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谁将嶅峰作青云(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谁将嶅峰作青云(散文)


作者:青青杨柳岸 秀才,112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0发表时间:2021-10-12 22:39:06
摘要:古嶅山改名为青云山之谜,于今终于大白。

青云山,古称嶅山,位于新泰城东青云湖畔,海拔虽然只有496.5米,但却孤立高耸,凌空飞峙,陡峭挺拔,恰似一柄刺破青天之利剑,与西岳华山之险相比,犹过之而无不及,自古就有华山小影之说。山尖顶部,刀锋之上,方寸之地,却有玉皇庙一座,与青云峰融为一体,远看似有若无。整个山势如刀削斧劈一般。“嶅山削壁”为新泰八景之最。但让人颇感疑惑的是,嶅山自古名闻天下,春秋时曾被列为鲁国祀山,“具、嶅并架”;宋宣和年间曾被封为溥灵侯,直到清初一直山名未改。历代文人学士歌颂嶅山的诗句层出不穷,多达百首之多。如清初“少年科第尽风流”的诗届领袖、清初大才子、《红楼梦》背后真相的见证者、博山人赵秋谷就写过“泰山东下山无数,惟有嶅峰解送迎”的著名诗句,但让人大惑不解的是:古嶅山为何在有清一代突然被人改名为今天的青云山了呢?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这一切都要从一块石碑谈起。这块有幸穿越时空保留至今的石碑名叫《古敖山今改青云山新修三元殿碑记》,现存青云山中“嶅山削壁”下民间信仰中祭祀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的古建筑三官庙中。作者为漕运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副御史的清初名臣蔡士英,时间为康熙元年(1662)。这块高1.89米、宽0.82米、厚0.26米的古碑是至今发现的最早记录古嶅山改名为青云山的重要见证。
   蔡士英是谁?他为何不远千里来到山东新泰为一座新修的庙宇宫殿题写碑记,并郑重其事地将古嶅山改名为青云山呢?
   蔡士英,字伯彦,号魁吾,世居辽东锦州。初为明朝守备,崇德七年(1642),郑亲王济尔哈朗征明,克锦州,蔡士英随总兵祖大寿降清,授世职牛录章京。顺治元年(1644)二月,授佐领,不久又任参领。六月,随都统石廷柱征山东,又随都统叶臣招抚山西,以红衣大炮攻陷太原府。顺治二年(1645),随英亲王阿济格征陕西,随贝勒博洛征浙江,定福建。顺治五年(1648)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迁副都御史。顺治六年(1649),任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顺治九年(1652)四月,授江西巡抚。顺治十二年(1655),擢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顺治十四(1657)年因病解任,顺治十六年(1659),病痊,复授漕运总督。史称其“两任督漕,多所振刷,厘革挽输,天庚迄无亏额。”康熙十三年(1674)正月卒,赐祭葬如典礼,谥襄敏,祀江西名宦祠,淮安士民亦建祠祀。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现象,值得人们深思:那就是先民们对大山的崇拜。在天地之间,仰之弥高,望之俨然的无疑是一座座巍然矗立的高山。古人认为山中有神灵居住,大山是连接天地之间的天梯。所以,作为自称为天子的皇帝们为了确立自己的上天之子的神圣地位,往往把拔地通天的高山作为自己与上天对话的重要渠道加以充分利用,于是就有了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等一系列的山川祭祀活动,形成了《史记》所说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的局面。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作为从当初只掌管三百人的牛录章京随清军南征北战,到掌管全国武装力量的兵部尚书,再到同时掌管全国水路交通和全国重要赋税财源的一方大员,一路顺风顺水的蔡士英由于不可能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思维,不可能不把自己的仕途命运和家族兴衰寄托于上天神灵的保佑和皇帝的恩典上。于是,对大山的崇拜,对庙宇的修复也就顺理成章地自己的分内之事。
   嶅山,这个位于从北京到南京必经的九省御道上直插青云、颇负盛名,又方便登临的小山便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圆梦之所在,更何况他在江苏淮安的治所附近大海深处的云台山,他时常岁岁去祭祀的三元宫,由于清初的海禁政策,虽没有被完全毁坏拆掉,但人迹难至,一苇难近,不能尽其所愿了。他只好在往来北京与淮安之间,在鞍马劳顿之余移情于新泰境内这个拔地通天、孤立于平皋之上的古嶅山了。
   作为平步青云的朝廷一品大员,将山上多石之意的嶅山改为青云直上的青云山,将自己的心路历程、美好祝愿寄托融入于这座小山之上,他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资格,就像当年的古新甫山曾因汉武帝的寻仙驻跸一度改为宫山,后来又被不知何人改为莲花山,现在又恢复古名一样。正如他在《碑记》中所言:“余幸兹山,因缘非偶,而又有感于显晦倚伏之理也。曩时,礼三元者,首称东海云台山之祀。前代至降手敕、赐龙藏以崇之,典至赫也。客岁,海若戒严,遂行贾子朱崖之议,而东海一山亦与焉。奉行者凛凛于厉禁,时在淮抗言力陈,三元之宫乃获存灵光。然盈盈带水,视同蓬莱,无敢一苇而问者。翘首彼岸,有香洒涕耳。而嶅山之兴,适于今日,岂神道之教,晦于彼而显于此耶?或以三元灵爽,无所不之,地之显晦,各有其时。嶅阳地当孔道,轮蹄不绝,神今于兹,是凭是依,他日或有登嶅山而思夫云台者,从此两山并峙千古,非余之夙心也耶?”
   东海云台山三元宫既然无法时时礼拜,新泰嶅山之上这个驿路御道上的三元殿可以随时参拜替代,并从此“两山并峙千古”,成就了一段奇缘。
   康熙元年(1662)夏天,蔡士英之子蔡毓华前往淮安省父,行经嶅山,见殿庙残破,于是捐资百金,重整三元宫宇。同年夏,蔡士英离任漕督还朝,路过嶅山,又出重金,命执事者纠工庀材,于祠之西别置瓦殿,增葺殿宇。工成,应里人之请,为撰《古嶅山今改青云山新修三元殿》碑,碑末署:钦命总督淮阳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韩蔡士英顿首撰。
   自此,一度颓败荒芫的青云山香火日盛,渐渐取代了古嶅山之名,三百多年来青云山之名已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无论是从山的形体或人们的良好愿望上来看都比较恰如其分,后来者也只能从古文献或“嶅阳”“嶅阴”等地名上推测并得知青云山的原名。
   从此,蔡士英的子孙们也步其父辈们的足迹,时时登临青云山,蔡氏家族也日益兴旺显赫达三百余年,先后出了三位尚书、四位总督、两位将军,二十多位知府。其子蔡毓荣官至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领衔绥远将军,是征讨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将领;其孙蔡珽于康熙六十一年任四川巡抚,授左都御史兼正白旗汉军都统。不久,又任兵部尚书,仍兼左都御史;又调补吏部尚书,仍兼领兵部、都察院及都统事;雍正四年调任直隶总督。其他孙辈们,如蔡珍,累赠监察御史、四川永宁道;蔡琦,任刑部左侍郎;蔡良,官至广州将军、福州将军;孙女蔡琬,“生而明艳,闲雅能诗"为清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蕴真轩小草》及其他杂诗,并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孙女婿高其倬,曾任云贵总督,进兵部尚书衔,加太子少傅,调福建浙江总督,调江南、江西总督,可谓是步步青云,一荣俱荣,簪缨世家,英才辈出。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站在壁立千仞的青云山极顶,远眺青云湖畔高楼林立、日新月异的新泰城市风光,不禁由衷赞叹:无论是过去的古嶅山还是现在的青云山,山名虽变,但其壮志凌云、气冲霄汉的宏伟气势没有变;新泰人民积极向上、勇攀高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内在精神气质丝毫未变。我们可以相信,未来的青云山,未来的新泰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可爱,更加让人流连忘返。

共 28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描述了青云山的悠久历史。青云山,原名嶅山,因山势险峻,恰似一柄刺破青天之利剑而闻名,曾与西岳华山之险相比,犹过之而无不及,自古就有华山小影之说。“嶅山削壁”为新泰八景之最。古代文人赞誉墨客嶅山的诗句层出不穷,可为什么这座山被人改名为青云山呢?笔者根据史料记载,对这座山的名字由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笔者从曾任漕运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副御史的清初名臣蔡士英撰写的一块石碑谈起,原来,这是蔡士英出于对大山的崇拜,看好这座山是个风水宝地,把自己通达的官运寄托在这座山上,将自己的心路历程、美好祝愿寄托融入于这座小山之上,他在山上兴建庙宇,立碑杜撰,时代朝拜,香火旺盛,期盼家族世代官运通畅,平步青云。事实也果真如此,从此,蔡氏家族也因此日益兴旺显赫达三百余年,出了很多达官贵人,英才辈出。散文从历史的角度描述了青云山名字的由来,它的悠久历史,古人对它美好的寄托,回荡着浓浓的历史纵深感,读之令人眼界大开,增长见识,眼界开阔,受益匪浅!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0-12 22:39:52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中秋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0-12 22:41:01
  感谢赐稿柳岸社团,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方便交流。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0-12 22:41:30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青青杨柳岸        2021-10-13 08:38:32
  谢谢柳琴老师。中秋快乐。
5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0-13 18:12:44
  嶅山风水地,上天降洪恩。东岳门前过,一峰步青云。读老师美文,了解一些历史,浓浓的文化信息,受益匪浅。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