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风】回家,我要回家(散文)

编辑推荐 【清风】回家,我要回家(散文)


作者:水中天 白丁,8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14发表时间:2021-10-09 09:52:48

“老太太真伟大!”这是刘主任走出手术室向我们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她的胆囊和胆总管充满结石,已出现严重的发脓和粘连,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她居然隐忍这么久!”
   他指的老太太便是我的母亲,刘主任便是她的主治医生。他说手术较成功,但由于胆总管位置特殊且结石众多,少量结石已进入到肝脏,难以全部取出,若要完全清除,下一步可到武汉同济这样的医院治疗,那里的设备很先进,本院没有。即使不进一步治疗,对以后的生活影响也不大,可能偶有痛感而已。他把用手机拍摄的的照片给我们看,指出发脓和粘连情况,只见取出充满结石的胆囊和六七颗不同规格的胆总管结石一字排开,像被降服后禁锢的妖魔一般,面目可憎而又令人触目惊心。
   稍后,母亲便从手术室里被护士推了出来,护士手里还高举着输液瓶。躺在手推车上的母亲盖着被子,只露出头部,口里还插着胃管,面色苍白,瘦小的她显得那么羸弱和无助。二姐和三妹上前呼喊,她双目微睁,轻声哼了一声,估计是全麻尚未消退,意识显得模糊。
   抬到病床后,护士迅速挂好输液瓶,又在床头安置好了监测设备,整理插在母亲身上的五条插管、引流管及埋管,向来陪护的二姐和三妹交代了应着重注意的事项。刀口在腹部右侧,大概是疼痛的缘故,母亲总是向右侧屈身,为防止折压插管,二姐及三妹见到后便把她的身体搬过来平躺,精心照料,一丝不敢懈怠。由于是在疫情期间,陪护人员不能超过两人,不得已我便退出医院。
   母亲已经八十六岁了,瘦瘦的,个子不高,无情的岁月压弯了她的身躯,显得更加矮小。她和老父亲一直厮守在乡下老家,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也就是到我所居住的本地城里,一次是二十多年前给我照看初生的女儿,一次是五年前在城里的小妹家玩了几天。在我的记忆里,她一直在不停的劳作,田野里,茶园里,柴山上,处处都是她的身影,即使到了如此高龄,也没见她歇息过,无论春夏秋冬,也不管酷暑严寒,我们多次劝说都无法改变。
   一个星期以前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乡下二哥的电话,说老母亲病了,有时上吐下泻,腹痛难忍,好几天未进食了,村医到家输了几天液,也未见好转。我慌忙回赶回去,只见她躺在床上,面色蜡黄,带给她的东西也不吃,水也不喝。村医跟着来了,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是赶紧住院治疗吧,村里的医疗条件毕竟有限。母亲耳背,我大声说让她去住院,她却直摆手说,不去,不去,家里还有鸡鸭猫狗需要照料呢。我们兄弟没办法,商量着先把她就近送到乡卫生院检查一下,她这才勉强说可以,但晚上必须回来。我们便答应下来,心想,检查出来后对症下药就可回来了。
   村医量了她的体温和血压,正常,村医说,幸好没发烧,否则得送发热门诊,太麻烦,还耽误事。疫情期间各单位防控都很严格,尤其是医院,除了量体温外,还要查看健康码,没有发热症状就好办些。
   时值初秋,霏霏细雨带来阵阵凉意,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母亲蹒跚着上到车的后排,我们叫她躺下,她坚持坐着。她有严重的晕车现象,坐一会车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因而讨厌坐车,这也是她不愿出门的原因之一。我只得把她身旁的车窗开启一半,尽量降低车速,力求平稳行驶。为了不耽误就诊时间,同车的二哥又电话通知村医,请他联系熟悉的乡卫生院的值班医生做好准备,不料村医的联系结果是疫情期间卫生院不收病人。这是我们不曾想到的,但这样也好,反正母亲已上了车,我便直接往城里去,城里的医疗条件自然比乡卫生院强多了。知道我们正往城里赶,二姐和两个妹妹就赶到市中医院门口等我们。这个医院与我上班的地方仅一街之隔,姐妹们也都住在附近,比较方便。
   山路蜿蜒崎岖,加之雾气蒙蒙,车行驶的较慢。母亲没听到我们改变了目的地的话,还以为到乡卫生院,几次催问怎么还没到,我们都说快了。我猜测此时的她过于难受,不然,以她的秉性是不会催的。稍后,透过后视镜,我看到冰凉的细雨飘落在她那花白的头发上,她双眼微闭,不再说一句话,但疲惫的表情可看出她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我想关上车窗,却怕加重她晕车的症状,只好作罢。老家距城里其实并不远,二十公里的车程,我们却行驶了四十多分钟。
   到了市中医院,母亲已是痛苦不堪,不想说一句话,双腿已不能站立,三妹只好找来轮椅让她坐上。此时已到了下午五点多,医院快下班了,好在姐夫已联系了检验科的韩主任。韩主任迅即安排人员做了核磁共振。透过扫描仪,韩主任告诉我们,母亲胆囊及胆总管堵塞,应是结石,看她皮肤已呈黄胆色了。片子明天才能取出来,结合其他检查和会诊后制定治疗方案,必须得住院治疗。于是我们便办理了住院手术,母亲也没办法,只好被推到病房输液。住院部门口设有门岗,按照疫情期间管理规定,只能由一人陪护,且病人和陪护人员明天还必须做核酸检测,非陪护人员不得入内探视。
   手术前一个星期,由二姐和两个妹妹轮流陪护,母亲每天都在输液和进行各种检查。医生说母亲的胆囊和胆总管结石很严重,必须做手术,几天没吃饭了,身体太虚弱,得增加营养,增强体力。经过几天的输液消炎,疼痛有所减轻,母亲能吃些东西了。病房我进不去,听姐妹们电话里说,她一直嚷嚷着要回家,她挂念父亲,唠叨她养的那些生灵,盘算着该做哪些活计。后来给她说明必须将她体内的结石取出后才能回家,她才稍稍平静下来。
   根据手术计划,我提前一天做了核酸检测进入医院,以便医生和病人家属沟通。这是个大手术,刘主任对我和两妹如是说。他拿起办公桌上内脏模型,这是胆囊、这是胆总管、这是脾脏、这是肝脏地指点着,讲解着明天手术将如何做。他说,根据拍片显示,胆囊和胆总管结石相当严重,至于是否有粘连,只有开刀后才能知道。不做手术是不行的,但做手术就会有风险,何况她身体虚弱,又是八十六岁高龄。
   这些我是明白的,于是我在手术方案上签了字。
   第二天早上七点,我早早赶到医院,麻醉科医师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讲述这次手术需要全麻,麻醉也有风险等等,最后拿出一份手术风险告知书,让我在上边签字。我浏览了一下,这是个格式文件,和他说的大体一致,总而言之,手术出了任何事故,与医院无关,风险由病人家属承担。
   我当然得签字。这种格式文件许多人并不陌生,各行各业都有,谁能与之奈何?
   手术后的第二天,胃管拔除,第三天不再吸氧,但母亲依然不能进食,到了第四天才能进少量的流食。手术后的疼痛应是很重的,但没听她哼一声。
   每天的输液和检查自然少不了。为输液方便,在她颈部右侧设置了埋管,这样,她的双手相对自由些。
   站在病床前,审视她露出的胳臂和双手,让我一阵酸楚。这是一双怎样的双手啊,瘦骨嶙峋且又布满老茧。然而,就是这双手,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七人,和父亲一起高高地撑起了家的天空!在那个困苦的年代,她硬是用这双手经营着岁月,浆洗缝补,烧火做饭,插秧割麦,采茶拾柴,编筐编箩……,这是一双勤劳的双手,也是一双温暖的双手,更是一双伟大的双手。即使到了耄耋之年,生活条件今非昔比了,这双手也一直不停的劳作。每次回老家,总见她在田里或在山上忙碌,有时病了,也不告诉我们一声,由村医简单治疗一下。走时,她忙着把鲜鸡蛋和蔬菜送给我们,还不停的说,我没什么给你。我觉得母亲的话正好相反。“女虽柔弱,为母则刚”,在母亲的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这点。有感于此,我曾写了一首小诗《我没什么给你——致母亲》,发表在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上。这是我第一次写母亲。很惭愧自己才疏学浅,没有作家那种如椽之笔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写不出母爱的伟大。这方面,我觉得许多人深有同感。
   术后七八天,母亲在家人的搀扶下能在病房里走几步了,饮食基本正常,她又开始嚷嚷着回家。听妹妹说,前天二哥来探视,她以为是来接她回家的,甚是兴奋,但他走后却很生气,并埋怨我把她送来不把她送回去,大半夜里也不好好休息。嫂子和妹妹解释身上还有引流管,不能出院,她生气地说用剪子铰了。这当然不行,更多地是耐心的解释。她们笑着说,人老了真跟小孩一样。
   身在老家的父亲每日也打电话询问病情。这么多年,二位老人相互照料,磕磕绊绊地迎来了风烛残年。他们生活自理,从没给子女们添麻烦,反而处处替别人着想,赢得了当地人的高度评价,这也是我常常引以为豪的地方。俗话说,“家有二老,如有二宝”,“父母在,家就在”,诚如斯言。
   妹妹对老母亲说,让父亲来看看你吧?得到母亲首肯后,父亲到了病房。父亲没做核酸,用的是老人机,没有健康码,他是妹妹恳求医生从医护人员专用通道进来的。母亲看到父亲,并不言语,只是撩起衣服让父亲看伤口。当时我不在场,听说父亲在家里清理堆满杂物的厢房,安置柴灶,待母亲回家后方便在此给她炖汤喝。我知道,父亲在老家经常串门,有时夜里喝多了回家再晚,母亲也会在家门口等着他,害怕出意外,绝不先睡。也许,这就是他们相互关心的一种方式吧。
   住院第二十三天,医院给母亲做了造影检查,正如刘主任所言,显示肝部仍有少量结石未能清净。刘主任提出三种方案,一是拔掉胆汁引流管,留院观察两天后出院,二是带着引流管先出院,十天半月没出现异样后再来拔掉,三是半个月后带着引流管到武汉同济医院继续手术。三种方案中,第三方案最优。让我们定夺。我们权衡再三,决定采用第三方案。医生说,采用第三方案可以先出院,可拔掉埋管,但一定要保护好引流管。小妹住六楼,稍近,但上去不方便,三妹租住的房子在一楼,可以暂住几天。就这样,母亲便被接到三妹租住的房子里。为防止晕车,她们是乘三轮车过去的。
   出院后的第二天,家人齐聚三妹的租屋内。母亲不知以后的情况,但很高兴,不愿意躺下休息,一直坐在那里和大家聊着,她感觉离回家的日期不远了。大家商量着下一步如何做,尤其是如何解决老人的晕车问题,同时寻求当地哪家医院可以代替。中心医院是当地最权威的医院,我询问了那里的同学胡继德教授,他说母亲年事已高,还严重晕车,根本没必要再去折腾,即使旧病复发,仍可治疗。
   我们听取了同学的建议,三妹和小妹又把母亲送到保留的病床上,拔掉引流管住院准备观察两天后再出院。谁料第二天小妹打电话说,也许是她认为引流管拔出后就可出院的缘故,母亲凌晨四点就坐在病床上,收拾好衣物,要求今天必须送她回家。没奈何,妹妹买了晕车药,我们把母亲送回了家。一路上,母亲一直看着窗外,待看到熟悉的小河和山村,喃喃自语,回家了,回家了。
   到了家里,她坐在那里,东瞅瞅,西看看,微笑着向小猫小狗招手。妹妹凑近她的耳边大声问:“回家了,高兴不?”她也大声回答:“高兴!”兴奋得完全像个孩子。
   是啊,真该高兴,经此磨难,母亲终于平安的回来了,我们悬着的一颗颗心总算放了下来。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而回家,又是一种温馨的心灵归属。
   愿我们都有家可归!
  
   (注:本文首发在乡土文学上)
  

共 43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回家,我要回家》记述了作者一家兄弟姐妹共同带老母亲寻医看病的经过。作者在这里用生动的语言,深情地表述了伟大的母亲和母爱:“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七人,和父亲一起高高地撑起了家的天空!”感谢作者不单给我们奉献了一篇美文,还为天下行孝的儿女们提供了示范。精彩美文,发表共赏。【编辑 陈 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兵        2021-10-09 09:55:00
  美文佳作,学习欣赏。感谢赐稿清风书苑。期待更多精彩并祝秋安。
陈兵
2 楼        文友:水中天        2021-10-09 10:54:20
  陈老师辛苦了,感谢点评!
3 楼        文友:明月心心儿        2021-10-09 12:13:28
  回家,令无数离人心头温馨的字眼。而回家,我要回家,如此炽热的情感,结合老母亲的状态,着实令人心酸又感慨。
携手凤凰,共铸辉煌。
回复3 楼        文友:水中天        2021-10-12 11:10:28
  谢谢总编的点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