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小放牛(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小放牛(散文)


作者:璧青 布衣,15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27发表时间:2021-10-13 09:47:56

【星月】小放牛(散文) “葱丝儿姜丝儿白菜丝儿,大料花椒调馅子儿,调呀嘛调馅子儿,咿得呀得呀得呀调呀么调馅子儿......”每到周末准备包饺子的时候,我一边准备洗切这些肉、菜、料,脑子里就总是有这么个声音在回响。那个苍老的、一点儿也不清脆的声音,那个一口气唱不下来一个整句子、半途要停下来长长地喘息一下的声音,是四十年前,我的那个裹着三寸小脚的奶奶唱给我们的。
   这是她除了给我们念不知名的儿歌、顺口溜之外,唯一唱出来的小曲儿。据她说,曲子名叫《小放牛》。听上去,那应该是一出有前因后果、有人物活动其中的剧目的名字,只可惜,她也讲不清楚故事的全貌。
   这让我想起家里挂着的那一面大镜子,那是母亲的嫁妆,叫它大镜子,是因为它是家里面积最大的镜子,却不只是为了照人模样的,因它没办法照人的模样。虽然它有那时我的身高,但它高高地挂在桌子的正上方,也只有它的最底下一小部分勉强可以照出人的脸,以我的身高还凑合,大人们须得弯下腰去,它的上面大部分装饰着一幅人物画像。那是一幅古装的戏曲人物画像,应该算是花旦了,凤冠霞帔的一个大美人,绫罗绸缎绮丽鲜艳的衣装,浓妆艳抹,眼睛里神采奕奕,一手高高举在头上,伸出两个手指做表演科,一手在胸前横握一把一尺多长的彩色“鞭”?还是什么随手用具?上有缨络缠绕,并有整齐的几股彩线垂下来,齐齐地横垂在她的腰间。虽然过去了很多年,木框子上的油漆暗淡了它原本的颜色,镜子边缘处的水银也出现了不规则的斑驳水纹,但却丝毫不影响那个人像的鲜亮,仿佛她不仅仅是这面大镜子的装饰,也是整个屋子里所有木制家具上的装饰。半个世纪过去,还依然清晰地装饰着我的回忆。
   奶奶说,那就是《小放牛》的剧照!
   我却怎么也没办法把她跟歌词里的“葱丝儿姜丝儿白菜丝儿”联系起来。在我们的一再央求下,奶奶又喘着粗气给我们唱另外的两段:“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趟沟嘛咿呀嗬~~~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趟沟嘛咿呀嗬~~~”这就更加无法把它们三者联络到一起了!《小放牛》到底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曲调?这是我们读书之外、考试之外的内容,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探究那么清楚。虽然那年去洨河上的那座著名的赵州桥参观的时候,专门看到了柴王爷推车轧出来的那条深深的车辙,也就是歌词里说的“沟”,但终不能解除我对《小放牛》的疑惑。
   当网络数字方便到牙齿的时代来临,在点动手指就可以把天地问清楚的今天,我打开百度,输入“小放牛”三个字,立刻跳出“河北民歌”一系列内容,歌词、曲调、演唱视频......统统都有,新词旧词的版本,不同的演唱场所。
   是我离那个领域太远了!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这个以“小放牛”曲调吟唱的民歌悠长而欢快,奶奶所记得的、吟唱的,也只是一个开头而已。歌词拉到最后,我也没看到“葱丝儿姜丝儿白菜丝儿”的影子,只好重新输入“葱丝儿姜丝儿白菜丝儿”,告诉我的结果却是“卖饺子”的民间小调!想来是走街串巷的生意人的叫卖声,天长日久,形成连贯的词句,曲调却随时随主人的喜好而变动。
   是镜子上的美人在戏台上唱出的民歌与小调,还是在那个文化贫乏的年代里,一个农村小脚老太太以丰富的想像让它们相互关联在了一起?不得而知。
   再搜“古装戏剧图片”,终于找到河北梆子花旦戏《小放牛》的剧照,下面的故事介绍:此剧是一出小歌舞剧。它写一个牧童正在放牛,邻村的小姑娘路过,二人相见,对唱山歌,表达互相爱慕的心意。
   一个村边的上的小歌剧,这个照片也太“盛装”了!
   结果已不重要。
   在记忆的深处,一个又一个单调的冬夜里,我和堂姐及妹妹们,围坐在奶奶的炕头上,在如豆的油灯下,央求着奶奶给我们讲古、破闷儿(猜谜语)、说笑话,偶尔唱个小曲儿,洗完了脚丫子,盘坐在一起点点斗斗“点点斗斗,珍珠玛瑙,小脚蜷了......”也是欢笑声声,温馨而美好。
   一曲民间小调,半支地方民歌,装饰在我们甜美的梦里,也装饰着我们童年的日子。不记得被她吼着去写作业,她只是在手把手地教我纺棉花、教我坐在织布机上学织布的时候,叹息着对我说:“唉!学吧,这些你都得学会,不然,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活?要不,你就念书,多念书,念出去,这些你就用不着了。”在她的指导下,我学会了纺线织布纳鞋底子;在她的唠叨里,我也读成了一介书生,然后,在她极力想都想像不出的世界里,闯荡南北,翻腾出一段多彩的人生。
   限制人的想像的,哪里只是贫穷?还有时代,还有文化。在那个偶有村口的露天电影可看的年代里,奶奶已经被一块白色幕布上乱动的人影晃晕了眼,她怎么能想像得出不用一寸一寸地织出布来、衣服拿什么缝制?以她的三寸小脚,走出村子已是艰难,见过的洋布、电驴子足以让她津津乐道好几年。把与《小放牛》相关不相关的词、曲、图统统放在一起,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那可能是她半生甚至一生当中接触到的、学得到的唯一的文化知识。
   但是,这都没有影响她以仅有的认知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童年,以她朴素的理念,指给我们一个她也看不见的远方。我们都是她放出来的“牛”,在一个新时代的田野上,聆听、并吟唱着一首首新的牧歌。
   2021.10.12.山语湖

共 21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初读文章题目,误以为是写有关放牛娃的故事,读了之后,才知道是奶奶在信息量匮乏的年代,依据自己的理解闹出来的乌龙。误把戏照里的女戏子手里握的,貌似鞭子道具当成了放牧鞭子…不仅是这样,奶奶给我们的文化信息里常常出现,互不关联的故事。即使是这样,但是是奶奶教会了我纺线 、做布鞋等生活常识,也是在奶奶的无奈叹息里,告诉我不想做这些,唯有好好读书,这样简单又有力的鼓励里,做了一个知识分子走南闯北,闯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时代和闭塞的生活环境限制了人们的认知,但是我也是奶奶那一代人放养出来的“小牛”人。在一个新时代的田野上,聆听、并吟唱着一首首新的牧歌。【编辑:江南柳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1-10-13 09:48:56
  你的散文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和那个年代的人。
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1-10-13 09:49:59
  你还会纺线和做鞋?不简单,现代人很少有人会操作了。
回复2 楼        文友:璧青        2021-10-13 16:15:14
  学会了!但也没用了,哈哈!
3 楼        文友:赵积琦        2021-10-13 13:27:18
  小放牛,我们西北这边也有这样的曲调,不知唱词的内容。看到题目,也想探究作者的诠释。奶奶的小曲儿陪伴了作者的童年,丰富了想象,安暖了一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