,整齐地沿江溯流而上,冲击堤岸发出的声音响彻云天。躺卧在郡亭的高枕上,不用看,闭着眼就能想象出大潮前行时睥睨天下的气势。其实,并不只在每年的八月十八才会有大潮,受海水倒灌的影响,钱塘江的潮水,每日的白天和夜晚都会出现,只是以月圆或朔日之后的几天为最为壮观罢了。在杭州做刺史两年,白居易应该是看惯了钱塘江的潮涨潮落,在“虚白亭”的高枕上悠然观潮肯定也不是一次了。
刚到杭州时,西湖多雨时常涝,少雨时多旱,还是杭州的一大灾害。白居易经过慎密思考后力排众议,在湖中修建了一道长堤,把湖隔成两处。平日里蓄水,以备旱时的无水灌田;暴雨时开闸,泄去湖中多余的雨水。终于把危害百姓的西湖变成了造福百姓的碧波万顷。而且,钱塘江大潮倒灌的海水侵蚀了两岸,使西湖边靠近钱塘江处的水苦咸难喝,白居易还沿湖打了六眼深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
在繁花渐欲迷人眼的初春,骑马去湖东绿杨阴里的白沙堤上踏青;于秋高气爽的中秋,去灵隐寺寻找从月宫掉落下的桂子;最惬意的,是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郡所的亭子中观看如大军临阵的潮水。心中澎湃为民造福的激情,遇事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实策,躺在郡亭的高枕上回想来杭州后取得的业绩,白居稍微感到心安。
发自内心佩服白居易用平易语言、简单意象造就朦胧意境的能力。在《忆江南》,他用闲适的笔墨描画山寺的静谧,用山寺的沉静衬托钱塘江潮水的惊涛骇浪,只用十几个字就写活了杭州。
好在不辱使命,自己离开杭州刺史任时,百姓们箪酒壶浆、依依不舍送别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十年后,身在洛阳的白居易回忆起杭州,想起月夜的桂子和钱塘江的潮头,禁不住又生出“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白居易当然对得住杭州,对钱塘江大潮的美好回忆,也算是杭州对诗人刺史的最好回馈吧。
二
词的语言有限,白居易没有实写钱塘江潮,不想却成就了《忆江南》的朦胧之美。正或因留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让很多还没看过大潮的读者生出必欲见之而后快的憧憬。可如暂时仍无缘得见,那就读一读张岱的《白洋潮》,他对钱塘江大潮的详实描写,或许可以稍微减轻人们不能临江观潮的遗憾。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先是平实地记录远处的“潮头一线”;其后再写稍近时“隐隐露白”的潮头,像千百群小鹅被惊飞,比喻中增加了感叹;渐近时的潮头就成了被怒雷驱赶的百万雪狮,挤挤挨挨的,谁也不甘落后。潮头层层推进,由小及大,对潮头的比喻也有小鹅变成了雪狮,有形体的增大,渐进为气势的扩展。潮水的形状,也随着被比喻动物的模拟变得渐近渐凶猛了。
张岱的这篇《白洋潮》,用颇具层次感、视频画外音一样的笔墨写成,正是现实中人们看到的钱塘江大潮。
人们期盼的潮水终于到了。“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描摹出具体的钱塘江大潮的情状后,作者笔锋一转,让那被“飓风逼之”的潮水化作一条龙湫撞上堤岸,溅起几丈高的水花,打湿了淬不及防的看潮人。是潮水本身,也是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让观潮者退避,引起著面皆湿人们的大声尖叫,从行为效果上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的水势之大。
然而还没完,冲击过堤岸的潮头“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旋转着向右的潮水,被龟山阻挡、激荡的像雪一样在半空中飞舞,忍不住发出恼怒的轰隆声。文章又从观潮者的视觉、听觉效果上表现了潮水的滔天气势。
最终“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激荡的潮水把看潮人惊吓的晕头眩目,一屁股坐在地上,过了好大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作者从心理效果描写着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潮水带给观潮人的心理冲击。
不愧是明代的散文大家,张岱先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再用观潮者的表现烘托塘江潮的激壮,只用寥寥数百字,就写活了明庚辰八月的钱塘江大潮。
三
夜色隐去了白日的喧嚣,明亮的月光之下,只剩下那排山倒海的潮头。相比于白日的大潮,钱塘江的夜潮似乎更富于激情一些。
虽在偏安的危局中,但月夜看潮却仍是南宋权贵和百姓的最爱。这让身为画师的李嵩都看不下去,就创作了一幅《月夜看潮图》进行讽喻。
明月高悬,远处的山静卧在温柔的月光下,因为距离,或者江面茵蕴的水气而变的朦胧胧、断续,只有近处高大的楼台是清晰的。清晰还有钱塘江的潮头,那是来自河口方向,正翻波滚浪、逆行向上的一线潮水。画面左上,是被宋高宗妃子题写的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第一首中的颈尾两句,“寄语重门休上玥,夜潮留于月中看”。苏轼是达观之人,但李嵩画中的看潮人却没有苏轼的洒脱与自信。也许是被楼台的荫影淡化,或是离得太远,楼台内的人物小且模糊不清。在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面前,他们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这些仕宦富家们,被金人的铁蹄吓破了胆,早已是“贪看秋潮忘黍离”了。
相比于近处的人和远处的山,《月夜看潮图》着墨更多的是滔天的潮水。难道,李嵩是要借汹涌的潮水来表达南宋百姓的愤慨,亦或是要收复河山将士们的寂寞和无奈吗?
不过,苏轼的性格里,却是没有寂寞和无奈的。“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玥,夜潮留于月中看”。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定是赶上了一个天气晴朗的中秋,让他心情大好。虽知道天气湿寒,仍决定要亲临海塘,做一次贴近钱塘江的观潮之行,他为此特地嘱咐管门的小吏,重门休得上锁,我要趁月色看潮去。显然,苏轼的观潮兴致超过了白居易的“郡亭枕上看潮头”,情绪更比李嵩画中的看潮人愉快多了。
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第一首里,苏轼只是写了要去看潮的打算,而把对钱塘江潮的形象描写,放在了绝句的第二首中。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大潮澎湃的声音,让人想起春秋时越国军队进攻吴军的情景。战鼓声中,千军万马呼喊着冲锋,把楚军打的一败涂地。大潮前进的气势,也如当年王浚统率水军,楼船千里浮江东下,一举攻下吴都建业的一往无前。这首绝句的前两句,苏轼借用比喻,把大潮的壮观和自己的想象糅合,实景虚写,仅用两句话,就用豪迈的文笔写出了海潮的滔天气势。让人不得不佩服苏轼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意到笔随的表达能力。
干百年来,吸引了无数观者的钱塘江大潮的潮头有多高呢。“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站在江边看江山,那越地的山峦好像都浮在浪花中间了。这实景实写的画面,不正是李嵩《月夜看潮图》中所描画的景象吗?
就像是比着诗作画,李嵩的《月夜看潮图》真实再现了苏轼“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的诗词意境。那给李嵩画作题字的宋高宗妃就尴尬了,只知看潮,却难以察知理解苏东坡的豪迈,因为自己的不当理解,他竟在李嵩的画上错题上“寄语重门休上玥,夜潮留于月中看”了。
四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出于对钱塘江潮的喜爱,除《八月十五看潮绝句五首》外,苏轼还为钱塘江潮创作了很多诗词,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就属那首极具禅意的《观潮》诗。
浙江就是钱塘江,浙江潮自然就是钱塘江潮。
对自己求而不得的东西,人们总感觉充满了神秘和遗憾。苏轼也是一样,还没亲见时,已对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好在他和白居易一样做了杭州的地方官,得以无数次欣赏江潮振山撼岳的场景,让他对钱塘江大潮不再感到神秘,更避免了“未至千般恨未消”的遗憾。因元佑党祸,苏轼发配海南,被赦免回大陆时,已是伤痕累累的迟暮之年。因为儿子要去外地做官,他专为儿子写了这首耐人寻味的《观潮》。
诗字面的意思容易理解。庐山的烟雨,浙江的潮汐,都是值得去观赏的,如果无缘意见肯定会遗憾终身。不过,等终于亲眼看过了庐山、浙江潮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仍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还是浙江潮罢了。
然而,这是苏轼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吗?经历了过多的宦海沉浮,尝遍了世间的人情冷暖,苏轼早已看透社会,也认清了自己,去除了心中的诸多妄念。此时苏轼眼中的庐山烟雨和钱塘江大潮,已达到了青原惟信禅师所讲“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的第三个境界。虽说“到得还来别无事”,可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已深嵌进苏轼的灵魂深处,和他的思想融合,永远也不会磨灭了。
没有白居易“何日再重游”的愿望表达,却能在苏轼的诗中体味到他对钱塘江潮的深深热爱。江潮是苏轼喜爱的壮丽景色,也是他对人生进行思索的载体。“沧海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清风笑,竞惹寂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也许千百年后黄霑写下的这首歌词,能很好地诠释苏轼的《观潮》诗吧。毕竟,之于苏轼,钱塘江潮已是他心中难以忘记的释怀。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虽没有曲谱,可靠着首句和尾句的完全一致,让诗具有了歌曲的韵味。也或许,有了庐山烟雨的朦胧和钱塘江大潮的壮怀激烈,《观潮》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旋律。
一曲钱塘潮,汇集千首钱塘诗,与其说钱塘潮谁席卷震天,不如说是平仄的调子一直在人们的心中震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